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穗日記
-
2 # 小豬配飯
從人性和社會的角度分析,任何階層,一定是都是君子和小人並存。商界、政界、詩詞界、文化界概莫能外。連大家王安石、蘇軾、宋之問都有相關故事瓜葛。詩文出現重複大體有“抄襲”、“引用”、“巧合雷同”、“誤讀”等情況。
當才華不足以支撐野心,有些人就動起了歪心思。抄襲,冒用他人詩詞文章,以作為自己博取功名所用。不像現代有網際網路、大資料,抄襲幾乎無所遁形。而古代詩文流傳僅限於“印刷、抄本、口耳相傳”,所以抄襲和冒用相對不容易被發現被揭穿,尤其當所抄襲之人當時並未出名的話,抄襲行為暴露的風險則更低,甚至可以頂著他人文章的名聲安然度過一世,因此抄襲詩文,歷代皆有。不過古代做學問的人,首重“德”的教育,往往很注重“仁義禮智信”,因此寡廉鮮恥的抄襲之徒比例不高,就算抄襲一般也是註明引用。一起來看看以下各類情況,感受一下古代的學術氛圍。
一、赤裸裸的抄襲, 經過時間和歷史的檢驗和洗禮後身敗名裂,或經披沙揀金之後,終究暴露成為泥沙,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就很少了。
相傳宋之問的《有所思》抄襲了他外甥劉希夷所寫的《代悲白頭翁》。
唐代韋絢更是在《劉賓客嘉話錄》中說,劉希夷寫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即所謂宋之問殺人奪詩案,當然此事並無確鑿史實,之所以拿來舉例,只因此事太過極端突破人倫想象,以顯示抄襲之惡劣。
二、不帶惡意的“抄襲”,這種抄襲往往帶著欣賞乃至崇拜的眼光,直接引用。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山色有無中”一句。此句最早出現於唐朝王維的《漢江臨泛》:“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後來相繼又有宋代歐陽修的《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同時代蘇軾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蘇軾直接就將“山色有無中”歸為恩師“醉翁歐陽修”名下,只是我等不知東坡先生到底是有心還是無意。
三、或欣賞或戲謔的引用改編,或將不同詩詞的名句放至一處產生化學反應,繼而營造出奇妙的不同意境,甚至此類詩有了專屬名稱:“集句詩”。
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代林震集合詩界仙佛李白、王維兩大名句,改為“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消萬古愁”,暢快淋漓。
大家王安石在集句詩上也有不凡手筆:“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前半句為謝安的九世孫謝貞名句,後世文人想要續上一句,都未能如意。王安石直接再加上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鳥鳴山更幽”名句,1+1>2,意境非凡。
以上大體就是古代“抄襲重複”的幾種型別了。好在時間是偉大的,放在歷史的尺度上,我們一再地見證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以及“是狗屎總會發臭的”,那些本身無甚德才的抄襲之輩,終究被時間所遺棄,乃至被唾棄。我們也得以有幸成為歷史的邊裁,對文壇之種種,舉旗鳴哨加減乘除。
-
3 # 林深不知處
對於古人為什麼詩詞裡很少出現重複的詩句關鍵問題不在於不出現,而是以下幾點:
1、文化水平問題,古人不是誰都可以掌握文化,識字的人佔總體比例比較低,所以作詩的重複率會低;
2、就那麼幾本書,古時文化傳播方式只有書籍,其中大多還是佛經,記載別的書相對要少好多,學習的時候內容有限,就避免了重複;
3、編書之人可以避開,編寫書籍的人把類似或重複的內容篩選出最好的進行記載;
上述事個人認為的詩詞重複出現比較少的原因。古代資訊傳播慢,載體單一,主觀因素佔主導才會出現重複的詩句少的原因。不是古人不會借鑑或抄襲。還是條件所限。
-
4 # 雪泥菌
古代不少詩詞中很少有重複的詩詞。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與身份有關古代能夠做詩詞的人必定是飽讀詩書的文人,而文人很多具有高雅的品質,他們不屑於去抄襲別人的詩詞。
2.詩詞具有自己的意境每一首詩詞都有自己的表達意思。詩詞中的每一句只有放在這首詩中才能展現出更好的意境。
因此,如果硬生生地將一首詩中的句子換到另一首詩中,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那麼它所具有的意境將會大打折扣。所以詩詞中很少會有出現重複的詩詞。
所以我認為,古人如果需要類似的詩句可以化用,沒有必要用一模一樣的詩句。況且化用詩句還可以進行一番修改,使其更適合自己的詩詞。
-
5 # 笑飲江湖
每個人的經歷閱歷學識等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何況作詩詞歌賦本來也是看當時情懷而定,所以好詩詞必須同時具備多樣性才能產出[耶]
-
6 # W祖國萬歲W
古代詩詞多數(不是絕對),是按照詞牌格式填寫的,而詞牌格式很少有重複的所以,就很少友重複詞句了,一個詩詞裡用重複的字句也少,李白用了也不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明月,頭,...呵呵。
-
7 # 青唐小閒
有影響力的出名的詩詞,大家自然都看過,寫作時可借鑑模仿,但不會原版照抄。不出名的,不管是原作或是再做都沒流傳開,誰也不會知道有沒有重複。
回覆列表
為什麼古代不同的詩詞中很少出現重複的詩句?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受到現代生活中,經常看到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抄襲的問題,一看到這種情況就難免讓我們聯想到古人的原創能力。然而,告訴題主一個不好的訊息,其實古代詩詞中也經常出現重複的詩句,而這些重複的詩句大致分為借句、化句和重組。
其實,這種直接的借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詩人們藉著藉著就還不回來,甚至成為個人專屬了,當我們現代人在學習古人的詩詞時,竟然也找不到作品的源頭是誰,難免造成張冠李戴的笑話,比如唐代詩人王維在《漢江臨眺》中寫道: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作為山水田園詩的集大成者,他的詩中經常建構著一種超然物外的佛道哲理,而“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句更是淋漓盡致的寫出了“詩畫相生、空然寂靜”的意境,北宋歐陽修在熟讀經典時,對王維的這句詩情有獨鍾,在寫《朝中措》這首詞的時候,歐陽永叔就借用了這句詩“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所以說,古人在寫作詩詞時,明目張膽的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實在是令人咋舌,後人也真是不仔細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可見,這種“拿來主義”也真是由來已久了!
古人也一樣,古人在學習的時候,也會背誦前輩們的好詞好句,到自己創作的時候,會根據自己的表達需求,對句子進行重組。如蘇東坡的著名詠月詩《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撩撥過多少人的思鄉情懷、思人情緒,但若仔細深究,他其實是化用了詩仙李白的詩句,李白在《把酒問月》中寫道: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李白是盛唐時期的天才詩人,他作詩往往是出其不意,一鳴驚人,後世很難摸索到他作詩的規律。在這首詩中,李白更是自導自演了一場“問月”大戲,他喝了酒之後開始問上天“你這月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一直活到現在還沒消逝?”這種調皮、童趣、豪放不羈的筆法恐怕只有李白寫出來了,而且讓人讀了之後,有一種宇宙的穿梭感。
古人敢於“抄襲”,更善於化腐朽為神奇,具有點石成金的神奇力量,從而使作品更加鮮活亮麗,成為膾炙人口的詩作,不得不說,這種創作手法簡直稱得上“推陳出新”了,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創作可謂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樣說,也許你會覺得不可思議,但真的有人這樣做了,比如愛國詩人文天祥是杜甫的忠實粉絲,他就發明了一個新的詩歌形式,叫做“集杜詩”,這種風格的作品專門把杜詩重新組合一下,形成新的作品。文天祥在燕京獄中寫了《集杜詩》一卷,共五言絕句200首,成為文學史上僅有的一個範例。他在《第一百八十四》中寫道:
讀書破萬卷,許身一何愚。赤驥頓長纓,健兒勝腐儒。
這四句詩分別出自於杜甫的四首詩,第一句出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原句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第二句出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原句為“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第三句出自《述古三首》,原句為“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第四句出自《草堂》,原句為“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文天祥的這種集杜詩真是為自己的“抄襲”找了一個完美的藉口,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的這種文字遊戲確實為北宋末年士兵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責任與擔當寫的極好!
其實,這種重組的集句方式在宋朝十分流行,就連文學大家蘇軾的《南鄉子》都是集合而來的,這也驗證了古代文人筆下的創作其實並非完全原創,更別提沒有重複的了。在他們的詩詞中也多見別人的影子,甚至是大膽的集合重組,生出別番韻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