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伊耆角木
這個題目有問題,流放和貶謫根本是兩回事,流放是一種刑罰,貶謫只是降官職外遷,自然“慘”的程度也不一樣。
然後就說說貶謫,貶謫的主體是官員,被貶以後也依然是官員,只是官職降低了,從京城或者近京城的富庶地方到偏遠地帶任職。對官員來說,最主要的影響其實倒不是身體上的痛苦,而是政治生涯的損失。有些心態沒調整好,過不去的也就鬱鬱寡歡,慢慢病死了。但是不乏勵精圖治,還能再起復的。唐宋許多宰相都曾被貶到遠地做地方官,後來皇帝想起他們,依然可以入朝復相。比如唐朝牛李黨爭、宋朝新舊黨爭,兩派官員互相攻擊,官職上上下下,京城出出進進,你要沒幾起幾落,都不好意思跟別人吹牛。
-
3 # 小奶果的依靠
流放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進行懲罰的一種刑罰,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邊遠地區,現在看來就是雲南貴州、東北三省和甘肅新疆等地方,自然環境極其惡劣。加上古代醫療、衛生等跟不上,很多人都死在了流放過程中甚至是流放的路上,極其悽慘,而且死後連屍身都無法迴歸故鄉。因為臉上有刻字或戴手鍊腳銬,一般也是很難逃出去的。
-
4 # 寒冰2011
古代被流放貶謫是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產物,流放貶謫被認為是除了死刑之外最殘忍的懲罰!究其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流放貶謫適用物件是古代有官員身份的人與家屬,流放貶謫代表徹底的被皇權拋棄,其身份徹底的從統治階級變成被統治階級,哀大莫過於心死!信念沒了,生就無希望!!
二、流放貶謫之地大的都是化外之地,荒無人煙,不適應人類生存!加上路途遙遠,流放貶滴物件曾經養尊處優,無法忍受顛波之苦,所以生不如死!
三、流放貶滴一般發配為奴,有關電視劇中有情景再現,常常有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情景!試想,曾經被人服務的身份實然轉變為人服務!遭受身心雙重打擊,精神折磨!行屍走肉的活著,還不如痛痛快快的死去!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有不足之處!敬請原諒與指正!
-
5 # 孤城影隨
1.
唐朝中後期,流放嶺南的官員苦逼到什麼程度呢?
屋裡狗屁沒有,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個涼蓆子,人一死,用草蓆裹著屍體,挖個坑,子孫隨便哭哭就算完了。
子孫沒良心嗎?
不,子孫雖然也很有文化,但也算是窮出了節奏感。不哭不行,哭多了體能跟不上。
這一點也不誇張,你以為他們住這個:
遮風擋雨。
但家徒四壁。
但,那是不可能的!
怎麼可以有四壁呢?
人家住這樣的:
流放嶺南的官員,不是官員,甚至不能算是個正常人。流放嶺南的官員的子孫,那就根本不是人了。
沒錢看病,病死沒人管,沒錢娶媳婦,因為自己都吃不上飯,就算文質彬彬,那是質,不是標,人活著首先要吃飽飯,自己都吃不上飯,只好終生打光棍。唐文宗時,廣州刺史盧鈞為政廉潔,而且很有公德心。看這幫流放官員的孩子實在是太慘了,於是“減俸錢為之營槥櫝,致醫藥,畢婚嫁,凡數百家。”
所謂槥櫝,就是小棺材。
果然連棺材都買不起,小號的也買不起。
2.
貶謫是輕度的流放,故稱流貶,是打擊政治失敗一方的重要手段。或輕或重,輕的貶在京畿,重的貶幾千裡。
有貶一兩年就回來的,有貶幾十年繼續再挨貶的。
劉禹錫就是後者的榜樣。
劉禹錫被貶二十三年,說貶謫在淒涼之地,就跟坐牢似的。像沉在水底的船,眼睜睜看著別人的船一艘一艘地過去;像一棵枯死的樹,望著其他樹木發芽、吐綠、開花、結果。“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人說這體現了作者的曠達情懷。
我他媽跟老白喝酒喝多了,吐槽朝廷裡那幫狗日的新人(道理和那兩首《桃花詩》一樣)。朝廷廢了我二十三年,你現在跟我說我是為了體現我對新人的寬懷,表達我的曠達。
我曠達個屁!!!
3.
蘇軾被貶那十多年,愛慕者自然說的好聽,說這是在放浪形骸,杯酒人生。
但其實蘇軾自己說被貶之後的情況,基本上是:“吃飯靠蹭,生病靠捱。”“冬天沒炭,夏天沒泉,沒有,統統的沒有,除了我,什麼都沒有,就跟個苦行的和尚差不多。(南遷以來,便自處置生事,蕭然無一物,大略似行腳僧也)”連燒水都成問題,多雨的冬季終於到來,蘇軾:
小屋如漁舟,漾漾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文采當然沒得說,但你體會一下“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有多苦逼。廚房裡什麼都沒有,市場上撿來一斤白菜幫,煮一煮就算吃飯了。
雖然很難為情,但沒飯吃,人家給你就接著。
真不能要臉,要臉沒命。
蘇軾貶到嶺南,朝廷有人想殺死他,也有人想救他,範純仁上疏懇請朝廷借款給蘇軾,好讓他不至於連飯都沒得吃,被想弄死蘇軾的人駁斥了回去(子瞻謫嶺南,時宰欲殺之)。
蘇軾的朋友們知道蘇軾窮,蘇轍最可愛,把俸祿分出來七千給蘇軾,怕他餓死。南華辯老來了一封信進行慰問,附贈“惠麵粉、瓜、姜、湯、茶”等等。林天和送他麵粉和鱸魚,程全父送他筆紙和茶葉。親戚來看他,都知道多帶點東西,是因為你帶了,他能吃好幾個月,你不帶,他就得餓著。
要說蘇軾是個樂天派,還真不假。
人家老和尚送他的惠米粉讓他給換酒喝了,還說什麼“惠米粉五碩可換醇酒三十鬥”,“我一天喝一升(日飲一升)”。
貶謫後蘇軾舊疾復發,注意,這不是什麼好病,就是喝酒喝多了導致的屙血,俗稱痔瘡。屙了好幾百天,一度“看書筆硯之類,殆皆廢也”。為了治好屙血之疾,蘇軾發誓不再喝酒飲食肥甘了,搞了茯苓搓麵餅,一天吃一斤。(近日又苦痔疾, 呻吟幾百日, 緣此斷葷血鹽酪, 日食淡面一斤而已)
-
6 # 無所事生非
流放肯不是人願的,但我們要有李白那樣豪放,遇山涉水,敢當下。要有蘇武牧羊那種堅毅,雖身被囚不失氣節。最慘遭遇,最難過的日子,心中還惦念國家。
-
7 # 朝歌弦夜
古代的流放一般都是嶺南或塞外,當時生產力都不發達的地方就別說普通人的生活了,而且中原的人都認為那是些蠻夷之地,舉家遷徙還好,要是孤身一人被貶,這輩子就別想再見家人。還有就是迷信,什麼牛鬼神蛇的還沒去心理上就開始有負擔
-
8 # 哲奧解析所
古時,流放犯人和貶官都往邊疆派送的,一是充軍,駐守邊疆,二是開拓疆土,開荒屯糧。
那時的南方指西南地區,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貴州,直到宋朝,柳宗元貶到南蠻之地的龍城(今廣西柳州,柳州是紀念柳宗元)。對於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一帶雖然說南方,但屬於繁華地帶。戰國時荊州就是楚國的國都,南京(金陵)為吳國國都。
三國時,關羽守荊州,奪取長沙,桂陽,零陵,炎陵(湖南省炎陵縣,祖先炎帝埋葬於此)。因此,南方說法太籠統 。
也有發配新疆的,如明清兩朝大多數發配到新疆的伊犁,克拉瑪依,喀什地區,其實也是比較辛苦的。被貶後,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這就看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當時執政者對被貶者如何看待了?
回覆列表
古代流放貶謫,就是刑法中的流刑。歷朝歷代都有,但是最慘的流刑是清朝,在清朝最慘的是流放寧古塔。流放寧古塔又分為普通流放和與披甲人為奴。
1:普通流放:有可能被召回,就算不被招回,只要你沒犯謀逆等大罪,所以在在寧古塔流人之中
,有極少數流人,主要是一些官宦和紳士犯,或者是有名氣、有才華、學識出眾或社會地位特殊的流人,他們到戍所之後,得到寧古塔將軍或都統們的照顧,有的還被聘請為家庭教師,開醫館,如,著名詩人吳兆騫,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等等處境比較好一些,但這畢竟是極少數人,他們不能代表大多數流人的處境。
2,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種就是最慘的了。
首先清朝對遣奴有以下規定
1:清廷規定奴主有權處死為奴之犯,不受任何法律追求。1728年,聖諭:“凡屬免死發遣之犯,伊主便置死,不必治罪"。此項規定意味著流人的自由完全被剝奪,為奴的流人已經失去了人身安全的保障。不僅沒有安全保障男的為奴還要日夜耕作,吳兆騫目睹寧古塔官莊流人之苦:“至若官莊之苦,則更有難言者。每一莊共10人,一個做莊頭,9個做莊丁,一年四季,無一閒日。一到種田之日,既要親身下田,五更而起,黃昏而散。每個人名下要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蘆一百束。至若打圍,則隨行趕虎狼獐鹿。凡家所有,悉作官物,衙門有公費,皆來官莊上取辦,官莊人皆骨瘦如柴總之,一年到頭,不是種田,即是打圍、燒炭,並無半刻空閒之日"
2:本來一開始,如果公文上沒寫妻子"一併為奴",妻子則不必為奴,但是1764年又重新規定:
"為奴之妻子,一併給予原賞之人為奴"。於是無辜家屬,備受株連
。尤有甚者各處披甲人等,竟有圖佔該犯妻女,從而斃其丈夫和父母致死的案件屢屢出現,流人及其妻女的的悲慘,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