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城大名府
-
2 # 王自言自語
探尋日本人的祖先
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學者鳥越憲三郎提出“日本人的發源地在雲南”的假說。
此後,在整個80年代乃至90年代,日本列島興起的“雲南熱”非但無衰減之勢,反而一陣緊似一陣。 一、日本列島—“雲南熱”風潮的策源地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新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學者又直奔雲南,他們踏入了滇南的西雙版納密林中,進行了艱苦的實地社會考察。在這批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鳥越憲三郎。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又宣佈:“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4年夏秋,鳥越憲教授再次率隊抵滇,隨行考察的有大約30餘名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隨之,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也捲到了頂峰。
在一陣陣“熱效應”的衝擊下,中國部分學者聞風而動,他們爭相對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於雲南”、“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省”等種種推論進行論證。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範圍與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諸族等多種說法,甚而擴充套件到“佤族說”以及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說”。
雲貴高原諸族,究竟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二、“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彝族”之“彝族說”
“彝族說”者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遇大風,倖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後成家業,此為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據《史記》,秦王室家庭屬羌戎。羌戎歷史遷徒,最後抵達西南,又成為今天雲南彝族的祖先。“彝族說”還認為,因為鳥越憲、佐佐木、渡部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由此看,彝族應是日本人的祖先。就“彝族說”而言,當年漂落到澶州的徐福等三千童男童女,其實並非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青藏高原,過著遊牧生活。在青海、西藏的廣大草原地帶,分佈有“細石器遺址”,部分可能屬於仰韶文化範疇,距今僅有6000年。然而,在出自羌戎的三千童男女尚未渡海之前,彝人的祖先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就創造了足夠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在雲貴高原的彝州---楚雄的沃土上,曾棲息著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恐龍,而“祿豐臘瑪古猿”化石,則是距今800萬年以前正在形成中的人;上那蚌村的“元謀猿人”,那是距今135萬年到170萬年間的直立人,而“十月太陽曆”則是彝人祖先對世界天文、曆法的一大貢獻;再從2700年前上溯到5000年以前的楚雄青銅文化中,還有迄今世界發現最早的銅鼓---楚雄萬家壩銅鼓。彝族銅鼓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傳播,也曾經由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又到大洋州的巴巴新幾內亞。至今,仍有早先製作粗糙而後加工更為精美的各式銅鼓,珍藏於東京博物館。彝州大地,畢竟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之一,它有著豐富的最原始的歷史文化的積澱,又有著四通八達的傳播渠道,但是,仍然沒有在血緣和人種諸方面,證明彝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中國山”山脈橫貫本州西部,其餘脈延伸到紀伊半島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紀伊半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半島上每年的同一時節,當地人都與中國西南部的彝族共享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途徑來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長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從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區穿隙而過。那麼,“火把節”習俗的源頭,正好處於金沙江沿岸的雲南北部(含滇東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三個重要的彝族聚居區,自然,“火把節”習俗也就和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等民族傳統節一樣,經由長江沿岸,傳到了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本州或四國,直抵紀伊半島。因為,從長江入海口到九州島前沿的長崎僅460海里,到本州島前沿的下關也僅為550海里。這一傳播途徑,不管我們從當時或今天來看,比之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由北韓半島而輾轉日本,都可謂便捷之道。
由於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影響或相處在共同的文化圈內,一部分地域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過“火把節”的習俗。
如同哈尼、彝、壯、拉祜、北韓、日本等民族都有打鞦韆的習俗的一樣。因此,“火把節”、“賽龍舟”、“打鞦韆”乃至任何一種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碼旁證。
三、“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哈尼族”之“哈尼族說”
“哈尼族說”者認為:“在70年代,日本學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煙(日神)”都為女性;日本崇拜“穀神”並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穀神”,並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就“哈尼族說”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樣的。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在日本族稱之為神道,即崇拜自然現象如太陽、山脈、樹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個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定義表現為“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神靈的化身”。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個世界和整個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一般來講,中國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總是和天上有所聯絡,中國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又總是和地下相聯絡。因此,在南方的農耕社會廣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這樣,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權威的日神都為女性就不足為奇。
在日本早期社會的重要特徵中,無疑是以女權為基礎的。傳說中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陽女神”。公元3世紀的中國史書記載,日本“女王國”在部落中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的一種印證。總之,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尚未從母系氏族社會崛起之前,世界眾多的民族主要崇拜女神,這從古印度樹神(女性)雕像,從古希臘文化,從標誌出身血緣關係的姬、姜、贏、姚、晏等中國早期姓氏中,我們既可看到母系氏族社會至高無上的尊嚴,又可以從中瞭解到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東西方不同民族對“女神”崇拜的共性。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族怎麼又都會崇拜“穀神”呢?在傳說中,日本的太陽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職播種,並將一些種子給了天皇的後裔去種植;在印尼巴厘島,爪哇人的谷種則是地威斯利女神的賞賜物。在東方文化中,泰國的泰族,中國的傣、壯、哈尼等等少數民族都有稻米崇拜,並相信稻米有靈魂。在雲南思茅地區的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哈尼村寨在亡者出殯前,要在亡者腳前放一碗紅米飯,飯上置鴨蛋和雙筷供其享用。出殯中,本族本家少男縱列跪拜,八人棺木從其頭上抬過,並由長者邊撒穀子、紅米,邊“叫魂”。何以如此?在東方文化中,人們都相信稻米是女神所賜,既然它有靈魂,則可視為親戚而與之說話,那麼,撒出去的稻米就會將其親人的祈禱和祝願,轉告在天亡靈。
日本人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則以龍樹為神聖。龍樹即落葉喬木的大葉萬年青。哈尼山寨每村必有大龍樹,隆重的“祭龍”活動在各村的龍林裡舉行,當“祭龍”進入高潮時芒鑼大鼓轟響,銅炮槍聲大作,鞭炮迴盪遠山。哈尼族年年“祭龍”,定期“祭龍”,凡有重大事件,必定“祭龍”。由此看,櫻花和龍樹分別是日本族和哈尼族之聖物。
四、“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之“傣族說”
“傣族說”都主要有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他們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以及稻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的傣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鳥越憲教授的新說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鳥越憲認為:“胎斑說”已從體質方面證明了我的假說,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雲南和泰國內地進行實地調查,那麼也許可以叫做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面板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面板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鑑定某一人種的“根源”,僅從面板中的色素細胞定論並不足取。然而,鳥越憲還從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論:“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同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我們知道,北方漢人屬於東亞蒙古人種,其體質特徵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而屬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則是蒙古人種的東西型別,這一人種型別既有蒙古人種胎斑的類似性,又有蒙古人種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
日本學者還認為,大和的佐咪田古墳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紋飾鏡,畫面上亦有幹欄式住宅,而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幹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見於日本部分地區;日本平安時代盛行贅婚,現代也還有這種上門婚佔壓倒優勢的習俗,這與西雙版納的婚俗,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亞熱帶地區,幹攔式建築較為普遍。這種建築民居南起菲律賓巴拉幹人,泰國泰族,中國雲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為幹欄式高架住房;至於贅婿婚,除西雙版納傣族外,泰國農村社會和中國雲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贅婚習俗,如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描述當地哈尼族婚俗“貧則入贅多年,始得攜妻歸”。
五、中國文化是日本人的“祖先”
其實,“日本人起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均是在日本人種起源的南來說”、“北來說”、“大陸說”等諸多觀點上發展起來的新說。早年,鳥越憲也曾根據胎斑,多次強調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種的類似性,並主張大陸北方是日本人的發源地之一。然而,蒙古人雖有胎斑,卻因其不種稻谷而成不了日本人的“祖先”。於此反證之中,鳥越憲教授等又將調研、取證轉向中國南方雲南的西雙版納傣族。此後,許多日本人類學專家紛至沓來,並分別提出了“彝族說”、“哈尼族說”和“傣族說”等等假說。
但是,在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中,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秀三郎更具遠見卓識。他認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於一國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將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出發點,放在了中國沿海和南方一些主體民族各種文化的研究中。早在七十年代“雲南熱”開始之時,荻原秀三郎曾多次從北韓半島到泰國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島各少數民族中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他開始到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聚居區,而後又根據“倭人起源於雲南”新說而到雲貴高原。1981年春,他經海南島後再度進入雲南,到各少數民族村落中進行察訪。“過去一直認為純屬日本固有的民俗,在這些地方卻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裡,男女有對歌習俗,特別在日本關東筑波山一帶更甚。但荻原秀三郎發現,除雲南哈尼、彝、傣、佤、白、納西等族有此習俗外,臺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廣西壯族、湖南苗族、貴州苗、侗、布依等族,雲南屏邊苗族,均盛行對歌相戀的習俗。這些人類社會中歷史文化的共性,啟發了荻原秀教授:“如果不把周圍民族特別是中國華東到西南地區民族的習俗弄清,對倭人的研究總會使人覺得立論下得不夠。”
日本由於其島國固有的特殊性質,社會文化便促成外來諸種民族帶入的奇風異俗與當地民風民俗融合而形成今天的共有文化。因此,他既有平原文化,又有著以雲南多種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山地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古越人、吳人、黎族、高山族等海洋文化的遺風。各民族文化在日本島展現著自己的特點,最終形成一種多元的複合文化。這一複合文化是從北韓半島南部、中國南方以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印度阿薩姆地區、印尼、菲律賓這一廣大的照葉森林帶之中產生和培育起來的。他以平原文化、山地文化與海洋文化牢固地組合起來,當中既有云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云南楚雄彝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從而成就了十分和諧、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大的歷史文化氛圍中,我們還能看出誰是日本人的“祖先”?
日本族的人種起源有種種假說,其目的絕然不是論理誰是日本人的“祖先”,所謂尋找“祖先”,無外乎尋找出亞洲諸民族之間與日本民族存有什麼共通的歷史文化現象,這與民間、民族中找“趙錢孫李”等血緣祖先的提法相去甚遠。但是,這種積極的研究方法,對於缺乏文字記載的日本古代史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英中國人發展和借鑑了外國的東西,從而成就了今天的英國文化。如果日本人將源於中國大陸的正統文化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民情風俗拋棄,那麼,所謂的“日本文化”也就所剩無幾。從漢代開始,日本人在以後的幾個世紀都在大量吸收中國的高度文明,他們的許多傳統價值觀念和文化藝術都源於中國,因此,應該說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祖先”。在中國近代以前,日本人都喜歡用“同文同種”來形容與中國的關係,這就是長期以來日本人為什麼要到中國大陸,為什麼又要到中國南方以及雲南各少數民族中尋找“祖先”的真正目的所在。
-
3 # 長安視界
首要分為兩大派,一派以為日本人的先人是中國的徐福,另一派則以為是秦始皇,兩邊都言之鑿鑿,毫不懷疑,爭論的如火如荼,此刻北大教授發話了,給出了兩個字,這個效果讓所有日本人感到很絕望,心裡接受不了:怎樣會是這樣?!
? ? ? ?但現在許多日本人支撐這種觀念,尤其是日本一個叫“大秦”的當地,這兒的人都奉秦始皇為先人,還家家供著靈位。
這一派的最威望代表則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他說他祖上300年前就姓秦,僅僅後來迫於無法才改為羽田。可是中國網友坐不住了:託付!秦始皇也不姓秦啊!!!
? ? ? ?再說說徐福派,這一派由來已久,《山海經》中記載,在東方有三座仙島,蓬萊、方丈、瀛洲,上面有一種不死藥,徐福為了給秦始皇尋覓這種不死藥,帶3000童男童女東渡,效果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有人說徐福到了日本列島,現在的日本還有徐福墓,許多日本人深信他們是徐福的子孫。日本的皇族親王三笠宮親王就直言徐福是日本人的先人。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徐福此人,乃今江蘇連雲港徐埠村人,那麼徐福畢竟是不是日本人先人呢?
? ? ? ?因為根據分子人類學標明,日本人50%的基因來自西藏,至於西藏人是怎樣跑到日本去的,這就不得而知了。還有一部分基因是來自極北,是於兩萬年前,從西伯利亞經由北海道遷徙而去的。
別的有一部分基因是來自南亞的,大約在3萬年前,生活在菲律賓群島及印尼群島的居民遷徙曾經的。由此看來,日本人的的確確歸於混合人種,跟徐福沒有半毛聯絡。
? ? ? ?但日本科學家在日本人的基因裡發現有1%來自中國的雲南,再探求下去,他們發現自己的發音與雲南納西族的語音很是類似,這是怎樣回事呢?
原本這事還真跟徐福有半毛錢聯絡,開端三千幼年童女很難湊足,據史書記載,當時秦軍剛剛討伐了西南夷,手中有大量的戰俘,人數不可戰俘來湊,就讓他們跟著徐福東渡了。1988年,日本還特別來到雲南拍了一部紀錄片《日本人的起源》。
? ? ? ?日本糾結了幾輩子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了,但許多日本人的心裡不是味道,身上還穿戴中山裝呢,家裡還供著秦始皇呢,卻秒變混合人種,實在是接受不了!
-
4 # 快樂小小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對外宣佈:“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就這一發現又強調:“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證,證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1988年9月,日本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其任務就是拍攝《日本人的起源》。此後,日本學者們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範圍與核心,基本圈定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種說法。
“傣族說”的看法仍出於鳥越憲、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學者。對於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嶽地帶的少數民族,他們曾經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面板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面板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日本人恰有這一人種胎斑的類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也與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
5 # 實說歷史
中日兩國在文化領域裡很大程度上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關於日本人祖先的猜測也是層出不窮,難道日本人真的是中中國人的後代?
我們大家知道秦始皇時期,為求長生不老,有過徐福率千餘童男童女人東渡日本之說,難道真的是徐福在一群人留下的後代?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稱帝后,一心求長生,為了不老仙丹,曾派遣過徐福翻山入海求問仙之道,徐福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是無功而返,欺騙嬴政自己碰到了海中大魚怪,於是始皇讓他帶上射魚弓箭再次重返尋仙路,這樣徐福一去不返,記載也到此為止。
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也少許筆墨記載過徐福入海,但是關於究竟到了哪裡,卻是沒有明確記載。
直到唐朝時期,徐福的海外最終落腳點才逐漸清晰,據傳是定居在了日本,不過日本方面史料《日本書紀》中卻是沒有關於徐福的任何記載,只是民間流傳江戶時代徐福領軍作戰勇猛,耕種經驗豐富等。
所以關於徐福東渡日本我們只能定性為傳聞,而無可信度高的史料佐證,那麼日本人是中中國人後代這個猜測也就被擱淺。
直到後來的人類考古領域裡有了重大發現,才逐漸解開了關於日本人祖先的神祕面紗。據考古判斷,原來在人類冰川時代,日本島嶼和亞歐大陸是相連的,一部分原始人靠打獵為生,逐漸走到了日本,而後來的海平面上升,地殼運動,日本與亞歐大陸隔離開,這部分人類就留在了日本沖繩島嶼,後來這些人群被稱為“沖繩人”,後面也就有了“繩文文化”。
這類人身高矮小,面板黝黑,面部稜角分明卻鼻子凹陷,是最早期的日本人祖先。
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日本島嶼又出現了一批遷徙人,也稱“渡來人”,他們大多是來自於北韓半島,南韓地區,因為天災人禍,這類人舉族遷移,就來到了日本,而且還為本地人帶來了農耕文化,人們學會了種稻,日本歷史上對這類人統稱為彌生人,後來的文化發展成為“彌生文化”。
這類人身高偏高些,面板也更白,面部平面化。
不過今天少數日本人認為,彌生人是沖繩人的繁衍,不存在外遷渡來人,而那時期發展起來的冶煉、耕種等技術是自己民族的偉大智慧,後來逐漸傳到了北韓半島、南韓地區等。
之後的日本人群就簡單鮮明瞭,歸成一個民族,那就是大和民族,取其意大融合的民族。
說到了這裡,相信不少人就該明白了,日本人祖先是兩部分組成的,最早的打獵到此的原始人和後來避難的北韓半島人和南韓人,至於日本人後來承不承認,反正我是相信了。
-
6 # 執斧談史說事
我們國家許多人都認為日本人是中國的不肖子孫,日本人也經常用同文同種來騙取我們的信任,那麼中中國人真是日本人的祖先嗎?現代國際觀點普遍認為日本人是繩文人和彌生人的混血後代,而彌生人中又有大量中中國人,因此有部分日本人的祖先還真是中中國人。
此時和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國不僅發展出了自己的文明,還進入帝國時代和鐵器文明的秦漢時期,於是中華文明開始點化還處於矇昧時期的日本和南韓。事實上早在3000年前中國的水稻就傳入了日本,歷史上也一直有日本人是中國吳太伯後裔的說法,認為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春錢戰國時期的吳越人。
在中日韓三國,都有徐福東渡日本成為其傳說中的開國始祖神武天皇的說法,但是在日本傳說中神武天皇在公元前660年開國,這和秦漢時期人物徐福在時間上對不上。不過日本真正的文明開端其實就是在秦漢時期,剔除日本天皇世系中根本就不可能考的欠史八代裡面的日本天皇,神武天皇如果真的存在的話個人和徐福就大致處於同一時期了。
然而大多數日本人也許是出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對於徐福是就是日本神武天皇的說法還是不認同的,反正神武天皇是傳說中人物而徐福又下落不明,因此這件事死無對證很難爭論出結果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日本人還是宣稱自己的祖先是中中國人的,除了自稱是秦始皇和徐福後代的日本秦氏外,還有自稱是漢高祖劉邦後代的日本東漢氏,可見還真有不少日本人喜歡認中國祖宗。
現在網路上流傳出的日本人基因圖譜似乎也證明了這點,據說日本人基因中有50%多的O系列彌生人基因,還有40%多的C系列和D系列的棕黑色人種繩文人基因。而漢族等大部分中中國人據說就以O系列基因為尤其是以O3系列基因為主,因此現代基因研究也從似乎佐證了有許多日本人祖先是中中國人,但是個人對網路上流傳的這些所謂基因研究真偽是持保留態度的。
-
7 # 舞動人生124
日本人的祖先到底誰?現在的科學無法準確辨別。日本的文化,特別日本字型與中國唐朝極為相似,日本人的基因也類似中中國人,雖不能斷定日本人的祖先就是中中國人,至少有中中國人的血統。
-
8 # 夕陽下的晚楓
據環境考古學和地質學證實,在距今2.5萬-1.2萬年之間,氣候寒冷,日本列島與歐亞大陸之間是經冰原連在一起的,而當時陸地上的生物和原始人類,曾踏著冰雪遷徙到了今天的日本列島。
而隨著氣候的變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得日本群島與歐亞大陸被海水割據,島上的人類和生物也開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息繁衍。這批從東亞大陸遷徙過來的原始人,被日本學者稱為“蝦夷”或“毛人”。這一人群毛髮濃密,身材短小,過著十分原始的生活。
另外,日本學界認為,在毛人遷徙到日本之前,上古時期另有一批更早的人群踏著冰雪來到這裡,同樣在日本定居。這批人已經過長期的生息繁衍,形成了繩文文化,並將其視為日本最早的文化。
與此同時,除了毛人和繩文人以外,此後還有斷斷續續來自菲律賓、馬拉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人群,也乘坐木舟來到日本列島。這些人口到日本後,也逐漸與繩文人、毛人通婚融合,從而使得日本列島上的人群,成為了混血族群。
不過,目前日本國內對於自己祖先起源問題,還是具有一定爭議的。除了前文所講的“混血說”外,還有“人種更替說”,即認為早期遷徙到日本的原始人口曾相繼滅絕,日本列島上的人群經歷了幾次“更替”。
但就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顯示,現代日本人的血統並不純正,肯定有歐亞大陸和東南亞的血統,同時還有中古時期陸續遷徙到日本列島上的人群。只是,更為確切的答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尋找。
-
9 # 鹹魚閒聊
毫無疑問,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徐福就是武大郎!不知道大家信不信?什麼?不信?不信就對了,信我個鬼哦......
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初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而最開始居住在日本地區的居民就是生活在距今約公元前12000年到公元前300年的時期的繩文人,繩文人的特徵是,成年男性身高不到165釐米,成年女性不到150釐米,面龐輪廓立體,前額突出,鼻根凹陷,眉毛濃重,大眼睛深眼眶,雙眼皮,嘴脣稍厚,顎骨發達。而目前日本少數民族阿衣奴人的外貌就很像繩文人,所以阿衣奴人被認為是日本的土著人。
而繩文人又是從哪裡來呢?
而彌生人則是約在公元前300年-公元3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不斷從中國,北韓等地區遷移過去的典型的東亞人後代。由於彌生人帶來水稻種植,紡織,銅鐵器,陶器等更為先進的技術,以至於彌生人進入日本後迅速成為日本地區的統治階層,並不斷打壓繩文人。
所以在彌生人的打壓下,繩文人不是逃到日本的偏遠地區就是屈服在彌生人的統治之下,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除了那些少數逃亡偏遠地區的繩文人外,絕大多數的繩文人還是與彌生人不可避免的融合了,最終繩文人和彌生人融合產生了大和族。而那些還留有比較純正血脈的繩文人就發展演變成為了如今的阿衣奴人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皇室也是比較純種的彌生人,相比於繩文人的外貌,彌生人的臉更長更扁,眼睛更小,毛髮也不多。雖然如今都統稱大和民族,但細分起來,還是能看出差別的。
最後通過以上結論可知,日本人跟中中國人還是有一定的血緣關係的。
-
10 # 歷史好奇怪
考古發掘的日本起源
從現在的可靠的史實上來說,能夠代表日本最早文明的是新石器時代的繩文式文化。繩文式文化的時代大約開始於距今六七千年之前,延續了四五千年。所以說如果日本人祖先是徐福,確實有點說不過去哈。
反而有意思的是,漢魏以來我們和日本的零星官方交往的記載,反而成為了日本缺失歷史的唯一可信的重要資料,要靠中國歷史才能拎清日本史,估計在自大的日本人心中應該不會很舒服,嘿嘿。
光武帝中元二年(57),倭奴國向後漢派遣使節,光武帝賜予印綬,這事見於《後漢書》。漢末,倭國大亂,攻戰不已,其間杜絕了與漢的通交。
《三國志.魏書.倭人傳》詳細記載了魏時與魏通交的倭人國的地理、歷史、政治、風俗等事實,記載的中心內容是各倭人國中的盟主邪馬臺國的情況,和其國女王卑彌呼的動向,由此也說明了當時倭人國的國家結構等情況。魏所知道的倭人國是從帶方郡到邪馬臺國沿途的對馬等7國。此外,在沿途以外,還有斯馬、己百支等21國。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而且天武天皇繼位之後,他非常喜歡中國的典章制度,以《史記》《易經》的文化底蘊來建設國家,模仿長安建造新都,另外製定律令,鑄造貨幣,編撰國史,以此打造了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而這些措施跟以往天皇的做法大不相同,所以,也有人據此認為他很有可能就是東渡漢人的後代。
如果這是真的,那就說明日本天皇家的血統其實早就斷絕了。 當然也未必,大家都知道,日本皇室為了保持皇家血統,是以亂倫來維繫的(可以看我往期關於日本皇室的回答),天武天皇娶的都是哥哥天智天皇的女兒,所以即便是漢人,日本皇室血統也不是算斷絕。但是已經有了漢人血統,是不是覺得真是歷史千奇百怪,什麼事都有。沒事,習慣就好哈。
但可以明確的的是,今天部分日本人,跟魏晉南北朝以及後來隋唐時期及之後避亂到日本的漢人,(他們稱為渡來人或者歸化人),有著血緣關係。但歷史久遠,已不知數量和分佈,都融入進該民族的整體之中。
回覆列表
2.據說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到處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卻始終無果。他的部下中有個人叫徐福,他對秦始皇說他曾見過神仙,可以幫秦始皇向神仙討教這長生不老之術,但神仙四處遊歷,無法揣測他的住處,所以徐福要求秦始皇給他一年的時間去尋找。此時的秦始皇已經“思命若渴”了,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他,並且給了他眾多侍衛與錢財讓他上路。
可世上哪有什麼神仙,徐福當年不過是想過過這種皇帝的生活,可眼看一年就要過去了,他該如何回去向秦始皇交差呢?要不說徐福聰明呢,很快他就想出來一個好辦法,他回去稟告秦始皇說神仙給他託夢,告訴他自己在一個叫做東瀛的地方,須得帶上三千個童子童女換這長生不老之術。並且還得徐福自己去,旁人若去這法子就不治了。
後來北大教授說,日本原本就是個雜交民族,而當初的3000童男童女是來自各地的女子,而且這樣的說法,也有一些歷史記載,真相還需要繼續去探討,這個說法使日本人暴跳如雷,關於歷史的記載,都是有一定依據的,不管他們承認還是不承認,都已經成為事實,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瞭解到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