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子品史

    古代夜晚關閉城門是正常的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因為這是有相關制度規定的,而且每天晚上都有巡邏和打更的人,每個時辰打一次更。就是我們經常在電影裡面或者電視劇裡面看到的,每到一個時刻,就會有人在街上拿個銅鑼,敲打銅鑼。嘴裡說著:“天乾物燥,小時火燭,XX時。”這個人就是專門安排去巡邏報時的更夫。當然在百密也有一疏,特別是大型城市更是如此,肯定有密道或小路或其他途徑出城的,在戰爭期間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城門的制度

    中國古代對於城市的防守是十分看重的,這直接關係到城裡人的安全,特別是是戰爭時期,那管理的更加嚴格。平時的話也管理也嚴格,每天官府都會安排衙門的人去城牆上面看守,還會安排專人進行巡邏,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人在某個指定的區域巡邏,在大型城市都會有專門負責這一職責的機構,像過去最常見的負責城市治安管理的“五城兵馬司”。它平常白天負責城市治安管理,兼任多種職責,類似於現在的警察和城管的綜合職務。

    城門的開關時間都有一套自己的規定,每天早上在規定的時間開門,晚上一樣在規定的時間關門,每天都有人在城門口對行人進行檢查。普通小城鎮還好點,要是省城或者京城的話,進行的檢查是更加嚴格的。平時防止逃犯、罪人等人進入,戰時的話主要就是防備敵方間諜或士兵暗中潛入城內。

    當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又需要進出城門,這時城門又關了的情況。就需要憑政府發的信物,來證明自己,確實是有特殊情況必須要進城或者出城。這時城上就會有人放下一個吊籃剛好可以做一個人那種,或者放下專門的繩梯,通常情況是決定不允許開啟城門的。古代晚上照明本來就不好,晚上還是人最容易失去警惕心的時候,這個時候更要嚴格的管理好城門,以防奸人入內作惡。

    特殊情況

    一般情況下城門的看守是十分嚴格的,沒有特殊情況,到了規定時間城門肯定是緊閉不開的。要是有特殊公務,要麼放吊籃,要麼放繩梯。

    上面是平時的情況,要是戰時或者其他特殊時期,那就不一樣了。有的地方甚至直接用巨石或麻袋把城門給堵死,外面的你不要想進來,裡面的人也別想出去,要等時態平定下來以後才會重新開啟城門。

    當然,狡兔還有三窟,古人一般情況下都會給自己留條生路或者逃跑的路。有人會暗地裡從城裡挖條地道通往城外,或者靠近河邊或湖邊的人建設一條祕密的水道以防不時之需。

    歷史上最有名的事件就是:朱棣攻打南京城的時候,一直攻入的皇宮,卻最後沒有找到當時的皇帝他的侄子朱允炆。朱允炆放了火把皇宮燒了,但是現場確實沒有找到他的任何跡象,極有可能通過密道逃出去了,這也是個未解之謎了。

    綜上所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古代夜晚關閉城門後,可能會有祕密的道路出城,但是這也只能是官府或王侯貴族才有可能修築的。

  • 2 # 尚宮女史

    城池是古代相當重要的一個防禦建築體系,所謂城池,有城有池,即由城牆和護城河組成。城池的出現在於它的對外防禦性,其次才是地域的劃分。也就是說城池之所以出現就是為了防禦外敵,而城池出現之後,又有了另外的作用,即對區域進行劃分,便於管理百姓。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重要城池,城牆的厚度能達到20米,少的也得十幾米,這樣的寬度做成的城牆,自然是相當堅固的,除了在下大雨的時候可能會沖毀一部分,基本就不可能被破壞,當然,即便遭到了破壞,因為是土築的,修復也比較容易一些。

    後來隨著築城技術的提高,城牆建造的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堅固。那麼,僅僅依靠簡單的城牆能不能達到一定的防禦功能呢?當外敵入侵的時候,城牆能否阻擋住外敵呢?我們知道,城牆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城門,而一座城池,城門最少也要有四個。

    除了甕城,城牆的輔助建築物還有角樓、馬面等,再加上城牆外面的護城河,這在很大程度上就給一座城的安全提供了保障。當然戰爭並不總是有的,很多時候都是和平時期,在這樣的時期,城池的作用一般就是便於管理百姓,防止流民、強盜等的流入,保證百姓的安全。

    所以,城門在晚上都是會關閉的,而且還有士兵守衛,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城門在已經關了的情況下,有人有急事想要出城,又得不到准許出城的文書,那麼這個人能不能找個小路出去呢?比如說野外的小路、某個地方的洞口,或者城牆坍塌了一塊,又或者在城牆內外墊了很高的土層可以爬上去等等,實際上,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城門一關,插翅難飛,這些都說明,城門是人們進出一個城的唯一通道,進只能從城門進,出只能從城門出。那是不是小路很隱祕,只有很少人知道呢?這也是不可能能。前面說了,最開始的城牆非常的寬,寬達十幾米以上,這樣的寬度想要挖出一個洞來是不可能的,即便想挖,也是不被允許的。

    小路就更加不可能了,要知道城池的作用最主要是防禦外敵,所以城牆各處都會有士兵把守,尤其是城門更是有很多護衛,而在沒有城門的地方,也會安排士兵把守,隨時檢查城牆有沒有損毀的地方,隨時檢查有沒有異樣。如果出現了損毀,就趕緊修補起來。

    最嚴重的就是戰爭,如果有敵人發現了進出城市的小道,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那裡悄無聲息的大範圍進城,那攻下一座城池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這樣的話,城牆再怎麼堅固,城門再怎麼防守也沒有意義了。所以想都不用想,這樣的小路是不存在的,城門就是唯一的進出通道,外敵想要攻進城去,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攻城門,利用雲梯登上城樓,或者用水灌城。

    歷史上用水灌城的例子有不少,比如春秋戰國時期,智伯帶領韓氏和魏氏攻打晉陽的趙氏,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就用汾水灌城。還有白起攻打楚國的時候也用過灌城的招數。而之所以會用灌城的招數,就是因為城牆很牢固,密不透風,所以水灌進去之後出不來。

  • 3 # 小小嬴政

    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侵略者已經有近代的火器了,有槍有炮,但是攻城並不容易,因為北京城的城牆又厚又高,還是北京城的老百姓給八國聯軍通風報信了——廣渠門下的下水道沒有設防,可以進去。

    偌大的北京城就這樣被侵略軍佔領了,燒殺淫掠,無惡不作,繁華之都,文明古國的首都立刻變成了人間地獄,侵略軍的頭子瓦德西還在太和殿清朝皇帝的龍椅上坐了坐。

    你說,連一個不設防的下水道都能成為城破人亡國滅的致命傷,除了城門還能留小路嗎?所以根本不可能留小路,如果留了,那就是送死。

    中國古代是這樣,古代西方世界也是如此,城牆高大堅厚,城門堅固,延續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就由這樣的城牆和城門保護著,在近千年的歷史上,除了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沒人能攻克這座城市,所以新興的奧斯曼帝國,並沒有打算進攻那裡,認為代價太大。

    但是隨著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君士坦丁堡的位置日益險要,再加上火器的發展,奧斯曼帝國決心攻克這座堡壘,於是對那裡發起了進攻,但是進展很不順利,最後發現,有一條專供廚師進出的小門,叫凱卡波爾塔門沒有設防。於是,奧斯曼軍隊從凱卡波爾塔門進了君士坦丁堡。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林。

    一條小路,毀滅了一個延續近千年的東羅馬帝國,這個代價有點大呀!誰能想到,一條專供廚師進出的小門小路,卻成了壓斷東羅馬帝國這頭駱駝脊背的最後一根稻草。敵人圍城兩年,使用了包括大炮在內的一切進攻手段沒能攻克君士坦丁堡,卻因為一條小路一個小門的不設防而被攻克,一個千年帝國轟然倒塌。誰還敢在城門之外留小路?

    從古代中國和外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城門之外留小路的危害很大,所以各國在城門之外都不留小路。如果有自然形成的小路,一定會設防。所以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古代城門關閉以後,是進出不了城市的。

  • 4 # 方山中人

    如果有機會可以去南京或者西安看看,古人遺留下的城牆。有個詞“固若金湯”,大家平時念念也就算了,但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

    固若金湯表面意思是金屬做的城牆,開水圍的護城河,古代的城,也作城池,即城牆和護城河。用高大的城牆把該圈的都圈起來,以界定出城市的範圍,外面再加一河,縮小了看,就是一個獨立的城堡。

    城市中有糧倉有市場,甚至有土地等等,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城市能夠在戰時堅守上年的重要原因。

    那麼古人戰爭時,難道不能從小路進出城麼?很明顯,不能,古代城牆除了防禦功能,還有界定的作用,說白了,就是一個圈,可以參考一下故宮,是封閉的。所以《燭之武退秦師》中有“夜縋而出,見秦伯”的記載,也就是從城牆吊繩子下去,要有小路為啥不走?

    以古人等級森嚴的制度來看,古代城池絕不可能會有小路這種說法,歷史上攻城戰不少,要麼攻破,要麼繞行,要麼受挫,還沒聽說那座城是由小路攻陷的。

    順便科普一下,現在能看到的磚石類的古城牆,基本上都是明清兩朝的傑作,尤其是明朝。而明之前的城牆多是土坯結構,但土坯並不是說不結實,西安城牆那有個地下城牆博物館,裡面有土坯的城牆,一樣的結實,以齊國臨淄都城為例,厚度達20餘米,這在古代已經可以說是堅不可摧了。

  • 5 # 楊角風發作

    在冷兵器時代,城池是保護君臣人民人身安全最為關鍵的單位,城牆之內以居住為主,白天開啟城門,進行人員流動,販賣物品等活動,等到了晚上,城門合上,有護城河的城池會把吊橋拉起來,士兵開始輪流在城門上巡視、探查。

    對於城內有小路可以通向城外這件事,那麼這條小路一定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尋常人家根本就不可能知道這條路的存在,更別提走了。

    其實在早期,中國的城池大多數是土築的,到了明代以後,包磚的模式才開始普及,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單單用土石就能建造起抵禦敵軍衝擊的堡壘,不但能應付人為的破壞,還得抵禦天災的侵蝕,時至今日,我們在一些文化古城依然可以看到當年的城池屹立不倒,可能造型外貌有點醜陋,但是功能大於顏值,抵禦天災人禍可不是顏值高就能萬事大吉的。

    一般而言一座城池最為薄弱的地方就是城門了,這也是“攻城錘”這件武器登上歷史舞臺的原因,在古代打仗,以圍為主,強攻次之,在戰事不吃緊,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圍城切斷外界供給是最好的方式,守城方就成了甕中之鱉,只用等他餓的頂不住了,自然就開城投降了。

    如今我們看到看多古裝電視劇中,男女主人公動不動就趁夜戴上行李出城的戲碼,都是不可能的,先不說巡守城池的守衛會把你抓起來詢問,就是想走小路,除了自己親手開挖,現成的小路是不可能有的,還有如果私自挖小路出城,這也屬於大罪,連坐一家老小也不是不可能。

    等到了晚唐五代時期,官方才逐漸開始允許百姓在夜晚出來,在宋朝人們才算真正有了夜生活,“三更”才會宵禁,相當於晚上11點以後了,但是儘管夜生活豐富了起來,相對鬆弛的宋朝依然不會在晚上大開城門,也堅決不允許小路這種東西存在。

  • 6 # 正一品貴妃

    古代的城池是一套嚴密的系統,城內有士兵巡邏,城門有士兵把守,城樓上有士兵瞭望,城牆外圍還有一圈護城河。在這樣封閉的城池裡,不要說一個活人找小路溜出去,就算是一條流浪犬都出不去。

    除了城門不會留有其他出口。另外還會修建城樓、城垛和甕城等輔助設施。在這樣的城池裡,根本就沒有出城的小路。

    嚴格的宵禁制度

    在熱劇《長安十二時辰》我們可以瞭解到唐朝時期長安城的一些情況,除了特定節日,其他時間,城內的老百姓是不能出門的,晚上必須全部待在家裡。城內會有專門的巡邏隊伍在城裡巡查。

    到了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夜市漸漸出現,古人開始過上夜生活。至此,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宵禁制度才慢慢取消。但就算是開放的宋朝,城門依舊根據日出日落時間開啟和關閉,過時不候。

    能否利用穿城而過的河流出城

    在古代,有部分城池是修建在河流的兩側,一條大河從城池穿過,能不能通過水路出城呢?以隋煬帝修建的洛陽城為例,城內被洛水直接穿過,充分利用水路為洛陽城輸送物資。那古人有沒有機會從洛河溜出城呢?答案是否定的,通往城內的道路有城門。

    古代的城池往往都位於軍事要塞,在建城之初就首先考慮到安全問題,確保在戰爭期間能保證城內的安全,對於這樣一個軍事設施,如果一個普通老百姓耍點小聰明就能隨意進出,那還有修建的必要嗎?

  • 7 # 西山講歷史

    古代的城牆都是為了防禦,夜晚關閉城門以後,如果還留有可以進出的野外小路,那城牆豈不是就白建了。古人的智商不會這麼不線上吧!

    古代建設城牆,就是為了保護城市的安全,為了保護城市安全,城牆的建築材料都極其堅固。

    例如明代大同府的城牆,為了防禦蒙古人的衝擊,地基用巨大的條石,城牆的內芯是三合土夯築,夯土外的包磚一塊重達17斤,城牆高14米,城牆上面可以並排走三輛馬車,垛牆高0.8米厚0.5米,城牆東南西北開了四個城門,每個門外還有甕城。

    城牆四角還有四座角樓,四周建有54座望樓,甕城上還設有箭樓,城牆周圍還有護城河,四座城門外還有四座小城提供防禦。

    明代想要從外面進入大同城,要經過4道城門和吊橋,夜晚閉城以後,如果城外有人隨意活動,會被哨兵射殺。

    到了夜晚,會有士兵不斷在城牆和望樓上巡邏,如果有緊急公務要進城,可以用籃框把人吊進來。

    城池為了修築城池花費巨大,是全城人的安全依靠,怎麼可能留有死角讓人隨便進出,而且在古代幹隨便破壞城牆,那是重罪,所以那些準備在城牆上掏個洞的人就別想了。

    還有一種是挖地道,靠近城牆的人家可以挖地道挖出城外,但是要是被人知道,會被全家處斬。

    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的負責鎮守後方的重要城池。因天黑無法辨清從前線帶兵而回的父親趙弘殷,拒絕開門放他入城,趙老爺子凍了一夜後感了風寒,不久而亡,趙匡胤因此自責了一輩子。

    看完這些就知道,城牆的防禦有多嚴密了,不光大同府是這樣,其他城市的思路是一樣的。所以想靠野外小路進入城市想也別想。

  • 8 # 歷史伶俜者

    沒有,這跟安裝防盜門一樣,你會在防盜門旁邊開一個口子讓人進出嗎?如果有,那我就得說一聲:“你真是個哥”。

    古代的城市基本都是由高大的城牆構築起來的 ,一般來說會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有城門供出入 ,除了這四個城門,沒有其他正常可以出入的途徑。而且古代一般都會實行宵禁,城門關閉後還在街上行走的人,會被抓起來享受懲罰。

    除了正常途徑,那還有其它非正常途徑可以進出嗎?當然有,你可以使用繩子翻越城牆,不過不要被巡邏的士兵發現就好;你可以嘗試挖個地道,但是估計是個大工程,一個人幹不了。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可行性比較高的,就是順著下水道,城市為了排洩城內積水,會在城市底下有縱橫交錯的下水道,只要不走錯路,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還有走小路出城那是普通人的行為,像影視劇中的武林高手,都是一招縱雲梯飛身翻過去的。如果既找不到小路還不會輕功,那就老老實實的等黎明時分城門開啟了。

  • 9 # 子屠龍

    防賊、防盜、防隔壁,這一點古代做的比現代好,晚上的管制可是相當嚴厲。題主所講的“隨時出城的隱祕小路”那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中國古代建城池?無非是安全需要,主要是防止敵人攻進來。城池也並非不能較通,各大城門口都可以出入,所以其他溝通城內外的通道是不可能存在。縱然建城疏忽留下小路,一旦發現也會給你馬上堵上,城防是軍事工程可不是小事情。

    如果有人鑽牛角尖,那麼特殊情況下還是有通往城外的小路的,像戰爭裡的守方或者攻防都有可能挖通連線城內外的地道,輸送糧草、軍士或者情報。但是,這些地道也不是老百姓想走就走的,而是在當局的嚴控之下。

    我們不妨回到古代看看,唐朝號稱“開放”,長安城會是怎麼樣呢?

    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生活,可能跟現代人想象的不一樣,它是1個高度封閉的區域。首先,長安人民被一圈高高大大的城牆所環繞,其次城內還被分成100多個帶著牆圍的封閉裡坊;再次是城裡實行宵禁。

    具體是怎麼樣呢?外面是高大威猛的長安城池,城內實行“裡坊制”,1裡以上見方的街區都要用夯土坊牆圍起來,就像100多座小城,每座小城只在東、南、西、北開4扇門。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正如詩中所云,長安城就是這樣地管理嚴密,出城的隱祕小路真的不會留給你。其實,這種管理模式不是唐朝創造,而是早已有之,比如漢代的長安城有160個閭里、北魏洛陽有323坊。

    唐朝的時候,晚上還實行宵禁制度,你想溜出家門可沒這麼容易,輕者受罰、重者丟命。

    每天黃昏,政府差人會奏起街鼓,人們趕緊要回家,因為沒個裡坊的門都要關閉起來。頓時,繁華的長安街上幾無人跡,直到第二天的黎明,裡坊的門才會被開啟。宵禁期間,官兵整夜在城裡巡邏,捉拿在街上逛的人。

    宵禁制度也不是唐朝獨有,而是很早以前就存在,《周禮》中就有記載“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

    綜上所述,古代城市管理這麼嚴,晚上出家門都困難,何況出城呢?即便到宋朝之後,宵禁取消、坊牆推倒,但是城牆還是嚴嚴實實地圍成一圈,誰也別妄想存在出城的隱祕小路。

  • 10 # 大花妹有趣日常

    古時候到了傍晚一定時間,城門口的衛兵就會有一人高喊:關城門!然後下面幾個士兵用力推著厚重的城門,嘰嘰呀呀的合上。因為那時候沒有監控,也無法對人員流動做出精準的普查,加上夜晚有敵國或者間隙偷偷來襲,關閉城門是上上之選。這即是對城內安全的一種防範,對外也是對城池的保護。

    既然是為了保護城池,那麼城中有沒有隱蔽的小路可以隨時進出呢?

    肯定是沒有小路可以出城的,而且在距離城門較遠的地方,都是嚴禁種植樹木的,甚至在邊疆,城池周圍幾裡都是禁止土堆的。所以,晚上不要想出城。

    首先,關閉城門以後,城中並非空蕩蕩一片,而是有值班的軍士,不斷的在各個片區巡邏,城樓上也都有軍事值班。除非是朝廷特使或者八百里加急的,以及有特殊手令的才能出城。

    在關城門宵禁後還出來溜達,一準沒啥好事。被逮住了免不了一頓審查板子,因此大多數人都會守規矩。只有做壞事不守規矩要出城門的人,才會到處打聽小路。

    其次,既然有了城池,除非靠近大山,平原以及地勢平穩的城池基本沒有小路可以出城。因為城池的修建是非常嚴格的,不然一個小缺口,敵人偷偷摸進來怎麼辦?因此大多數城池都是全封閉型,並且在人煙稀少或者地勢偏的地方,甚至還會將城牆加高。只能從城門出入。

    古時候,住在邊疆城池裡的人們警惕性是非常高的,如果遇到某人打聽出城的小路,大多數會向官員報告,而邊疆的官員將士對這種事情也是非常嚴肅。

    因此在古時候,儘量不要打聽出城小路,一個是沒有小路,一個是容易挨板子。

  • 11 # 史曉生

    古代城池固若金湯,晚上城門關閉後人只能呆在城裡,那麼,若是有人真想出城,有沒有可能找到一條野路偷偷溜出城呢?答案是基本沒這個可能。

    為什麼呢?首先,要想在晚上溜出城,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接近城牆。

    可能有人會說,不就是接近城牆嘛,這還不簡單,只要走上一段路,透過一個又一個路口,那不就走到城牆邊上了嗎?

    聽起來容易,但在古代做起來卻十分困難。

    原因很簡單,古代的城池,在晚上各個路口不僅會有來回巡邏的兵卒,另外還有宵禁這個特殊的管理措施。

    所謂宵禁,是指古代為維護夜間的城市安全,所採取的一種禁止夜間活動的規定。

    宵禁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有不法分子趁夜色為非作歹,另一方面,則是符合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

    而據考證,古代的宵禁制度,早在西周時期就有,而在之後的歷朝歷代均有記載,越是城市規模越大,宵禁制度就越嚴格。

    因此,在宵禁時間內,哪怕是達官貴族,都沒有權力進出城池。

    比如在西漢時,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某次因為醉酒誤了進城的時間,不僅人進不去,還被守城的校尉一通教育。

    即便是他自報家門,說自己是李廣,但校尉直接無視,最終,李廣也只得在城外的亭子裡躺了一夜。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唐朝時,宵禁制度則更加的完善和嚴格。

    這其中,以長安城最具代表性,長安在唐朝時屬於國際型大都市,據記載,長安城南北有“一十八五里”,東西有“一十八里”,周長更是達到了六十七里。

    如此規模龐大的城市,且其中還居住了人口多達數十萬,自然必須在宵禁方面嚴格起來。

    “曰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騎卒循街而視,武官暗探,至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城門啟。”--《唐書.百官志》

    從這份記載中就可以看出,唐代長安的宵禁有著極為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什麼時候關城門,夜裡如何巡視等均有標準。

    並且,在長安各個坊市之間的街道上,夜裡統一佈置有金吾衛,一旦宵禁開始,金吾衛就會到達指定位置,直至宵禁結束。

    另外除了主幹道之外,在一些背街小巷,或者是坊市的拐角等地方,也設有武侯鋪,這些武侯鋪外表看起來不起眼,但裡面的兵卒,則是專門負責在夜裡巡視城池角落的主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在各處層層設卡,來回巡查,禁絕無關人等同行。

    想象一下,大街上有金吾衛站崗,同時各個街道上還有騎兵來回巡邏,另外街角拐彎處還有武侯鋪計程車兵,並且不知道在何處,還有暗探的武官,在這種情況下,你說你想在夜裡接近城牆,那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可能的。

    沒等你出門走上兩步,就會被巡查的兵卒撲倒在地,並且根據當時的律法,你作為在宵禁時間私自外出者,馬上會被鞭子狠狠的抽上一頓。

    那麼,如果在夜裡出現緊急和突發情況,也不能出去嗎?那倒也不是,但需要看是什麼情況而決定。

    比如,官府因為緊急公務,是可以在夜間出行的,另外,民間比如有結婚、喪葬以及兇疾等情況,也是可以通行的。

    不過,民間夜裡有急事出行,需要在出行前,向所在處的長官報備,在取得相關文牒後,才可以出門。

    而在唐朝滅亡後,其完善的宵禁制度,被後世的諸多朝代所借鑑,基本上每個稍具規模的城池都會有此制度,因此,在古代的夜裡,想大搖大擺、輕輕鬆鬆的接近城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如果有人能躲過街道上的層層把守,以及能避開巡街兵卒,成功來到城牆下後,是不是就可以出城呢?

    這一點,同樣也沒有可能,古代城牆的防禦體系設計會讓想偷偷出城的人絕望。

    古代的城牆,遠不是像影視劇中的那樣,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堵牆,而是由多個部分構成的一道完整防禦體系。

    我們以明代的城牆為例,從內到外簡單介紹一下古代的城牆設計。

    一般來說,從內城出來後,首先會看到甕城,甕城是古代城牆防禦體系中一個特殊的設計,通常分為內外兩種。

    甕城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夠阻擋突襲進來的敵軍,將他們圈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

    並且,在甕城之長,大多都設計有藏兵洞,這些藏兵洞,主要是為了在包圍敵軍後,進行襲擊之用。

    而在古代,那些大型城池為了以防萬一,在設計甕城時就會建造兩層甚至更多的甕城,這樣一來,即便是某一層甕城被突破,後面還有幾層,因此,敵軍就很難直接進入內城。

    比如像明代的南京城,其甕城就設計了足足有三層之多。

    還有,為了防止騎兵集結突襲,甕城的城門一般都不是對開的,而是統一向一側開,並且,城門採用木包鐵等材質,極為厚重,開啟時必須藉助鉸鏈之類。

    這樣的城門,尋常的三五個人根本就不可能開啟。

    過了甕城之後,就是主城牆區域,在主城牆上,都設計有敵樓,以作偵查和瞭望之用,而在主城牆之外,還有一道牆,叫做“羊馬牆”。

    所謂羊馬牆,就是在主城牆外單獨建造的一道城牆,其作用是為了保護戰亂時,那些入城避難的牲畜,而除了這個作用之外,羊馬牆還能起到簡單的防禦工事之用。

    舉個例子,如果有敵軍衝至羊馬牆處,就會被羊馬牆暫時阻擋,並且羊馬牆與主城牆間隔很近,這個時候,處在主城牆上計程車兵就可以對城下被羊馬牆所阻的敵軍進行攻擊。

    那麼,過了羊馬牆是不是就暢通無阻了?並沒有,因為還有古代最重要的一道防禦,那就是護城河。

    護城河是古代城池防禦體系中的第一道防線,基本上大部分城池均有護城河,只不過根據城池的規模大小,其寬度也不一。

    像明朝時,縣城的護城河,通常在三丈寬,州府則是在十丈上下,至於像南京等大型城池,那自是更加寬闊。

    並且,大型城池的護城河也不是一潭死水,還是以南京城為例,當時明朝在設計時,就直接與秦淮河、金川河挖通,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條環繞南京城的護城河。

    而像那些缺水的小地方,即便是護城河沒水,但也會挖得又寬又深,除非走橋,不然根本過不去。

    也就是說,包括甕城、主城牆、羊馬牆以及護城河這幾樣放在一起,才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城牆防禦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有人能來到城牆邊上,他又怎麼突破重兵把守的甕城?然後又如何翻過遍佈哨兵的主城牆?最後再遊過寬闊的護城河呢?

    除非他能飛簷走壁,並且武藝高強,同時還得熟悉水性,這樣也許還有一絲機會,但這種人也並不存在。

    至於說挖地道出城這種想法,且不說工程浩大,單說在挖的過程中,守城計程車兵難道就是瞎子嗎?

    並且,根據不少記載,古代的城池也有防止敵人挖地道的設計,即在每段城牆之間,單獨找出一個合適的位置,蒙上牛皮,這樣就能起到傳音的效果。

    而在這種設計下,如果有人挖地道,那麼聲音必然會傳出來,最終也會被士兵聽見。

    因此,我們在不少史料中,所看到的攻城戰,大部分都是採取從正門攻擊的方式,不是古人非要攻打城門,而是除了城門之外,想用別的方式進城基本上不可能。

    既然大路走不通,城牆又出不去,有沒有偏僻的小路或者暗門會出城呢?

    一般來說,古代的城池在設計時,從不會設計這種小路或者暗門,畢竟這直接關係到城池的安危,因此,這個想法是無法實現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城池均無小路,有些城池因為地勢的原因,確實存在有偏僻的野路。

    比如三國時期,曹魏大將鄧艾在攻打成都時,被姜維阻擋在劍閣,之所以會被擋在這裡,一是劍閣有重兵把守,二是劍閣地勢險要,很難突破。

    但最終,鄧艾從陰平小道繞過了劍閣,成功地突襲了成都。

    而這個陰平小道,就屬於是天然的小路,但這種小路有個特點,即十分難走,且地處偏僻,因此,除非是有熟悉地形的人,才能找到並透過。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發生在晚明時期的桂林城,在南明永曆帝年間,南明朝廷與清定南王孔友德交戰,多次擊潰孔友德大軍,最終將其困在了老巢桂林。

    當時的桂林,是一座縱橫數十里的大城池,並且守備森嚴,加上孔友德善於佈陣,因此,南明軍打了很久都沒有攻下桂林城。

    但在不久後,桂林城以一種意外的方式被破。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南明將領李定國將軍的麾下,有幾個士兵上山割草,無意間發現在桂林城的城北山上,有個深不可測的水洞。

    士兵稟報之後,李定國將軍親自前來檢視,並安排士兵進去一探究竟,而這一探不要緊,這個水洞居然直通桂林城內。

    最終,李定國將軍利用這個水洞,安排大批士兵趁夜色潛入,等到天亮之後,這些潛入桂林城計程車兵,在城牆的最高處插上了明軍的旗幟。

    如此一來,那些攻城的明軍士氣大漲,而孔友德則誤以為城池已破,逐漸放棄了抵抗,最終,桂林城破,孔友德自盡而亡。

    透過這個例子,同樣也說明了那些通往城外的小路,均是在偏僻之處,如果不是運氣好,很難被人發現。

    所以,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在古代夜晚,城門關閉之後,一般人是根本無法出城的,那些宵禁規定,以及層層關卡,還有城牆的防禦體系,都是阻止人出城的因素,而那些野外的小路又十分難找,因此,在夜裡出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 12 # 夏目歷史君

    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時,有一處細節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宵禁。除了經濟騰飛的宋朝以外,其餘各朝代天擦黑就該關閉城門,過一會更夫就會敲著梆子報時了。

    這也就導致古人的夜生活很枯燥,燈下看書費蠟,扯閒篇又費嘴皮子,一個個都早早洗洗睡了,反倒是作息規律。

    所以當代人看《黃帝內經》等著作時,總會內省焦慮自己的生活習慣沒有古人健康,手機太好玩、遊戲跟電視劇又迷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小學畢業以後就很難再做到了。

    但其實古人也是條件限制有心無力,若給與他們自由夜生活的權力,那自然就會跟宋朝一樣也是夜夜笙歌,人類的自制力都差不多。

    可總有著急上火需要二半夜就出城去做的大事,城門關閉了還會有別的途徑出城嗎?

    要想理清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古代各朝代大動干戈地修城池目的為何?官府給出的原因肯定是為了百姓的安全。

    可細一琢磨就能發現是藉口,畢竟城外的宵小是進不來了,可城裡的土著卻可以抹黑隨意活動,反而因古代沒有路燈和攝像頭,心懷不軌想做點雞鳴狗盜齷齪事的人還更便利了。

    所以修城池和每晚關閉城門的頭一個原因就是保證統治的穩定,夜色總是見不得光的事情的最佳輔助,如探子細作這類人,青天白日的難免會心慌露出馬腳,可漆黑的夜就能給他們打氣,心一橫就把訊息帶出去了。

    再則就是維持城市的安全,古代沒有千里一線牽的網際網路,所以訊息閉塞,對朝廷有反心的叛軍喬裝至城牆附近了,守衛都很難發覺,從防止偷襲的角度考慮,夜晚關閉城門就是省心省力的選擇。

    不然看似是方便了城內居民的出行,可命人日夜守在各城門一一盤查,不僅會惹得基層叫苦連天,消極怠工不說,一旦有反軍偷襲,也來不及第一時間做出應對。

    總結一下,古代其實一直就是戰時狀態管理,生活在城裡的百姓四捨五入相當於住在面積大一些的監獄裡。

    白天核對完身份還能正常出城探親訪友和做生意,可一到晚上就把城池守得水洩不通,除了武俠小說裡能飛簷走壁的大俠以外,普通人是決計沒有辦法能出城的。

    ——至於大家猜測的野外小路,很難發生在任何一座有城牆和城門的城鎮裡,若有就是工匠修建時出了疏漏,一旦發現就得立刻堵上。

    不然四面合圍的城牆多了幾條通向城外的小路,花大價錢修的城池不就形同虛設了,敵軍也不用攻城了,直接順著小路就進城了,怕麻煩的老百姓不耐看守的盤查,人人走小路的話,城門反倒是閒置了。

    茫茫成百上千年,難道就沒有頭鐵的非要夜晚出城還成功的嗎?

    雖然沒有明確歷史記載,僅推測的話應該是有一些技高人膽大的主兒,選擇的方式也不是開發一條野外的小路,而是分為文行與武行兩種辦法。

    文行就是好言好語的收買一位城門看守,最好先能順著社交網跟他攀上點交情,接著請人家美美的喝上幾頓酒,然後把想晚上出城的事情交待出來。

    若看守藉著酒意神情鬆動,就趕忙掏出來準備好的金銀把事情敲死,如此也就可以在關閉城門後也出城了。

    假如覺得就是出一次城門,不值當花費一筆大銀子的話,那就提前先鍛鍊身體,準備一條前面有爪的繩索方便爬牆。

    其實城牆並不難攀爬,只要選一個地方僻靜沒有守衛的角落,不出一個小時就站在城池外面了。

    好比當下的古城西安,夏日的城牆附近總有夜市攤,很多小夥子喝完酒就愛打賭,被酒友三言兩語一激就壯著膽子爬上城牆。

    除了運動細胞真的太不濟的,大多數人都能腳踩著磚沿子,手摳著磚縫就翻過去了。

    就這現代人缺乏鍛鍊,身體素質遠遠比不上出門基本靠走的古代人,他們若提起準備一條有爪的繩索,翻越城牆並不是一件難事。翻出去以後把要辦的事情辦完,貓在樹底下靜待天亮,然後光明正大再進城就行了。

    可如果既不想走後門花錢疏通關係,也自詡沒有好體格能翻城牆,就想找一條直接通往野外的小路,那在古代是做不到的。

    《武林外傳》裡有一個小段子,捕快燕小六為了政績,讓同福客棧裡的夥計挖地道,商量怎麼挖時,夥計們就毒舌吐槽,山賊土匪本身還得站在客棧門前叫陣,挖好地道就直接進屋了。

    原理就跟城池不留小道是一樣的,古代戰爭常見攻城戰役,一方人守在城裡抵死不出,另一方則賣勁往裡攻,比如許多士兵一起扛著木樁子狂懟城門,試想一下城池有直通城外的小道了,那就真的“神兵天降”,敵軍瞬息之間都能站在官府的大門口。

    所以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也不敢下令修幾條便民小道,方便水車、糞車進出城池。

    安無事時倒是一切都無所謂,百姓到底是走城門還是走小道問題不大,可一旦因為小道城池失守,一個城的人民都會遭殃,畢竟歷史上常見因為攻城惱怒上頭,一進城就大肆屠城的。

    而老百姓自己拿著鎬子挖掘,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可以說沒等挖下去幾鎬頭,衙役就會帶著他去吃牢飯了。

    所以綜上所述,古代夜晚關閉城門後,是決計沒有通往野外的小道可以走的,原因在於這跟修建城池的目的起了衝突,直接就將安保徹底擊垮了。

    那麼真就想關閉城門還出城怎麼辦呢?可以選擇收買守衛和攀爬城牆兩種方式。

    古代官員大都明面一套話,暗地一本賬,守衛也不會是人人都正直不阿,選一個相對貪財的打點一下,半夜無人時也就能出去了。

    捨不得花這筆錢又想挑戰規章,就得提前鍛鍊身體或是準備傢伙什麼的,夜深人靜時找一個疏於看管的角落翻出去即可,畢竟如此長的一整個城牆,若不是特殊時期是不會一米站一個看守的。

  • 13 # 歷史百小生

    古代的城,那是一座真正的“圍城”,從外到內分別有護城河,城牆,城門,甕城,巡邏士兵等不同的防禦等級。

    其中要特別說一下的是“城牆”,受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城牆就是城門邊上的一小段,這是大錯特錯的。古代的城牆,是要把整座城給全部包圍起來的。

    和我們現在的城市不一樣,現在的城市是開放式的,交通四通八達,想要出城,有縣道,有國道,有高速,最不濟,也可以從田間小路出去。但是,在古代,想要出城,只能走東南西北四個城門。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知道,“城”,是如何產生的。

    遠古時代,人們以採集,狩獵為生,沒有固定的居住地,後來,隨著農業的產生,人們開始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大小不同的部落。

    有的部落勤勞一些,就有多多餘的糧食,獵物,有些部落人口多,糧食不夠分,獵物不夠吃,那怎麼辦?搶丫的呀,於是,部落之間的戰鬥爆發。

    這種戰鬥,往往是突然發生的,也許你正大口的啃野味,敵人就打到門口了。因為大家都是開放式居住的,只有領地的概念,而沒有任何防禦工事。

    後來,部落首領就琢磨著在領地的四周蓋一圈牆,然後派人在城牆上警戒,這樣,敵人就不能搞突然襲擊了,於是,古老的“城”就逐漸形成了。

    也就是說,古代的“城”,就是為了防禦敵人而產生,因此,他必須要有一整套完整的機制,來防止有人隨意的出入。

    城,不是誰都能住進的,必須是首領的家人,親戚才能居住,這些人被稱為“華人”,而其他的奴隸們,只能生活在城外的荒野之地,這些人,被稱為“野人”。現在還有人自稱是“鄉野之人”,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

    《吳越春秋》稱:“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城,有大有小,天子居住的叫“王城”,被稱為“京”,諸侯居住的叫“都城”,被稱為“國”,大夫居住的叫“邑”。

    春秋戰國時期,往往一座城,就是一個國,當然,那個時候的“國”,和現在國的概念是不一樣的。

    《左傳》中記載: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

    不是所有圍起來的地方都能叫“城”,只有供奉宗廟先君靈位的地方,才能叫城,既然有“先君”,那一定是諸侯生活的地方,因此,只有諸侯居住的地方叫“城”,其他大夫們居住的只能叫“邑”。

    古代的城都非常的小,春秋戰國時代,一座城,就是諸侯的家,類似於後來故宮,或者皇城。城裡居住只有諸侯的家人。

    秦漢以後,實行郡縣制,沒有了諸侯,但是每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個地方主官,比如郡有郡守,縣有縣令。縣令辦公的場所,加上生活區域,就是一個縣城的全部範圍,也就是需要用城牆圍起來的部分。

    隨著“城”的不斷髮展,出現了一些比較大的“城”,比如唐朝時期的長安城。

    長安城內,居住著上百萬的人口,除了皇上的皇宮,皇城外,就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這些地方被劃分為生活區和商業區兩大塊。

    生活區,被劃分為若干個小的“坊”,每個坊,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區,到了晚上,坊的大門也是要關閉的;商業區,被劃分為“東西兩市”,“市”,就是貨物交易的地方,百姓們白天可以在這裡買賣東西,晚上也是要關閉的。

    我們現在說的“城市”,其實是兩個概念,“城”代表是居住的地方,“市”代表是買賣東西的地方。

    古代打仗,我們一般稱為“攻城略地”,城,是首先要佔領的地方,因為佔領了一座城,就像有了一個根據地,可以補給糧食,補充兵源,另外就是可以“守城拒敵”。

    因此,城,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拒敵措施。

    首先,在城外要有條護城河,河的寬窄不一,視城的大小而定,一般越大的城,護城河也越寬。

    比如北京紫禁城外最有名的“筒子河”,就是皇宮的護城河,寬52米。當然,北京城不止這一條護城河,它只是最核心的皇宮的護城河,在皇宮之外,還有皇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外城護城河,分為4重。

    護城河最寬的,是襄陽城的護城河,平均180米,最寬處達到250米。護城河的水一般都是活水,從其他河中引流過來,然後再流到其他河中。

    其次,就是重中之重的城牆和城門。

    城牆的高度一般在8-10米,寬度一般在10-30米,說是“牆”,其實就是圍繞著城市外圍建了一個“雙向四車道的高架公路”。

    城牆每隔70米的距離,就會修建一個凸出來的位置,寬10米左右,凸出8-20米左右,被稱為“馬面”,這個位置,一般用來射擊弓箭,投下大石塊用。

    城牆上常年都有士兵巡守,除非敵人攻城,一般人想要翻越8-10米高的城牆,成功率幾乎為0。

    城門,是一個城市中唯一的出入口,通常會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會修建,但是不一定是4個門,比如北魏洛陽城門是十三個,隋唐洛陽城門是十個,明南京城門是十三個,清北京內城門是九個。

    在城門之上,會修建有“城門樓”,這是一個城門的核心和大腦,守衛城門計程車兵首領就會在這裡指揮守城。另外,在城牆的東西南北四個角,會修建“角樓”,用來觀察瞭望,及時發現敵情。

    城門一般都會派重兵把守,每日定時開關,一旦關閉城門,就不會輕易再開啟,你就是再大的官,想要進城,也要等第二天城門開了才能進。

    為了防止敵人攻破城門,古人還在真正的城門前設定一個“甕城”,甕城前再修築一個城門,以迷惑敵人。

    甕城通常不會在真正的城門的正前面,而是在側面,形狀呈半圓形,高度與真正的城牆高度一致,兩邊與城牆相連,一旦不小心走進了甕城裡,就會被“甕中捉鱉”。

    這些,只是保護城池的“硬體”,另外還有一些“軟體”。

    首先,唐朝之前的“宵禁”制度。

    宵禁制度,據說起源於西周,一直延續到唐朝結束,我們以唐朝為例。

    唐朝的宵禁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坊內的宵禁。每個坊就是一個小的生活區,設定“坊正”一人,類似於現在的社群主任,負責管理“坊門”的開關,到了晚上,坊門就要關閉,所有人都不能出去。

    當然,調皮搗蛋,不服從管理的人也是有的,為了防止有人不服從管理,每個坊設定了一個“武侯鋪”,有十幾個人手,類似於現在的“片警”。

    第二個層面,是市的宵禁。唐朝長安城內設定有東西兩市,是百姓們買賣東西的場所,那個年代,沒有臨街商鋪,也沒有街頭小超市,生活區就是純生活的地方,買賣東西,必須到東西兩市去。

    到了晚上,東西兩市也必須停止交易,所有人員回到自己所居住的“坊”,

    第三個層面,是城的宵禁。宵禁之後,在長安城內會有無數的“金吾衛”來執行巡夜任務,所有人都要“持證上崗”,否則也可能會被當成可疑人員,抓起來打屁股,那是最輕的懲罰。

    當然,如果你有緊急公務,婚喪嫁娶,也是允許通行的,不過,必須要有官府開具的證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必要,不出門,確需出門的,要到社群開證明去”。

    因此,一個普通人,如果要想在夜晚城門關閉的情況下出城,首先你要躲開夜巡人員的眼睛,來到城牆下後,你還要翻越10米高的城牆,中間得保證不能驚動城牆上計程車兵,翻過城牆後,你還要會游泳,才能遊過幾十米寬的護城河。

    這種難度,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種說“走野外小路出城”的人,是典型的現代人思維,他們對古代的城池是沒有任何的瞭解,才會有這種可笑的想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緊緊坐在一起,這時怎樣會很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