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觀察
-
2 # 國史通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與九百“閭左”一同前往戍守漁陽,他們當時是平級的——都是屯長。但是發動起義之後,陳勝成為楚王,隨後武臣自立為趙王、韓廣自立為燕王、田儋自立為齊王、甯陵君咎被封為魏王,那麼作為陳勝的第一擁護者吳廣,為何沒有稱王呢?
第一、陳勝在起義之初就奠定了領導地位
第二、吳廣被立為“假王”
第三、吳廣的軍事政治能力一般
第四、陳勝對吳廣心懷猜忌
大家都知道,陳勝早年“與人傭耕”之時曾經對貧賤之交說出了“苟富貴、無相忘”的承諾,但是當陳勝真的成為楚王之後,他的故交前往投奔,卻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而被陳勝所殺,最終導致了“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的局面。在陳勝的故交之中,似乎只有武臣被封為將軍(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而武臣最終也自立為趙王,算是背叛了陳勝。也許,正是因為陳勝稱王之後這種眾叛親離的局面讓他對吳廣更加不信任,以至於田臧在殺死吳廣之後竟然敢“獻其首於陳王”以邀功,按照正常的人情來推論的話,陳勝得知田臧處死自己的老戰友之後肯定會震怒,而陳勝卻“使使賜田臧楚令尹印,使為上將”。這種奇怪的邏輯不禁讓我們懷疑——田臧處死吳廣,是不是經過了陳勝的授意?
第五、吳廣被殺之時陳勝尚未大規模扶植各路諸侯
綜上所述,吳廣在輔助建立張楚政權之後已經是該政權中的第二把手,之時當時張楚政權還沒有決定扶植各路諸侯以共同抗秦,而吳廣的被殺又讓他失去了封王的機會。
-
3 # 漢史趣聞
陳勝和吳廣是一起起義的,但是,陳勝和吳廣的地位不一樣。
陳勝是領導者,吳廣只是陳勝的一個小跟班。
一般陳勝有什麼想法的時候,都會告訴吳廣。讓吳廣去執行,所以,從這層面來看,吳廣只是陳勝面前一個跑腿的。
陳勝這個人,從小就有大志向。
他在給人家打工的時候,就說過一句話,兄弟們若是以後,有誰發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提拔哥們一下。
當時,有人就反駁他說,你一個種地的,能有什麼大出息。
面對這種言論,陳勝說了一句“鴻鵠安知燕雀之志哉?”
這說明陳勝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
到了秦末的時候,正好陳勝,吳廣這一群人,被抓去修長城去了。
他們要去的目的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一代,當時他們經過河南的時候,遇到了大雨,然後耽擱了時間。
按照秦朝的法律,若是誤了期限,是要殺頭的。
所以,陳勝就把吳廣給叫了過來,然後他們兩個商議了一下起義的事情。
在起義之前,他們算了個命,大致就是要包裝一下陳勝。
所以,吳廣就開始具體去實施,關於包裝陳勝的事情去了。
他買了一些魚,然後寫一些紙條,大致就是陳勝為王的意思。然後到了晚上,吳廣又開始學狐狸叫,狐狸的吼叫聲,大概也是陳勝王的意思。
就這樣陳勝的大名,開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了。
別人見了陳勝之後,對陳勝指指點點,然後說這個人就是陳勝。
就這樣陳勝的威望,漸漸的樹立了起來。然後陳勝覺得時機成熟的時候,在召集大家開會,把情況說明了一下。他們必須要起義到了,否則,去也是死, 不去起義的話,有可能活命。
因為陳勝之前,把自己包裝的好。
所以,他說的話,別人都聽,就這樣陳勝帶領的這900人開始起義了。
沒想到起義竟然如此的順利,幾個月的時間,陳勝的大軍,就發展了幾十萬人。
這時候陳勝覺得,該是時候,給自己一個名號了。
所以,他就稱王了。
要知道王可不是隨隨便便一個人就可以稱的,陳勝覺得自己的威望已經夠大了。稱王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還是出現了意外。
要知道槍打出頭鳥,陳勝一稱王,章邯就帶著秦軍來滅他了。畢竟王只有皇帝才能封,而且秦朝只有皇帝,是不封王的。
你陳勝一個平頭老百姓,憑什麼稱王。
這就是章邯要先滅陳勝的原因。
陳勝稱王之後,就把一路輔佐他起來的吳廣,給封了一個大將,讓他直接帶兵去打仗。
吳廣只能算是最早一批追隨陳勝的人,他只是陳勝的一個頭領,所以,沒有稱王和陳勝平起平坐的資格。
說實話就是擁有幾十萬大軍的陳勝稱王,都不怎麼得人心,要不他也不會被自己的車伕給殺掉了。
陳勝尚且如此,就不用說,無論是威望,還是名聲,都比不上陳勝的吳廣了。
-
4 # 一點點歷史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陳勝和吳廣性格迥異,陳勝善謀略、有大志,吳廣更加平易近人,“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這樣的性格互補決定了陳勝稱王吳廣為助手的架構。
陳勝和吳廣是在徵兵戍邊的路上認識的朋友,二人當時都是屯長,所以有共同語言,一路走來二人已經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對於起義之事陳勝其實已經謀劃了好久,他找到吳廣一口氣分析了當下的時局,並找到了“旗幟”(扶蘇、項燕),還想到了利用鬼神之力來激發人們的鬥志。
陳勝的一番謀劃讓吳廣欽佩不已,再加上又借狐仙之口喊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所以說從起義之初陳勝和吳廣的位置就已經非常明確。
起義發動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這時候級別已經確定下來了,按照官職來看將軍下依次為國尉、都尉。
陳勝一手謀劃了起義並且身先士卒取得了輝煌的戰績,若要稱王非陳勝莫屬,三老和眾豪傑的推舉不過是順勢而為。可以說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陳勝在智慧謀略上都要高於吳廣,而吳廣也無奪權之意甘為副手。
其實吳廣也是王,張楚政權建立後,吳廣被封為“假王”領主力西征,假王不是假的王,而是可以代表陳勝的王,可以說已經是張楚政權中僅次於陳勝的二號人物。
試想,如果起義之初陳勝、吳廣都稱王了,沒有明確的領導人,陳勝吳廣起義恐怕也不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的原因很多,陳勝過早稱王后的驕縱,起義軍的內部分裂等等,但絕不是因為稱王的人是陳勝而非吳廣而導致失敗。
-
5 # 農民工歪說歷史
自古以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凡是一個政權、哪怕僅僅是名義上的政權,都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一把手”。否則,政出多門,分崩離幾乎析是必然的。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史記》記載的原因是:謫戍漁陽的“閭左”們因為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秦法當誅,為了保命,由領隊陳勝、吳廣帶頭,被迫舉事、揭竿而起。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簡牘來看,秦法對於耽誤行期的處罰實際上並不重,根本不會丟掉性命。換句話說,陳勝、吳廣是有預謀地“造反”,而不是被逼無奈。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是臨時決定、被迫造反,群龍無首,你覺得陳勝可以當一把手,他覺得吳廣可以當一把手,短期內或許會產生並列一把手的特殊情況。但是,有預謀呢話,基本上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否則,無異於自掘墳墓。更何況,都搶著當一把手的話,這個事先的“預謀”首先就無法完成。因此,可以推測,陳勝、吳廣等人在密謀之時,吳廣就已經默認了陳勝的一把手地位,而自己甘居其次。否則,後面的一切也就都說不通了。
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打出了楚國的大旗,詐稱項燕所部,陳勝自任將軍、吳廣任都尉。由於秦暴政不得人心、百姓困苦,陳勝、吳廣麾下很快便聚集了不少民眾,實力大增。在攻下陳縣之後,陳勝正式建國號張楚,稱王。到這個時候,陳勝的地位已經確立,吳廣再想稱王,除了製造內訌,已經沒有其他可能性了。而面對強大的對手,製造內訌無疑是自尋死路,吳廣不可能想不到。因此,陳勝和二把手吳廣之間雖然有矛盾,但總體關係還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狀態。之後,吳廣還被陳勝封為了假王,大概其就是現在副總的意思。
但是,稱王之後的陳勝逐漸顯示出了“暴發戶”的一面,不僅早已將方年那句“苟富貴勿相忘”拋諸腦後。或許是出於對自己出身的不自信或者自卑,稱王后的陳勝對於自己微時的朋友、故人更是擺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姿態,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將曾經的發小一刀給殺了。自此,眾人開始對陳勝離心離德。
由於陳勝自身缺乏領導才能,更加缺乏馭人之術,其外出征戰的部下們也紛紛背叛陳勝自立。被陳勝封為假王(副王)、率軍進攻滎陽的的吳廣也被與之不和的將領田臧借陳勝之名殺害(個人覺得,這裡面到底有沒有陳勝的授意,很難說),張楚政權開始分崩離析。之後,秦將章邯率軍猛攻陳縣,一代梟雄陳勝居然戲劇性地死在了自己車伕的手中,由此也足見陳勝有多麼不得人心。
從大澤鄉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陳勝被刺、張楚滅亡,前後總共也就半年左右的時間。說白了,張楚政權建立沒多久便滅亡了,大佬之間想玩權利鬥爭都沒有機會。從吳廣參與策劃大澤鄉暴動來看,他也不是一個甘居人下的安分人。或許吳廣沒有自立稱王,只是在等待時機,想取陳勝而代之。只可惜,張楚政權如流星一般,轉瞬便滅亡了,而吳廣更是死在了陳勝前面,這一切也就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
6 # 君山話史
在大澤鄉起義時,吳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起義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攻克陳縣後,陳勝自立為王,建國號為“張楚”。張楚政權兵分五路出擊秦國,其中吳廣為假王(假,代理),督諸將西擊滎陽。
在五路楚軍中,只有吳廣稱“假王”,其他四路指揮官都稱“將”,由此可見吳廣在張楚政權的地位,實是在眾人之上,僅次於陳勝。
但是“假王”離“真王”還是有差距,只是代理,不是真正的王。為什麼吳廣沒能真正稱王呢?稱王,就意味著脫離張楚政權了。事實上,陳勝非常忌諱別人稱王。
陳勝麾下有一個大將,名叫葛嬰,政治覺悟差,當他收復東城時,不知陳勝已稱王,便擅自立了個楚王。儘管葛嬰後來廢掉這個楚王,仍被憤怒的陳勝處死。
後來,被陳勝派去攻略趙地的大將武臣,在張耳與陳餘的鼓動下,自立為趙王。陳勝得知訊息後,氣得七竅生煙,第一個念頭便是盡誅武臣家人,發兵攻趙。擔任柱國的房君趕緊勸諫,認為秦還未滅,若殺武臣一家,豈非多一個強敵?陳勝這才打消這個念頭。
吳廣為什麼沒像武臣那樣,自立為王呢?他雖然是首義元勳,但能力似乎比較差。他以假王的名義督諸將進攻滎陽,卻久戰無功,打四個月仍未能攻下。其麾下將領對他是有意見的,認為“假王(即吳廣)驕,不知兵權”。說他有兩大毛病:一個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革命元勳;一個是不知兵權,不懂軍事,不會打仗。
將軍田臧與諸將商量,認為如果吳廣瞎指揮下去,必敗無疑。想打敗秦國,必須先殺了吳廣。諸將發動兵變,假稱得到陳勝的詔令,誅殺吳廣。可憐這位首義英雄,就這樣糊里糊塗死了。不過田臧殺了吳廣後,並沒能力挽狂瀾,最終也死於秦將章邯之手。
-
7 # 淡看天上月
大澤鄉效應
陳勝吳廣在因雨耽誤行程,因此犯了秦法,得被殺頭。但是又不想就這麼白死了,所以商量一番之後,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旗號起義造反,拉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巨幕。從而形成了大澤鄉效應,使得秦朝快速的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號曰假王在《史記·陳涉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
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那麼這個吳叔是誰呢?吳叔當然就是吳廣。這個在《陳涉世家》開頭寫的清清楚楚。陳勝者,陽城人,字涉。吳廣者,陽夏人,字叔。這裡很明顯就告訴後人,吳廣也是一個王:假王。
《史記》中的名言很多,其中有多句就和陳涉有關,就來說說關於陳涉抱負的兩句:一句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都是陳涉說的,一個是小時候,一個是起義時。可見陳涉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但是關於吳廣的志向,司馬遷並沒有提到,可見其並沒有多大的志向,這就拉低了後人的印象分。
這樣一綜合下來,不去看史記的,就還真有部分人不知道吳廣其實還是有一個“假王”的名號的,只是被陳涉的光環“遮蔽了許多”而已,不然那起義的口號就不是“大楚興,陳勝王”了,而是“陳勝吳廣王”了。
-
8 # 福垊
王只能有一個,陳勝稱王了,那吳廣只能封王還是假的——代理王。相當於宋朝的權知什麼的,明朝李成桂以前也被老朱封為權知chaoxian國事。
陳勝與人修理地球,累得不行,鋤頭一撂怒道:以後誰混好了,可別忘了哥們啊。同伴說:你就一農民,咋能混好。陳勝說:你小小鳥咋能理解鷹擊長空的志向。哥的世界你永遠不懂。
前209年,陳屯長和吳屯長在都尉的帶領下,戍邊修陵墓。這說明陳勝一直在努力,而且努力有結果,當屯長了。他一日對吳廣說:這活累死累活,你不想改變命運嗎?帝王將相有種嗎?吳廣說:你有種。用算卦、陳勝王小紙條塞魚肚、學狐狸叫大楚興,陳勝王的套路忽悠大家,讓大家迷戀陳勝。都尉有什麼反應?
都尉很忙——人生幾何,對酒當歌。喝酒誤事啊,估計都尉是喝酒裝糊塗。屯長與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真要砍陳勝,大家會無動於衷嗎?證據就是吳廣很得人心,這是好事,也是未來的悲劇。兩都尉繼續喝酒裝糊塗,可吳廣卻說逃跑,這糊塗不能再裝了,再裝自己得死。劉邦也是押解民工赴邊,面對逃亡,劉邦是放大家走,他們還是鄉里鄉親的。如果都尉也這樣玩就沒陳吳的事了。都尉狠狠的揍了吳廣,然後吳廣結果了一個,陳勝結果了一個。這次以下犯上吳廣是主角。
然後他倆說:下雨了,超時要命。大家不懂法律,但懂他倆殺了都尉,不反也不行了。這個比天氣不好不能如期趕到的罪大多了。殺都尉,級別就他倆大,所以他倆也就自命將軍和都尉。
他們對大家說:等死,死國可乎?而實際則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為什麼以楚國項燕和扶蘇為號,因為扶蘇是楚國皇后所生,而且本來皇位就屬於他。而楚國昌平君為秦相,楚亡後曾反秦,而推為楚王,項燕他們跟著他幹。他們就以此為號,名正言順。陳吳齊心合力,各方群起響應,如劉邦、項梁、項羽、英布、彭越、呂澤、王陵等人。勝利來得太快,陳勝就稱王 了。槍打出頭鳥,所以後來人都是緩稱王。
陳勝種地的小夥伴們來找他了,要他兌現苟富貴無相忘。都說起想當年 ,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理,說出傷人話。陳勝身邊人說,他們有損大王威嚴,出去說三道四,您這王咋當?老鄉們被陳勝通通殺死。陳勝的老丈人一家人來了,他高高在上,要的是威嚴。忘本,人心散了。
關鍵一點吳廣素愛人,士多為其用著,讓他擔心,擔心跟他爭權奪利。就封他假王,恰恰吳廣久攻滎陽不下。田臧就奉陳勝命,砍了吳廣。原因就是假王驕,不知兵權。當初的套路都是吳廣出的,當初是素愛人,當初攻伐凌厲。現在卻是假王驕,陳勝忘本、苛責、自私、殺賢,沒多久也就走向了滅亡。其實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註定了野心家的悲劇。若是吳廣學學武臣、韓廣也不至於這樣吧!
-
9 # 書中有毒
《史記》陳勝吳廣起義是寫在我們的教科書裡的。吳廣開始被封為都尉,後來在第三個月月中時被封為假王,是真的“假王”。按常理,那麼多史學界專家或泰斗篩選審定的文章,應該是千錘百煉的。我等草民本不該忘議。然並卵,僅從司馬遷筆下的陳述看,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確有點荒唐或自相矛盾。
最最關鍵的,“失期當斬”是不準確的。
第一,《秦簡》橫空出世顛覆司馬遷。
1975年12月,湖北省雲夢縣的睡虎地秦墓中發現了大批秦始皇時期的一千餘牧秦簡,記述了當時的秦朝的法律法規(秦律)。這是證實秦朝法律的第一個實物憑證,鐵證如山。專家鑑定後皆曰真實珍貴。 那我們現在就拿陳勝吳廣900戍卒因老天下大雨而誤行期做個現身說法,是否說“只要是遲到就立刻全部被斬殺?”回答是:否。秦簡中有篇《徭律》明確寫道:如果遲遲不出發,懲罰二甲;遲到了三至五天不等,斥責;遲到十天以上,罰二甲;遇到天降大雨不能按期到達動工的,免除這次的工程專案。
第二,陳勝吳廣最重處罰是“罰二甲”。
這裡的“罰二甲”是啥個意思呢?答:同一家庭中的適齡男子要徵發兩個人去當兵。因為秦朝為了不影響農業生產,規定不能同時徵發一個家庭中兩個兵役,否則主管的縣嗇夫、尉及士吏都要受罰,讓他們也受“罰二甲”——家出兩個兵丁。由此可以推斷出,所謂秦朝“嚴刑峻法”“苛政暴政”等等,都是漢朝以後的儒家們為抹黑法家或秦始皇而有意編造的故事。看看就明白,象陳勝吳廣900人因大雨不能按期到達工地,這件事,按當時秦朝法律,最嚴重的處罰是三個領頭的即陳勝吳廣與一個帶隊將官,每家徵發兩個男丁去當兵(兵役),僅此而已。
-
10 # 少顏翁
因為吳廣比陳勝更高明,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尤其是在各路起義軍之中,如果先稱王,就等於鋒芒畢露,如此一來,就會成為消滅的頭號目標。陳勝率先稱王,可以說是在整個起義中,犯的最大的錯誤,這個錯誤,也為後來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回覆列表
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陳勝稱王而吳廣沒有稱王?這個問題提的有點膚淺。看看《史記,陳涉列傳》不就明白了嗎?藉此提問,聊聊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及其失敗的原因。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當政,全國反秦起義已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掀起反秦起義的主要有三股武裝力量:第一股是陳勝吳廣,第二股是劉邦,第三股是項羽。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他們中大多數是僱農和貧民,代表著被統治階級利益;這次大起義,雖然從起事到失敗只有短短六個月,其偉大意義在於動搖了秦王朝的政治根基。
同時,也引起舊六國領主殘餘勢力的割據武裝起義,他們的起義目的是奪地割據,自立稱王,不久均被秦將章邯所滅。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出現代表農民但主要代表領主殘餘勢力的項籍軍和代表農民起義的劉邦軍,他們一致反秦,最後的勝利屬於代表農民的劉邦軍。
陳勝吳廣的起義武裝和項籍起義軍,雖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對劉邦的農民起義軍最後的勝利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陳勝自己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普遍缺乏軍事知識,形不成戰鬥力,將領中只有一個周章,曾當過項燕軍的“視日”(推算時辰吉凶的小官),周章率軍攻打函谷關秦守軍,農民起義軍大敗,秦將章邯追至澠池,起義軍又大敗,周章自殺;起義軍失主將不能再戰。吳廣驕傲無能,被部將田臧殺死。田臧率部迎擊章邯,章邯軍大敗;章邯軍重振旗鼓,又對農民起義軍分割擊破,陳勝部將多戰死。公元前二零八年,御者莊賈殺陳勝降秦。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興起的那麼勃然,因為他們的行動切合當時社會的需求,失敗戰死又那麼的突然,原因:一是起義軍需要一定時間的鍛鍊才能形成戰鬥力,陳勝起義軍過早地遇上秦朝章邯軍,完全是孤軍作戰,沒有任何後援;二是陳勝稱王后,驕傲自大,窮親戚窮朋友聽說他稱王,前來看他,他嫌丟臉;陳勝還濫殺無辜,表現出農民自身的劣根性;包括吳廣最終都是被自己人殺害。
秦末農民大起義,其政治意義深遠,給秦以後各代王朝統治者敲了警鐘,使統治者對農民有些妥協或讓步;另一方面,也使被統治者認識到農民起義是可以改朝換代的;官逼民反成為封建時代階級鬥爭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