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福清
-
2 # 砼說地理
黃道面即公轉軌道平面,它和我們地球的赤道平面存在一個夾角。更有趣的是,黃道面不是固定的,由於地球附近天體引力影響,黃道面的位置一直在發生變化。
黃道面和地球相交的部分就是黃道,黃道的嚴格定義是:地月系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瞬時平均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是天球上黃道座標系的基圈。(此段文字來源於百度百科)黃赤交角顧名思義,黃赤交角就是黃道面和赤道面的夾角,它的大小是23°26′,它也是有變化的,但是由於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
-
3 # 古嶺望旅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在不同季節的週期性變化規律。
而在中國古代先輩古人根據天文地理的變化規律,並結合神話傳說,發明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主要涉及的是天文天象,描述得是日、月、星辰、白晝、黑夜的規律,十二地支產生之後,人們逐漸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份,十二個時辰或者十二個月只是對時間的區分,並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古人將一年分為四等份,每一份就為一個季節,這就是所說的一年四季,每個季節的第一個節氣是一個季節的開始,所以一年四季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後來為了更加準確的區分時間,又將節氣劃為“分”“至”“啟”“閉”四個組,“分”是指春分和秋分,“至”是指夏至和冬至,“啟”是指立春和立夏,“閉”是指立秋和立冬。隨著時間的發展,一年四季用四組來區分還是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在十二地支的基礎上,結合一年四季,又總結出反映季節變化、溫度變化、物候變化和氣候變化的四種規律。反映季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反映物候變化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就是二十四個時間節點,根據天體運轉的規律,節點落在哪一一天,那一天就是一個節氣,有了二十四節氣也就有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而古代先輩把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就是為了更好安排農耕生產生活!
回覆列表
我們的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不過地軸並不垂直於公轉軌道面,而是有一個66.5度的傾角。正是因為這個傾角的存在,才會使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時,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多,且白晝比黑夜長,所以北半球氣溫處於一年中最高的時候,為夏季;這時太陽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較少,且黑夜比白晝長,因此,南半球處於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當地球繞太陽再公轉半圈時,太陽的直射點由北迴歸線移向南迴歸線,北半球獲得的太陽熱量逐漸減少,由夏季進入秋季,進而轉入冬季;而南半球卻正好相反,由冬季進入春季,進而過渡到夏季。不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並不是一個標準的正圓,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熱,而冬天則要比北半球的冷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