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峰149764346
-
2 # 歷史畫中人
導語: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隆冬時節,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兩兄弟三顧茅廬,時年諸葛亮26歲,被劉備感動,細細和劉備闡述了三分天下之計,是為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聯吳抗曹,從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客死五丈原。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自幼博學多識,精通兵法。常自比管仲樂毅,有神鬼莫測之才。
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後,便如魚得水。無論是博望坡、赤壁,還是爭奪荊州、入主益州,都十分順風順水。
況且曹操這個人是出了名的疑心重,就這一點,對於臣子來說十分不友好。曹操竟然能夠為了逃避董卓而殺害呂伯奢一家,就連華佗也遭受他的傷害,這樣的曹操,讓諸葛亮望而止步。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劉備三顧茅廬,這樣的誠意自然是足以打動諸葛亮。當然,只有誠意自然不行,劉備雖然在曹操和孫權三人中實力處於劣勢一方,但是諸葛亮從劉備身上看見了君王之才,劉備也願意給諸葛亮提供平臺,讓他盡情發揮才能。對於諸葛亮,劉備像君王,也是知己。
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細細地排起來,當今皇上還要叫他一聲“叔”。雖然這個譜系十分可疑──《三國志》說他是陸城亭侯劉貞之後,《典略》則說他是“臨邑侯枝屬”;雖然劉勝的兒子劉貞也不過是個亭侯,後來還丟了爵位;雖然劉備本人已經淪落到“與母販履織蓆為業”,毫無鳳子龍孫的待遇;但他這個“皇族”身份,大家似乎還認。這在政治上就佔了便宜。
因為儘管後來大家都清楚,漢室已經不再扶得起來,劉備的那個“漢”和劉邦、劉秀的那個“漢”也滿不是一回事,但由劉備取代(或“繼承”)劉協,總比由曹操、孫權這些和皇家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來取代,要順理成章一些。
另外,劉備七尺五寸(合一米七二點五)的身高,兩耳垂肩、手長過膝(《三國志》的說法是“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的形象,也比曹操好。這在當時,都算優勢。
《三國志》說,劉備小時候就說過他將來肯定要乘坐天子之車(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話。這當然靠不住。古時史家為開國皇帝作傳,總難免會寫一些諸如此類的“童話”,也示其人乃“真命天子”,從小就“胸懷大志”。但劉備兩個兒子的名字,卻能說明問題。這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起來是“封禪”。封禪,是有德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登泰山築壇祭天曰“封”,在山下闢基祭地曰“禪”)。劉備如果不想當皇帝,兒子叫“封禪”幹什麼?
三、劉備有帝王之術。
比如《三國志》本傳所云“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就很像。善於籠絡人才收買人心,也像。喜歡呼朋引類行俠仗義,也像。陳壽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應該說有幾分道理。
不過兩人做派並不完全相同。比如劉邦喜歡罵人,劉備就不罵。不但不罵,而且“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至少在表面上比劉邦厚道。因為厚道,也因為俠義,所以很得人心。人心,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四、劉備有帝王之福。
-
3 # 袁載譽
公元201年,劉備第一次聽說諸葛亮這個名字。當時他和曹操撕破了臉,不得不前往荊州投靠劉表,就是在這個時候,司馬徽向他提起了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六年後,深受劉備器重的謀士徐庶,再一次向他推薦了諸葛亮。當時,劉備正面臨興復漢室前路茫茫的重重困局,求賢若渴的他當即就去拜訪了諸葛亮。
但是眾所周知,劉備無權無勢,在各方勢力中可謂是最差的那一個,有大才的諸葛亮為何不選擇諸如曹操這樣的巨頭呢?劉備的魅力又在哪裡呢?
三顧茅廬,共商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按理說劉備雖比不上曹操袁紹之流,但大小也是個人物,要找個有才之人也不是什麼大事,一般不需要主公親自前往,諸葛亮這架子卻擺得如此大,不像是要投奔於人的。
好在劉備這人向來是最仁德不過的,又求賢若渴,甘於禮賢下士。於是,他便親自帶著人去諸葛亮的住處,求取這位賢士。不過,劉備前後跑了兩次都是無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的人。而當他與諸葛亮交心長談後,他明白,這一趟沒有白費。
一首《隆中對》,道盡天下局勢不說,還深刻地分析了劉備相較於其它勢力的優劣,並且還提出了相應的計策,為後來蜀漢政權的建立做了巨集觀性的藍圖指導。而諸葛亮的話確實說到了劉備的心坎上,劉備也看出諸葛亮是個值得託付和信賴之人,於是,二人就此結盟,共同成就了一樁君臣之誼的美談。
劉備會選擇諸葛亮,這個不難理解,畢竟諸葛亮的才智令人折服,但是,諸葛亮為何會選擇劉備這樣一個“一窮二白”的主公呢?
擇主劉備
首先咱們先想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兩個人要結盟,做同一件事,有兩種情況。第一,兩人意見不合,其中一人並沒有發自內心地想做這件事,是被另一人以金錢、權勢誘惑或是以親人等脅迫。第二種情況就是,二人意見相同,都想把這件事做成,自然而然地結為同盟,同心同力。而諸葛亮和劉備就屬於後者。
劉備作為漢室遠親,面臨天下大亂的情形,他想做的事,自然是剷除奸佞,興復漢室。那諸葛亮呢?他為什麼會想要興復漢室呢?
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是諸葛亮本人是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意欲護衛正統的人。
根據這個要求,身為皇族又一心為匡扶漢室而奮鬥的劉備就是最好的人選了。畢竟,在諸葛亮看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明顯就是個意圖篡位的。而孫權一方呢,安於江東,並沒有想要一統天下的巨集圖大志。
除此之外,咱們試想一下,若是找到一個目標一致的人,但這人卻是個頑固不化的,是個不聽取他人意見的,還是個殘暴之人,那合作起來能有什麼好處,恐怕不僅事辦不成,還反倒惹得一身腥。所以,投靠的這個人必須得是個仁德之輩,是個心懷天下,心胸寬廣的賢明之人。
而劉備也滿足這個條件,他的仁德那可是出了名的。想當初,劉表去世,他的次子劉琮繼承了荊州。這個時候,曹操南下,要攻打荊州的訊息傳到了這裡。劉琮一聽,居然想都沒想直接就投降了。而荊州的百姓們也知道這樣一個州牧是不堪託付的,正好當時劉備要躲避曹操離開荊州,於是,大批的百姓自發地跟隨劉備一同離開。
不僅如此,從劉備三顧茅廬,不辭辛勞,沒有怨言的行為中,我們也能看出,他是一個禮賢下士而又謙卑的人,必定不會不聽取有才之人的建議,固執己見。
綜合以上原因,諸葛亮選擇劉備自然就再正常不過了。而事實證明他的選擇也沒有錯,後來蜀漢政權的建立,劉備對他無人能及的信任,都表明選擇劉備是正確的。尤其是劉備臨終託孤的那一番話,情真意切不說,那句“君可取而代之”,確實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出口。
諸葛亮與劉備的君臣佳話,確實值得被傳頌千年。
參考資料:柯圓圓,彭藝,儲嬌.亂世中的智慧人生——試從《三國志》探析諸葛亮擇主劉備的原因[J].中國商界,2012,(2):380,382.
論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遇合[J].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27(5):129-133.
-
4 # 歷史詳憶錄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的一代名士,為什麼放棄瞭如日中天的曹操,反而選擇了偏安一隅的劉備呢?
要知道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在三國時代,曹操屢次率兵攻打徐州,在193年,曹操攻破徐州,屠城示威。據《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記載,:初平四年,曹操擊謙,破彭城傅陽。謙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還。過拔取慮、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而這個時期,恰好是諸葛亮的童年時期,諸葛亮生於181年,而曹操屠城是在初平四年,也就是193年,那個時候的諸葛亮12歲,也就是說12歲的諸葛亮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家鄉被屠城,想必對曹操不會有什麼好印象。
拋卻這一少年的原因,我們來談一談曹操個人,雖然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年代,要數曹操的勢力最為強大,但是不得不承認,曹操本人就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和戰略家,自身就擁有很強的主觀能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劉備一樣依賴諸葛亮,自此,曹操手下謀士眾多,荀彧,賈詡,郭嘉,荀攸,程昱,無論哪一位都可以獨當一面,而這顯然也成為諸葛亮選擇曹操的一個重要原因。
最後我想,當時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勢力雖不及曹操,但是仍是一方諸侯,也是名正言順的大漢劉皇叔,這樣一個人禮賢下士,想必諸葛亮確實也受到了感動,知遇之恩不外如是。
-
5 # 文士野
我在南陽隱居,掐指一算,已經十多年了。
這十幾年間,我一邊種田,一邊讀書,閒暇之際拜會名士,結交良朋,每每覺得撐不住的時候,就拿管仲、樂毅來激勵自己。
其時不是我不想出來混,是上天還不給我機會出來混。
曹操打江山的時候,我還在小學堂讀書,等到我長大一些,他已經羽翼豐滿,人才濟濟,星光閃耀;像郭嘉、荀彧、賈詡、荀攸這些,都是足智多謀的人;鍾繇、杜畿、任峻、樑習這些,也是治世之良吏;要在曹營裡面打江山,機會有,但是要逞心如意,自由發揮,總是困難一些。
投奔孫權?可是東吳子弟,講究的是世族門第,雖然我們諸葛家族有一定的知名度,可是跟東吳豪門比起來,就不算什麼了。況且東吳現在的紅人張昭、周瑜、魯肅、程普、黃蓋這些人,都是一開始就跟著孫氏父子打天下的元老宿將;而且我哥哥諸葛瑾也在那裡了,有個兄長壓著,想偶爾任性狂放一下,都沒機會。
至於劉表,一個附庸風雅,徒有虛名之輩,每天都在觀望,觀望著曹操一統河北,無所作為;觀望著孫權兼併江東,還是無所作為。正所謂不在觀望中爆發,就在觀望中沉淪啊。而且我老婆黃月英家那麼多親戚在他身邊,要是投奔了,總有人要指指點點的。這世界,耍嘴皮子是最容易的,特別是對親戚朋友,越親近,越覺得要對你呱噪一下。想想都覺得煩。
況且我的理想是匡扶漢室。劉表的志向?現在的劉表好像都沒有什麼志向了吧?
前些日子,徐庶化名單福,幫劉備打了幾場人生從未有過的暢意之戰,可是順風順水沒幾天,就被曹操挖了牆角。
好在徐庶夠兄弟,臨走時來了一個走馬薦諸葛。
雖然劉備沒什麼錢,跟他混的小弟也少了一些;但錢是可以賺的,將在於精而不在於廣。好好培養,總是一股被低估的高成長潛力股。
畢竟天下能識英雄重英雄的,除了曹操,還有我諸葛孔明。
況且我的理想是匡扶漢室。劉備的人生願景,跟我是最接近的吧?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建安十二年,窗外的春日終於到來,我邁出了草廬,走出了邁向這紛爭世界的第一步。
眼前一小步,是人生的一大步。
想當年,衛青首徵匈奴直搗龍庭;霍去病初戰漠南八百騎劫營;劉秀昆陽之戰以少敵眾,一舉而天下知名……
不飛則已,一飛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則要驚人。
請期待我的表演!
-
6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諸葛亮是不可能追隨曹操的,兩人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諸葛亮的理念與曹操的軍師荀彧相似,都以“匡扶漢室”為己任。
曹操年輕的時候也是以“匡扶漢室”為目標,暗殺董卓,第一個樹起大旗反抗董卓。十八路關東諸侯也只有曹操與另一個方向進攻的孫堅真正要和董卓拼命的。當漢獻帝狼狽逃出長安,近在咫尺的袁紹沒有去救駕,曹操不遠千里跑去引接漢獻帝,並把自己的居所給漢獻帝。正因為曹操前期的表現,讓荀彧這樣的名士看到漢室復興的希望,全力輔佐曹操。但人是會變得,隨著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漢獻帝劉協被玩弄與股掌之上,加“九錫”,封魏王,離最高權力只差半步。原來一樣抱著“匡扶漢室”夢想的世家大族,要麼像孔融、伏完已被曹操殺了。更多的像司馬懿、楊修、陳群,這些家族曾出過東漢“三公”的世家,開始積極參與曹操家族的奪位,以圖在新的王朝有一席之地。荀彧這樣反對曹操篡漢的下屬,早已被曹操邊緣化,郭嘉、賈誼這樣對漢室情感不是很深,來自庶族的謀士地位提升。荀彧最後的命運在收到曹操送來的空盒後,知道曹操意思,服毒自盡。試想一下和荀彧理念相似的諸葛亮怎麼會投靠曹操,諸葛亮要出山時,曹操篡漢的行為已經很明顯。
諸葛亮能投靠的只能是劉氏宗親,當時有能力復興漢室的宗親有劉表、劉備、劉璋三位。劉表是實力最大的,和諸葛亮又是親戚,可惜曾是名士的劉表只想守住荊州的地盤,另一個劉璋也差不多。只有劉備一直打著復興漢室的旗號,是屢敗屢戰,手下又有一批出生入死的兄弟扶持,唯獨缺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劉備是有野心,有能力,又有武將,就缺諸葛亮這樣全面的人才,為他制定“隆中對”樣式的發展藍圖,也只有劉備最適合諸葛亮。
-
7 # 筆下發白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孔明的能力不言而喻,他是一位曠世奇才,他在三國中的地位絕對是無人能比,但他選擇劉備,也是出於自身的考慮。
就如他出師表所言: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說明了他雖然滿腹才華,但是卻沒有英雄用武之地,而劉備恰好是他的伯樂,讓他出山,這才有了一展巨集圖的機會。
所以,我認為與其說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不如說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正因為他們二人的相遇,才有了蜀漢能夠三分天下的基業。
-
8 # 旺哥講故事
我們不妨先從劉備的角度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劉備得到諸葛亮輔助之後,曾經說過我得到諸葛孔明作為軍師,就像魚得到了水。的確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先後兩次丟失了徐州,打過不知道多少敗仗,今天還在曹操手下,明天又跑去投靠袁紹了。可以說,雖然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就已經與曹操煮酒論英雄,但也實在算不得成功。而正是在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後,事業才終於迎來了騰飛,坐上了快車,最後一路晉級,成為漢中王。可以說,劉備的成功,諸葛亮實在是功不可沒。
說完了劉備,我們再來說諸葛亮。他選擇劉備,當然不是因為劉備剛好在南陽,也不只是劉備能夠三顧草廬把他感動了。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看他的《隆中對》。《隆中對》已經說過了,曹操佔天時,此時已經佔據天下三分有二的領土,孫權佔地利,背靠大江可以做長久之計,而劉備這兩樣都不佔,只能占人和了。那麼劉備的人和到底是啥呢?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是有大漢正統的思想的。而劉備作為漢室宗親,是他認為的,能夠匡扶大漢第二次中興的合適人選。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看看諸葛亮後來與孫權集團,曹操集團的幾場辯論就能明白一二。舌戰群儒的時候,孫權方面數次表示漢室不行了,曹操早晚要廢了漢獻帝,應該順應潮流。而諸葛亮義正言辭地表示,劉備是漢室宗親,有理由興復漢室。後來的罵死王郎,如今已經成為經典的影視片段,不再贅述,總之,也是義正言辭地鼓吹漢室正統漢朝中興論。這些辯論,當然也有詭辯的成分,但是,我想,他應該還是有這樣的情懷的。
然後我再舉個反例來說,即便是跟隨曹操多年的荀彧,也因為聽到曹操要稱王,而公然提出反對意見,結果碰了一鼻子灰,最後更是選擇了自殺。按道理來說,他一向支援曹操的,為什麼要反對他稱王呢,這又說到另外一個也許可以單獨開一篇的問題了。我不想多說,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要證明,在《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漢末的大背景下,擁護漢朝的人遠比想象中要多。諸葛亮,一生謹慎,而謹慎的人,往往性格偏於保守,則更容易擁護已經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而劉備,正是一個很好的代言人。
諸葛亮是傳統的人,擁護正統漢朝,所以才沒有追隨曹操,孫權,而是選擇追隨劉備,這也是我要說的主要觀點。當然,拋開這之外呢,也能找到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其他人已經提到的,曹操孫權手下謀士都很多,到了他們那裡可能才能得不到施展,然而,我不覺得那是主要原因,也就不再多說了。
順便多提一句,按照我這個理論,可能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劉璋也是漢室宗親,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靠呢。《隆中對》裡也已經給出了答案,劉璋闇弱呀。既然諸葛亮有一顆匡扶漢室的心,劉備還是個不錯的人,經過他《隆中對》裡的一番思率,最後統一天下又不是沒有可能,為什麼不干他一票?!
-
9 # 小李情感說
第一,在東漢末年的大環境下,曹操一統北方,且多次發出求賢令,所以說曹操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外有一統中原之勢,內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正統名份。如果此時諸葛亮追隨曹操可能發揮的作用不如在劉備那裡這麼大,地位也不會同日而語。同理,孫權雖說偏居南方,但由於從孫堅,孫策到孫權幾世的經營,還有江南幾大士族的支援,已經規模初成。如若追隨孫權可能相較於曹操好些,但絕對不如劉備給到的重用。
第二,由於諸葛亮出身時間較晚,能出山時已經錯過了曹氏,孫氏的創業時期。而劉備正是顛沛流離之時,而劉本身又具有雄才大略。試想,如果你作為一個用能力有抱負的人,在此時會選擇和別人合夥創業,還是在大企業找個安穩的工作?
第三,劉備三顧茅廬,給到了一個經理人足夠的禮遇,這又是其他二人能給得到的嗎?且不說曹孫一個遠在北方,一個遠在江南。想必他們對人才的飢渴也不如缺少人才的劉備來的急迫些吧。
-
10 # 雲無相水無形
諸葛道號臥龍,周易乾卦初爻,潛龍勿用,這與諸葛亮的生活環境,為人處事高度吻合。
諸葛亮出生布衣,躬耕田地於南陽,此處山靜水清,雲淡風輕,雖處亂世,但屬世外桃園,與世無爭,兵弋不起。
孔明一生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雖懷治國安邦之志,上知天文,下明地理,但政治理想卻與他人不同,曹操此人,廣納賢才良士於帳下,但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諸葛亮心中,並非是自己要輔作的明君將帥,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子曰:“道不同,不相與謀。”諸葛亮是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改玄易主。
做為三國中,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的戰略家,政治家來說,如果自己的才能,主張,得不到認可,還不如呤唱山曲於自然山水間,飲酒賦詩於群儒之中,以明其志。
龍者,呼風喚雨於天地之間,遊戲於雲霧大海中,其志之廣,常人難思。但若處不得志的時空時,也常常寂然不動,靜臥於大海深處,不張揚,不作為,如若不具慧眼名燈,也不會有伯樂之思。曹操雖有周公吐哺之志,但整日忙於東征西討,周圍名臣謀士也讓曹操甚為得志,也就少了“百度”之時。況且,諸葛亮也處於潛龍之時,是不會被重視而受邀。
以此觀之:曹操並非輕慢能人異士,只是地利相隔,天時未到,而不知世有臥龍也。
孫權久居江南之地,以長江為天險,水軍甚是了得,此處乃魚米之鄉,人民富足。以歷三世,根基以穩,朝中善謀能戰者可謂如厚雲蓋日。若不是曹操有吞併江南之志,也不會有兵弋之患。
劉備,三股勢力中最弱的一股。將不過三,謀不過二,勢單力薄,對於一心想恢復大漢基業的政治家來說,人才明顯太少,只有通過不斷的明查暗訪,天天“百度”,日日“搜狐”,方可了知天下之才,何處安居。
因此上,當劉備通過徐庶之口,得知世有臥龍時,真是喜出望外,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隨其東征西討,三分天下。將大漢基業又延續了數十年。
回覆列表
諸葛亮為什麼投靠劉備,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各個集團都是人才集集,諸葛亮在隆中時他自己的知名度不大,他自已心中度明,但他也沒閒著知道自已需要什麼,他在利用一切手段推薦自己,用現在的話說炒作自已,利用熟人推薦,寫成兒歌讓兒童傳唱旳方式推薦,最後碰到了正在用人之際的劉備,兩人見面如故一拍既合,各自找到了試合各自利己的位子,一定成度下是劉備這個伯樂認識了諸葛亮這匹千里馬,使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實現,這就是諸葛亮投靠劉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