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餘沉

    我坦言,我是一個缺愛的人。

    在我小的時候,我便沒有和我的父母在一起。一開始我是與我的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我六歲去姑姑家上學。

    這期間,我是討厭我媽媽的。也常常聽家裡的人說媽媽的不是。

    至於討厭的原因,可能便是所謂的“因愛生恨”吧。每一個孩子都渴望擁有母愛,這是天性使然。而當這種愛不見了,便會變得憤怒和缺乏安全感。

    後來,六歲的時候,我被送到了姑姑家上學。其實我是拒絕的,不想離開自己熟悉的家,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但是似乎我沒有選擇的權利。

    也許那時起,我的心理就種下了怨恨的種子,只是沒有發現罷了。感覺自己就是個不斷被人拋棄的孩子,被父母拋棄,被愛我的奶奶拋棄,那時候的我無法理解大人們的行為,也沒有那麼多的知識去理解他們背後的原因。

    但,我還是想唱這首歌。

    在姑姑家上學的那十年,我媽媽來看過我一次,記得她給我帶了一些油條或者什麼的,我很開心。其他的時光,除了過年時候,基本無相見。

    我渴望我母親的愛,但是看到她的時候,又覺得厭惡和憎恨。渴望母愛是天性,所謂厭惡其實不過是因為母愛的缺失而造成的逆反心理。

    但是我知道心裡是在乎她的。記得一次,她好像被一位鄰居罵了,或者說欺負了。我也是挺難受的。當時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很憤怒,握著拳頭要去找那個鄰居報仇。至今,我還記得我那個怒氣衝衝的畫面。

    其實我心裡是想保護她和愛著她的。

    因為,世上只有家人好。

  • 2 # 小老虎ABC

    缺愛 一般指缺少關愛的孩子的一種心情形式,著調於淒涼寂寞的非樂觀主義。缺愛的孩子性格往往和普通孩子不一樣,思想也成熟的早一點但是較走極端。

    講一個朋友的成長故事吧。她是一個80後出生在農村,她是老二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那時家裡重男輕女為了要她弟弟不得不把她外送寄養藏起來,就當沒生過她這個孩子,因為計劃生育特別的嚴,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就不讓再要了,總之每個村委的要求可能不一樣,她們那裡是這樣的。

    就這樣她吃了八個月的母乳就離開了母親的懷抱,被寄養在各個親戚家裡像個流浪孩一樣各家的串,有了弟弟後她還是一直被寄養著(據說差點送人了),到了七歲那年該上學了才回到家,上戶口時還是一樣交錢了。

    回到自己的家感覺很陌生很恐懼,畢竟沒在家裡生活過,嬰兒期就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愛,讓她的性格養成的很孤僻內向、不敢大聲說話、沒有自信、不主動表現自己、沒有想法等等,有時她為了能得到大家的關注會很聽話、很乖、很理解人,總是唯唯諾諾的對自己也總認為是最笨最差的。家裡的條件不好,孩子又多父母哪有什麼認知教養孩子,都能吃飽有學上就很好了,她也就這麼的長大了。

    經過時間的打磨與成長,心態想法會改變但性格不會改變。

    好好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最重要!

    最後想說這種性格的人心地太善良,別人對她一點好她就會全力的付出,當你遇到這樣的人請不要排斥,溫柔的對待!

  • 3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小時候缺愛的人,會在內在形成一個很大的空洞和匱乏,長大之後他會不斷的去尋找,比如去早戀,然後呢,在戀愛了之後,片刻不能離開伴侶或者拼命的問對方,你是不是愛我或者用各種辦法來“作”,證明對方是愛自己的。或者要求對方秒接電話,秒回簡訊。或者對對方極端的控制,還有的人會瘋狂購物,還有的人會拼命的掙錢。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填補內在的這個空洞和匱乏。他們會認為我如果能控制了某個人,我或者我能夠控制某些東西,或者我能夠有很多很多的錢,這樣我就會感覺到被受,幸福。但是他們做的這一切,最後仍然發現自己不幸福。

    外在的一切都填補不了內在愛的空洞和匱乏。

  • 4 # 心理竹先生

     最難過的一句話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記憶裡,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真正的在場過。

      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迴應所造成的創傷。

      人們都說,幸運的人一輩子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那麼,那些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有什麼心理特徵呢?

      一補償心理特別強,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小欣:“我現在人到中年,每次想到自己的母親,不是滿滿愛意,卻是深深的恨。我的母愛,不但小時候缺,長大了也缺,現在也缺。

      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的母親。

      受害者就是我。

      現在的我,自卑心理嚴重。做什麼事情,總覺得不應該有自己的份,如果有了就覺得不可思議。

      脾氣暴躁。這一點像極了我的母親,我最痛恨自己這個毛病,因為從小我就被這個特質嚴重摺磨,現在自己又在無意識中成長為母親的樣子,我有多恨自己的母親就會多恨自己!

      被害心理嚴重。因為從小缺愛,缺少安全感。總是感覺其他人對自己不懷好意。什麼事情都首先想到陰暗的一面。這是極其不好的。

      我有意識到,努力調整自己,但是這種影響總會有。

      不會體貼人,不是我不想,是我總是做不到。

      有時候覺得自己很笨,不會說話,沒有眼力見,幹什麼都不能招人待見。這應該是我從小做事就沒有被表揚和肯定過的原因。

      無論做多做少,母親都是冷著臉批我,要不然就動手揍我,現在只能想起來她拖著我往小黑屋去,卻一點想不起來我犯了什麼錯!

      所以我用心去愛我的孩子,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從理論上接受母親對我做的一切,再努力從情感上好受一點。從小缺愛的人真的會影響一生。所以從現在開始,溫柔地跟你的孩子說話。讓她感受你的愛,而不是感受你的暴躁。”(網友自述)

      

    因此,迎合、不敢拒絕,成為了他們在社交的時候最常做的事情。

      她們在情侶交往中一旦對某個人敞開了心扉,他們就會開始迷戀別人對自己的善意,他人對自己好一分,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加倍還給對方。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好意是難能可貴的,現實中很多校花下嫁渣男就是這個道理。

      二安全感缺失,沒有邊界感

      

      因為在他(她)的潛意識裡隱藏著最初的內在關係模式,在那個模式裡面缺少了迴應,缺少了關愛,由於這種心理上的缺乏安全感,使得他(她)總是把別人“推開”,他(她)的敏感和猜疑在不斷地破壞現存的各種關係,與此同時自己也時刻體驗著孤獨。

      比如我堂妹以前男朋友,就是這樣的人,戀愛的時候到家裡吃飯,當著長輩的面,就數落他自己父母。控訴父母從小偏心,說自己爹不愛娘不疼。其實瞭解後才知道原因,小時候家境不好,父母讓他穿過,哥哥姐姐舊衣服。因為他不愛說話,家裡人同他溝通少。導致他喜歡主觀,判斷任何事,別人的意見聽不進去。

    戀愛期間,他只差把堂妹綁在身邊,才有安全感,任何時候都查崗,找不著表妹,就把身邊人電話全打一遍。令我們不勝其煩。同他相處聊天,也要小心翼翼,因為我們說者無意,他聽者有心。有時彼此開玩笑,他會認為看不起,事後會同堂妹爭吵辯解。

      像這種童年時被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容易在過度的情感飢渴的驅使下變成“討好型”伴侶。

      他們很難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完整,需要依附於另一半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他們尋找這種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感的方式通常是:入侵另一半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頭熱地要“為對方付出和犧牲”,執著地覺得只要自己付出的越多,就越可能逃避掉“被拋棄”的命運。

      三自卑,內心戲多

      @小明:我表妹4歲時我小姨因病去世了,她天天嚷著要媽媽,直到兩年後我小姨父給她帶回了一位新媽媽和一個弟弟,她才明白她的媽媽就如奶奶說的那樣:去了好遠的遠方再也回不來了。多了兩個人的生活她以為會越來越好。

      不久後被每次面對後媽的嫌棄,爸爸的沉默和不作為,讓她明白她不僅失去了媽媽也失去了爸爸。

      她不得不流著淚跟著奶奶一起去大伯家生活。慢慢的她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忍讓和沉默,更學會了勤奮和獨立。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都努力去做好,學習上從來不敢馬虎,為的是博得伯父伯母的歡心。而今表妹已長大成人,找了份不錯的工作,但是20出頭的姑娘卻有著30+歲人的心智。

      各方面都特立獨行,但內心卻充滿了仇恨和自卑,害怕失去,也害怕受傷。

      

      一個敏感又缺愛的人,往往內心戲很多。因為缺少關愛和支援,他們特別容易“心虛”,在感情方面“底氣不足”。可能會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而思慮良久,浮想聯翩,甚至一個句無心的玩笑;一個無心的動作,她們就能腦補出整部背叛的劇情。

       有句話說:“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但長大的我們應試著換位思考,懂得自愈。

      那麼,如何走出“缺愛”,自我治癒呢?自愈的過程往往要經歷以下三部曲:

    1.承認——從壓抑到表達。

    我們的痛苦,不僅僅源於痛苦本身,還源於痛苦沒有人看見、陪伴和支援。 在自我的孤島裡,痛苦變成了劇毒,腐蝕著人心。而表達,就是“被看見”的開篇.

    2.理解——從扭曲到接納

    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過去你的認知也許是:缺哪兒補哪兒。我缺人愛,就要牢牢地抓住一個人來愛我。 而其實,我們真正缺的不是愛。而是在承受“不被愛”的痛苦時,沒有一個心靈上的懷抱,容納那個哭泣的孩子。因此缺愛的人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治癒的空間”。在那個安全的空間裡。我們可以重新探索親密關係中的連結。那些在父母的身上沒有體會和發展出來的,我們可以在新的親密關係中探索。

      3.整合——從內化中長出新的自我

    當我們藉由安全的親密關係而學會接受、理解和安撫內在的自我時,再回頭看看那些曾經“過不去”的坎,也許會驚訝地發現,那些坎慢慢消融。

      或許,從小缺乏關愛的你,用盡全力武裝自己,可是你終究是你,不要再埋怨過去了,祝福你儘快找到屬於你的光明,勇敢地前行,開始新的生活。

  • 5 # 芝麻辰小七

    個人覺得,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性感會比較極端,或者討好型人格或者孤僻,或者自卑或者自傲下其實隱藏著自卑......

    所謂缺愛,其實缺的是原生家庭對自己的“無條件的愛”。不管自己做什麼,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哪怕做錯了,父母也會用愛去引導糾偏。

    而缺愛的孩子,其原生家庭要麼是不管不顧,要麼就是“有條件的愛”,比如“如果你怎樣,我們就愛你”。

    二十年前剛畢業那會兒在廣東的一所小學實習,學生裡有一個小女孩,在孩子們中間一眼就能看見她。不是她長得多麼漂亮或者多麼開朗,恰恰相反,她是個個很膽小懦弱的孩子,她總是那麼的小心翼翼,從來都是縮著脖子畏首畏尾,導致了她和別的孩子看起來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我很心疼她的這種小心翼翼,總是會多提問她,而她的聲音總是像蚊子那樣,如果不站在她旁邊貼著耳朵去聽根本就聽不見。

    後來我瞭解了這個孩子的情況。她的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母親是個沒有文化的家庭主婦,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因為學校是子弟小學,家長都是同一個單位的職工,彼此都相識,所以後來我還了解到孩子的母親重男輕女,喜歡的是兒子。

    恰巧,我也教這個小女孩哥哥的班。於是就特意留意了這個男孩。其實也不用留意,小女孩的哥哥也是很引人注意的孩子,是那種放在人群中閃閃發光的孩子。

    他自信開朗,舉手投足之間都散發著強烈的自我中心的感覺,說話聲音洪亮,成績也很好。如果不是特意去了解,我絕對不會相信他和那個小女孩是兄妹。

    後來我去她家做家訪。和孩子母親的交談中,發現她對自己的兒子是無條件的愛。滿嘴都是她兒子的好,哪怕是孩子的小毛病,她也會認為是孩子聰明的表現。

    而相對於女孩,她的嘴裡幾乎聽不見一句表揚的話。通篇都是孩子智力不行,頭腦不靈活,性格不好、內向.......正談話間,小女孩端著水進來,先是小心翼翼的看了她媽一眼,然後低著頭,她媽說了句“趕緊出去”,孩子明顯的身體抖了一下,趕緊回去了。

    看看,同一個家庭,同一個父母,吃同一鍋飯,只因為父母關愛不同,兩個孩子的性格竟然如此不同。

    後來我經常和小女孩玩,上課也多提問她,每次都會找個理由表揚她,比如“今天說話的聲音比昨天大了。”“這個想法很不錯,代表另一種思維”“說明你做課前預習了哦,很棒”.......

    慢慢的孩子開朗了起來,眼光和人交流時不躲避了,也開始和周圍的同學一起玩了。成績也好了起來。

    小七覺得,對於孩子,哪怕是再秉承望子成龍的心情,也要無條件去愛。

  • 6 # 荒海拾書

    說話,做事,容易走極端的人,大都是小時候缺愛。

    同事小李,向我說起她的女朋友,人長得很漂亮,卻很高冷,一付高不可攀,拒人千里的架勢。

    他是在一次同事聚會喝多酒時,大家打堵問小李敢不敢追,冰雪美何清清。他一壯膽,就拍著胸脯答應了。

    當小何想放棄時,何清清卻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同意與小何交往,但得保證只愛她一人,不能負心。

    小李自然滿口答應,初戰告捷,獲得美人心,很是喜悅了一陣子。

    興奮期三個月,就苦不堪言了。

    何清清不允許小李同任何女生交談,打電話,發信息都要檢查,通訊錄只能存他媽與姐姐的電話,表妹的也不行。

    與單位保潔大姐多說幾句話,何清清看到了也很生一天的氣。動不動就威脅小李說分手,指責小李不是真心的,對她沒有全心全意,懷疑她不是小李唯一。

    搞得小李的工作縮手縮腳,與同事交往也變得彆扭不自然。

    慢慢同事開始梳遠他。

    我向小李問起何清清的家庭情況,得知何清清從小父母離異,跟父親與後母生活,父親生意忙碌,平時沒有時間照顧她,後母又生了兒子,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兒子身上。

    自小父母的關愛缺失。

    我是做職業培訓的,每批新員工進來,都會調查員工的家庭情況,做為員工激勵培訓材料。

    像小何這種,就是比較典型的小時候缺愛的例子,她們有五條比較明顯的特症是需要引注意的。

    安全感缺失。

    需要更明確,牢固的互動關係,要麼就退縮在一邊幹部脆不接觸,一但開始,就盼望牢牢抓住不放。

    缺少表達愛的能力與技巧。

    她們表達情感,往往比較簡單直接,生硬。愛或者不愛,不能曖昧與灰色地帶。

    性格上多為內向型,孤僻,認死理。

    對事物比較敏感,容易情緒化,一個眼神的遊離;一個句無心的玩笑;一個無心的動作,她們就能腦補出整部背叛的劇情。

    行為上常在兩個極端擺鐘。

    特別安靜或暴躁,對身邊人與自己有攻擊性。摔東西,說極端的話,敢跳樓,割腕。

    佔有慾強,對親密伴侶索取與付出很徹底。

    她們身陷冰窟,卻嚮往烈焰。

    物極必反,小時缺什麼,長大了就渴望自己能獲得滿足,又怕失去打回童年的無邊地獄。

    對從小缺愛的人,我們要及與更多些耐心,明確態度,用熱情真誠,慢慢暖化她們,如果針鋒相對,會適得其反,後果不堪設想。

  • 7 # 南腔北調人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輩子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那麼,小時侯缺愛的人長大後會有什麼特徵呢?

    1、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不但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且總是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導致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鄭爽作為90後四小花旦之一,在當今娛樂圈頗具人氣,但常常上熱搜的她,大多卻是因情感歷程上的坎坷。

    從小,鄭爽接受的是媽媽軍事化管理模式的教育:鄭爽鋼琴彈錯會被打手指,沒有考滿分會被捱罵。等到鄭爽12歲時,爽媽為了讓女兒出人頭地,把她送去外地學藝,讓鄭爽獨自承受孤獨和歧視。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鄭爽,不管做什麼給人的感覺:敏感、自我評價低、容易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哭、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很難跟人愉快相處,成為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美少女。

    早之前為了張翰,鄭爽幾度暴瘦,後來和胡彥斌分手後,在她的新書裡記錄了與胡彥斌的100件事。看了讓人不免覺得心酸又對她心疼不已。明明是個優秀努力上進的女孩,卻因自身安全感的缺乏,讓自己陷入感情的泥沼。

    2、愛無能

    因為缺乏人與人之間真實情感的體驗,以至沒有愛的能力,找不到愛的感覺。“愛無能”的很重要原因,就是“愛無感”。

    《感受愛》裡有個小故事:兩個孩子的媽媽馬麗在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感受到母親的關注和情緒迴應。出於自我保護,她切斷了與自己情感聯結,給自己的心靈裝上厚厚的鎧甲。對自己的感受,她也幾乎不關注更不理解。

    馬麗做了母親後,為了確保讓孩子感覺被愛,所有力所能及的事她都一一做到:自然分娩,母乳餵養,帶著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每天閱讀育兒書籍……但她卻從來不關注孩子的情緒,所以孩子不和她談論感受,在她看來這都是很正常的。

    而她的兩個孩子對愛的無感,長大也發生諸多問題:兒子從小缺少朋友,沉迷於遊戲,長大後一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真愛。女兒每天獨來獨往,常常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後來又患上抑鬱症,與家人幾乎斷絕聯絡。

    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愛,也就很難讓別人感覺到愛。

    3、補償心理特別強

    王爾德說: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種是得到了我所要的。

    在最新一期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演員張歆藝說:她上初中還穿爸爸的勞保鞋,衣服都是媽媽把舊毛衣拆了重新織的。

    有一次,她想買一雙99元的小白鞋,媽媽說考到目標名次才給買。從來沒有那麼用功讀書的張歆藝,通過努力真得考到了媽媽要求的名次。

    結果,她媽媽還是沒有給她買,張歆藝在那個時候就立下誓言:等長大後,自己掙了錢,要買好多好多的白球鞋。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一些奇奇怪怪的癖好,例如:喜歡某種食物的食物癖;愛收集某類物品的收集癖;喜歡穿奇異服裝的異裝癖。這些都是由於小時候不被滿足而引起的補償性心理。

    而作為父母的這種補償心理猶為常見:有的父母小時候被自己父母忽視,吃不好、穿不暖,這些痛苦如烙印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深印記,有了孩子後,他們就會將自己沒有得到的補償給孩子,覺得自己小時候沒有的,現在有了不能虧著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

    父母對孩子這種畸形的愛,對孩子不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極大影響著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孩子在童年時,就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情感交流,孩子才會健康快樂地成長,培養出適應環境的品格,即使成長路上遭遇到挫折,也能從溫暖的童年中汲取力量。

  • 8 # 哈皮啵絲帶Rain

    從小缺愛的人有什麼表現?

    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果不其然,甚至有很多人一生都是活在童年的陰影裡。

    那個時候的家庭一般都是有好幾個孩子,而且好多都是重男輕女,或者存在偏愛誰的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如果大人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溝通,僅僅是顧著他們的生長問題,那麼孩子的內心是非常的落寞,感受不到家人的關心,時間長了,內心會非常的沒有安全感,甚至是自卑,而這種童年的陰影,有的會伴隨一生。

  • 9 # 心理諮詢師的會客廳

    01

    先說一說謝霆鋒和張柏芝的故事吧。

    謝霆鋒的父親謝賢是個朋克老男孩,他的浪蕩名聲在外。當他與謝霆鋒的母親狄波拉離婚時,謝霆鋒15歲。

    謝霆鋒曾經是個叛逆少年,有次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從二樓摔到地上。

    謝賢被校長叫到學校去,一見兒子,發現鼻子好像歪了一點,緊張得伸手想去摸,謝霆鋒卻吼罵:你走開!

    16歲進入娛樂圈,他違抗經紀公司旨意,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堅持只彈吉他不跳舞,最後與經紀公司矛盾激化被雪藏。

    再來說張柏芝。

    張柏芝的媽媽戴莉莎,經歷過四次婚姻。拍過三級片,當過網約車司機,也和男友一起在麵包店做過服務生。

    張柏芝父親張仁勇,人稱“江湖猛人”,江湖氣重,嗜賭成性。

    在張柏芝回憶中,父母常年激烈吵打,一吵起來就很凶,她很害怕,總擔心會發生不幸的事情。

    可沒多久父母又和好如初,她無法理解這樣的關係。

    張柏芝還說,媽媽懷她的時候差點墮胎,她逃過一劫被生了下來。長到2歲時,媽媽又想把她賣給一對不能生育的夫妻帶去美國,後來糾結許久終究沒捨得。

    張柏芝9歲時,父母正式離婚。

    後來謝霆鋒與張柏芝結婚。

    婚後,從金錢到行蹤到感情,張柏芝對謝霆鋒控制都非常嚴。只要醒來見不到他,就會哭著找他。

    小時候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安全感嚴重缺乏,於是,對愛人過度地依戀,並且缺乏分寸感地竭力索愛。

    偏偏謝霆鋒,也是一個孤獨的男孩。兩個親情飢渴的孩子,縱然深情,也無法互相取暖。

    後來,謝霆鋒通過對父母的寬容與體諒,與過去達成了和解。

    而張柏芝,卻通過生養和陪伴三個孩子來維持自己的安全感。

    02

    再說說生活中的故事吧。

    一次, 一女性同事在說起自己婚姻的時候,感嘆自己當初怎麼就看上了那麼不成器的老公。

    她說,小時候沒有得到多少父母的愛,後來突然遇上一個人關心自己,對自己好,就非常感動了。於是,就糊里糊塗結婚了。

    還有一位女生,結婚以後才發現自己的丈夫竟然有吸毒史,而且脾氣暴躁。

    問她當初是如何看上他的,她說小時候父親不怎麼喜歡她,當大他十多歲的丈夫為她做飯、接她上下班時,她就覺得自己特別地被寵愛被呵護,所以沒有認真思考,便義無反顧地進入了婚姻。

    原來,小時候缺愛的人,一旦哪天遇上了溫暖,便如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而全然不考慮這根稻草是不是牢固。

    其實,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別人那裡,而是來自於你的內心。

    你的內心豐盈而強大,你的世界才會永遠穩固。

  • 10 # 水如魚

    當我們面對一個缺愛的孩子,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作為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正確的給孩子關心和愛護,讓他健康成長。

    然而,事實很殘酷,很多家長雖然時刻時刻陪在孩子身邊,可是低質量的陪伴,孩子不但沒有得到相應的愛,反而覺得自己很是孤單。

    那麼,孩子缺少愛,以後會怎樣?

    1.性格出現問題

    缺少愛的孩子,在長期的孤獨中長大,他會慢慢的隱藏自己,不想說話,不想表達,在學校裡總是像個蝸牛一樣將自己隱藏起來,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即便老師溝通,也會閃爍其詞,不想敞開心扉。

    這樣的孩子,心思很重,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會變得孤僻,不願與人溝通,也沒有什麼朋友,古怪異常。

    2.不懂得愛與被愛

    孩子得到愛,才會去愛,懂得關心和愛護別人,可是從小缺少關愛的他,長大以後,不會懂得愛與被愛。

    青少年犯罪事實中,很多做錯事的孩子,大多是缺少關心和教育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沒有人關心,得不到父母的愛,會顯得特別孤單。

    當他們遇到同樣孤單的異性時,便會無法自拔,強烈的認為對方就是他的私有財產,這種佔有式的感情,是很可怕的。

    3.走上極端

    和在健康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一樣,缺愛的孩子是特別多,多變的,這就意味著缺愛在心理層面上對我們的影響是複雜的、多方面、多層次的。也正因此,缺愛對一個人真正的影響,往往並非是這個人的意識層面所能夠理解和覺察到的。

    他們敏感脆弱自卑,在孤獨的邊緣很容易走上極端,讓人惋惜。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都不盡相同,不管因為什麼,沒有得到足夠的愛,不被家裡人重視,都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明白自我缺陷,漸漸改正,治癒自己,只有這樣,在今後的人生路上,才能成長成為一個幸福而又快樂的人。

    香港著名演員鄧萃雯是個演技了得的演員,但她的情感卻是一生不順。她曾遇到兩個男人,但因她的不懂愛,都錯失了,至今依然沒有找到可以愛的人。

    鄧萃雯曾說過:“自己是一個很缺乏安全感的女人,總是一直在追,總是覺得物質是最可靠的。”

    在某節目受訪中她曾說過,年輕時遇到真愛不懂愛,是因為她內心缺乏安全感,對愛情不信任,總是很自卑,不懂經營親密關係。也辨不清真愛與假情,以為一時對她好的也是愛。

    她這麼優秀,可她似乎看不到自己的優秀。多麼自卑一個女人。

    原來她父母在很年輕時因意外懷上她而生了她,那時她的母親只有17歲。父母太過年輕了,不懂得養育她,沒法只好扔給奶奶。而父母在她五歲時又離了婚。

    她父母的愛情模樣是她最初感知到的愛情,這為她以後的愛情埋下禍根。

    童年的愛,對孩子而言至關重要,我們沒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自我成長,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不懂得關心我們,那麼我們可以好好的跟他們談一談,讓他們明白,正確的關愛在成長中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恭親王亦訢當了皇帝,清朝是否會有復興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