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後天空228077583
-
2 # 菜根漫譚
我們先來看看孔夫子的原話:“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用白話文說就是:“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透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是再次一等的;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是最下等的?” 單就“:“生而知之者,上也”來講,孔老夫子的話有些偏面性,他過於強調天資,把先天的頭腦聰明當成最重要的因素。想想看,世界上那有什麼生而知之者呢?只有學而知之者。後天不學習,不勤奮,不努力,你的腦袋瓜子再聰明也是白紙一張,空殼一個。
-
3 # 三教一家共華夏
孔子這樣說,還是很有道理的。南懷瑾先生說過類似的話:“這輩子聰明,是因為上輩子學的多,所以先生看什麼書都一看就知,一看就會,一看就記住了。”而生活中,也有某某同學,就是天天玩,上課也不怎麼用心,但是每次考試就是分數很高,讓我們毫無辦法,面面相覷。所以,我們要承認,有些人真是天生的一看就會,一學就會的,這些人,號稱天才!
孔子這裡“生而知之者,上也......”,也是說有些人啊,天生就會,天生就在腦子裡面存著,一旦遇到觸發條件,如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馬上心裡就會泛起熟悉的感覺,稍稍一思索,幾乎就能理解了,就有答案了,這種人,就是生而知之者也。
因此,孔子這話,我們不接受都不行啊。並且,大家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類似這樣的“專門打擊你我”的天才嗎?感想如何?
-
4 # 墨小生i
感謝邀請,看了其他幾位的回答,說實話,我不太同意,我就談一下我個人的理解,我說的也不一定對,不認同沒關係,歡迎討論。第一句生而知之者,上也,講的是在孔子看來,天資聰穎的人,悟性高的人,是最容易達到人生大境界的人,這是上等人,是極少數人。第二句:學而知之者,次也,意思是比上等人稍微差一點的人是悟性雖然不是很高,但很勤奮,能主動學習的人,這種人也挺不錯,佔較大一部分。第三句:困而學之,又其次也,意思是遇到了困惑才會被動去學習的人,比前兩種人更差一些,也佔較大一部分。第四句: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意思是即使是遇到困惑了,還不知道上進,不知道去學習的人,這是最差的人,也是無可救藥的人。這種人也佔一小部分。我之所以這麼解釋,是因為《論語》中有記載,孔子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人的智力可以分為上智,下愚與中人,上智就是天生就聰明,悟性很高的人,下愚就是我們常說的笨人,中人就是平常人,悟性一般,不聰明但也談不上笨的人,這類人是最多的。我是基於孔子的這一觀點來做的解析。孔子認為,既然人有這麼大的差距,所以他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簡單來講就是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對後世教學影響非常大
回覆列表
這句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因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大概意思是,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後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孔子向來認為,每個人的智力是不一樣的,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中人和下愚。既然人有這麼多的差距,那麼,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大概意思是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和上智之人,可以給予講授高深的學問,“中人以下”則是下愚之人,就不可以給講授高深的學問,而只能給他們講授較為淺顯的學問。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對中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