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詠擇
-
2 # 信陵小司徒
(一)軍事巨人 道德矮人
不管是在殷通郡守府獨自誅殺百餘人,還是以精兵六萬擊敗章邯二十餘萬大軍的鉅鹿之戰,亦或是以三萬精兵擊敗了劉邦五十六萬聯軍的驕傲戰績,都足以使得千百年後人們對他軍事指揮造詣追捧不已,這是屬於項羽的榮光。
也讓人們以為,天下給了項羽這樣的一個英雄,簡直是如美人配英雄那樣般配,可是,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古往今來,成大事取江山者都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大業之本不是江山,而是民心,這一點,項羽幾乎完全沒有。
他從起兵,四年而成至尊之位,又四年兵敗身死,自刎烏江,實際來說,除了軍事戰略眼光的侷限外,更多的是,不得民心與人心,項羽為人,殘暴不仁,他的敬意只對自己有用的人或者說有身份名望的人,貴族的那種跋扈自高氣息,始終影響著項羽。
攻打一城,便要屠一城,劉邦在咸陽,百姓是“喜”、“益喜”,而項羽在咸陽,殺子嬰、搶全城,焚燒宮殿,毀壞宗廟,別人說了他一句沐猴而冠,便是將人烹殺。
王陵的母親就因為勸諫王陵歸漢,使得自己哪怕已經去世,也要被烹殺!進攻齊國期間,項羽縱容手下大肆燒殺搶掠,齊人奮起反抗,攻打外黃時,憤怒的又要屠殺全城。
所以,你仔細讀《史記》就會發現,司馬遷雖然溢美項羽,但是項羽的殘暴不仁、不得民心,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卻是司馬遷都不得不承認的。
劉邦愛罵人,劉邦不守禮法,這些都影響不了劉邦的民心,因為他對百姓好,可是項羽會打仗、項羽夠武勇,但是百姓不買賬。
所以,他是一個軍事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這一點,有必要注意認知。
(二)英雄不再 性格缺陷項羽是英雄,項羽是悲情英雄,這是後世人們的所公認,可是此人吝嗇不明,部將有功而不知賞賜,甚至說刻好的印綬,項羽把玩的磨平了稜角都不願意給自己的屬下,誰還願意給你賣命?
霸王別姬,千古傳唱,悽美愛情,人所向往,可是有誰知道,霸王別姬也許根本不存在,而霸王別姬的時候,項羽扔下了還在陣地、相信這他、與劉邦軍隊拼死戰鬥的八萬將士啊!
也就是說,項羽的撤退,就是自己帶著八百多人逃跑,完全放棄了所謂的江東子弟,這是一種臨陣脫逃的做法,也是不為人知的祕密。
當然,劉邦臨陣脫逃,丟棄妻子,比項羽有過之而無不及,也不是什麼英雄,可是為什麼劉邦敢承認,而項羽不敢說?這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嗎?
故而,項羽回不去江東,回到江東,也是必敗無疑,哪有捲土重來未可知?
因為百姓早已經拋棄了他,所以,綜上所述,項羽不適合為天下之主,而處天下至尊之位,他在史書中有著武勇的形象已經是史官筆下的最大恩德,幾乎不存在低估,更多的,是一種拔高而已。
-
3 # 糊塗的歷史
我要說的是項羽從來沒有被低估。
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項羽的形象從來都沒有被低估。
也許有人會用成王敗寇來說事,但是能夠在秦嬴政之後快速崛起的是簡單的人物嗎?能夠在前中期能夠碾壓劉懶子的人會是簡單的人嗎?
歷史記載即使是將關於這三個人之間的發生的事情用最為客觀的事實來敘述,他也是最亮眼的那幾個人之一…
我們再來看看在項羽劉邦時代,有那麼幾個名臣武將,有幾個諸侯能夠比得上項羽的?
至於這裡有說“被低估”的原因應該是所謂的項羽的性格了,但是這個真的沒法噴,就是因為項羽的這個性格,成就了他,也葬送了他,這個性格的原因無疑是巨大的,所以這裡用來低估項羽用性格說事情是不成立的!
然後,我們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我們再進行些許假設,去掉性格原因?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在反秦最早期,他屬於第一波,之後更是經過大戰,硬戰,他贏得了屬於自己的產業,而且期間有諸如韓信這樣的人才投靠他,他接受,並且以禮相待,項羽此時手下謀臣武將多不勝數,妥妥的主角模板,我們稍微的估計下,項羽將不費吹灰之力再次統一全國,至於之後怎麼做皇帝再說,不過我們再稍微大膽點,根據項羽天不怕地不怕的情況,他極有可能去打少數民族,說不定還能夠征服整個亞洲大陸呢!
最後說下,這個問題有點彆扭,正史的評價是根據一生的功與過用較為客觀的評語來進行的,但是往往有些正史同野史一樣矛盾,而且讓世人評論,也有不同的版本,我們如果再入其中鑽牛角尖,可能就不好了。
-
4 # 賈甄矜
司馬遷對項羽的刻畫是非常精彩的,也是非常正面的,而且也列入了本紀,所以當然是沒有被低估。而《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如果《史記》都不被當作正史,恐怕沒有那本史書可以。
項羽是拿破崙的兩千年前的前輩,可以說,拿破崙就是西方的項羽,他們都是戰神級的人物,但是卻都不能夠像白起那樣善始善終。如果說武安君是百戰不殆,那麼項羽與拿破崙就是百戰少殆!所以他們兩位也只能算是二級戰神。
拿破崙犯的政治錯誤,項羽早在兩千年前就替他犯過了,那就是大封家族褚弟(兄)、對天下諸侯圍而不剿。而英國很陰,就像兩千多年前的劉邦那樣,以卓越的政治天賦聯盟諸侯(各國)對項羽(拿破崙)實現車輪戰,大家一起把軍事能力最強的敵手活活耗死。
只是,歐洲的列強沒有秦末各個諸侯那麼愚蠢,所以,在拿破崙死後,勝利方的大哥,無論是英國,還是俄國,都沒有機會統一歐洲大陸。就這一點來說,它們的收益遠不如劉邦。
項羽放在哪個時代,都是大英雄!都是歷史的開創者,雖然他的勝利果實被大家聯合篡奪了,但是他就跟秦始皇一樣,前者是千古一帝,他則是千古一霸王!就歐洲來說,能取得項羽那般歷史地位的人,除了拿破崙,幾乎沒有!
-
5 # 付凱91458867
項羽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歷史人物。最近仔細研究了一下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能同時打贏這兩場戰爭的人,即使不是戰神,也絕對是歷史上一流的頂級將帥了。鉅鹿之戰,項羽面對的對手是王離強悍的長城邊防軍、章邯戰無不勝的驪山軍,這是大秦帝國末期最能打的兩隻軍隊,結果被年僅25歲的項羽破釜沉舟,以區區5萬多人戰勝了40萬人!項羽不僅僅是靠驚人的軍事能力,還靠外交說服了章邯投降,才一舉掃除了秦朝的最後屏障,可以說是滅秦首功,劉邦只是趁亂撿便宜而已。如果說鉅鹿之戰是置之死地而後生,有賭博拼命成分的話,那麼彭城之戰則是一場堪稱奇蹟的經典戰役,是一次主動大膽的作戰計劃,是項羽的巔峰之作。當時項羽在北方平定齊地叛亂,劉邦趁機聯合諸侯集結了56萬大軍直搗項羽老巢彭城。項羽其實一開始就盯著劉邦,但他按兵不動,直到劉邦即將攻破彭城的時候才開始行動。這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項羽完蛋了,齊地未平,如果回師救援彭城,項羽就面臨兩線作戰、腹背受敵的境地,加上楚軍人數本來就少,想同時hold住齊地和彭城,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項羽畢竟是項羽啊,他只挑了3萬精兵南下救援,其餘人繼續在齊地平亂。項羽不是靠武力去硬碰硬,而是非常聰明地繞開了劉邦的北方防線,閃電般地出現在彭城的西側後方蕭縣,然後貓在那裡休整了一晚上。此時,劉邦一方正在彭城飲酒作樂,得瑟的不行,連張良陳平這樣的頂級謀士也沒想到項羽已經神出鬼沒地出現在了自己的後方,並準備好了反擊。當時劉邦的軍隊裡還有曹參、樊噲、周勃、灌英這樣的名將。第二天拂曉,項羽對彭城發起了進攻,3萬精騎突破敵軍防線後,一路追著劉邦的司令部猛打,導致指揮系統完全癱瘓。踩死的、戰死的、淹死的有二三十萬人,劉邦兩次差點兒被活捉,他的妻子呂后、老爹、兒女等一家人被俘,路上劉邦為了逃得快些,幾次把自己的兒子女兒踢下馬車。要不是突然來了一場沙塵暴,劉邦真的就走投無路了……彭城之戰僅半日就解決了戰鬥,形式大逆轉,比鉅鹿之戰更有含金量,更能體現項羽的膽略和才華。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騎兵奔襲戰,3萬人跑了那麼遠還能打敗了近60萬人,力挽狂瀾,空前絕後。經此一役,劉邦把關中的老弱和不符合條件的青少年都徵過來補充一線兵員,可見損失有多嚴重。所以說,項羽不是沒有頭腦的,他只是比較偏科,在軍事上的才華太過耀眼,蓋過了他的政治外交和用人、權謀能力。其實歷史充滿了偶然性,如果劉邦沒有那麼好的運氣,早就掛了幾回了。試想一下,如果讓韓信來打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他能打贏嗎?我看未必,韓信北伐的對手都不是硬骨頭,實力對比也沒那麼懸殊。
-
6 # 三十五度聊歷史
感謝提問,項羽在正史中沒有被低估,只不過正史不能完全從“人”的角度描述項羽,而主要是從高祖競爭對手的角度來描述的而已。
一 正史對項羽的定位
司馬遷的《史記》均以“本紀”來描述項羽和劉邦,這就是承認項羽在秦末實質上就是“皇帝”,項羽分封天下就是行使天子的權利,正史對項羽的實際地位是承認的。
正史中肯定了項羽集團是滅秦的絕對主力,鉅鹿之戰更是突出了項羽的謀略和勇猛,說句實話,要不是項羽在正面現場死扛秦軍,劉邦真不一定能進函谷關,獲得最大的政治資本和發家的革命根據地。
主要有兩個。一是政治合法性沒有,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打著楚懷王的旗幟征伐秦朝,但不遵從懷王之約,拒絕承認劉邦的漢王地位,還殺了懷王封的宋義,最後直接將懷王殺死。其實無論項羽還是劉邦最終勝利,懷王都得死,項羽不僅替劉邦背了黑鍋,還讓劉邦以為義帝報仇的名字來發動天下力量打擊自己,項羽就是為朱元璋殺小明王的大虎啊,政治上太幼稚了!
二是隻有蠻力,沒有腦子。項羽純屬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劉邦的謀士陳平、韓信這都原來跟著項羽幹,結果項羽不用,白白便宜了劉邦,身邊只有范增,也不聽范增的,如果鴻門宴直接解決了劉邦,哪有漢朝啊;分封天下以後想榮歸故里,還把給自己建議定王關中的韓生直接煮了,這都是沒有腦子的表現。
-
7 # kevinxu1013
成王敗寇,歷史是勝利者編寫的
項羽在用人上,應該沒有被低估,我們從結果看就可以看出來
項羽太性情,劉邦善於用有缺點的人,能包容,項羽無法比擬
-
8 # superbk
項羽不是被低估的問題,而是高估……民間傳言“王不過項,將不過李(存孝)”,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是極盡褒揚,但實際上,項終究只是厲害而任性的貴族子弟,做將帥或許一時翹楚,但不懂治國,不會外交,重小名小義,終不成大事
-
9 # 與生活交朋友
項羽在正史中只有被高估,沒有被低估。自古成王敗寇,項羽反而沒有任何寇的味道,絕對是秦末漢初最璀璨,最當紅的明星。他的光芒已經完全蓋住了勝利者漢高祖劉邦,即使是韓信也沒他紅。
司馬遷將項羽寫入本紀,已經拉高了項羽的歷史地位,與秦始皇,漢高祖平起平坐了。通篇《項羽本紀》讀完,我們看到的都是項羽從小到死的英雄事蹟。
項羽從小就想萬人敵,項梁教他兵法,結果他只學了一半。項羽的失敗搞不好這就是根本原因。只學了《孫子兵法》就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沒有繼續學習《鬼谷子》,重武輕文。
我們通過看史書,知道項羽力能扛鼎,知道了鉅鹿之戰,知道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的由來,還知道了鴻門宴,項羽封王。
特別是項羽帶三萬精騎滅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這一仗要不是天佑劉邦,颳起了超級大風,吹亂楚軍,劉邦就提前結束人生了。
在楚漢爭霸中,項羽一直在碾壓劉邦。只是劉邦這邊出了幾個牛人,韓信從北方一路滅諸國,一直打到項羽背後的齊國,彭越一直在跟項羽打游擊,騷擾項羽糧道,陳平使出離間計,是項羽內部猜疑,項羽部下走的走,叛的叛,沒叛的也被幹死了。
項羽逐漸處於劣勢,但還並沒有敗,於是有了楚漢的鴻溝協定。之後劉邦在張良,陳平的慫恿下撕毀協定,追擊楚軍,反被項羽打的大敗。直到韓信,彭越出兵,項羽的大司馬周殷叛楚,才將項羽圍至垓下。
於是就有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故事。項羽即使是敗,也是充滿了英雄氣概。項羽靠著他的勇猛,帶著800人就殺出了重圍,即使中途迷路,項羽最後也殺至烏江,有機會逃走。但是他還是選擇了自刎,令無數後人為他惋惜。
《項羽本紀》講述了項羽的一生,其中極大的篇幅都講的項羽的英雄事蹟。對於項羽坑降卒,燒秦宮,好屠城的劣跡,所用筆墨甚少。屠城這種事,古代將領都沒少幹過,劉邦,韓信,曹操都幹過,史記也為項羽坑降卒寫好了理由。看完整篇,很難讓人不喜歡項羽,很少有人會不為項羽感到可惜的。
項羽作為統治者,看他那樣子,治國能力也不行,不得民心。文中也沒具體提及。全都是說項羽如何的英勇善戰,完全對的起戰神這個稱呼。
縱觀中國歷史,應該找不到第二個這麼牛的失敗者了吧。項羽能夠成為當紅明星,全靠的是司馬遷不遺餘力的捧。當然,司馬遷在最後也給了霸王比較公正的評價。
至於項羽的戰力是不是真有《項羽本紀》裡那麼牛,那隻能問劉邦去。項羽打仗以少勝多,那是很正常的。但是項羽一個人能殺數百人,一個眼神就把劉邦的狙擊手樓煩嚇退,最後十面埋伏帶幾百人就殺出來了。我覺得這太誇張了,很有可能人們崇拜項羽吹牛吹出來的。李陵因為一個傳言,全家被殺。項羽和司馬遷相隔一百年,出現這種誇張的傳言一點都不稀奇。項羽和烏江亭長聊的那麼嗨,史記也記得有模有樣的,誰能保證這是真實的?或許項羽沒到烏江就被幹死了呢。不過我沒興趣去深究歷史的真假,去研究那個,還不如看看項羽和虞姬風花雪月的故事。
正史中,項羽的勇猛已經到了超神的地步,完全看不出失敗者的味道來。項羽失敗的原因也是靠劉邦和韓信的嘴說出來,隻字片語,並無事蹟證明。如果這都算低估,那真實的項羽只能是神了,是神怎麼會敗給劉邦?在正史中,沒有第二個失敗者有項羽這樣的待遇的,似乎沒什麼人否定過他的功績。
-
10 # 莊蘇谷
在《史記》中,項羽的軍事實力被高估了,而政治能力卻被低估。
垓下之戰,項羽戰敗,帶八百壯士潰圍而出。渡過淮河後逃至東城,只剩下二十八騎相隨。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這段話的意思歸納起來有兩點:第一,項羽在垓下之戰前從來沒有被打敗過。第二,因為項羽百戰無敵,所以才能稱霸天下。
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一點點來分析。
戰神的敗績公元前205年,劉邦趁項羽征伐齊地之時,率諸侯聯軍合計五十六萬人,進攻楚都彭城。
大軍勢如破竹,沒費太多力氣就攻入彭城。劉邦入住楚國王宮,收項羽美人、財貨,日日置酒高會,不亦樂乎。
劉邦逃入睢水,軍士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劉邦僅以身免。
後世偉人如是說。
事實上,霸王並未沽名釣譽,而是對劉邦發動了猛烈的追擊。
那麼為什麼項羽沒能追上劉邦呢?
因為他被打敗了。
《史記》中《項羽本紀》記載,彭城之戰後,項羽一直追擊劉邦至滎陽。戰果如何,太史公沒有講,筆鋒一轉,講齊國方面去了。
項王之救彭城,追漢王至滎陽,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為齊王。
但在《高祖本紀》和《灌嬰列傳》中,我們發現了端倪。
原來劉邦在滎陽收攏士卒,並得到關中援兵,擊敗了楚軍。其中灌嬰率領騎兵,擊破楚國騎兵,表現尤為出色。
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間。
灌嬰雖少,然數力戰,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所以項羽說自己從沒打過敗仗,是有水分的。
滎陽之戰後,楚漢進入長期相持階段。由於劉邦的頑強抵抗,楚軍始終不能越過滎陽——成皋一線,遑論攻入關中,當然也稱不上“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可見項羽的軍事實力,是被高估的。
霸王的謀略如果說項羽的軍事能力被高估,那麼他的政治能力則被後人低估。
項羽把自己稱霸天下的原因歸結為百戰無敵,事實上一個只有武勇沒有謀略的人是不可能成為一代霸王的。
我們就拿歷史上最有名的飯局——鴻門宴來說。後人常以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是致命失誤,但其實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如果項羽藉故殺掉劉邦,必然會引起諸侯離心,互相猜忌,加上劉邦的手下們帶著十萬軍也不是吃素的,到時候關中混戰,鹿死誰手實在難說。
所以挾鉅鹿戰勝之危,在鴻門宴上恐嚇一下劉邦,然後把他封到偏遠的漢中,實是一個妙著。
再說項羽分封諸侯,分的都是破秦有功的將領,而六國原來的宗室貴族則被忽略,為自己埋下隱患。最突出的就是齊地,齊國宗室田榮兄弟沒有得到封地,後來就一直反對項羽,讓項羽不能全力對付劉邦。
所以項羽想要稱王,就要先分封跟他一起攻秦有功的軍功將領。這幫將領得了好處,自然也就會擁護項羽。在他們的擁戴下,作為軍功最大的將領,項羽也就一躍而成為霸王,給自己挑選了最大的封地。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由此可見,絕不是毫無心機的一勇之夫,他的政治謀略是被低估的。
-
11 # 實話石說666
如果我們用唯物主義辯證法來研究一下歷史,可以發現,項羽,這個西楚霸王同樣可以一分為二的去評價,而無所謂的被低估抑或是被高看。
首先,我們從項羽的出身來看。項羽出身於楚國仕族,世代為武將的顯赫之家。可謂是出身名門,在中中國人心中的根正苗紅,從小習武,練兵,後隨其叔項梁起兵反秦。在其叔兵敗戰死後,單獨率兵繼續反攻大秦,並發展成為一支最為雄厚的實力軍。
其次,我們從鉅鹿之戰來看項羽的勇猛無敵和智勇雙全。公元前207左右,項羽率兵在鉅鹿與秦兵主力遭遇(我想當時項羽應該是苦悶不已),項羽鼓舞士氣,拿出壯士斷臂的的謀略,命令全軍只帶三天口糧,渡過黃河後,又以沉船而示不勝即死之決心,孤軍奮戰,奮勇殺敵,九次交鋒後大破秦軍。從此以後,項羽之名傳遍天下,從而成為各個反秦勢力的首領。
再次,項羽的暴。由武關進入咸陽後火燒阿房宮及眾古蹟名勝,燒殺搶掠咸陽城,使繁華全國的咸陽城毀於一旦。歷史文獻與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的一拼啊。定都彭城(這也是項羽的目光短淺的地方),因與楚國義帝不和而弒殺(古代以下犯上而殺之成為弒殺),被劉邦及其他勢力以忤逆罪而攻之。
最後,項羽的優柔寡斷。在鴻門宴中,未能採納亞夫范增的殺掉劉邦的多次建議而措施笑到最後的良機。“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的故事從此而來啊。
只能說項羽的優點非常明顯,而缺點也足以致命,他缺少了歷史的氣運,最終佳人難保,自刎烏江之畔,一代霸王就此謝幕,含恨九泉。只能說項羽征戰沙場有餘,而安邦立國不足啊。
所以,無所謂低估或高看,辯證對待即可。歷史給予後人評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已。
-
12 # 陸觀察
歷史是冰冷的,也是無情的,有時候是血腥的。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會被歷史所拋棄。
項羽在秦末社會大動亂中,所起的歷史作用,歷史都給於了充分的肯定。
秦末起事反秦的基本是三股武裝力量,一是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代表著社會底層民眾的利益;二是以項梁項籍(項羽)為首的反秦起義,代表著舊六國領主殘餘勢力,並且帶有反秦復仇的意味;三是以劉邦為首的農民起義。
這三股起義武裝力量,在推翻秦王朝這一點上,目標是一致的;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羽和劉邦聯合打敗秦軍,最終滅了秦王朝。在滅秦打敗秦軍的各次大戰中,項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項羽的功績要比劉邦大得多,這應該說是對項羽的公正評價。
問題的關鍵是,在秦王朝滅亡後,劉邦與項羽爭霸,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王朝的問題上,他們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劉邦走上了社會大一統的道路,這是順應歷史發展的道路;而項羽走上了自己稱霸王,分封諸侯王的復辟舊制度的道路,這完全是在開歷史倒車。
項羽的最終結局,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也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歷史的侷限性。
項羽有很多長處,又有很多弱點;驍勇善戰,勇猛無敵,這是世人對項羽公認的長處;同時,他又有“婦人”的惻隱之心,他與機智靈活多變的劉邦鬥,項羽完全不是劉邦的對手。《霸王別姬》柔腸悽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離別,讓世人為之同情和感嘆。
-
13 # 慧心一語
歷史上,以成敗論英雄無可厚非,所以,被低估的不是項羽,而且是人心。
如果項羽是在現代,進行軍事演習,戰術部署,項羽更勝一籌。
鉅鹿之戰,項羽以5萬楚軍大財30萬秦軍,斬蘇角,擒王離,逼涉間自盡。
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楚軍奇襲劉邦56萬聯軍,回救彭城,殲敵20萬,劉邦父親及妻子被俘虜。
從烏江自刎,可以看出項羽在性格上的致命缺陷,所以,項羽的敗局不會改變。不是劉邦也會是其他人,甚至被坑的套路都不會有大變化。
-
14 # 陳情未來
項羽在正史中應該是沒有被低估吧!
《史記》中,司馬遷描述了相關項羽的幾次戰役都凸顯出項羽的英勇神武,甚至於有些神化的意味。
與劉邦之間的彭城戰役項羽率領三萬精兵打的率領五十六萬大軍的劉邦四處逃竄,差點把一雙兒女丟下。
項羽因為分地不均,引起眾多將領不滿,齊王田榮、趙王歇起兵對抗項羽。項羽大怒,親自帶兵出征攻打城陽。這時,劉邦乘虛而入,率領五十六萬大軍攻佔項羽家中——彭城(現徐州)。項羽一聽家被劉邦給抄了,於是掉頭回去攻打劉邦,只帶三萬人馬,到了彭城附近蕭縣,斬殺漢兵十多萬,劉邦只能帶著幾十個隨從逃跑。
說來也巧,劉邦在逃跑的路途中,偶遇從沛縣逃出的兒子和女兒,於是拉著他們一起逃。誰知道,楚軍追趕緊急,眼看就要抓到劉邦,劉邦為了馬車跑的快,把馬車上能扔的東西都扔了,可還是不行,馬車負重太沉,跑不快。於是劉邦就把一雙兒女推下馬車,以減輕馬車上的重量。當然,最終被滕公夏侯嬰阻止。以此可以想象出當時劉邦有多麼的狼狽不堪。
縱觀歷史,項羽軍事才能是完全被認可的,可以說是幾無敗績。除了最後一次戰役敗於韓信的攻心戰,“四面楚歌”。
樽前若取謀臣計禮下賢臣,相容幷蓄方可成就事業。
項羽本是天生神力,用兵如神,只是他自視甚高,不大能聽得進意見。
譬如鴻門宴上,范增屢屢提醒他斬殺劉邦,他卻不聽,認為劉邦不過是一懦弱老頭,不值得他動手。於是劉邦逃過一劫。
再如,彭城戰役後,項羽圍困劉邦於滎陽城內之時,范增提醒項羽攻城陷陣殺掉劉邦,項羽卻中了劉邦的反間計,疑心起范增來,令人哭笑不得。
自古以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范增一氣之下,向項羽辭行,項羽也是乾脆,直接放行。范增是又氣又惱,想當初他以七十歲高齡效仿姜子牙,出山意欲輔佐一位明君,實現自己的抱負,誰知輔佐了幾年原來是一豎子。再加上范增年齡大了,在回鄉的路上就病倒了,自此再也沒能站起來,享年73歲。
項羽參與起義時年方二十四歲,自立為西楚霸王時不過二十七歲,可謂是少年得志意氣盛。
-
15 # 談古說今
講這個之前,需要先知道史記是誰寫的!接下來再想一下作者的創造背景。
司馬遷寫就史記,他老人家很多不好說的事裡面都是埋下了伏筆讓後天去破解。而司馬遷是給項羽寫了本記的,按照成王敗寇,還有漢武大帝的性格,不到那個高度,這樣寫本記是他所不能接受的(項羽時代到漢武大帝時代之間不過隔40多年)40多年的時間,很多事還是比較清晰的。
所以按照破解的形式來說,正史沒有高估項羽。
接下來,我們按照能力來說。大家可以去研究一下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這種打法,隨便換其他名將上去,也不一定能比項羽打得好。所以根據能力來說,正式也沒有高估項羽。
最後根據很多人說的,項羽是軍事巨人,謀略矮子。劉邦作為一個農民能開創大漢400年,謀略自然和用人自然是一頂一的強大。在當時同時代,那麼多最精於算計的人面前,項羽保持的是一種貴族的精神。就比如現在很多家庭教育,也會告訴後面的人,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所以不是項羽沒有謀略。是項羽不願意去做一些不符合貴族精神的事。
最後結論,正史沒有高估項羽,也沒有怎麼低,相對比較還是公平。
回覆列表
項羽在正史裡不是被低估,而是高估了。
項羽力能扛鼎,其持其勇,是反秦鬥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又是害群之馬,使各路英雄分崩離析,反秦聯盟蕩然無存,形成了他和劉邦爭奪天下之局。
項羽殘暴凶狠,坑殺了秦軍的降兵二十萬,這樣的做法只會逼的秦人仇恨增加。毛澤東主席就沒有這麼做,而是化敵為友,使解放兵調轉槍口向國民黨蔣家王朝開火,加速瞭解放戰爭的程序。
項羽燒殺搶掠達到至極,“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若後世都以項羽為榜樣,那北京的故宮恐怕就不復存在了。項羽燒的秦宮室,那是中華民族的財富,不只是秦王朝的,是人民的血汗,他的暴行足以使他成為千古罪人。與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有何兩樣。
項羽自恃自勇,使眾叛親離。由於他傲視他人,還有懷疑他人之舉,故使得能人紛紛離去,如陳平、韓信、英布等英雄都離他而去,尤其是謀士范增的離去,加速了他走向敗局,到了垓下楚兵逃亡大半,走的是孤家寡人之路,那有不敗之理。毛澤東主席在黨的會議上就告訴我們黨的幹部不要走霸王項羽孤家寡人的路子,不學霸王別姬。
項羽犯昏愚人之仁。在鴻門宴上聽憑劉邦狡辯而放走劉邦,氣得謀士范增說道:“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劉邦也。”結果為劉邦擊敗,自刎於烏江邊。毛澤東主席就寫過詩“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告誡人民解放軍奮勇進軍,不要學西楚霸王沽名釣譽。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項羽記為《項羽本紀》就已把項羽當作帝王看待,項羽未成就王朝天下,這是高看一眼了。項羽一生燒殺搶掠,劣跡斑斑,其罪惡滔天。就連司馬遷也不不得在《項羽本紀》未記載道:“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