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針對題主這一問題,必須要強調一點,張皇后肯定不用殉葬,朱瞻基的生母,誰敢讓他媽殉葬,除非他自己不想見到明天的太陽了!

    在明朝有三種情況是不用參與殉葬的!

    明朝女子進入皇帝后宮,總會面臨皇帝生老病死,那老皇帝死後哪些妃子要被殉葬呢,哪些可以倖免呢?

    第一類:生育子嗣,有後代封藩王的

    女子進入宮中後,第一件事就是想要想方設計讓 皇帝喜歡自己寵幸自己,再努力生下兒子,而且兒子還必須得養大成年,這樣成年的皇子即使不被封為太子,那也是要封為藩王的,將來隨兒子去就藩到封地,做一個王太后,讓兒子養老送宗,雖比不上皇太后地位崇高,倒也是一方霸主,那日子過得也會是很爽的。

    如果生下兒子,並且被立為太子,那將來就是皇太后,就更沒有人敢讓新皇帝生母殉葬了。

    然而此事,也無絕對,如朱瞻基繼位後,他在決定明仁宗的殉葬名單時,其中有一位貴妃,她生育了3個兒子,也一樣被殉葬了,

    第二類:無子嗣,但地位高

    一般後宮殉葬的名單,除了極個別嬪妃屬於老皇帝親自點名要求殉葬的外,都是由新任皇帝確定的。殉葬的嬪妃中,都是從妃以下,封為貴妃級以上的,就不用殉葬了,即使沒有子嗣,也可以在宮中安享晚年了。

    所以入宮後,和太子搞好關係是很有必要的,太子可是決定殉葬名單的人。

    第三類:恩免

    所謂恩免,就是獲得皇帝特批的可以不用殉葬,一般王公,功臣的後代都會得到恩免。但也有例外,如:明仁宗的郭貴妃,生育了二個兒子,而且還是開國功臣郭英的後代,並被封為貴妃,也一樣出現在殉葬名單中。

    張皇后不僅是朱瞻基的生母,她還有兩個兒子,所以誰敢讓她殉葬啊。

  • 2 # 虎頭山文化小妖

    在古代有一種很不人道的制度,原本在春秋戰國的時期已經消失不見了,可是到了大明王朝的時候,再次讓朱元璋給利用了起來,這就是傳說當中的殉葬制度。

    原本這個殉葬其實就是清理一下宮中的閒人,可能是朱元璋認為宮中的人數太多了,有點浪費糧食,於是就拿殉葬來說事。

    所以真正被用來殉葬的大多數都是宮中沒有什麼職務,可是在明朝的皇帝朱高熾死的時候,被殉葬的人員當中就出現了問題。

    在朱高熾死後,一共有五位妃嬪陪同朱高熾一起下了地獄,可是本來有一位並不屬於殉葬人員,卻偏偏一起追隨了自己的老公。

    她就是郭貴妃,要說她的身份很不一般,是開國功臣郭英的孫女,雖說朱元璋對所謂的功臣喊殺喊打,但也只是把不聽話的殺掉而已。

    理論上郭貴妃也算是有身份有背景的人,並且還給朱高熾生下了三個兒子,這在古代已經算是盡到了自己的本份。

    尤其是在朱高熾活著的時候,輩受朱高熾的寵愛,可以說是大美女一個,假如不漂亮的話,朱高熾能跟她生三個孩子嗎?

    可以說在後宮當中的地位相當高,比張皇后也就差這麼一點,理論上郭貴妃跟所謂的閒人應該沒有半毛錢關係了吧,但是在殉葬人的名單當中卻是第一個。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張皇后張老太太的本領之強大,要說這一切沒有她在背後安排,可能嗎?

    要知道朱元璋定下的殉葬制度,本意就是為了節約糧食而已,只要沒有生養過孩子的後宮妃嬪大多數都會被殉葬,要是一個給當朝天子生了三個兒子的貴妃卻成為了殉葬人員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張皇后相當的給力,朱高熾這麼一個胖子能當上皇帝,主要靠著張皇后在其中周旋,這才讓朱棣最後認可了朱高熾。

    可以說張皇后相當的強勢,可是如此強勢的一個女人,後宮當中居然有人想跟自己平起平坐,當時張皇后就內心不爽了,只是朱高熾還活著的時候,對郭貴妃也是寵愛有佳。

    這讓張皇后一直沒有找到機會下黑手,說白了郭貴妃的靠山就是自己的老公,只要朱高熾一天不死,張皇后就沒辦法拿郭貴妃怎麼樣。

    當然了身為大明的天子,後宮當中肯定少不了漂亮的妃子,張皇后就算把郭貴妃鬥倒了也沒有什麼大用處,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所以當時的張皇后也就放郭貴妃一馬,但是人心總是無法滿足的,朱高熾靠著張皇后的努力當上了大明的天子,而郭貴妃也開始走這一條路了。

    於是在朱高熾活著的時候,各種的枕頭風,希望把太子之位給換一換,當然了朱高熾也不傻,自己可以寵女人,但是不可以無條件的遷就女人。

    哪怕這個女人是自己最愛的人也不行,再加上朱高熾當上天子也沒有多長時候,就因為身體太胖的原因直接倒在了病床上。

    所以郭貴妃也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為自己的兒子打理關係,等到明宣宗即位後,張皇后可算是找到了機會。

    直接在殉葬人的名單當中加上了郭貴妃,你不是這麼多年在後宮鬧得很開心嗎?你不是表示自己才是朱高熾最心愛的小寶貝嗎?既然這麼喜歡朱高熾,就直接一起到陰曹地府去陪他好了。

    於是當時明仁宗朱高熾死後的殉葬人員當中就加上了郭貴妃,而另外的四人分別都是順妃譚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充妃黃氏。

    這幾個妃子很明顯都是背景不怎麼樣的妃子,並且都沒有生過兒子,所以被用來當殉葬品也很正常,唯獨郭貴妃是個例外。

    明明有著良好的背景,卻因為自己作死要跟張老太太爭鬥,就好像呂后與戚夫人一樣道理,只是張老太太辦事能力更高,用最正規的手段幹掉了自己最想幹掉的對手,還讓對方無話可說。

  • 3 # 瀾石記

    明朝還沒有皇后殉葬,規定沒有子女的嬪妃下葬,但這些並不絕對。明景帝去世時,曾考慮讓被廢的汪皇后殉葬,後來因為她有女兒,並且已不是皇后才做吧。所以,明英宗去世前,擔心與他相守一生、沒有子女的錢皇后,以及其她共患難過的嬪妃被殉葬,就取消了殉葬制度。

    明太祖和明成祖的皇后都先於他們去世,他們去世後都是嬪妃殉葬,建文帝的皇后死於戰火。明仁宗朱高熾的張皇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顯然她不符合殉葬條件,而且兒子是現任皇帝,更不可能讓自己的母親殉葬。朱瞻基的孫皇后也是這種情況,兒子是明英宗朱祁鎮。在朱高熾去世後,他大概沒有明確的殉葬遺囑,應是張皇后主導了殉葬。據瞭解,共有五個嬪妃為朱高熾殉葬。其中的郭貴妃育有三個兒子,本來不符合殉葬條件,但被下令殉葬,於是郭貴妃先自縊了。據說,郭貴妃很受朱高熾寵愛,朱高熾突然離世可能與她有關,讓張皇后對她極度不滿,就下令讓她殉葬。還有個特殊的情況是,朱高熾的敬妃張氏免於殉葬,源於她家功勳卓著,她爺爺張玉為朱棣戰死,他爸爸是名將張輔。此外,朱瞻基去世後,有十個嬪妃和宮女為他殉葬,除了孫皇后,明景帝朱祁鈺的母親賢妃也留下了。

    總結一下皇后和嬪妃免於殉葬的情況:一是去世的皇帝沒有明確的遺言,二是皇后已被廢,三是長輩是元勳。有時,育有子女也不保險。但這一制度確實非常殘酷、極不人道,被廢除是必然的。很慶幸殉葬制度執行到明英宗這一代,被他廢止了。明英宗窩囊一生,臨死做了一件好事。

  • 4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帝王殉葬的人選大都是由繼承帝位的皇帝和大臣們商量殉葬的事宜,誰應該殉葬,誰不應該殉葬,並不是死去的皇帝說了算,除非明確讓誰殉葬,這還得看新任皇帝的臉色。去世皇帝的皇后在名義上是新皇帝的嫡母或者生母(也有兄終弟及的情況出現),原則上新皇帝、去世皇帝的皇后、大臣決定陪葬人選,老皇后要升級為皇太后,不在陪葬之列的。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祖孫三代皇帝殉葬的那些事。

    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後,明仁宗朱高熾即位,由於生母徐皇后早就去世了,沒有再立皇后,按照制度,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嬪妃就要陪葬,陪葬的人選是朱高熾最終核定的。不過歷史的記載對於朱棣的殉葬有多種說法,北韓的記載是殉葬了三十多為宮人;也有的記載說殉葬了16位嬪妃。不管有何種記載,這些殉葬的後宮人員都是朱高熾最後拍板定案的,其實他也不是什麼賢明之主了!如下圖:

    明仁宗朱高熾去世之後,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明宣宗的生母是張皇后,自然不在殉葬之列,不過他下手夠狠,根本就不管什麼明朝所謂的殉葬規定,選擇了五位嬪妃殉葬。如下表:

    排在第一位的恭肅貴妃郭氏為朱高熾生下了三個兒子,分別是朱瞻塏、朱瞻垍,朱瞻埏。雖然生了三個兒子,還是讓朱瞻基選擇她陪葬了,這三個兒子成長起來,加上自己的母親,對帝位威脅太大了!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後,明英宗朱祁鎮負責喪葬事宜。據考證朱瞻基也有十位嬪妃陪葬。

    朱瞻基的廢后胡善祥、孫皇后、景泰帝的母親吳太后都沒有殉葬。

  • 5 # 追蹤歷史腳步

      張氏,河南永城縣人,其父為兵馬副指揮張麒,母親仝氏。

    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己未,公元1379年)張氏出生。她在家中排行第四,上面有三個哥哥、下面有兩個妹妹。自幼聰穎賢慧的張氏,待人和藹、舉止端莊,性格開朗的她,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非常細心。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丁卯,公元1387年),朝廷為諸王世子選妃,張氏被選中當時還是燕王世子朱高熾的世子妃。

    明惠帝建文元年(戊寅,公元1398年),張氏為朱高熾生下長子朱瞻基。據說,朱瞻基出生前夕,其公公朱棣夜間夢見太祖朱元璋,太祖親授之大圭一個,上面鐫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朱棣醒後,聽說張妃為他生了一個嫡長孫,聯想夜間所做之夢,認為這是一個吉祥的徵兆。等到孫兒滿月,朱棣便急著前去探望。當他見到朱瞻基長得英氣溢面,遂更加疼愛備至。

    明成祖永樂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朱棣經過靖難之役後即位,是為明成祖。在立皇太子問題上,因其不太喜歡體弱多病的世子朱高熾,所以想立次子朱高煦,又怕大臣們反對,於是祕密召見閣臣解縉,問他有何高見,解縉說:“皇長子朱高熾仁孝,一定會使天下歸心的。”明成祖聽後,並不以此為動。解縉見此,於是又說:“好一個聖賢的孫子啊!”這句話無疑打動了明成祖,又令他想起當日之夢。就這樣,明成祖為了孫兒改變初衷。

    明成祖永樂二年(甲申,公元1404年),朱高熾被冊立為皇太子,張氏則被冊封為太子妃。因張氏謹守婦道,深得成祖及仁孝徐皇后喜愛。

    明史記載:一天,成祖與徐皇后來到便殿,張妃恭謹地呈上御膳請皇父、皇母享用。成祖看到兒媳一言一行大喜過望,連連點頭稱讚說:“新婦有賢德,以後我皇室家事多得依賴她了。”仁孝皇后早就觀察到張氏的賢淑,今見她又得成祖賞識,更為兒子有幸娶到這樣的賢女讚不絕口。

    明成祖永樂四年(乙酉,公元1405年)二月初九,張氏為朱高熾生下第三子朱瞻塘。

    明成祖永樂五年(丙戌,公元1406年)四月初四,張氏為朱高熾生下第五子朱瞻墡。後又生下一女,被封為嘉興公主。

    明成祖永樂九年(辛卯,公元1411年),張氏所生的長子朱瞻基被成祖立為皇太孫。至此,成祖對其專心培養,每當巡幸征討,都將其帶在身邊,還令學士在軍中為其講經論史。

    明仁宗洪熙元年(甲辰,公元1424年)七月,明成祖崩,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張氏則被冊封為皇后。然而,明仁宗在位僅十個月崩,其長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張氏則被尊為皇太后。身為太后的她,十分為剛即位的兒子擔憂,深知祖制家法是最忌後宮干預政事,於是效法馬皇后,恪守婦道,參政而不亂政,有權而不弄權。就這樣,明宣宗即位初期,朝中政事多稟報張太后裁決。

    明宣宗宣德二年(丙午,公元1426年),明宣宗平定其叔漢王朱高煦叛亂後,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停止對交阯用兵,與其父明仁宗並稱‘仁宣之治’。宣宗在位時,其君臣關係十分融洽,經濟也穩步發展。二十八歲的宣宗對其母張太后也十分孝敬,四方進貢雖非珍玉奇寶,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后之後,自己才敢享用。

    明宣宗宣德三年(丁未,公元1427年),張太后生日這天,文武百官入宮朝賀禮畢,宣宗親自陪著太后遊西苑,皇后、貴妃全部侍奉左右,一同登上萬歲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壽,太后大喜,與兒子欣然對飲,並且說道:“方今天下無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樂。”

    明宣宗宣德四年(戊申,公元1428年),宣宗又陪太后拜謁長陵、獻陵(成祖和仁宗的陵寢),並親自騎馬在前為太后導路,遇有河橋之處,皆下馬親手扶著太后的車駕慢慢前行。百姓們夾道迎接,山陵旁不論老少皆跪地向皇帝、太后山呼萬歲。太后見了此景,十分感動的對身旁宣宗說道:“百姓之所以愛戴皇帝,無非因君王能讓他們安生養息。皇兒應愛民如子,始終如一,方不負民望!”明宣宗唯唯諾諾、俯首聽命。謁陵完畢,太后一行走過農舍。太后下車,宣召農婦上來,親切的詢問其生計如何,又賜給錢鈔飲食。村婦們感激涕零,向太后獻上農家的蔬食果品,太后欣然接受後,還親口嚐了幾個,對著宣宗說:“這是農家風味,不可不嘗。”

    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三十八歲的明宣宗崩。他的兩個兒子:長子皇太子朱祁鎮年僅九歲,次子朱祁鈺更小。大臣們紛紛猜測,皇太后是否顧及私利,棄孫立子?也有人議論,太子年幼,不堪重任,甚至有傳言,張太后已取金符召襄王(宣宗之弟)入宮,擬立其為嗣。內閣輔臣楊士奇憂心忡忡地對楊榮說:“我輩受先皇厚恩,理應力保幼主,扶持國祚。”這時,景陽鍾長鳴,皇太后在乾清宮升殿,命楊榮、楊士奇率百官入殿覲見新帝。二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見。只見張太后鳳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們佩刀執劍排列兩旁。張太后命新帝出見,眾人一齊跪下去,只聽見太后說:“這是新天子,年方九齡,全仗眾卿扶持!”眾大臣抬頭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鎮,不由欣喜萬分,三呼萬歲。新帝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張太后則被尊為太皇太后。大臣們提議,新皇年幼,無力親政,請求太皇太后垂廉聽政。張太后卻說:“祖宗已有成法,我等豈能壞此法度?”遂委任五名大臣輔助軍國大事。明英宗繼位初期,張太后因對外戚放心不下,對自己外家親屬嚴加抑制。彭城伯張泉、都督張升都是太后兄弟,太后下令不許他們干預國政,每月只能於朔、望日兩次入朝。張升素有賢名,楊士奇曾屢次請求太后予以重用,都沒有得到應允。當時,宮中有個太監名叫王振,其人狡黠多謀、權欲很重,朱高熾當太子時就隨侍其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後,在東宮掌權,英宗幼年時即由他照看,故尊稱他為先生。

    英宗即位後,命他執掌司禮監,格外寵信此人。後來,王振憑藉皇帝權威,擅權干政,隨意責罰大臣。太皇太后知道後,十分生氣,宣王振入宮嚴詞斥責,並以太祖時定下的禁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要將其處死。後經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去其死罪。太后在世時,王振一直不敢過問政事。

    明英宗正統七年(壬戌,公元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得重病,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她,召閣臣楊士奇、楊溥二人入宮,命內侍問他兩人:“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未辦?”於是,楊士奇寫好三道奏章,每日遞上一道,請病中太后過目。第一,建文帝雖然逃亡不知去向,但不能削去年號,且應修撰建文帝實錄;第二,明成祖時曾下詔,凡收藏建文舊臣方孝孺等人的遺書者,論為死罪,這一條應予取消;第三道奏疏尚未送進宮中,太皇太后瞑目而逝。張後死後,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昭聖昭皇后’,與明仁宗合葬獻陵。太后死後不久,王振便肆無忌憚、明目張膽的摘去宮門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鐵牌,開始排除異己、陷害忠良。英宗對此視而不見,形成明代歷史上第一次宦官專權局面,使得明朝繼仁宣開明盛世之後,陡然轉向衰敗。

  • 6 # 清水隱士

    明仁宗唯一的皇后是誠孝張皇后,她是朱高熾的原配,生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墉、朱瞻墡、嘉興公主。仁宗死後她沒有殉葬,被宣宗尊為皇太后,是明代第一位皇太后。英宗即位後更是太皇太后,且是實際攝政者。除了張皇后外,仁宗其他幾個妃子就比較慘了。

    為明仁宗殉葬的有:恭肅貴妃郭氏、恭僖順妃譚氏、貞惠淑妃王氏、惠安麗妃王氏、恭靖充妃黃氏五人。

    恭肅貴妃郭氏又稱恭肅皇貴妃,是明仁宗的寵妃,明朝開國功臣之一郭英的孫女,生朱瞻塏、朱瞻垍、朱瞻埏三子。郭貴妃出身顯赫,最得仁宗寵愛,有生有三子,後宮地位僅次於皇后,按理說不應該殉葬,但她卻是第一個被殉葬的。所以,有人猜測,可能是張皇后逼迫郭貴妃殉葬。

    譚順妃不得朱高熾寵愛,也沒有子嗣,朱高熾即位後被封為昭容,殉葬後追諡“昭容恭禧順妃”。

    淑妃王氏明仁宗在太子府的姬妾,生有一個公主,明仁宗登基的時候冊封她為淑妃,諡號貞惠(一說貞靜)。

    麗妃王氏是明仁宗還未登基時的姬妾,後被封為昭容,殉葬後加封麗妃,諡號“惠安”。

    充妃黃氏是明仁宗末期的妃嬪,殉葬後封為充妃,諡號“恭靖”。

    此外,貞靜敬妃張氏因為出身高貴,是英國公張輔之女、明成祖的昭懿貴妃之侄女,所以她以勳舊之女特恩免殉葬。

  • 7 # 農民工歪說歷史

    殉葬,顧名思義就是用活人給死人陪葬,又稱人殉。通常情況下,是將殉葬者殺死後陪葬,但極端情況下也有直接將殉葬者活埋的。中國自戰國時期開始,人殉便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了,到秦漢時期基本很少有人殉現象出現了。秦漢及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裡,人們大多以陶俑、木俑等象徵性替代品取代人殉,帝王也不例外。如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其實就是人殉的替代品之一。

  • 8 # 四川達州

    呵呵,皇后殉葬?你從哪知道這規矩的?

    皇后何時要殉葬?

    唯一的孤證也是滿清蠻夷創造。

    努爾哈赤因傷暴死,四大貝勒也就合力逼大妃阿巴亥殉葬,這是整個歷史上唯一的主君正妻殉葬。

  • 9 # 大海中的一滴水0205

    沒聽說皇后殉葬的,皇后要保證繼承人順利繼承大位,責任重大,萬一讓大臣掉包咋辦,殉葬的基本都是不受寵的妃子,皇帝可能沒見過幾面那種

  • 10 # 二辻四畫生

    朱元璋死時有妃嬪四十人,一共有三十八人為他殉葬,這要說都是妃嬪自願的,那誰也不信的。總之,這算是開了明朝大規模人殉的先河。之後的朱棣,也和他父親一樣殘暴,在1424年去世時,遺詔上清清楚楚的寫著:“喪禮一如高皇帝遺制”,雖然沒寫要人殉,但要求和朱元璋一樣,就說明了一切,而且數量也在三十多人。

    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就更有意思了,給他殉葬的共十人,其中有一個才剛進宮不到二十天,連朱瞻基的面都沒見著,卻要為他殉葬。這個叫郭愛的人死前含淚寫下一首絕命辭:“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不足較也;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

    搞笑的是,八年後,當年那個讓人給朱祁鎮殉葬的朱祁鈺,卻廢除了人殉制度。他在遺詔中說:“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最終結束了人殉,自此到明朝滅亡的200年間,再無殉葬者。

  • 11 # 澳古說歷史

    首先,自商周開啟殉葬制度以來,就沒有讓嫡妻殉葬一說,單單是皇后這個身份,張皇后就不可能被殉葬。皇后是誰?皇帝是一國之主,皇后則是一國之母,是天下臣民的母親,是後宮的掌控者,負責管理後宮,理論上皇帝的所有妃嬪、後宮的宮女、女官等,天下的女子,都是她的臣屬。而在禮法上,她可是與皇帝擁有著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是出同車、入同座,穿同制,皇帝有龍輦,皇后則有鳳輦;皇帝有龍冠、龍袍,皇后則有鳳冠、鳳袍;皇帝有玉璽,皇后則有鳳印。

    同時,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等特殊節日之時,她還可與皇帝一起,坐在高高的龍椅、鳳椅之上接受百官的朝賀。試問,就是這樣高貴,天下唯我獨尊的物件,她有可能成為殉葬的物件嗎?將她殉葬,就等於是讓皇帝殉葬皇后一樣的可笑。

    其次,古代是最講究孝道的,身為皇帝,自然是孝子的典範,只要他不昏,孝順母親就是他所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皇后,作為皇帝的正妻,即使她不是新帝的生母,也是他宗法上的嫡母,是禮法上所必須要認可的母親。因此,作為新帝,無論他願意不願意,尊重、孝順嫡母,併為其上皇太后的尊號,這是他即位後,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此時,如若新帝敢讓皇太后去為先帝殉葬,那他註定就會遺臭萬年,為天下人所不容,為史官所不齒,且就算他敢冒這個險,百官也會極力阻止他。

    如此,就算不是皇帝的生母,皇后也不會被殉葬,更何況張皇后還是新帝明宣宗朱瞻基的親生母親,有這層關係,張皇后就更不可能被殉葬

    最後,即使允許皇后殉葬,以仁宗與張皇后的關係,他也是絕對不會狠心的讓其陪自己死的。張皇后與仁宗相濡以沫三十年,陪他走過亂世(靖難之役),也陪他走過盛世(永樂盛世),他們可以說是一對共過患難的夫妻。同時,期間,張氏孝謹溫順,侍奉成祖夫婦盡心周到,併為其誕下被解縉譽為“好聖孫”的朱瞻基。因此,對於仁宗而言,某種意義上來說,張皇后是“恩人”,若不是她在內討好朱棣、徐皇后,在外生下被百官盛讚“好聖孫”的朱瞻基,恐怕仁宗的儲君之位也不會穩固。

    因此,於情於理,仁宗都不會讓張皇后為他殉葬的,畢竟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帶有“仁”廟號的皇帝,仁宗的性格是很仁慈與寬厚的,他對於意圖與自己爭奪天下的弟弟們尚且仁厚對待,更何況是對他而言有大恩的張皇后呢?

    總得說,張皇后不會被殉葬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她皇后的身份,身為一國之母,她是絕不會成為殉葬的物件的。其二張皇后是朱瞻基的生母,作為新帝的生母,她更是絕對不可能成為殉葬的物件。其三張皇后與仁宗的感情是真摯的,是深厚的,因此無論如何,仁厚的仁宗也是絕對不可能讓她跟隨自己而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每個大卡車的車門上都貼著變形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