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精氣神兒

    【1900年6月,西太后收到一條噩耗,意思就說“洋鬼子此行目的是擠兌她下臺,同時歸政於清帝”。哎呦喂這是哪根蔥瞎說八道,管忒多了吧?給我打!打回老家去。褃節兒上德國公使克林德倒黴,他跟北京城東單牌樓底下遛彎兒,結果撞在了神機營軍官恩海槍口上,一下子就噶嘣兒了。這麼著,洋鬼子藉機起鬨,慈禧不甘示弱,決定對其宣戰。至於這場戰鬥是否具有必勝的把握?老太太似乎沒數兒,若不然她能措手不及,拖家帶口往西逃嘛。當時北京就託付給李鴻章了,並一再叮囑老李麻利兒息事寧人,咱家打不起了。】

    然而在時任山東巡撫毓賢眼裡,與那些本地練家子相比,越來越多的洋教士更為招煩。於是他就招撫利用義和團,繼而火燒教堂,拆毀鐵路,推倒電線杆子,鬧騰租界吾的,反正就跟教父大爺對著幹。

    伴隨帝國主義侵華程度日益加深,一方面義和團的家國情感有所覺醒,另外順應清廷引導,故將目標重新鎖定為“扶清滅洋”。這條標語大概其是1898年,老團長趙三多首先提出來的。

    可是德美英法,這國那國全都坐不住了,一再攛掇朝廷取締義和團。等了一天又一天,北京就是不燃話茬兒,任憑義和團向環京地區蔓延。等啊等到1900年4月,美英法德已在天津大沽口集結了戰艦。此舉對外宣稱幫助滿清剿滅義和團,說白了就是突破天津進北京,進行一場明目張膽的打砸搶。

    1900年6月,喪心病狂的洋鬼子推舉沙俄指揮作戰,聯手向大沽口發起攻擊。其時老將羅榮光堅守炮臺,朝廷坐視不理,以至於守衛大沽口的千餘將士最終無一生還。

    打也打不過,這可怎辦呢?毓賢說了“啟用義和團呀,那都是金剛護佑,刀槍不入的仙兵仙將,用來對付洋人靈著呢”。先頭慈禧也不信,她還委託兵部尚書他他拉·剛毅潛入涿州暗訪,回話也說義和團挺能的。

    於是乎老太太踏實了,有意將義和團請進四九城兒。來吧都來,您各位進京殺洋人,完事兒別忘了領賞。

    且說滿清的王爺大抵厭惡洋人,朝中文武卻不是一水兒的排外,榮祿就特瞧不上義和團。到底怎辦呢?這時西太后收到密電稱“洋人是向著光緒的”,投降派立馬歇菜了,義和團成了座上客。

    殺洋人有賞,哪兒找靶子去呢?當然是東交民巷使館區,還有地安門跟前兒的西什庫教堂了,那一打一準兒。實際朝廷也發公告了,主要就勸離各國駐京代表。

    克林德不知想什麼呢,執意申請延緩離京,6月20號這天,他帶著翻譯官,途徑西總布衚衕兒,果真遭遇不測。

    離開家門第一站,晚麼晌兒不好走路了,太后一行落腳昌平區西貫市村兒,他們喝了老鄉的小米稀粥,啃了老棒子。老太太還賜了“御米”二字,作為“棒子”的正式稱號。

    八國聯軍搶了紫禁城,搶了頤和園,燒了圓明園,燒了前門五牌樓……甚至沒放過南海子御苑豢養的四不像。後腳兒李鴻章忙壞了,因為他得平事兒,太后和大清國全指著他呢。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以慶親王奕劻、李鴻章為代表,與英、美、俄、法、德、意、日、奧、比、西、荷等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又稱《北京議定書》。賠款本息總額高達9.8億兩,清廷財政幾近崩潰。另外還要道歉、通商、懲治抵抗派,給克林德修牌坊……丟人呀!

    那場曠世劫難當中,晚晴外交家洪鈞的遺孀趙彩雲,通過聯軍頭子瓦德西,間接維護了老百姓的利益。趙彩雲就是賽金花嘛,北京人記趙姐姐的好,遂稱其“議和人臣賽二爺”。克林德牌坊也在她的周旋下修成,然後克林德老婆就不鬧了,牌坊如今還在中山公園裡頭立著。但是改名了,現名保衛和平牌坊。

    △這是個左顧右盼,呼朋喚友的結論

    1902年1月8日,南城馬家堡車站,嬉戲攜光緒,兩宮乘坐火車返京。五牌樓毀了,約等於滿清臉沒了?重修需要銀子,需要時間,著實有點困難。得虧北京城還有棚匠師傅,就白事糊紙活的,他們竟然紮了一座以假亂真的牌樓,體面接回兩宮。

    據不完全統計,侵華八國聯軍共計出動了:50艘軍艦,鬼子5萬餘,死了2500個;清軍出兵約8萬,另外還有義和團,人數在10-30之間。清軍與義和團陣亡兵將分別為:兩千、一萬上下,無法精確。

    我覺得慈禧對八國聯軍宣戰是對的,甭管怎麼著這是個自強、要臉的態度。儘管結果十分悲慘,只能說鬼子無德,滿清無力。

  • 2 # 歷史畫中人

    導語:不說是愚蠢還是瘋狂,這其實就是慈禧打的一個如意算盤,想借愚蠢的義和團的手來驅趕列強,禍水東引,看能不能有一線生機,沒想到卻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一起才落得個又愚蠢又瘋狂的歷史笑話。

    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

    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因病而逝,享年七十四歲,葬於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

    可是當時的中國並不完全是慈禧說了算,還有洋人們做主。於是慈禧派大臣們探探口風,本來慈禧的意思也就是知會一聲,沒想到遭到各國的激烈反對。各國公使有的在表面上表示這是中國內政,私下裡反對,有的也是乾脆公開反對。

    可是真正導致戰火的並不是宣戰,而是義和團和清軍在北京城裡到處殺洋人反洋教,正巧碰上了德國大使,居然一槍把德國公使給打死了。殺大使在國際公理中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終於由於這一場鬧劇,引來了八國聯軍,導致了庚子國變。

  • 3 # 香姐逛歷史

    慈禧太后是近代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號憤青,我們現在看到的近代中國史是一部屈辱的歷史,是一部大部分時候議和、割地、賠款的歷史,可在1899-1900年初的中國可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中國也有自信心爆棚的時候,只是最終砸了自己的腳,卻意外的開啟了近代中國發展的另一個方向。  

    因此,慈禧太后自再度垂簾後,就有廢光緒帝,另立儲君的想法,這也讓一些別有用心的往事宗親見縫插針,端郡王之子溥儁得以進宮教養,初慈禧準備立為太子,後在榮祿的建議下改為大阿哥,而圍繞著光緒帝的存廢問題,西方列強紛紛表示反對,而朝中則有端郡王載漪,直隸總督裕祿(此人在與八國聯軍交戰過程中也傳遞了許多虛假情報,誤導了清廷)以及兵部尚書剛毅,禮部尚書,大學士徐桐,啟秀等形成的廢帝派,與列強相頡頏,並懷恨在心。

    之前的歷次交涉讓慈禧太后對洋人有一種膽怯的心理,1860年的庚申國變還歷歷在目。慈禧太后也不知道洋人戰力當時到底有多厲害,這時候西方列強中的次等生義大利撞到了槍口上,義大利看到中國好的港口都已經被瓜分待畢,於是也想從中國佔一個便宜,後來瞄準了浙江的三門灣,但在沿海陸軍,海軍的嚴密防控之下,義大利最終放棄了租界三門灣港口的要求,這也讓慈禧太后認為洋人不過如此,打一下也不要緊。

    慈禧太后和端王等親貴大臣20餘人哭成一團,慈禧憤怒的說出戰亦亡,不戰亦亡,等亡也,一戰而亡不猶豫乎?隨即慈禧撕掉了最後一層窗戶紙,勇敢地向十一國宣戰,為中國歷史上所未有之創舉。慈禧太后在宣戰詔書中霸氣的號召:“至於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短短几個月後,慈禧太后就跟換了個人似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發威的是你,逗樂的也是你。

  • 4 # 致遠君說

    剛開始的時候,慈禧和八國聯軍希望進行和平談判時期,但後來卻對11國同時宣戰。

    一、“宣戰詔書”

    6月20日,清廷釋出上諭,稱朝廷已經陷入洋兵和義和拳的雙重困境,要求各省督撫通盤籌劃,聯絡一氣,接濟京師,共挽危局。

    清廷向列強宣戰指公元1900年6月21日( 庚子年五月廿五),八國聯軍進攻大沽炮臺,中國清政府釋出詔書——總動員令,後來,這份詔書一般稱為“宣戰詔書”。

    清廷決定對“彼等”“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二、原因

    1.自身利益攸關

    光緒皇帝被囚禁之後,慈禧太后多次想要廢掉他,但是一直被西方列強阻止,這時傳來了假訊息,洋人要求慈禧“歸政”,放棄最高統治權,慈禧大怒

    慈禧把光緒當親兒子,沒想到光緒有“囚禁太后”的想法,所以慈禧一度想廢掉光緒,另立新君(載漪的兒子溥儁),但是受到了洋人的聯名反對與抵制,這使把廢帝看做家事的慈禧不爽,對外中國人的態度自然也就變得強硬。

    2.對外矛盾總爆發

    (1)長久以來對洋人的積怨

    慈禧見證了大半個晚晴屈辱史,第二次鴉片戰爭,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咸豐甚至死在承德。後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簽署了各種各地賠款的條約,附庸國一個接著一個被蠶食,難免對洋人有積怨。

    (2)民心所向

    由於天津教案等的一系列事件,山東、直隸等地區的百姓因為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對洋人有很強的排斥抵制心理,這種心理在義和團運動期間被推向高潮。

    清政府武裝力量相當落後,義和團更是大刀長矛,竟是依靠

    (1)相信義和團的戰鬥力

    義和團運動的巨大浪潮不僅僅波及民間,還波及到許多朝廷大員,義和團的成員曾經在紫禁城表演做過弊的“刀槍不入”的本事,增強了慈禧老太太對外宣戰的信心。

    1900年6月16日,義和拳在正陽門縱火,大火“延及城闕,火光燭天,三日不滅”。同日,慈禧太后在紫禁城儀鑾殿東暖閣召開了第一次御前會議,包括大學士、軍機大臣、六部九卿,總共有一百多名在京官員參加。

    曾任外交使臣的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人甚至光緒皇帝都認為“義和團法術不足恃。”

    慈禧卻認為:“法術不足恃,難道人心也不足恃嗎?”

    直隸總督裕祿6月20日帶來的一份“假捷報”——《接仗獲勝折》。這份戰報中有很多誇大其詞的說法,無形中給慈禧帶來了充分的信心鼓舞,更使她有了獲勝的僥倖之心。於是,慈禧終被戰報中的虛假獲勝衝昏了頭腦,立即釋出了那份著名的“宣戰詔書”。

    (3)董福祥部進京

    調董福祥部來京,很多人言其善戰,曾立下大功,有他在,就不用怕洋人。

    4.載漪等王公為謀私利,推波助瀾

    榮祿在寫給其叔父四川總督奎俊的信件中多次提到載漪等王公貝勒心懷鬼胎,犯渾不懂事理,不成體統。

    (2)載漪之子溥儁被立為“大阿哥”,有繼承皇位的可能,然而光緒皇帝受西方支援,載漪為鞏固其子的地位,迫切需要發動戰爭,打擊光緒皇帝的支持者——西方列強。

    害怕義和團的聲勢,想要藉助對西方列強的戰爭來躲避國內人民的鋒芒,轉移內部的社會矛盾。說白了,就是害怕義和團手中的大刀,會落在自己的脖子上。並且,“宣戰”以後,還可以順勢將義和團推到帝國主義列強的對立面和戰爭的最前線上,她其實是想借助洋人的槍炮來消滅已經日漸強勢的義和團運動。

    不久,北京城淪陷,朝廷逃亡,史稱“庚子事變”。隨後,清政府又答應八國“議和大綱”,被迫接受賠款要求。賠款共計4.5億兩,分39年還清。這筆鉅款連本帶息,總數達白銀10億兩以上,相當於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12倍,史稱“庚子賠款”。

  • 5 # 史學達人

    來自光緒帝的謀殺

    1900年慈禧要向八國聯軍宣戰,絕不是因為慈禧的蠢。

    那麼既然不是慈禧的蠢,慈禧又和八國聯軍宣戰了,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當然是利益了,說白了就是八國聯軍動了慈禧的乳酪。

    在戊戌變法的時候,光緒帝聯合康有為,譚嗣同謀殺慈禧,事情敗漏之後,慈禧震怒了,她先是把變法的戊戌六君子,給送上了斷頭臺。然後,又把光緒帝給軟禁在了中南海的瀛臺。康有為和梁啟超比較走運,他們兩個逃跑了。

    可以說這時候慈禧對光緒徹底的死心了,她想殺死光緒,然後在另外立一個接班人,她選的這個接班人就是愛新覺羅·溥儁。

    可是,這件事遭到了八國聯軍的反對。

    八國聯軍反對慈禧廢除光緒帝

    八國聯軍覺得光緒帝能接受新鮮的事物,若是把光緒給廢掉,慈禧再立一個頑固派,他們都不願意變法,這是不利於八國聯軍集體的利益的。

    對於八國聯軍來說,只有清政府實行變法,開放更多的貿易,他們才能賺取更多的錢財。所以,八國聯軍力挺光緒帝。

    就這樣慈禧想廢掉光緒,又不得不面對來自八國聯軍的壓力。

    當八國聯軍向慈禧施壓的時候,她開始憤怒了。慈禧覺得八國聯軍這是在管理她的家務事。恰恰干涉自己的家務事,是慈禧不能容忍的。

    正好,這時候民間的組織義和團,在河北一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起義,並且義和團打出來的口號就是“扶清滅洋”。

    義和團是慈禧敢宣戰八國聯軍的堅實的後盾

    慈禧一聽這個口號,她覺得暖暖的,畢竟找到了知音,找到了和她一樣討厭洋人的組織。慈禧又聽說義和團這個組織,真的是不得了,因為他們會一種刀槍不入的本事。

    慈禧剛開始還不信,特意讓他們演示一下。

    結果他們就演示了,慈禧是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用紅纓槍的刀,用力的向一些義和團人的脖子上戳了過去。竟然真的戳不動,慈禧太后信以為真了。

    其實在今天看來,這就是馬戲團裡的一種戲法。主要是靠運氣,氣功在起作用。也只有戳脖子在戳不動,其他地方就不靈了。當年的慈禧哪裡懂這個呀。

    她一看義和團還真的有兩下子,所以,她就開始有點飄了。

    慈禧覺得自己有了義和團這支神奇的不對,再也不用受八國聯軍的鳥氣了,她向八國聯軍下了挑戰書。

    慈禧敗的一塌塗地,只好逃之夭夭

    八國聯軍只好從天津打到北京來,揚言要殺了慈禧老妖。

    當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交手的時候,敗的那個慘呀。

    畢竟八國聯軍用的都是槍炮,義和團都是血肉之軀,可以說義和團根本就沒有還手的餘地,屍體躺的到處都是。

    眼瞅著八國聯軍都打到了北京的通州了,慈禧意識到上當了,她趕緊帶著光緒帝逃跑,逃向關中的西安去避難了。

    慈禧在逃跑的路上,就下了誅殺義和團,討好八國聯軍的詔書。

    同時,慈禧還派了李鴻章以及滿清遺老去和八國聯軍談判。最後談妥了,八國聯軍決定不殺慈禧了,但是,要讓慈禧賠償他們4.5億兩白銀。

    這就是歷史上的《辛丑條約》簽訂的內容。

    所以說慈禧敢挑戰八國聯軍,絕對不是自己的愚蠢,只是因為她聽信謠言,見證了所謂的“妖術”,不想在繼續忍受來自八國聯軍的氣了,僅此而已。

  • 6 # 劉家五叔

    慈禧太后在“執政”過程中也算的上經歷豐富: 先後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剿滅捻軍、同治回亂 、收復新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1900八國聯軍侵華、1904日俄戰爭等等一系列戰爭,清朝末年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是一時英傑,且麾下湘軍、淮軍等戰鬥力強大,但慈禧太后太后依然能夠平衡駕馭,始終屹立不倒,在這前所未有之大變革的時代,依舊統治著中國,也算得上政治女強人,政壇不倒翁。

    自嘉慶、道光年間開始,山東、直隸地區出現“義和拳”民間組織,其中成員大多來自低層農民、小商人、手工業者、江湖上賣狗皮膏藥的騙子、流浪漢、流氓無產者等等,義和團宣稱只要誠心練功,唸咒貼符,他們就可以擁有神力,就可以刀槍不入,甚至是面對洋人的槍炮都可以毫髮無損,因此許多普通百姓都信以為真,紛紛加入義和團,在今天看來更像是屬於魔術的範疇,但是當時參加義和團的都是失業的農民和底層勞動者,很多都是文盲,他們哪裡分的清魔術還是神術,就是這幫人,卻豎起“助清滅洋”大旗,先後攻打本村及紅桃園、小裡固等村教堂,隊伍逐漸發展壯大。但這個“助清滅洋”的口號和旗幟,沒有得到清廷認可,反被認為是“掃清滅洋”,但等到山東巡撫毓賢詔安後, 慈禧太后也下令對義和團撫而用之,有了慈禧太后在背後撐腰,義和團便更加大膽,從直隸一帶迅速發展到了北京,甚至連不少王公貴族都是義和團的師兄師弟,義和團把對腐朽王朝的內部憎恨轉化為了對西方列強的家仇國恨,他們開始大肆縱火燒燬教堂和教徒房屋,甚至消滅在華洋人,口號也變為“扶清滅洋”

    清廷(慈禧)就是被他們“刀槍不入”的騙術所惑,想利用義和拳打洋人。

    二、想另立新君:

    初期的慈禧太后只是垂簾聽政,且朝堂上還有恭親王等大臣,協助同治帝治理大清江山;幾年後同治帝和慈安太后先後去世,同時恭親王也被罷免了議政一職,晚清江山的大權徹底落到了慈禧的手裡;即使後來光緒帝長大了,雖然慈禧太后將朝堂讓給了光緒帝,自己移駕頤和園期間也未曾放棄過對朝廷大小事務的關注,並借“戊戌變法”之由,從新執掌清政府,而康梁一夥在逃亡路上面對西方媒體,刻意發表了一些高調的猛料,皇帝對她而言只是傀儡罷了,可見慈禧太后是一個權欲極強的人,所以她絕不允許有人覬覦

    因此,慈禧太后自再度垂簾後,就有廢光緒帝,另立儲君的想法,端郡王之子溥儁則進宮教養,慈禧太后準備立為太子,後在榮祿的建議下改為大阿哥,而圍繞著光緒帝的存廢問題,西方列強紛紛表示反對(因為在西方人眼裡,光緒帝是革新派,是開放派,是親西方的,而對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很不滿了),而朝中則有端郡王載漪,直隸總督裕祿以及兵部尚書剛毅,禮部尚書,大學士徐桐,啟秀等形成的廢帝派,與列強相頡頏,並懷恨在心。但慈禧太后是一個權欲極強的人,所以她絕不允許有人覬覦

    慈禧太后在連續召開四次御前會議:

    內閣學士聯元坦率地說道,“如與各國宣戰,恐將來洋兵殺入京城,必致雞犬不留。”

    此言一出,慈禧太后臉色大變。

    旁邊一位大臣斥責道,“聯元這說的是什麼話?”

    在談到是不是要依靠義和團的力量時,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祖謀說,“拳民法術,恐不可恃。”

    端王載漪打斷他說,“拳民法術可恃不可恃,臣不敢議,臣特取其心術可恃耳。”

    光緒二十六年,即公元1900年6月21日,當時掌控大清王朝的實際軍政大權的慈禧太后作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就是向全世界“宣戰”並寫出十二道絕交書,正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匈十一國列強

    慈禧在《詔書》: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同不待以懷柔.........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膚實有厚望焉欽此。中說信誓旦旦地說:“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 7 # 錦翼

    是愚蠢導致的瘋狂。

    她的愚蠢是基於義和團的愚蠢。

    義和團從一開始被壓迫的農民變成了一個無頭腦的團體。

    他們反對外來的一切,包括外來的電報、醫療……

    如他們自己所唱:

    不下雨,地發乾,都是教堂遮住天。女無潔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產。如不信,仔細觀,鬼子眼珠俱發藍。神也怒,仙也煩,一等下山把拳傳。焚黃表,生香菸,請來各洞眾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廢鬼子不為難。挑鐵路,拔電杆,海中去翻火輪船。大法國,心膽寒,英吉俄德哭連連。洋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並將山。

    他們所依仗的東西竟然是符咒,竟然是神仙護體,竟然是神功,相信能夠刀槍不入。

    義和團從山東開始。

    袁世凱第一個表示不信,他召來一個號稱刀槍不入的團民,一槍打過去,立刻死掉。

    袁世凱當即宣佈從此宣佈義和團為非法,要求各地鎮壓。

    但是其他的領導可不像他這樣有頭腦的。

    這些官員受夠了洋人的嘴臉,他們沒有能力去和人家打。

    大清國用民脂民膏養的兵都打不過人家,居然迷信這些老百姓能夠打贏人家。

    這不是愚蠢是什麼。

    他們接見義和團的小頭頭的們,這些窮苦的人自古就有一種官員崇拜的劣根,領導給個臉色就立刻飄飄然了。

    義和團們立刻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

    並且迅速發展壯大,慈禧太后這時候大概想到了一個詞:民心可用。

    可用就是可以利用。

    可以利用這些人來驅趕走這些養人了,只要驅趕走這些洋人,我們大清還是我們大清。

    什麼義和團,都是我的韭菜。

    這不但愚蠢,還是壞。

    在愚蠢的基礎上,他盲目的相信了義和團的力量,於是她瘋狂了,瘋狂的向八個國家宣戰(題主說向八國聯軍宣戰是不對的,是慈禧向八個國家宣戰,而不是向一支軍隊宣戰)

    需要說明一下,當時還是有明白人的,如袁世凱這樣的,張之洞劉坤一盛宣懷等南方一些有實力的人搞了一個東南互保運動,使得南方沒有受到八國聯軍的戰火。

    保住了半壁江山。

    在北京這些義和團十萬人打不下五百人守衛的東交民巷,就很說明了問題。

    可憐這些窮苦的百姓被那些大師兄所利用,一個個前仆後繼死在洋人槍下,全是無謂的犧牲。

    等到慈禧太后大夢醒了,這些可憐的人被反攻倒算,成了慈禧瘋狂的犧牲品。

  • 8 # 優己

    肯定是蠢壞的!清政府當時犯了一個錯,就是還自以為天朝上國,端著超級大國的架子,想要以一敵多,這是戰略上的絕對失誤!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應該降低自己的身份來跟各國平等相待。這樣才能發揮外交的威力!

    在當時,英法自己有矛盾,俄日有矛盾,德奧則跟以上幾國都有矛盾。清政府最好的選擇是跟英法德奧結盟,因為這幾個國家離得遠,將來毀約的時候不用擔心尾大不掉的問題。尤其是德國!完全可以引以為鐵桿盟友。倒不是說德國心腸好,只是因為可以互幫互助。

    德國作為新興的工業強國,他就是一個攪局者,他想要給英法俄三國添亂,所以,他一直想要扶持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牽制這三國。清帝國就是他的首選,這也是德國在華建設大量兵工廠的主因。而且德國可以在歐洲牽制沙皇俄國。對清朝絕對有利。

    但是,只能說清朝自己毀掉了一盤好棋。首先宣戰的物件竟然就是德國,這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地方!就算當時能夠擊敗德國,日俄這兩隻狼子野心的傢伙肯定會上來漁翁得利的!

  • 9 # 大將軍威武K

    筆者認為,慈禧向八國聯軍宣戰首先是不知己不知彼的無知狀態下愚蠢的以為民心可用然後做出了向八國宣戰的瘋狂舉動,從而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一場幾乎招致亡國滅種的空前浩劫!

    事情的起因最早可以追溯到德意志帝國租借膠州灣開始。從鴉片戰爭開始,隨著租借地的出現,外國的宗教也隨著外國資本一同進入中國,大教堂和大使館就成了中國大地上外中國人的標誌性建築。新進的外國文明就和傳統的華夏文明錯縱交織,難免有些不大不小的碰撞。比如基督教義中的“無父無君”和“眾生平等”在大清王朝治下滿腦子裡“君臣父子”的老百姓心中無疑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老百姓和傳教士的衝突慢慢也從摩擦演化成了根深蒂固的血海深仇,並最終釀成了全面的流血對抗。

    充滿愛國主義情懷卻又飽含愚昧、落後色彩的政治軍事宗教組織——義和團就應運而生了。

    義和團大多數是由最淳樸的中國底層社會人民組成,有著自發的民族感情,自覺地對抗外中國人和做外中國人奴才的中中國人。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知識,對於外部世界更是一無所知。很多人的思想還停留在信奉中國傳統神仙的層面上。

    如果有一個正確、科學的理論指導,完全可以避免後來的一切悲劇。然而不幸的是,義和團的愛國熱情落到了愚昧頑固的封建統治者野心家手裡,由一個愛國組織變成了一個不問青紅皁白、盲目排外的極端狂熱組織。

    在義和團興起的山東,外中國人被殺、使館教堂被焚燒、外中國人修的鐵路被破壞這些事情層出不窮,就連手錶、電燈、火車甚至是穿西裝戴眼鏡的中中國人都不能倖免。特別是教堂和大使館,在義和團眼裡就是洋人的巢穴,摧毀了使館和教堂,洋人就會被斬草除根。

    不計其數的外中國人被瘋狂血腥的義和團做掉,又以德中國人為最多。遠在歐洲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十分憤怒,於1898年派出一支遠洋艦隊遠涉重洋來到山東半島,以保護僑民為由佔了膠州灣,從此將山東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面對一團亂麻的山東局勢,滿清王朝派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去控制局勢。袁世凱一擔任,採取“剿撫並用”的措施,對於殺人放火、傳播邪教的一律視作暴民,格殺勿論,反過來則視為義民,加以保護。同時又同德中國人展開積極交涉,嚴格按照既定章程辦事,先前緊張的矛盾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在袁世凱的治理下,義和團在山東沒法待了,於是走出山東,來到最近的直隸,而且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很有號召力,因此人數急劇膨脹,至1900年進入直隸的義和團團民就超過百萬之眾。

    不僅人民群眾踴躍加入,就連滿清王朝也認為民心可用。就在滿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老佛爺親自接見義和團首領曹福田、觀看義和團那些裝神弄鬼的“刀槍不入”表演時,實在忍受不了義和團殺人放火的列強們開始派兵進入各自在北京的大使館,又組建聯合艦隊開到了天津外海,向慈禧太后下達“交出大沽炮臺”的通牒。

    屢次被列強逼迫割地、賠款、開通商口岸的慈禧太后也憤怒了,以為民心可用也決定給列強們顏色看看,百萬之眾的義和團就成了反攻倒算列強的希望。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世界上所有跟大清國有外交關係的列強宣戰,一個老太太敢於單挑全世界,這一舉動在世界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

    接到宣戰詔書的世界各國先是一陣懵逼,接著就組織起一支由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匈帝國、沙俄帝國、日本、義大利、美國組成的八國聯軍部隊,從天津大沽口登陸,氣勢洶洶的向大清國首都北京殺來。喝神水、畫神符、喊口號手執大刀、長矛、棍棒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團民在八國聯軍現代化武器的打擊下屍橫遍野,聯軍很快攻佔北京。

    而那位自以為民心可用的慈禧太后這才如夢初醒,義和團不僅沒滅了洋人,還連累自己差點被洋人做掉。於是以年近古稀之軀,在聯軍攻佔北京之前倉皇西逃。逃亡一年多之後再列強逼迫下將先前支援義和團的頑固派大臣徐桐、剛毅處死,簽訂幾乎將中國主權全部出賣的《辛丑條約》才算完事。

  • 10 # 一點點歷史

    實際上列強和清政府都沒有明確宣戰,所謂的《宣戰詔書》可以看作是清政府對內的動員令,不過慈禧的做法卻是是清朝面對列強做過的最“有種”的事情。

    慈禧在動員時曾經說過“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在詔書中連交戰國的國家都不曾提及,統稱為“彼等”,大致意思是我要和你們拼了。

    “八國聯軍”名為八國實際卻是十一國,滿清這條破船敢悍然開戰,其原因是什麼呢?

    一時衝動說

    在開戰前,慈禧曾接到過祕密奏報,內容大致是列強已經統一口徑準備“勒令皇太后歸政”,這一要求觸動了慈禧太后脆弱的神經,再加上列強發出最後通牒,強行索要大沽炮臺,在一系列不利因素以及混亂局面下,慈禧昏了頭最終做出開戰的決定。

    轉移矛盾說

    義和團運動的發展遠超出清政府的預料,1900年以後,山東拳民大量湧入北京,許多王公貴族參與其中,在家開壇請神,尤其是許多清軍士兵也加入拳民,一時間義和團極為壯大。

    再加上大學士剛毅考察之後一通亂吹,導致慈禧對於義和團的“神功”抱有了一定的希望,利用義和團和洋人開戰,可以很好轉移各方壓力,如果洋人贏,義和團被滅,大不了再議和,但是內憂已解。

    發洩不滿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面對列強是一讓再讓一忍再忍,英法聯軍嚇得咸豐放棄京城跑到避暑山莊去“北狩”。

    而“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更是遭受了奇恥大辱,即便是這樣,列強依舊不滿足,兔子急了還咬人呢,慈禧壓抑的太久,通過開戰發洩一下不滿,明知是敗,也要告訴列強,別把我逼急了。

    慈禧“宣戰”十一國,雖然有些瘋狂,但並不愚蠢,戰亦亡,不戰亦亡,面對內憂外患,不如讓兩方勢力自相殘殺,或許可以解大清之危,結果是早就預料到的,只是沒想到會這般慘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不和睦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