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走親串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初一早上到村內年長者家中拜年也是一種習俗。
至於拜年磕頭,則很少遇到了,只是大人逗小孩子玩的一種手段,是對老人的尊崇。
而“紅包”一詞在我們這春節拜年時從未出現過,統稱為壓歲錢,多少不等,以當下行情,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收入高了,攀比風氣濃,往往100元、200元不等。
往日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習慣了春種秋收模式,農閒時節在周邊村莊搞個建築什麼的,村內之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可是為了區分長幼、輩份,春節初一一如繼往到長輩住處問安;時下農村非比往日,外出務工者眾,流動性大,留守村內的往往是老人、婦女、小孩,一年或數年不見一面,春節初一拜年的傳統更不能丟。
不論在外做什麼,走多遠,多了見識,自身修養提升,更要懂得尊老。更不能忘本,鄉里鄉親,這是自己的根,想想那個困苦的年代,吃百家飯,長輩的照料-----
莫要被金錢迷失了本性,莫要被權力堵塞了人性。請堅守那份習俗,初一早起走出去,到長輩家中問聲安,見到同輩人問聲好,見到後輩人說一聲鼓勵的話。春節雖沒有往日熱鬧,但是不能擋住禮俗。
春節期間走親串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初一早上到村內年長者家中拜年也是一種習俗。
至於拜年磕頭,則很少遇到了,只是大人逗小孩子玩的一種手段,是對老人的尊崇。
而“紅包”一詞在我們這春節拜年時從未出現過,統稱為壓歲錢,多少不等,以當下行情,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收入高了,攀比風氣濃,往往100元、200元不等。
往日農村以傳統農業為主,習慣了春種秋收模式,農閒時節在周邊村莊搞個建築什麼的,村內之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可是為了區分長幼、輩份,春節初一一如繼往到長輩住處問安;時下農村非比往日,外出務工者眾,流動性大,留守村內的往往是老人、婦女、小孩,一年或數年不見一面,春節初一拜年的傳統更不能丟。
不論在外做什麼,走多遠,多了見識,自身修養提升,更要懂得尊老。更不能忘本,鄉里鄉親,這是自己的根,想想那個困苦的年代,吃百家飯,長輩的照料-----
莫要被金錢迷失了本性,莫要被權力堵塞了人性。請堅守那份習俗,初一早起走出去,到長輩家中問聲安,見到同輩人問聲好,見到後輩人說一聲鼓勵的話。春節雖沒有往日熱鬧,但是不能擋住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