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佳巖律師瀋陽

    恭親王要是當上皇帝會不會改革不好說。不過他的長子確實也不太行。據說是帶著同治逛八大胡同的主兒…這雖然說吧,清朝也不是完全的遵循嫡長子繼承製。但是道光開始其實已經算是一直嫡長子繼承了。道光是嫡子,哥哥幼年夭折,成為實際意義上得嫡子。咸豐雖是四子,但前面三個哥哥都死了,他是實際意義上得嫡長子。同治不是嫡子,奈何他是獨苗啊…光緒是過繼來的,但光緒出生時也是嫡長子,宣統也是。所以,即使即使拐了個彎兒,鬼子六當了皇帝,他的嫡長子大概率會繼承皇位…而他的嫡長子…嗯…不客氣的說,很不堪入目!

    一個政策想要有效,至少要長久,50年努力是最短的了。需要至少三代人。所以不能光看一個人或者一代人。

    再開說說恭親王如果做了皇帝會做的改革。事實上,在咸豐死後,恭親王的地位舉足輕重。不說他能一人獨斷拍板某一政策吧,至少他有相當的話語權。所以你問恭親王上位會改革麼?會!會徹底改革麼?或者至少君主立憲?不會!

    所以我得結論就是,恭親王上位也救不了中國!中國有著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除非徹底打碎它,君主立憲在中國是行不通的!而恭親王(清王朝),他甚至不到最後都不願意君主立憲,更別說是更徹底的改革了!

  • 2 # 劇透歷史

    道光皇帝晚年,在繼承人的選擇問題上,一直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間猶豫不決。

    最終奕詝險勝。結果,咸豐在位期間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不斷,更是讓野心勃勃的慈禧上位,令清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而相比於咸豐的昏庸無能,恭親王奕訢卻展現出了不少才能。許多人認為,如果當初繼位的是奕訢而非咸豐,清王朝還有希望走向復興。

    事實真的如此嗎?

    恐怕未必。

    關於第一個問題,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從史實來看,咸豐不能算是一個昏君,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明君。

    道光選定咸豐即位,可不是一時頭腦發熱,他對這哥倆必然是經過了長期的觀察,而咸豐身上確實有作為皇帝所必須的一些優點。

    我們都聽過奕詝、奕訢爭儲的故事,奕訢無論文采還是騎射都要勝過奕訢,所以奕詝才揚長避短,在父親病中考驗二人學識時痛哭表現出仁孝;在圍獵時以上天好生之德為名不傷動物。

    各種野史都將這歸結於奕詝老師杜受田的指導,可是,誰又能保證這不是出自他的真心?就算真是師傅指點一二,奕詝能夠照做,不也說明他能聽取正確意見嗎?

    此後,他還罷免了同樣對外軟弱的耆英,重新啟用林則徐等正直之士,甚至為了大局,將一直與自己爭儲的恭親王奕訢提拔為軍機大臣,並多次打破滿漢成見,重用漢族官員,可謂氣象一新。

    同時,咸豐還是個勤政的皇帝。他即位後,硃批、硃諭等工作能自己動手就不勞動軍機大臣。而且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之前,咸豐一次早朝都沒中斷過。基本可以說,他的皇帝生涯是勤勉的。

    此外,咸豐還鐵面無私地處置了戊午科場案,一度整頓了乾隆後期以來的腐敗官場風氣。對外,咸豐也是相當硬氣,曾經嚴詞拒絕列強進一步侵犯主權的修訂條約要求。

    從這些角度看,我們有什麼理由說咸豐這個皇帝做得不好呢?當然,英法聯軍打到京城後,咸豐“北狩”,從此不再勤政,而是沉迷酒色,並且很快駕崩,但這只是他在位的最後一年不到的時間而已,換到別的皇帝頭上,我們可能會說“瑕不掩瑜”。

    確實,咸豐在位期間,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但是,太平天國這樣的農民軍起義是清朝中期開始的各種問題積聚而成的必然結果,並非咸豐一代可以扭轉。而因為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先例,列強知道清王朝的羸弱,對中國進一步侵犯也是一種必然。

    把這兩件事算成咸豐的罪過,似乎並不妥當。

    不能否認,鬼子六確實是個人才,他文武雙全,可謂清朝後期的一根頂樑柱。他曾經在咸豐去世後幫助慈禧火速除掉掌權的肅順等八大臣,又一度主持洋務運動,重用一批有識之士,讓清朝出現“中興”的跡象,不過最終還是被慈禧奪權。

    這樣看,如果奕訢是皇帝,是不是就可以持續他的改革呢?

    有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能不提,叫做“屁股決定腦袋”,處在皇帝的位子上和大臣的位子上是有本質區別的。

    比如奕訢支援曾國藩、李鴻章等督撫,推行洋務運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作為一個親王,可以輕鬆接觸到這些人,聽他們的遊說,瞭解他們的思想,從而做出自己的判斷,然後旗幟鮮明地予以肯定,大力推行。

    可是,作為一個皇帝,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向皇帝進諫,言辭有很多講究,許多話不能直說,不能說透,因為那樣可能會犯忌諱。

    而皇帝作為天下之主,說好聽點要維護自己的公正,說直白點要維持大臣之間的平衡,面對洋務派和守舊派截然不同的觀點,皇帝往往只能和稀泥打哈哈。

    皇帝的位子,實際上會埋沒奕訢的才華,戴上CROWN,他反而不能親力親為,只能竭盡全力去保持自己的尊嚴。

    不要以為奕訢做了皇帝就能有什麼不一樣,只要他是皇帝,就難免這麼做,而且越聰明越會這麼做,因為這是兩千年封建社會總結下來的被奉為絕對真理的“帝王之術”。

    有人認為,奕訢做了皇帝,慈禧就不會掌權。這也是想當然了。慈禧本就是選秀進宮,奕訢做皇帝,一樣可能選上慈禧,而以老佛爺的權謀手段,奕訢也完全有可能像咸豐一樣讓她參與到政務中。

    再加上做了皇帝后,可以擺脫許多桎梏,面對的誘惑會大大增加,沒有人能保證奕訢就不會沉迷於聲色犬馬,尤其是面臨一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爛攤子時。

    其實,一個王朝的興衰,是好幾代的不斷積累導致的,絕非換個好船長就能讓瀕臨散架的破船乘風破浪,更何況咸豐這個原來的船長,實際上也未必不好。

  • 3 # 致遠君說

    鬼子六一般指愛新覺羅·奕訢。他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清末洋務運動領袖,道光帝第六子,因其對外洋事務的喜愛和關注,被稱為“鬼子六”。

    有人說“一般人認為如果恭親王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奕訢當政之時,滿清出現了短暫的所謂“同光中興”的迴光返照。

    然而,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之下,即使奕訢為君,也挽救不了清末的頹勢。

    一、浮沉榮辱,蓋棺論定

    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在道、鹹、同、光四朝,都可以看到奕訢活躍的身影。

    奕訢於咸豐三年(1853年)到咸豐五年(1855年)之間擔任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奕訢逝世,諡號為“忠”。

    二、奪嫡失敗,一生為奴

    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乃對奕詝面授機宜,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

    一日,道光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道光帝廟號)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

    道光末年,道光帝違和,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咸豐帝得位有取巧之嫌,奕訢未必服氣。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召十重臣公啟錦匣,內有御筆兩諭,一為“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一為“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三、興辦洋務

    奕訢作為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在其任職中樞期間,清朝先後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以及西部各省的叛亂,促成了同治中興,獲得“賢王”美稱。

    1、英國於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革命徹底把整個國家的封建勢力掃除,英國開始走向了世界,開啟了稱霸世界的道路。隨後法國等歐洲諸國相繼第一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全面裝備火器。清朝還在抱殘守缺、閉關鎖國,只有明朝剩下的“紅夷大炮”,主要兵器還是大刀長矛。

  • 4 # 虎王73699653

    不能哦。

    西方文明超越東方文明,可是花了兩三百年的時間,從文藝復興時期算起。

    西方在緩慢崛起時,中國卻在逐步故步自封起來。鄭和下西洋的功績,後人沒有發揚與繼承,他的航海資料還被付之一炬,禁錮思想的朱理學說,大行其道,比當年的罷莫百家,獨尊儒家對後世有更大危害。更加加劇了國家故步自封的局面及民眾坐井觀天的意識。(只有所謂的聖賢之書,其它的都是歪理邪說,數學,化學,物理包括醫學等,都不在教育體系範圍內,更像是興趣愛好。)

    可以說,中國的衰落,從明朝就開始了,清朝繼承其體缽。一個思想少許開放的恭親王,是不可能改變當時整個中國的。

    朝堂不說垂簾聽政的慈禧,那一幫新老大臣的思想如何統一,各地方官員的思想又如何統一,民間的思想又如何統一。

    國家變革與崛起,需要時間。日本明治維新,晚於美國工業崛起。同樣約一億人口,二戰它就打不贏美國。它就能讓四億人口的中國,生靈塗炭。時間,日本有了,中國沒有,美國比日本長,結局也就不一樣。

    一個人改變世界格局,需要時間,也需要與之志同道合的人,同志。沒有,充其量就是發發牢騷而已。

    生於清朝晚期的恭親王,有時間嗎?有同志嗎?沒有,他即沒有時間,也沒有廣大的志同道合者。他當了皇帝,也只能替大清朝延壽些時日。革命運動,一樣會爆發。日本一樣會入侵中國,二戰一樣會爆發,大清同樣會滅亡。

    其實,大清從太平天國爆發之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已經滅亡了,剩下的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太平運動成功了,中國也就是從一個坑裡掉進另一個更深的坑裡)

    國泰民安,恭親王的時代,有嗎?就他一個大神在跳舞,下面的牛鬼蛇神在拆臺,禍害民眾。會是出什麼樣的大戲啊!看看那些動盪之地就明白了。

    一個國家從上到下,沒有一個統一思想意識,這個國家是不可能繁榮昌盛的,這即是歷史事實,也是現實映照。

  • 5 # 坐古談今

    奕訢當皇帝會比慈禧更差。其原因就在於他的性別和清朝的統治基礎性質。

    恭親王只是因為支援洋務運動,才被一些人吹捧,但他和李鴻章一樣都是一貫的對外妥協派。他會比慈禧放棄的領土更多。

    典型代表就是奕訢在收復新疆問題上,基本上是同意李鴻章觀點的。慈禧之所以不同意,也正是出於要做得比恭親王有男子氣概,更適合統治大清。

    因為同治皇帝蓋園子兒,慈禧利用同治的手把恭親王權威給打了,但是慈禧因為同治親政,其實已經失去正統權力。

    這也是慈禧和慈安聽到同治罷了恭親王世襲罔替等待遇後,跑到同治面前哭諫阻止的原因。

    所以,我們看到恭親王早在1870年代就開始與李鴻章合作了,慈禧是1880年代,中法戰爭前期打得很糟糕,也是恭親王無能和一貫妥協投降導致。

    恭親王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帶頭人,一直對垂簾聽政是抗拒的,特別是光緒遲遲不能親政,更讓家族勢力憤怒異常。以宗人府為例,宗人府是光緒的支援部門,光緒伺候慈禧就排斥宗人府官員參加。

    奕訢則不一樣,他是必然依賴家族勢力,晚清的皇族內閣大家都知道,宗族勢力最後狂歡,但如果奕訢成為實際統治者,那麼,宗族勢力將會更強大。

    未來的辛亥革命、清朝退出歷史舞臺講更難。而且,恭親王執政其實就是李鴻章思維執政,那麼,國家只會越來越分裂和孱弱,20世紀沒有到就被列強瓜分了。

    恭親王當政,李鴻章思維提前十多年成為政治主體的結果只能是:

    清朝基本上屬於被和平推翻,這對當時的百姓是有好處的。但恭親王當皇帝或執政只會越來越讓清亡提前或推後。

    但總而言之,水中月亮在漂亮也是假的。

  • 6 # 史不知味

    歷史發展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後,其實不論是誰來當皇帝,都已經不可能扭轉歷史走向了。

    奕訢確實要比咸豐更有能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可是即便是讓奕訢當皇帝,他想重振朝綱也不過是螳臂當車。

    道光簽了第一份不平等條約,那他就得選一個更窩囊的人接手他的爛攤子,這樣他才能矇混過關。

    當然,道光之所以選咸豐,也是因為咸豐此人過於謹慎,不至於會做出什麼過激的事來加速毀滅。

    一則是為了讓奕訢留京收拾爛攤子,二則是為了防備奕訢。

    咸豐之所以讓奕訢收拾爛攤子,就是因為他知道奕訢這個人是的的確確有能力,是一個能做事的人。

    他之所以又會防備奕訢,則是因為他當時形同“落難”,奕訢勢力不小,他就怕奕訢趁機下手。

    後來奕訢和別人談好了條件,幾乎已經解決了好了所有的事,京城已經安全了,就請咸豐迴鑾。

    可是咸豐怎麼說?老六,天氣越來越冷了,迴鑾的事以後再說。

    好傢伙,不知道的是還以為熱河行宮不是用來避暑,而是用來避寒的呢!

    一個字,怕!

    咸豐因為長期耽於酒色之事,身體本來就不好,到了熱河行宮之後又一直在擔驚受怕,所以到了1861年就撂挑子了。

    奕訢就不同了,雖然咸豐去了熱河,可他在京師和外人交涉的時候卻是遊刃有餘,至少他順利地解決了事情。

    這份能力和沉著,咸豐就遠不如奕訢。

    道光當初要是真選擇了奕訢的話,後來的局勢到底怎樣不好說,但是至少不會出現慈禧禍政之事。

    若讓他當了皇帝,他還會做有損皇權的事?顯然就不會了。

    別看奕訢是洋務的核心之一,但是你要知道,他之所以那麼起勁地幹洋務,是為了能夠趁機往上爬。

    洋務對皇權的傷害也是一個長期緩慢漸進的過程,是處於皇權控制下的事,否則慈禧也不可能開洋務。

    拿後來的留美幼童來說,這個專案為什麼會被突然叫停,為什麼會突然召回留學生?因為教習說留學生接受了新思想,學壞了。

    然後就在朝廷引發了軒然大波,一個個急得跳腳,紛紛上書請求召回留學生。

    奕訢就是那一個個急得跳腳的人當中的骨幹,以他當時的身份和影響力,他一旦發聲就決定結果了。

    論手腕,奕訢還不如慈禧。

    所以說呀,即便是道光選擇了奕訢,他也沒有那份力挽狂瀾的本事,準確地說是誰都沒有這個能力。

  • 7 # 鐵木真165163663

    如果是假設,如果恭親王以咸豐在競爭皇位的時候能順利的當上皇帝。大清有沒有變法圖強的可能性呢?我想我個人的觀點是有的。因為恭親王奕忻比較能接受西方的先進知識與思想,再加上龔親王身體比較矯健,比起他哥哥咸豐皇帝來簡直可以說一個是雄鷹,一個病雞,咸豐皇帝是早產兒從出生的時候就身體毛病很多。身體健康狀態一直不佳,又貪於美色,把身體掏空。造成的英年早逝,讓王朝更替落在了只有六歲的同治皇帝的身上,才有後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機會。假如道光皇帝選擇恭親王奕欣當皇帝那麼大清王朝將有另一番改革創新的景象出來。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過一個故事,道光皇帝讓他們哥倆進行騎射比賽。咸豐與仁孝為名在道光皇帝面前哭鼻子說不忍心殺生,佰起,道光老皇帝的好感,而恭親王,能文能武,不僅狩獵百發百中,還有很多治國的心得與體會。不像他的哥哥威豐那樣沉迷美色之中,渾渾噩噩的過一生。把大清王朝的江山交給自己,六歲的兒子去管理。才讓慈禧太后把持大清帝國的國家運轉的機器,上演的長達半個世紀的垂簾聽政。讓中國繼續在鴉片戰爭當中,繼續陷入更加半封建社會與半殖民地社會的苦難當中。假如道光皇帝選擇恭親王奕忻那麼大清王朝或許能在他的手裡實現中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為恭親王的身體不僅比他哥哥好很多,能文能武,開闊創新的進取心比較強,假如道光選擇他大清帝國,可能不會那麼快就滅亡,大清可能會出現迴光返照的中興氣象,不至於半個世紀之後就滅亡。可能國運還會繼續維持下去。可能中國也會學習日本的明治維新實現國富民強的道路,擺脫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但是歷史沒有給恭親王奕忻的機會,也沒有給大清王朝的機會。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這種問題屬於馬後炮。

    咸豐玩的差勁,不代表弈訢就一定能帶領中國進入西方軌道。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都知道,弈訢早年是洋務派的重要支持者,是洋務派的靠山以及領袖。雖然弈訢和洋務派的發展得到了慈禧的支援,但是從中也可看出弈訢開明的一面。

    但是,這個開明要看開明到什麼程度,用今天的眼光看,弈訢並不夠開明,因為他早年之所以支援洋務派,是出於“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換句話說,就是引進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而不是進行社會的改造和政治制度變革。但是在當時來看,這就是足夠的開明瞭。

    再者,雖然弈訢晚年認識到中國的落後是文明的落後,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但是那是在同洋人的交鋒中逐漸總結的,根本無法說明他早年就有這種思想。更何況,弈訢接受的是傳統儒家教育,這種教育下弈訢不成為頑固派就已經是不錯的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晚清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但是這並沒有促進中國社會的改良,反倒卻培養了大批極端仇視外中國人以及西方文明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頑固派。甚至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剛毅還說“夷人無種矣,天下自是當太平”,可見當時的頑固派對洋人是多麼的仇視。所以,在進入20世紀後,也就是庚子國變之後,清朝上下才一致認識到進行徹底的社會改革的重要性。

    所以,即便是弈訢接道光的班,弈訢也是會和慈禧玩差不多的手段,也就是支援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工業革命的成果。至於什麼時候進行社會改革,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 9 # 爾朱少帥

    別說是鬼子六,就是給曾國藩和李鴻章也沒機會了。理由如下:

    1、縱觀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滅亡大部分內部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新朝代建立裡后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經過了重新分配,可以很好地匹配當地的生產力和民心。但是經過一兩百百年以後都會出現人口暴漲的情況,而同時出現的還有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大兼併。導致的情況就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而數量暴漲的農民出現生存危機。

    這樣社會矛盾就尖銳起來,吃不飽飯有怨氣的農民是很容易被煽動起來的。不管是諸侯叛亂,還是農民起義都是裹挾數量龐大的農民參軍。這時一個王朝統治基礎就動搖了,覆滅只是時間問題。晚清捻軍、太平軍、回民暴亂就是這種情況。

    2、晚清列強的侵擾,給這個古老國度帶來了百年恥辱,也帶來了開眼看世界,還帶來了民主共和思想。人們對國富民強和民主共和的期望與古老帝制已經格格不入。勢必需要通過改朝換代才能解決這些矛盾。

    3、內憂外患已經使得大清威嚴盡失,不管是上層官宦還是平民百姓,滿清已經沒有了凝聚力,國家已經一盤散沙。亟待一場風暴重建整個國家的共同價值觀。

    這不武昌一聲槍響,各省響應,滿清皇族毫不掙扎,整個滿清帝國就塌方了,這就是人心所向。

  • 10 # 嘟嘟讀讀

    難!清朝還是要滅亡。清朝就像是一臺老舊的諾基亞手機,你可以把這個手機優化到最好,裝上最華麗的外殼,但是,時代還是要淘汰它,因為更好用的智慧手機出現了。奕訢沒有大破大立的勇氣和智慧。

    第一,外部環境天翻地覆,出現了“萬國”,全球的人文思想也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不僅僅是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文思想,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醫者能醫病,不能醫愚。鬼子六雖然對西洋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也支援李鴻章等漢臣做洋務運動。但是,清朝的體制沒有變革,這隻能是短暫復興,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體制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聰明,還需要時機,魄力,膽識,民意等等。

    第二,全民的愚昧如何解決。大家知道林則徐吧,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中,也相信洋人沒有茶葉就會便祕,會憋死,所以禁止給洋人運茶葉。林則徐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呢?朝中的大臣呢?在體制上,如果改革,要動很多人的利益。在洋務運動中,鐵路、電線杆被老百姓多次破壞——老百姓認為破壞了風水。直到甲午戰爭後,中國慘敗於日本,全國一片震驚。再修鐵路、工廠,再無人反對。

    第三,制度改革,比洋務運動要艱難十萬倍。大清該走向何方,用什麼制度,這個問題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不要說恭親王奕訢不知道,連半個聖人的曾國藩都不知道。並且,制度改革中,恭親王奕訢的決心如何?他的眼光如何?這都極其關鍵。明朝也有先進的火器,已經有了連發的火銃——八國聯軍進北京發現的明朝火器倉庫。當時都震驚了,但是為何明朝還是滅亡了。不是科技的原因,是制度。很明顯,生搬硬套西方所謂的民主模式,不適合。你看美國在全球搞了那麼多民主國家,哪一個是消停的,接連不斷的戰亂貧窮。

    你複製不了別人的成功,或許研究別人的失敗會,避開這些失敗的坑,或許會成功。對於國家來說也一樣,歷史文化、意識形態都不一樣,單純複製別人的制度是傻子行為。你看城區的拆遷戶靠拆遷發家了,你也拆自家房子,這不是二貨行為是什麼?所以,對於那些叫著西化的公知,說話前經過一下大腦。

    鬼子六恭親王奕訢固然是個聰明的人,但是他改變不了清朝的體制,他也不會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便宜的化妝品畫出有質感的妝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