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kasiti

    提起乾隆爺必須想到和珅,就像孟不離焦焦不離孟。這兩位打從認識到死為止一直惺惺相惜。

    (來一張年輕的,中年之後的就算了)

    乾隆爺擅長自誇,去掉水分乾的也不少。他的身外事歷史書上都寫著,就不重疊了。單論個人,這老爺子深通滿、漢、蒙、藏語。如果雍和宮碑文裡以四種語言寫的《喇嘛說》的確是乾隆的親筆,那真是不得不佩服了。書法不是一般的好。

    和珅出道之前,集中在北京內外的滿族人已經有一半不會滿語了。和珅上學的時候對語言表現出了出奇的熱忱,學的四種:滿、漢、蒙、藏。對詩詞也有研究,風格非常接近乾隆爺。又攻了書法,學成之後字型像極了乾隆爺的。副課學的比較雜,基本都是權謀之類。真正是術有專攻。

    和珅的出身也不差,再加上優異的成績,兩個人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然後想當然地一見如故,如膠似漆。

    和珅的富有能震動全世界,就不說了。難得的是他始終不渝地遵循著學生時代的原則。對乾隆每時每刻小心翼翼,盡心揣摩。以他的權勢不可能不招來嫉妒,不可能不讓正直的人詬病。但他的手段不是常人能達到的。對待比自己低的就好說了,比自己高又正直就不好辦了。

    正好有這麼一位,他叫阿桂。出身比他好能力不比他低。不同的就是他正,阿諛奉承和八面玲瓏方面就差的太多了。知道這麼一個人參他一本之後,和珅就以畢恭畢敬的態度利用乾隆爺一直讓他在外面忙。不是搞水利就是平叛。結果後世人看到他的政績遠超和珅!這是後話。

    轉機就在乾隆自封太上皇,把皇位傳給嘉慶之後出現。這時和珅慌了,阿桂終於有機會了。他給嘉慶上書彈劾和珅,八十歲的老人寫的奏摺如泣如訴,幾乎能在字裡行間看到他眼裡流的不是淚而是血。所有同感的大臣就像阿桂一樣蜂擁而上,把希望寄託在了嘉慶身上。

    乾隆一死,第二天嘉慶就緝拿了和珅,在獄裡和珅還不算太慌亂。畢竟先皇屍骨未寒你能拿我怎麼滴?大不了辭職。沒想到再過一天的時候嘉慶就就抄了和珅家。

    乾隆當了太上皇后導致的結果只有一個很樸實的順口溜:和珅倒,嘉慶富。

  • 2 # 弈語

    乾隆當太上皇是不得已為之,為了不落人口實才做的決定,乾隆就算當太上皇,清朝最高權力依舊掌握在他手上。那麼為何乾隆帝要當太上皇呢?

    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顏師古:"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

    (朕)壽躋八十開五,精神康健,不至倦勤,天下臣民以及蒙古王公、外藩屬國,實皆不願朕即歸政。……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理?仍當躬親指教。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將來知所稟承,不致錯失。

    乾隆禪位做太上皇其實就是為了保住他“完美皇帝”的名聲,利用“假禪讓”讓乾隆依舊牢牢握住權利,嘉慶就相當於是皇帝形象大使。

  • 3 # 遊歷往事

    歷史上最出名的太上皇莫過於清朝的乾隆皇帝,但是他的這個太上皇做的並不自願。但是,60年前當他登基的時候,一向有孝心的乾隆對自己的爺爺很是尊敬,他的爺爺康熙做了61年皇帝,所以他發誓不能超過他的爺爺。事實上,就是這麼詭異,沒想到的是他真的活的那個歲數,而且精神還非常的好。當了60年皇帝乾隆即使有些不願意。

    乾隆皇帝在把皇位禪讓給兒子嘉慶以後,卻一直牢牢地掌控著朝政。他還把藩屬國的所有使臣集中起來,對他們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乾隆為什麼給藩屬國的使臣們說這個話呢?因為本國是不用說的,大家都看得出來,知道是他掌控朝政。外國則可能不瞭解,他需要給他們交代一下。由此可見,乾隆是想讓全世界都知道天下還是他的天下,權力還在他的手裡。

    而且,乾隆這個話還是說給嘉慶聽的。“大事還是我辦”,那什麼是大事呢?這個並沒有標準,因此需要嘉慶自己去領悟。嘉慶要想把這個傀儡皇帝當好,要想自己能夠把皇帝當到他爹乾隆皇帝去世後,只能事無鉅細都向乾隆彙報了。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乾隆把話說過頭了,收不了場。

    乾隆皇帝在25歲登上皇位後,曾下了一道聖旨,說他自己在位的時間不會超過他爺爺康熙。

    乾隆當時說這個話,是有原因的。其一,表示他尊奉康熙。尊奉康熙,其實是鞏固自己的地位,表明他爹雍正和他弘曆都得位很正。這種做法,古時候的皇帝都經常使用。其二,表示他不會在位太長的時間,免得造成康熙晚年“太子造反”這樣的悲劇。其三,也是最重要一點,乾隆當皇帝的時候已經25歲,康熙在位61年,他不超過康熙,因此在位應該是60年。那麼到了60年後,他也85歲了。在他們家族的歷史上,還很少有活到85歲的。也就是說,估計到不了85歲,乾隆就掛了。所以說那麼一句沒用的面子話,也無所謂。

    哪知道他竟然那麼能活,都85歲了,還活得好好的。這樣,就不好收場了,不讓出皇位,也不可能了。

    第二,乾隆皇帝想當完美皇帝,行堯舜之道。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是大清帝國最輝煌的一段時期。雖然這一段時期,主要得力於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積蓄。同時也依賴於當時氣候轉暖,遇到了一段風調雨順的歲月。也就是說,雖然並不主要是乾隆的功勞。但乾隆不這麼認為,他恰恰認為是他的功勞。他的功績超過歷史上的所有皇帝,堪稱“千古一帝”。

    乾隆自己號稱“十全老人”。“老人”一詞,在現在或許是個貶義詞,但在古代不同。古代是“老人”政治,是“老人”說了算。而且還“十全十美”,可見,乾隆皇帝對自己是相當自得的。

    不過,乾隆皇帝雖然自得,卻還有一項“偉大功績”沒有完成。因為古代對皇帝的最高評價是“行堯舜之道”。什麼是“行堯舜之道”呢?就是禪讓。乾隆皇帝還沒有幹過禪讓這件事。所以,把皇位禪讓給嘉慶,他就補了這一塊短板,要稱為“十全老人”,就更加理直氣壯了。

    第三,乾隆皇帝累了,他想休息一會兒。

    明清兩朝,是中國歷史上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皇權高度集中,因此不會受到影響,但皇帝又會累得夠嗆。皇帝要不想累,就得重用一些大臣,或者一些身邊的人。

    有人說,你這不是廢話嗎?既然要重用一些人,為什麼不設立宰相來幫皇帝分擔事情呢?錯了。設立宰相幫皇帝分擔事情,宰相的權力就會變大。重用一些人,這些人名不正,言也不順,所以關鍵時刻還得靠皇帝。

    乾隆雖然早年很勤政,但他確實太累了,也沒興奮感了,所以晚年的時候,才會重用和珅等人。但就算這樣,乾隆依然很累。要想不太累,又要保住他“完美皇帝”的名聲,他唯一的辦法,就是“假禪讓”。也就是說,“禪讓”了,但權力不變。

    乾隆死後,嘉慶帝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最主要的就是整治貪官,恢復國力。不但懲治了一批智慧溜鬚拍馬的官員,而且提拔了一批敢於直諫的官員,以前那些因為上書直言而受處罰的官員,重新受到任用。

  • 4 # 四爺sjc觀史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而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則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當然,唐高祖李淵和唐玄宗李隆基和宋高宗趙構等人,也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太上皇”。但要說起權力最大的太上皇,那就非大清朝的乾隆爺莫屬了。《清史稿》相關記載,乾隆在詔見各國使臣時曾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大事還是我辦。”

    因為乾隆爺大權在握,兒皇帝的永琰,就成了傀儡。據《北韓實錄》記載,說永琰坐在乾隆旁側,只是拿眼盯著乾隆,乾隆笑他笑,事事更是唯唯諾諾。接下來看看有幾大方面,太上皇權利沒有明顯變換。

    第二權利上:乾隆爺只交政權,不交軍權。開會、祭祀、外賓接待、外交的工作,乾隆給了嘉慶皇帝辦理,但涉及到國家根本的軍政大權,還被乾隆牢牢握在手中。軍國大事,必須上報給他;許多大事基本沒有乾隆拍板,嘉慶沒法執行在1796-1799年三年多乾隆爺太上皇,到乾隆爺89歲駕崩後,嘉慶收拾和珅。

    第三稱謂上:乾隆爺對外依然稱“朕”,他的旨意稱“敕旨”。向外邦宣告,他依然是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另外,皇宮裡是乾隆年後,北京城和全國是嘉慶年後。

    第四居住地:乾隆爺禪讓以後沒有不搬出養心殿,養心殿一直都是清朝皇權的象徵,特別是雍正之後皇帝都在這裡居住辦公,之前順治爺和康熙爺都是在乾清宮居住辦公。1796年(嘉慶元年)乾隆爺當太上皇的乾隆卻以住習慣了為由,拒絕搬出去,嘉慶只好每天來這裡上班。

    結語:乾隆作為太上皇不放心嘉慶皇帝,而且乾隆爺感覺到統治危機怕祖宗江山所託非人,也是一種無奈。畢竟,曾經永琮、永琪都是皇太子人選不過命短夭折,嘉慶皇帝也是平庸守成,恪守祖制25年帝王,1820年駕崩在承德避暑山莊。

  • 5 # 飛哥說史

    提起“太上皇”這一稱呼,想必很多人都有所瞭解,它通常是用來稱呼皇帝的父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親,而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則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當然,唐高祖李淵和宋高宗趙構等人,也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太上皇”。但要說起權力最大的太上皇,那就非清朝的乾隆皇帝莫屬了。

  • 6 # 泰山郎

    乾隆的沽名釣譽之為,權利還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大臣心知肚明進而不會太拿嘉慶當回事,至少乾隆的寵臣們。一些決策都是老皇帝做決定,甚至宮裡紀念還是乾隆年。城外地方才稱嘉慶年……三年的傀儡影子皇帝讓嘉慶步履維艱的熬過來了。

    小不忍亂大謀,待得乾隆薨,嘉慶立刻長出口氣,沒讓和珅過了十五(老話過了初一,過不了十五)。處理了和珅,也向天下宣告了一件事,中心只有嘉慶了,那些搖擺的人那些招搖過分的舊黨,該收斂一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看過潘長江老師的小品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