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的我都有點兒糊塗了,試著回答一下吧:
如果談每秒的幀數,以往的電影以24fps為主要標準,至於電影為啥是24fps,具體講解起來比較複雜,百度上也有,就不贅言了。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是以120、60、24三個不同幀數發行的、在技術上革新性的一部電影,我在電影院看過60fps的版本,那種視覺體驗確實是與以往習慣的24fps有很大的不同,開始還有點兒輕微的眩暈,但很快就適應了,影像清晰且連續,感覺很奇妙!估計120fps的感覺會更加強烈!
而24fps的就更具有電影感,這個說法比較模糊,而且和膠片感也不是兩個可以比較、可以拿在一起談的概念,就我個人來說,電影感的說法比較陌生,膠片感倒是有點兒認識。
膠片感簡單說就是銀鹽膠片成像的感覺,與其對立的就是現在流行的數碼影像,感性的描繪一下,膠片感就是層次比較豐富,但與數碼影像比不會那麼銳利,而數碼影像層次感比較差,但影像邊緣十分銳利,這也是我不特別喜歡數碼而更喜歡膠片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數碼影像的銳利有點兒不真實,是正常肉眼看不到的那種銳利,通俗講就是有點兒假。
問的我都有點兒糊塗了,試著回答一下吧:
如果談每秒的幀數,以往的電影以24fps為主要標準,至於電影為啥是24fps,具體講解起來比較複雜,百度上也有,就不贅言了。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是以120、60、24三個不同幀數發行的、在技術上革新性的一部電影,我在電影院看過60fps的版本,那種視覺體驗確實是與以往習慣的24fps有很大的不同,開始還有點兒輕微的眩暈,但很快就適應了,影像清晰且連續,感覺很奇妙!估計120fps的感覺會更加強烈!
而24fps的就更具有電影感,這個說法比較模糊,而且和膠片感也不是兩個可以比較、可以拿在一起談的概念,就我個人來說,電影感的說法比較陌生,膠片感倒是有點兒認識。
膠片感簡單說就是銀鹽膠片成像的感覺,與其對立的就是現在流行的數碼影像,感性的描繪一下,膠片感就是層次比較豐富,但與數碼影像比不會那麼銳利,而數碼影像層次感比較差,但影像邊緣十分銳利,這也是我不特別喜歡數碼而更喜歡膠片感的重要原因之一,數碼影像的銳利有點兒不真實,是正常肉眼看不到的那種銳利,通俗講就是有點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