回覆列表
  • 1 # 悠閒的飛哥

    水滸傳裡的楊志竟然是這樣的一個人物,真讓人意想不到!

    水滸傳這本小說也算是家喻戶曉了,今天我們來說說水滸傳裡的一位人物,一位根正苗紅,本該前途一片光明,到最後卻淪落到逼上梁山的楊志。

    楊志其實也算是水滸裡面一杯比較悲情的人物了,知道楊志故事的人,大概都會對其抱有同情之心把,楊志本來是五侯楊令公的孫子,是一位將門之後。只是因為臉上生了一大塊青色胎記,被人們稱為青面獸。其實楊志本人的性格並不像這個稱號看上去一樣,儘管楊志總是被人招惹,但是楊志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才去殺人的,再加上楊志的運氣實在不怎麼樣,花石綱掉進了河裡,生辰綱又被晁蓋用計謀奪取了,到最後走投無路沒辦法才走上梁山,被逼的落草為寇,在後期被大宋朝廷招安的時候又英年早逝。

    但是其實我們從水滸傳裡對楊志的描述仔細看來的話,楊志幾件未能做好的事情其中還是有很多的疑點的,就比如說花石綱還有生辰的事情,仔細推敲過後,會覺得其中一些違背常理的操作,不免的讓人會心生疑竇。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花石綱的來由,花石綱是宋徽宗時代興起的,當時的宋徽宗並不喜歡治理國家,反而對藝術有著很濃厚的興趣,當時的人民為了追求藝術,就興起了玩弄奇花異草和怪石的愛好。當時宋朝的首都開封是一片平原,一些為了迎合宋徽宗的人士就像宋徽宗建議建造一座人工的大山,為了建這座高山所以宋徽宗才搞起了花石綱這一個活動,當時的開封水道交通相當便利,就用船來運送這些花石綱,十艘船為一組出發。楊志與當時的九個殿司制使是一綱,那麼為什麼其他的九個人都完成了人物,只有楊志這一艘船偏偏正好被風打翻了船,江花石綱掉進河裡呢,之後被迫逃亡的呢?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生辰綱的問題。當時的樑中書為了慶賀太師的大壽,就派了十兩裝載了總共價值書十萬貫錢的馬車,算上包括楊志、押送人員和車伕在內總共有三十多人,在當時送超級還沒那麼混亂的情況下,又有這麼多的人手護送,而且還插著旗幟,也能夠被沿途的官府重視了把,畢竟是為了給太師賀壽的禮物,當官的肯定都想來拍這個馬屁,這樣一來的話,也算是為護送車隊形成了一道很好的保護措施把,就算是被搶了,最後追查的時候肯定也會很及時的追回來吧,所以,這個樑中書的安排還是比較全面的。

    其實在樑中書找到楊志,討論這件事的時候,楊志的內心是拒絕的,不過在樑中書的堅持之下,楊志還是應承了下來,但是卻對樑中書的安排做了很大的改動,希望在運送的路程中不用車馬運送,由人力挑擔,這樣一來總共的護送人員被精簡到了十幾個人,而且為了不驚動官府還都成裝扮成了客商模樣。

    而且楊志還將剛開始商量好的出發時間往後延遲了三個小時。誰都知道,當時的天氣正是夏天,而且延後三個小時就是一天當中最熱的時候,但是楊志卻非要這個時間趕路,而且還不團結手下,也不停卻手下人的意見,一意孤行,如果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還會出手大罵。還有就是在眾人被下了藥的酒迷倒以後,楊志是第一個清醒過來的人,但是當時的他並沒有去救其他人,而是跳崖以後逃了。

    從這兩件事請看來的話,楊志這個人情商極低,而且與人交際的能力狠很差,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看來,在運送花石綱時,就算是真的遇到了大風,那麼像其他九位求救的話,肯定是不會將貨物遺失的。生辰綱這一事上也會讓人覺得,為什麼擷取生辰綱的重任會對時間的把握這麼的準確,楊志其實並不是受害者,相反還會讓人很大程度上認為他是一位幫凶。

  • 2 # 瑞芯76876

    在《水滸傳》裡楊志是這樣的,首年

    是晦氣!

    《水滸傳》中說他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因臉上生有一大塊青記,人稱青面獸。”

    這一段話,暗示楊志晦氣上臉。

    三山聚義後,楊志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應“天暗星”,位列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

    本該閃亮的星星卻暗淡無光,再次隱喻楊志是個倒黴晦氣之人。

    縱觀楊志生平,的確晦氣之致。

    十個制使押花石綱,九個回京復了命,偏他翻了船;變賣全部家產,收拾一擔金銀,上下打點圖謀復職,結果到了高俅那兒卡了殼;沒有盤纏賣寶刀,又遭牛二胡攪蠻纏;樑中書差押生辰綱,盡被劫去。

    楊志的一生,稍微有點亮色的,是在被迫落草之後。

    打童貫,斬殺了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徵遼國,攻破火星陣;討田虎,斬殺偽統制秦英; 戰王慶,攻破六花陣等。

    但是儘管如此,命運之神好像也沒有過多垂青他。

    失落生辰綱後,楊志欲落草二龍山,但二龍山寨主鄧龍卻不肯收留;攻打東昌府時,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打王慶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差點喪命;徵方臘本該立功獲賞,卻病死在丹徒縣。

    二、難以“楊志”

    楊志為什麼這麼晦氣?

    這其中有楊志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時局和形勢所決定,這也正是《水滸傳》的作者所要表達和傳遞的資訊。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這個出身就像一個大包袱一樣,讓楊志背了一生,也累了一生,他始終活在先祖的陰影中,封建正統的思想促使他做夢都想靠征戰邊庭一刀一槍博個封妻廕子,以致使他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認不清火候和形勢。所以,楊志雖然武藝高強,謹小慎微,但卻處處踫壁、事事不順,就不足為奇了。

    楊志在殿帥府(北宋的最高軍事機關)效命多年,應當知曉時局形勢和朝廷風氣。

    終宋一代,重文輕武(跟北宋政權的取得恐怕不無關係),這是宋朝武將的悲哀。

    楊志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風雨飄搖之際,當時外部西夏、遼、金列強環伺,內部政治腐敗,民怨沸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當權者卻依然醉生夢死,做著太平盛世的迷夢。

    徽宗皇帝多才多藝,是古代中國帝王中為數不多的文藝全才。

    元人評價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徽宗皇帝在“玩”這方面特別上勁,於詩書畫印、風水園林、騎馬鞠僦等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徽宗皇帝身邊的寵臣也多是在文藝方面獨樹一幟的人物,比如蔡京就寫得一手好字、高俅踢得一腳好球。

    修建園林“艮嶽”最初的理由是徽宗皇帝沒有子嗣,有道士建議在京城(現河南開封)東北角把地勢抬高後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蔡京等人多次向徽宗皇帝建言,現在國家府庫充盈,正宜大興土木以彰顯盛世。篤通道教的徽宗皇帝認為“神靈非形勝不居”, 由於開封附近平皋千里,於是“艮嶽”的建設便被提上議事日程(“艮嶽”工程的上馬,直接導致了方臘的起義,建成後不久金兵攻入城下,園林旋即被毀)。

    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徵召(實際上是強奪,不少人為此家破人亡)奇葩和異石的戲碼便上演了。於是,就有了楊志押運花石綱。

    水都開了,魚卻渾然不覺,依然在鍋內優哉遊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聯金擊遼的戰鬥中,宋朝的士兵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被金軍看得清清楚楚。原來這個龐然大物竟是如此外強中乾,遂起問鼎中原之志。

    列強環伺,國庫空虛,朝政腐敗,民心盡失,軍隊的戰鬥力又不堪一擊,楊志妄想憑一己之力“揚志”,豈不是痴人說夢?

    可嘆的是,楊志在殿帥府浸淫這麼多年,竟然連這個都看不透。當他失陷花石綱,一有機會首先想到的竟然還是重回殿帥府以圖實現平生宿願。當高俅質問、喝斥他,“你們十個制使押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了差,偏你把‘花石綱’失陷了,不來告罪反而逃跑,現在雖然朝廷赦宥了你的罪名,但你這樣的還怎麼用”時,他竟無言以對,只好暗罵“這廝也忒狠毒了些”。

    楊志啊,楊志,你的本事是衝鋒陷陣、斬將奪旗,怎麼卻成了押運護送、看宅護院的保鏢?你不願落草為寇,怕玷汙了祖上的名聲,豈不知滿朝都是賊盜,只不過一個在廟堂、一個在山林而已。

    楊志,終究是一介武夫。

    楊志,《水滸傳》中活得最憋屈的好漢。

  • 3 # 潤楊閬苑

    楊志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青面獸,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應天暗星,位列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徵方臘時病逝于丹徒縣,追封忠武郎。

    楊志是一個有故事的好漢。感覺《水滸傳》裡的楊志,和《紅樓夢》裡的香菱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出身高貴,可是時乖運蹇,鬱郁不得志。

    第一,出身名門。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

    五侯楊令公就是在大宋朝聲名顯赫的楊業。楊志的爺爺是《楊家將》裡的楊繼業。奶奶是百歲掛帥的佘太君。楊志是楊忠保的兄弟,響噹噹的將門之後。

    楊志本人也非常有才幹,他是武舉出身。梁山好漢中只有兩個人是武舉出身。楊志有功名,應該前途無量。由於奸臣當道,楊家將被排斥,楊志鬱郁不得志,在殿帥府只當個制使。

    第二,運氣不好。

    1.押送花石綱丟了。

    楊志生不逢時,運氣不好,沒有生在楊家將輝煌時期。他曾經流落在此關西,雖然中國武舉,可是並沒有受到重用,只任殿帥府制使。

    任制使期間,他得到一個押送花石綱的任務。其他九個制使都成功地將花石綱運回,只有楊志的花石綱在黃河裡面翻了船。楊志沒敢回殿帥府覆命,結果丟了差事。

    2.被牛二欺負。

    楊志武功高強,賣祖傳寶刀時,當街被牛二欺負。如果牛二剛開始找茬時,楊志就像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嚇唬潑皮那樣,露一手給他瞧瞧,鎮住他,就沒有後面的事了。可是楊志步步退卻,牛二步步緊逼。楊志忍無可忍才殺了牛二。

    3.丟了生辰綱。

    楊志殺了牛二後,被刺配大名府。楊志的運氣來了,他受到樑中書的重用,在大名府當了提轄。

    楊志又替樑中書押送生辰綱。結果在黃泥崗,生辰綱又被晁蓋、吳用等人劫走了。

    楊志丟了生辰綱,再一次丟了差事。

    楊志這輩子兩次被重用,押送物品,結果兩次都丟了。

    第三,情商不高。

    1.賄賂高俅被辱。

    楊志這個人,情商不高。

    高俅的名聲誰人不知,那是有名的奸臣,可是楊志還打點一擔金銀去賄賂高俅。你那一擔子金銀在高俅眼裡,毛都不值。楊志本想恢復原職,圖個封妻廕子,“沒想到高俅那廝恁地刻薄!”高俅命人把楊志轟出了太尉府。楊志銀子也沒了,當官的夢想也泡湯了。

    2.押送生辰綱時,人人怨恨他。

    楊志的情商真的令人著急。他押送生辰綱時,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錯就錯在楊志沒有管理才幹。除了打罵軍士,再也沒有別的招數。

    樑中書為給岳父蔡京賀壽,搜刮十萬貫金珠寶貝,命楊志送往東京,號稱生辰綱。楊志建議挑選十名軍士扮成普通商客,悄悄趕路,免得引人注意。

    樑中書又派知府中謝都管以及兩位虞侯一同前往,其實就是監督楊志。楊志雖然要了提調眾人之權。但是軍士們都聽從謝都管調遣。

    楊志應該把路途的凶險,與謝都管以及兩位虞候講明白,告訴他們白天趕路的必要性。在管理層,取得支援。然後再闡明如果順利將生辰綱送到東京,大家會有什麼好處。然而楊志根本不聯絡他人,一意孤行。強迫軍士在天氣炎炎是火燒的情況下趕路,軍士們挑著沉重的擔子,苦不堪言,怨悵不已。

    楊志不僅不安撫軍士,反而遇到軍士懈怠,“輕則痛罵,重則藤條鞭打”,更激化了矛盾。他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謝都管、虞侯、軍士都對楊志不滿。路經黃泥岡時,眾軍士不顧楊志打罵,執意到松林裡休息。結果被白勝用下了蒙汗藥的白酒迷倒,劫走了生辰綱。

    3.不當二龍山的二當家,偏要去梁山。

    白虎山孔明失陷青州,孔亮來二龍山求援。魯智深要帶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眾好漢去青州搭救。楊志說要派人到梁山泊求援。

    三山聚義打青州後,眾虎都歸到了水泊梁山。在二龍山,魯智深是大頭領,楊志是二當家的,武松是三當家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時,魯智深排名第十三,武松第十四,楊志第十七名。排在二龍山三當家武松的後面。

    第四,楊志膽小,遇到困難就想逃跑。

    楊志這條漢子,沒有擔當精神,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想逃跑。

    花石綱丟了後,他不敢回京覆命,流落江湖。如果他敢於承擔責任,回到殿帥府受罰,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故事了,也不至於落草為寇。

    生辰綱丟失後,楊志還是不敢回北京覆命。再次逃走。謝都管、虞侯和軍士擔心樑中書問罪,見楊志已經逃走,便將過失都推到楊志身上,稱他勾結強盜,劫走生辰綱。

    大家都認為林沖的武功高強,楊志武功平平。其實楊志和林沖曾經大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楊志和林沖的武功旗鼓相當。可是每次打仗的時候,林沖都威風凜凜地衝鋒陷陣。梁山攻打東昌府,眾位好漢紛紛被沒羽箭張清打傷。楊志英雄無比,便拍馬舞刀直取張清。張清一個石子打到楊志頭盔上,楊志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

    梁山好漢都是不畏生死的勇士,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楊志的氣概輸了一層。

    梁山好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時刻,例如武松打虎,花榮射雁,燕青打擂,張順勇擒高太尉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狂傲的資本,只有楊志沒有自己的高光時刻。

    楊志不僅沒有自己高光時刻,也沒有快意恩仇的時刻。他一生都窩窩囊囊的,就像他的星象——“天暗星”一般,總是徘徊在暗無天日的生活裡。

    楊志一生的追求就是光宗耀祖,封妻廕子,可是楊志沒有等到最後的勝利,沒有等到最後的論功行賞。楊志在徵方臘時病逝于丹徒縣,後來被追封忠武郎。也算求仁得仁吧。

  • 4 # 思辯生活

    看到眾看官洋洋灑灑幾千字來評價水滸中這個不是好漢的好漢,我羨慕各位文采之餘不禁發出感嘆 形容楊志二字足以 平庸

    但我要想反問提問者一下,為何108將您單挑出這個不出彩的孬種來問,是其他的107將你已經都瞭然於胸了麼。我看不併不盡然吧。你不問及時雨宋江,不問豹子頭林沖,更不問瀟灑的花容燕青想必自有你的道理。只有猜出你內心發問的真實原因,才能按病下方子解除你心中疑惑。

    我斗膽班門弄斧,略猜一二。

    這個平庸的孬種是最像我們凡人眾生的。

    不是誰都能成為王侯將相,不是誰都能指點江山,更多的人是被生活磨掉了稜角,沒了脾氣。我不渴望獲得圈子所帶來的利益和名望,也更不願成為站隊鬥爭的犧牲品。和誰都保持一定的距離 蒙著一層紗。不是我沒本事而是我的本事不在於此。通常的人如若有他的本事再加上一定的圓潤自然不會被埋沒。否則你就是有通天的才華也要看老天的垂愛。所以他的孤獨是必然的,也是反應了大多數人的前半生。

    楊志是一個天生的自卑者。

    作品中你看到的更多的是他把自己包了起來。話語不多,充滿自傲,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帶著高冷範。可大家都知道外表的高冷是保護自己脆弱的內心。越是自卑的人要麼就是表示出一貫的強勢,要麼就是像楊志一樣表示對人的鄙視。不管是強勢也好鄙視也罷都是不自信的表現,這種不自信讓他不能從內心接受別人,尤其是混的比他好的人,所以容易抑鬱。

    楊志的內心很複雜,因為人性遠比臉譜畫刻畫出來的人物更復雜,所以施公寫了這樣一個人物,更接近讀者的內心,產生更深刻的共鳴

  • 5 # 樓中月武俠

    楊志,活在“將門之後”的囚籠枷鎖中,一個倒黴可憐、命運多舛而又看似咎由自取的人。

    一、

    楊志是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因臉上生有一大塊青記,綽號“青面獸”。在梁山排第十七位,星號“天暗星”,他的命運正如他的星號一樣黯淡、無奈又無光。

    楊志在書中就以一個倒黴蛋形象岀場,皇帝命十個人押運花石綱,結果九個都成功地完成了任務,只有他一個人的花石綱在黃河裡翻船失陷,何其倒黴。可是事已至此,有什麼辦法呢?身為男子漢,總要面對事實,承擔責任。可楊志卻逃跑了,這豈是男人大丈夫所為?由此可見楊志是一個看似缺少擔當的人。

    逃跑之前楊志已官至殿司制使官,這下什麼都沒有了,他覺得自己是將門之後,總要闖出番事業,謀得一份功名才對得起祖宗。於是他用了點小聰明,給高俅送禮,高俅是什麼人想必讀者們都知道,結果楊志被趕了出來。

    這時的楊志已身無分文,走投無路又沒錢吃飯,可謂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無奈之下楊志賣祖傳的寶刀,遇上地痞牛二,他刁難楊志,楊志一怒之下結果了他,於是去自首,結果被髮配充軍大名府。從這能看出楊志還是有些英雄血性的,似乎比林沖還強上一些。

    不過,如果他開始沒有逃跑,而是承擔責任,後面未償不能將功補過。這就是人生,一步錯,步步錯!

    這也是楊志看似咎由自取之一。

    在大名府,楊志似乎時來運轉,他得了樑中書的賞識,樑大力提拔他,並交給他一個重任,運送生辰綱上京。這是楊志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把握好了後面可能平步青雲,我們來看他怎麼做的:

    楊志一行人上京途中,正值天氣大熱時分,由於心急完成任務,楊志摧促軍士在日頭正烈時趕路,以致軍士怨聲載道,他不去安撫大家情緒不說,還大聲痛罵,甚至鞭打軍士,結果激化了嚴重的內部矛盾。

    這讓人想起三國名將張飛來,張飛行軍打仗那是沒得說,勇猛剛強,無往不勝。可是在對待手下軍士也是動不動吹鬍子瞪眼訓斥,也時不時鞭打他們,在這點上楊志與張飛很像。結果張飛在熟睡時被部下所害,一代名將沒戰死沙場,竟然是這麼個結局,令人唏噓。

    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是這樣,很多機會本來就在我們眼前,可是我們卻沒有抓住它,白白浪費、錯過了。以致到頭後悔、懊惱,可是又有什麼用呢?

    這是楊志看似咎由自取之二。

    丟了生辰綱,楊志已無去處,於是上二龍山落草,然後又上梁山。這裡有個有趣的地方,按理說晁蓋、吳用等人是他的仇家吧,可楊志竟然去投奔他們,這讓人無法理解啊。在梁山之上,楊志也是鬱鬱寡歡,也沒有什麼朋友。

    楊志的武藝本來十分高強,曾與林沖大戰五十幾回合不落下風,可是說是伯仲之間,那麼在尚武的梁山好漢中,楊志為什麼沒有朋呢?那是因為攻打東昌府時,楊志對戰張清,當時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

    楊志這等懦弱的表現,在一眾梁山好漢面前簡直丟盡了顏面,大家對他沒有好感,名聲臭了,還怎麼能交到朋友。

    楊志也是這樣,他一生殺敵無數,斬獲頗多,但就因為他曾經的一次膽怯而得不到大家的認同,這是可憐也是可悲的!!!

    交不到朋友,也是楊志自身的原因,這是他看似咎由自取之三。

    征討方臘時,命運之神跟楊志開了個玩笑,剛剛渡過長江,他便病倒了,寄留在丹徒縣,不能繼續隨軍征戰,最後病逝。楊志身為將門之後,渴望征戰沙場,雖不一定要封狼居胥,但也想掙個功名,不辱沒門楣,以慰先人。

    楊志,一個倒黴可憐、命運多舛而又看似咎由自取的人。也許,“將門之後”這四個字給楊志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這也是他一生的囚籠枷鎖。他掙脫不出來,導致他變得似乎膽小慎微、惜命,只因他要留得有用之身,以報朝廷,告慰楊門。

  • 6 # 天道影投

    楊志, 外號青面獸。兵器:朴刀、混鐵點鋼槍。在梁山排17位。任: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主要事蹟:押送並遺失生辰綱、賣刀、火併二龍山。正面評價:在梁山之中武藝屬於上游水平。楊志是一個精明能幹的人。楊志久在江湖,知道押運生辰綱的凶險,剛一接受任務,就多次推託,推辭不掉時,才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要求扮做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趕路,避免大張旗鼓,引人注意。後又要求樑中書給自己提調眾人的權力,防止內部不和,被“賊人”鑽了空子。 從《水滸》對楊志的整體描寫來看,楊志的性格經歷了“失意——得志——幻滅”的發展歷程。楊志本是“三代將門之後”,原“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廕子,也與祖宗爭口氣”,應該說最初也是滿懷抱負。個人看法:宋江受招安,最高興的莫過於楊志,滿足了他的畢生心願。可惜徵方臘途中,只是僅僅過了長江,便在丹徒縣患病不起,最終也病死異鄉。竟然欲“一刀一槍在邊疆上博一個封妻廕子”而不可得!

  • 7 # 鄭非夢妙文

    本事越大的人就越悲情,林沖是這樣,楊志也是這樣。作為三代將門之後五候楊令公之孫楊志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真是倒了一輩子的黴。

    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夠在朝廷當官來光宗耀祖,他近乎魔怔一般總是念叨自己三代將門之後五候楊令公之孫的身份,似乎這個身份能給他帶來好運一樣,但是實際上呢?命運不但不眷顧他反而總是跟他開玩笑。

    兩次受命押運貨物,一次押運花石綱,一次押運生辰綱,兩次都沒成功,押運花石綱是因為走水路遇到大風船翻了,楊志跑了;押運生辰綱是被晁蓋等人下蒙汗藥不省人事,生辰綱被劫持了,楊志又跑了。

    這兩次押運失利兩次逃跑就已經斷送了楊志在朝廷當官的夢想。楊志自己也清楚夢想破滅了,於是就再也不提什麼三代將門之後了,什麼武狀元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提了,三代將門之後都在社會上沒有立足之地,混不下去跑到山上當賊了,倘若楊令公九泉之下有靈不得痛罵楊志家門不幸啊!

    楊志心裡自我安慰忍忍吧,等到招安的時候就有好日子過了。好不容易跟著宋江接受招安,原想通過招安在朝廷當個官噹噹實現久違的夢想。誰成想楊志也沒等到梁山凱旋而歸的那一天,征討方臘時,楊志剛剛渡過長江,便因患病被寄留在丹徒縣,未能繼續隨軍征戰。後病死於丹徒縣,結束了他悲情且無奈的一生。

    結語:說楊志是水滸傳中最倒黴的人誰人不服?

  • 8 # 初曉兒

    筆者對《水滸傳》中的楊志做如下評價:

    一,楊志是一個時運不濟的倒黴蛋。

    天暗星楊志,一個“暗”字寫出了他的晦暗、倒黴。

    楊志是楊老令公的五代玄孫,響噹噹的將門之後。《水滸傳》裡,最初任殿帥府制使,是殿帥府的派出官員,職責是護送花石綱。

    所謂花石綱,是指運送奇花異木怪石的船隊。護送花石綱雖然不是什麼軍務,但比軍務更重要,因為它是護送獻給徽宗皇帝的貢品。

    朝廷派出了十路官員護送花石綱,偏偏楊志護送的花石綱在黃河裡翻了船。楊志成了犯官。

    丟失了花石綱的楊志,流落江湖。幸好遇上大赦天下,他回到殿帥府上下打點,見到了高俅,企圖謀得原來的職位,以“對得起祖宗”。但被高俅趕了出來。

    身無分文的楊志,沒奈何只好到大街上典賣家傳的寶刀。偏偏遇到東京有名的潑皮無賴牛二,分文不給,要強奪楊志的寶刀,楊志一讓再讓,終於忍無可忍,“一時性起”,殺了牛二。

    楊志殺了牛二,為地方除了大害,百姓聯名做保,免除死罪,刺配大名府。被大名府樑中書看中,做了提轄。

    大名府提轄楊志,押送生辰綱,又被晁蓋、吳用等人所劫。只好上了二龍山落草為寇

    後來三山聚義,二龍山眾人都上了梁山泊。楊志不被重用,顯得很是平庸。

    《水滸傳》裡,有自帶祖先光環的三個人,一個是關勝,一個是楊志,一是呼延灼。其他二人都得到朝廷重用。唯獨楊志起點不高,而且經歷坎坷,淹蹇困頓。

    楊志的淹蹇困頓,或許與他的個人性格相關。

    二,楊志處事不明,性格上有一定缺陷。

    花石綱的沉船失落,或許非人力所能挽救,不去說它。

    重上殿帥府打點高俅,實乃自取其辱。楊志說:

    “本想憑一身本領在邊關一刀一槍,博得個封妻廕子,為祖宗爭氣,沒想到高俅那廝恁地刻薄!”

    這裡,楊志就遠不如王進來得痛快,直走邊關不行?何苦再受高俅羞辱?

    押送生辰綱,雖然是報答樑中書的一個辦法,但張恨水說得好:“押送樑中書強取豪奪百姓的不義之財,與直接在梁山泊落草,劫取貪官汙吏的不義之財,有何區別?何必拒絕留在梁山,而替貪官做走狗?”(譯文)。

    所以,楊志押送的生辰綱被奪走是必然的,晁蓋等人沒有出手,其他江湖好漢也會出手。

    白虎山孔明失陷青州,孔亮來二龍山求援。魯智深要帶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眾好漢去青州搭救。楊志說要派人到梁山泊求援。

    須知,設若梁山泊同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一起打下了青州。三山人馬肯定會同歸梁山泊。梁山泊主是晁蓋,晁蓋是劫取他押送的生辰綱的首領,而二頭領宋江與楊志也沒有任何交集。楊志去了梁山泊,有何作為?

    果然,“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後,楊志在梁山泊基本默默無聞。

    在二龍山,魯智深是大頭領,楊志是二當家的,武松是三當家的。而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時,憑楊志的武藝,沒能進入馬軍五虎將。即便按照二龍山的排名,楊志也應該排在武松的前面。但結果魯智深排名第十三,武松第十四,楊志第十七。

    上述情況,說明楊志在處事的韜略上有問題。

    ,楊志落落寡合,基本沒有朋友,政見很是模糊。

    二龍山本是楊志和魯智深共同打下來的,他們兩人應該關係最好。其實不然,魯智深對武松比對楊志親近得多。

    楊志在大名府與索超是同事,與林沖認識更早,但小說中沒有看到楊志與索超、林沖有什麼交集。

    看不出水泊梁山誰是楊志的朋友。

    楊志的政見模糊,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

    上梁山前,楊志可說是四處碰壁,已經心灰意懶。對宋朝廷官場,他已經失去了信心。所以,楊志對梁山泊宋江的招安決策,並不積極響應。

    楊志是大宋正統的將門之後,不說光耀門楣,但“對得起祖宗”是他的自始至終的一個心結。所以,他也並不反對招安。

    梁山泊“菊花會”,宋江令樂和唱《滿江紅•喜遇重陽》,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時,武松說:“今日要招安,明日要招安,冷了弟兄們的心!” 魯智深立即出言響應:“如此,不如各自散去。” 但同為二龍山頭領的楊志,卻是一言不發。

    在梁山泊何去何從的大是大非面前,楊志態度是曖昧的。這也許是他沒有朋友的另外一個原因。他的落落寡合與政見模糊,互為因果。

  • 9 # 胡顏章

    楊志,人稱“青面獸”,排第十七把交椅,諱名“天暗星”。

    楊志武舉出身,將門之後,官至殿司制使官,根正苗紅的官二代。

    自從丟失花石綱後,鐵飯碗砸了,落荒而逃。

    跑路期間,時逢剛入梁山正準備拿“投名狀”的林沖,兩人幹仗,幾十回合不相上下,恰巧被當時的帶頭大哥王倫瞧上,誠邀入夥。

    楊志稍作停留,看穿了王倫這點小心思,想要楊志成為幫手對付林沖。

    楊志聰明,婉拒了王倫,不願毀了祖宗名聲。再說打心底還是瞧不起王倫一干人等。

    楊志空有一身絕技,此後,流落東京。

    在東京,身無分文,兩手空空,不得已變賣祖傳寶刀。

    碰上潑皮無賴,衝動之下弄死了地頭蛇。可算是給官民兩家做了好事,朝廷輕刺,發落充軍了事。

    刺配到大名府後,得蔡京女婿樑中書賞識、重用。

    樑中書十萬分抬舉楊志,賜衣賜甲,並安排予以押運生辰綱。

    這等好事,一票難求。可以一雪前恥,加官進爵。

    楊志熱血澎湃,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日夜兼程,馬不停蹄。

    然而在趕路途中,鞭打喝斥兵士,我行我素,不體恤一干人等,導致在黃泥崗遭晁蓋等算計,丟失生辰綱。

    生辰綱被劫,楊志的衝動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媽呀咪呀,楊志這回又跑路了,自斷生路。

    此時此刻,楊志無路可走,想去投奔梁山,可想起自己臉上又添金印,沒臉再回去。

    天無絕人之路,偶遇花和尚魯智深。

    途中,在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結識了林沖的徒弟曹正。哥倆好呀,正是在他的建議下,去二龍山入夥,三人同夥一起殺掉鄧龍,奪取了二龍山,落草為寇。

    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草莽生涯。

    時也,命也。林沖與晁蓋等火拼王倫,梁山易主。

    假若楊志等早去投奔梁山,估計沒有後來晁蓋一行人等啥事了,那真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拿刀說話。

    假設終歸假設。

    在一次官府的行動中,兩山大王並肩作戰,加入了梁山。

    楊志上了梁山,並不得志,名列馬軍八虎騎。

    帶頭大哥晁蓋出兵打仗從不派楊志,基本上都是安排留守山寨的閒差。

    堂堂名門之後淪為草寇,楊志在梁山毫無存在感。

    晁蓋死後,帶頭大哥宋江排座次,楊志排第十七位。

    招安後,梁山軍攻打大遼、田虎、五慶時,隨盧俊義攻晉寧,楊志染病留在丹徒縣。

    楊志還未隨梁山大軍征討方臘,就病逝了。

    楊志的遭遇可悲可嘆,讓人恨生憐愛。真是昨日英雄已黃花,飛揚跋扈為誰雄?

  • 10 # 潁水蕭蕭

    晦氣的楊志。

    題曰:一心封蔭,兩番失綱,事事不順,難以“楊志”。

    一、晦氣楊志

    楊志的晦氣,一出場就註定了。

    《水滸傳》中說他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因臉上生有一大塊青記,人稱青面獸。”

    這一段話,暗示楊志晦氣上臉。

    三山聚義後,楊志在梁山排第十七位,上應“天暗星”,位列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

    本該閃亮的星星卻暗淡無光,再次隱喻楊志是個倒黴晦氣之人。

    縱觀楊志生平,的確晦氣之致。

    十個制使押花石綱,九個回京復了命,偏他翻了船;變賣全部家產,收拾一擔金銀,上下打點圖謀復職,結果到了高俅那兒卡了殼;沒有盤纏賣寶刀,又遭牛二胡攪蠻纏;樑中書差押生辰綱,盡被劫去。

    楊志的一生,稍微有點亮色的,是在被迫落草之後。

    打童貫,斬殺了許州兵馬都監李明;徵遼國,攻破火星陣;討田虎,斬殺偽統制秦英; 戰王慶,攻破六花陣等。

    但是儘管如此,命運之神好像也沒有過多垂青他。

    失落生辰綱後,楊志欲落草二龍山,但二龍山寨主鄧龍卻不肯收留;攻打東昌府時,被張清用飛石擊中頭盔,竟嚇得“膽喪心寒,伏鞍歸陣”;打王慶時,中了西軍埋伏,被圍困在伊闕山深谷中差點喪命;徵方臘本該立功獲賞,卻病死在丹徒縣。

    二、難以“楊志”

    楊志為什麼這麼晦氣?

    這其中有楊志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時局和形勢所決定,這也正是《水滸傳》的作者所要表達和傳遞的資訊。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這個出身就像一個大包袱一樣,讓楊志背了一生,也累了一生,他始終活在先祖的陰影中,封建正統的思想促使他做夢都想靠征戰邊庭一刀一槍博個封妻廕子,以致使他喪失了基本的判斷能力,認不清火候和形勢。所以,楊志雖然武藝高強,謹小慎微,但卻處處踫壁、事事不順,就不足為奇了。

    楊志在殿帥府(北宋的最高軍事機關)效命多年,應當知曉時局形勢和朝廷風氣。

    終宋一代,重文輕武(跟北宋政權的取得恐怕不無關係),這是宋朝武將的悲哀。

    楊志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風雨飄搖之際,當時外部西夏、遼、金列強環伺,內部政治腐敗,民怨沸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當權者卻依然醉生夢死,做著太平盛世的迷夢。

    徽宗皇帝多才多藝,是古代中國帝王中為數不多的文藝全才。

    元人評價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徽宗皇帝在“玩”這方面特別上勁,於詩書畫印、風水園林、騎馬鞠僦等方面有著非凡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徽宗皇帝身邊的寵臣也多是在文藝方面獨樹一幟的人物,比如蔡京就寫得一手好字、高俅踢得一腳好球。

    修建園林“艮嶽”最初的理由是徽宗皇帝沒有子嗣,有道士建議在京城(現河南開封)東北角把地勢抬高後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蔡京等人多次向徽宗皇帝建言,現在國家府庫充盈,正宜大興土木以彰顯盛世。篤通道教的徽宗皇帝認為“神靈非形勝不居”, 由於開封附近平皋千里,於是“艮嶽”的建設便被提上議事日程(“艮嶽”工程的上馬,直接導致了方臘的起義,建成後不久金兵攻入城下,園林旋即被毀)。

    於是,在全國範圍內徵召(實際上是強奪,不少人為此家破人亡)奇葩和異石的戲碼便上演了。於是,就有了楊志押運花石綱。

    水都開了,魚卻渾然不覺,依然在鍋內優哉遊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聯金擊遼的戰鬥中,宋朝的士兵在戰場上的拙劣表現被金軍看得清清楚楚。原來這個龐然大物竟是如此外強中乾,遂起問鼎中原之志。

    列強環伺,國庫空虛,朝政腐敗,民心盡失,軍隊的戰鬥力又不堪一擊,楊志妄想憑一己之力“揚志”,豈不是痴人說夢?

    可嘆的是,楊志在殿帥府浸淫這麼多年,竟然連這個都看不透。當他失陷花石綱,一有機會首先想到的竟然還是重回殿帥府以圖實現平生宿願。當高俅質問、喝斥他,“你們十個制使押運‘花石綱’,九個回到京師交了差,偏你把‘花石綱’失陷了,不來告罪反而逃跑,現在雖然朝廷赦宥了你的罪名,但你這樣的還怎麼用”時,他竟無言以對,只好暗罵“這廝也忒狠毒了些”。

    楊志啊,楊志,你的本事是衝鋒陷陣、斬將奪旗,怎麼卻成了押運護送、看宅護院的保鏢?你不願落草為寇,怕玷汙了祖上的名聲,豈不知滿朝都是賊盜,只不過一個在廟堂、一個在山林而已。

    楊志,終究是一介武夫。

    楊志,《水滸傳》中活得最憋屈的好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失敗,應該繼續二戰考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