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一個愛做夢的人

    現在的公辦學校,裝置設施都比較好,師資力量也比較強!如果家境不好,也沒必要去讀那些費用高的私立學校!原因如下:

    第一、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學習是個長期過程。如果學習費用高,長期下去,家裡肯定承受不起,全家生活質量變低!家庭生活會陷入艱難之中!

    第二、孩子在公辦學校讀書,學校對孩子管理照樣到位!孩子明白家庭生活艱苦,感恩父母艱辛,自己發奮讀書,孩子照樣可以成才!

    第三、家庭條件差,孩子去消費高的學校讀書,生活務必有點拮据!這樣孩子與身邊消費高的同學之間就會顯得格格不入!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期生活,孩子會感到很自悲,這樣不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綜上,孩子讀書還是從實際出發,相信孩子是塊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 2 # 非標機械設計菌

    你這個和家境實在太差,還要去留學了一樣,請三思再三思

    作為貧困生零成本留學的先例、歐洲讀書四年,掙扎工作六年的過來人,粗暴總結是:“家境實在太差的,最好不要出國了!”

    家境的阻礙,很多人只看到經濟方面;

    哪怕只談經濟,很容易曲解成:"我留學一共要花多少錢",這樣的一錘子買賣。

    以下幾種情況,我建議三思後行

    1.單親家庭、父母需要情感支援,或者父母有傷病殘疾的。

    2.家庭矛盾顯著的。生長環境不好,留有心理創傷,情感脆弱的

    3.自身患慢性病、大病後遺症、亞健康隱疾的

    以上三條跟錢無關,下面一條是經濟問題

    4.(留學開銷 / 家庭收支流水) 佔比太大,家庭收支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的。

    錢以外的問題複雜,更難以遇見。學生年輕,意識不到,成年後的身體退化,大病風險遞增。往細了說,家族有心血管疾病歷史的,年輕時膽固醇高點沒感覺,到了三十可能就有哪兒不舒服了。國外醫療體質不同,或者預約耗時,或者擔心保險,很容易小病感冒拖成肺炎心肌炎、急性病拖成慢性病。

    單親家庭,且沒有再婚的,你是父母的唯一精神支柱,對上一代的情感負擔,比其他孩子更重。再假如你海外工作順利,職業發展不錯,人家的父母可以相依為命,而你呢?海外生活久了,跟父母的共同話題減少,造成親子心態隔離。例如你可能漸漸適應了西方人的晚婚晚育、甚至丁克,但單親父母更希望早點抱個孫子。

    原生家庭關係不和諧的更復雜。有夫妻矛盾,父母不負責,多兒女偏心,重男輕女等等。例如父母出軌,各有外遇,為了你保持形婚,你一出國,徹底離婚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父親養情人,把15歲的兒子送出國讀高中,離婚娶小三,又生了倆兒子。大兒子出國太早、自控力差,連年留級復讀,高中讀了六年,大學讀了十幾年也就master。期間精神空虛,整日寄託華人教會,說話做事像個孩子。留級太多,學生簽證續不了被迫回國,快四十的人了,心理年齡十幾歲。這溫州人教會里出來巨嬰,怎麼適應國內的職場競爭。

    心理上的亞健康,更難以自我發覺,甚至抗拒就診。因為傳統誤解,容易諱疾忌醫,自己憋著。醫院精神科,很多是家長拉去的,要麼是拖到幻視幻聽了才去。在國外,不論約醫生,還是心理諮詢,一層語言的障礙+一層文化的隔牆。去之前還要像presentation一樣備個草稿,查下疾病術語,更加打擊求診慾望。關於爛大街的抑鬱症,留學生精神類疾病比例很高,(文末索引)。

    歐洲生活十年,神經失常案例見過幾十個了,自殺或自殺未遂的屈指而不可數。和留學中介廣告裡添油加醋的成功人士不同,這些客死他鄉的留學生是被忘卻的,他們的親朋也無心撰錄,自揭傷疤警示後人。

    因此你不會看到:

    女留學生為了一個offer被解褲腰帶時的窘迫,

    更罕有聽聞

    異鄉的美少年,為職業的boost跟白人老gay同床共眠的苦楚。

    與之對應的是,留學產業方興未艾推波助瀾,又有多少中介寫手把留學的餅畫的很甜美,

    倖存者

    比偏差 更偏差。

    談經濟問題以前:

    我出生3線城郊,父親中年得子突發心梗,搶救及時,然後內退下崗。一直在家教我,勉強上了個985. 大一父親去世,媽媽文盲殘疾,家庭收入從未超過500。本科學費貸款,生活靠獎助學金。窮得既沒錢報託福,也出不起申請費。後求助於論壇,發現巴黎高科確實不要錢。隨即放手一搏,總開銷不到500人民幣(200護照+180公證費+付印材料費,申請詳情見文末第一個索引),申請到全獎留學,機票報銷。四年畢業後,勉強在法國找個飯碗,但是究其原因,因為眼界受限、貪圖小富即安、缺乏拼搏精神,不是特別滿意。這倒不是回國的主要原因。我是單親家庭,老母親自己在國內。如前文所言,這是很不負責的。更重要的是,她的關節炎每況愈下,今年終於不能再拖了,醫生建議兩條腿依次手術。上個月膝關節骨刺切除,雖然錢不是問題,但手術簽字、用材選擇、術後輸血,每一次醫院都要我舅舅聯絡我委託。親戚也不錯,24小時有侄女照顧,但是恢復期就沒有協助了。所以無論如何,明年另一側膝蓋手術,我都要回去。另外我自己也有輕度的抑鬱症,醫生也說我回國應該會好一點,建議我早點結婚吧。抑鬱症誘因在文後第三個索引。如果只看經濟角度出發,我在國內高中本科期間都是特困生,作為典型先後報道與安徽天津兩個省衛視。但是拋開經濟,看綜合家境,我挺好的。儘管從小到大,父母總是因為窮的問題吵架,但是沒有大矛盾。爸爸很帥,跟張震很像,年輕時風流往事不少,但是婚後立馬斷了聯絡。由於冠心病後遺症,下崗內退,乾脆就從小教我讀書。英語實在沒法輔導,就找會英語的親戚,他跟我一起學,然後監督我。這樣的教育陪伴彌補了學校的不足,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比很多人的成長環境都好。關於家庭教育的部分,不多追述,索引文後第一個連結(裡面有先祖在民國時期留學的故事,這完美的詮釋了:家庭經濟不是留學阻礙,家長眼界格局和態度才是)。我媽雖然文盲,但是發現我有抑鬱症徵兆以後,還是動員我叔叔,一起把我拉去醫院診斷。

    下面細談經濟枷鎖,很多自認家境一般的,只在自己的子裡一般,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貧窮。

    例如郊貧民窟的老張和老王,在家境一般的知乎兒眼裡,可能沒區別,都是ds階層。但是貧民窟拾荒老太看得細:“他倆差遠了喲,老張吸5塊的黃山煙,老王吸1塊8的紅三環。老張家空調裝了十幾年了,24小時轉;老王家這2年才買,還不捨得開怕費電。。。”窮人之間的比照,在老太嘴裡,能說的跟跨國諮詢行研報告一樣。人只對自己熟悉的消費範圍感興趣,這也是很多人小富即安的原因。

    國內消費過得去的,大學食堂吃得起,週末長假還能娛樂一下,這是你們熟悉的消費方式。留學以後,你可能要被迫熟悉這些習慣了: 糾結哪家超市廉價品多,郊區屠宰場賣肉是不更便宜?宿舍合約馬上到期了,哪裡能租個過得去的房子,房租不超過爸爸工資呢?相信我,這些瑣事會佔據你很多精力,也會讓你憂心忡忡。國外的每一天,你都消耗家庭200~500+的流水。與中國不同,你的固定開支比例大,節約空間很小。房租 交通 學費,這些遠大於你吃的開銷,國內有集體宿舍,但是國外群居,人均面積小了,法律簽證都會卡你。

    國境線是道濾網,窮人過濾掉了。國內普通甚至小康的,出了國在同胞裡就真的墊底了。經濟尚一受約束,就容易考驗人性。古語人窮志短不是妄談。朋友一起去旅遊,預算800USD,這可能是×二代家一天的收入,但是你爸媽可以花兩個月,你還能心安理得的以這種方式社交麼?這個例子是客氣的,記得前面“貧民窟老張老王”對比麼?這不是臆想的,就是居委會低保申請時聽到的。名額有限,老太太站在老王那邊,幫著對付老張。

    社會底層內部矛盾更大。貧民窟 吸兩塊錢煙的老王,最嫉妒 吸五塊煙的老張,而不是吸中華 熊貓的老闆。這個道理放在海外也是一樣,家境不富裕的,在海外同胞群體裡的階層,就跌落成老張老王那樣了。你不會和富二代發生糾紛,除了羨慕嫉妒恨交集不大。但是極可能與同樣家境的,因為房租稅務物業水電費爭的失去理智。所以豆瓣上說,留學生奇葩多,華人內鬥互相坑害不是空穴來風。

    海外華人會抱團,留學生群體至少多數小康,問題就出在這裡。統計學上有個極值Pareto分佈,極端值域方差很大。直觀點的例子,看看你家所在的區縣也好,鄉村也罷,以幾萬人的社群為單位,按收入從大到小排名,在中位數附近取100個人,水平基本差不多,如果取最富裕的100個人,這些富人之間都天壤之別。類似的道理,留學生群體的貧富差距是放大的。

    正如評論所總結,留學的經濟收支,是全家的抗風險能力,就像人才專案風投。教育是種人才投資,國內教育計劃經濟。大學考研按部就班,不確定因素少。若按同樣套路,家裡準備20萬夠學費,父母省點我再打工恰夠生活,這種計劃經濟思路是絕對不行的。西方留學,要從市場經濟finance角度看:註冊資本、固定投資、流動開銷、流動收入、風險意外支出,甚至專案風投,任何組分都很可觀。簽證的時候就要看你存款,這個是註冊資本。出示父母工資單流水,這一步是信用稽核。有些學校錄取的時候,就要交一筆定金,如同金融交易的initial margin.房租伙食水電網,這些流動開銷,也比國內高很多。對於不寬裕的家庭來說,最重要的是流動性風險。對於你的定期開銷,能否長期持續cover?家裡做生意的,突然減產、意外、破產。爺爺奶奶生病,存款可能就不夠你留學結束了。獎學金、兼職、實習、助教和助研專案對沖支出,但是這些收入是機會性的,資金鍊鍛鍊的風險始終存在。文章開頭我就用(留學開銷 / 家庭流動收支) 佔比概括了,如果你一個月花1-2萬,父母緊巴巴的,一個月花兩三千,你佔了全家消費的80%以上,自己能心安理得麼?

    家裡生意垮了,被迫退學的不是沒有。流動性風險也不限於資金鍊斷裂,畢業的時候,找工作空窗期,獎學金斷了,你的流動本金可以持續多久。如果你的專業就業不易,要做飛機火車去異地面試,開銷更大。哪怕你讀IT這樣的搶手專業,可以說你是一個“優良資產”,前景良好,但流動風險也更大。如果流水不足,你可能就要急於找個飯碗戶口,哪怕這個工作和你專業興趣有偏差。

    說留學的靈活學制以前,先讓我們做個測試,假設給你三份資產。資產1:固定理財產品,未來五年,年收益25-50萬的回報。資產2:中等風險股票,未來五年,年收益在10萬和100萬之間等機率分佈。資產3:高風險期權組合,60%的機率一分錢沒有,30%機率收益50萬,10%機率收益千萬。你玩哪個?這個選擇很取決家庭經濟,人只對自己熟悉的消費範圍感興趣,2000和4000的月薪差別,在民工看來是天壤之別,至於買愛馬仕的小老闆,比擁有私人達索飛機的富豪,他感覺不到差別。上面的三個資產,也就是專業和職業選擇的模型。家境略差的的會讀工程和IT,收入回報相當於資產1。選擇資產2的,好比金融職業,但是不確定性略高,一般都是家庭小康的。敢於選擇資產3的,那相當於創業,高風險高回報,基本都是家底十足的,才敢投入青春。這裡進而又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不論學業還是職業,窮人習慣了被動學習,家境好的更擅長主動奮鬥。在條條框框的限制下,各種經濟壓力之下,窮人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寒窗苦讀無礙,但是留學生活更加考驗主動學習的能力,這一點往往家境好的更擅長。

    留學學制靈活,花錢明目更多,雙學位、換學校屢見不鮮。你發現一個自我投資機會。要花20萬去讀一個雙學位,一半的機率打水漂,未來年收入增加一倍到五倍的機率分別為10%。究竟是讀還是不讀呢。把家庭看作企業,這是一個新的專案風投。幹了就好比又建了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子公司;放棄的話,你會不會傷心呢?這些機會專案,都要求長期持續的流動資金。

  • 3 # Biere的lvorytower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出發:就好像你買一個商品,或者做一筆交易;1、首先你要衡量你付出這麼高的學費給自己帶來的經濟影響有多大?會不會影響到你的其他重要事情!2、你付出要得到的是什麼?只是學歷和簡單的理論知識,和普通學校沒啥差別?還是對工作或豐富自己同時又能讓你快速拿到滿意工作的經歷. 3 家庭不好,沒太大關係,如果價效比很高,勇敢的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只要想讀,有目標,看得出回報,我是支援的!

  • 4 # 李小汪老西

    有些人家境不好,還要花上萬的學費去學校讀書?

    要客觀分析這種現象,就要區分義務教育階段還是非義務教育階段。

    如果是義務教育階段,在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父母還要花上萬的學費,送孩子去讀書,這種家長要麼是虛榮心比較強,要麼是堅信讀書能夠改變命運,TA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

    之前就遇見過一對夫婦,他們生活在一個4線城市,夫妻雙方都是普通的工人,每個月的收入合起來有6000元左右,他們家的孩子之前是在公立學校讀書,但學習成績比較一般。

    後來他們看親戚家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之後,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因此他們也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在當地有一所非常知名的私立學校,據說,這所私立學校90%以上的老師,都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並且有40%左右的老師擁有碩士學位,當然這所學校的學費也非常貴,如果走讀學費一年是2萬人民幣,如果全寄宿學費一年是3.5萬人民幣。

    學費一年3.5萬元人民幣,再加上生活費等各項費用,一年下來一個孩子至少要花費4萬元左右。

    但這對夫婦最終還是決定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去讀書,因為他們覺得公立學校裡面教學質量比較差,老師平時不怎麼管學生,孩子還是在公立學校學不到任何東西。

    當然,看似理性決定的背後也有虛榮心在作祟,有些私立學校就是刻意的利用家長這種心理。

    比如有些私立學校經常會告訴家長,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你只有送孩子去私立學校,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再比如,還有一些招生老師會利用家長的攀比心理,他們會告訴家長,某某家的孩子就是在這所學校讀書,現在的學習成績非常不錯,我們學費是貴了一些,但教育是投資,不是消費。孩子以後考上名牌大學,一個月的收入就能夠抵上一年的學費。

    非義務教育階段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也有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父母,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去讀書。

    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有些家長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即便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比較差,也要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上大學。上大學雖然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畢業的時候,孩子也不一定能夠找到合適的工作,但至少有大學文憑,有文憑找工作相對比較容易一些。

    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高中和大學階段基本都是按照成績進行錄取。成績比較好,就能夠優先選擇比較好的學校,這些學校教學質量比較高,並且學費也相對比較便宜。而如果學習成績比較差,此時只能夠選擇教學質量比較差一些的學校,或者是學費比較貴的私立學校。

    在大部分地區高中階段是對學校的學費,每年一般是幾萬人民幣,但大學階段不同學校的收費標準可能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大部分民辦大學一年的學費是在3萬元人民幣左右,有一些民辦大學的一年學費可能會達到4萬甚至5萬以上。

    此時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選擇這些私立大學,主要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其他選擇。

    當然,還有一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花上萬元的學費去讀私立大學,主要的原因是在這些學校裡面有些專業的就業情況非常好,在有些家長看來孩子花十幾萬,拿到一個大學文憑,畢業還能找到一份工作,這已經非常不錯了,即便是砸鍋賣鐵,也是值得的。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 5 # 豆爸侃教育

    家境不好,還要去學費上萬的學校讀書?

    有人說這是虛榮心作祟,其實我倒不這樣認為。因為我就是這樣的家長,先說說我的經歷吧。

    關於K12教育,我的理念一直是:小學重習慣,初中重基礎,高中重能力。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對孩子的教育是按三個階段來規劃的:

    01.

    2006年,女兒讀小學,當時我為她選擇了本地教風嚴和學風好的實驗小學,期間配合老師,重點培養了女兒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習慣。

    02.

    2012年小升初,在學校的選擇上我們進行了慎重考慮。鑑於女兒在小學雖然養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但學習基礎並不是很好,所以我們為她選擇了本地一所私立學校。

    當時學費每年12000,生活費和管理費每年11000,加上其它費用,每年至少計劃30000元。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幾乎就是一年的工資。

    但我非常看重那所學校的辦學理念,也進行了多方打聽和比較,最後還是決定選擇它。我始終認為錢沒了可以掙,但錯過了機會以後再多的錢也沒用。

    03.

    2015年初中畢業前夕,由於女兒學習還算優秀,班主任做工作希望她繼續在該校讀高中,並給出了優惠條件:每年18000的學費減半。其實學校沒有優惠,我們也會選擇在那所學校,因為那裡的學風和校風確實不錯,除了學習,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孩子的全面發展很重要,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皇天不負有心人,我們的付出總算得到了回報。2018年女兒考入了國內著名的財經大學。最重要的是,她現在很有主見和能力,學習基本不用我們操心了。今年由於疫情的原因到現在還未開學,她除了認真完成每天的網課外,還開始自學第三種語言,學習之餘也主動承擔一些家務。這跟她K12期間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單從這一點來說,以前的所有投資都值了。

    舉自己的例子是想說,培養孩子只有方向對與不對,沒有該與不該。在學習這件事上,只要家長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TA的學校,並與老師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成長就不會錯到哪裡去。

    如果家境不好,又想送孩子去高學費的學校讀書,提幾點建議,僅供題主參考:

    1.家庭經濟不寬裕,選擇私立學校無可厚非,但也需要量力而行。

    為了孩子,父母雖然可以節衣縮食、砸鍋賣鐵,但也要考慮家庭生活的實際,尤其不能借債供孩子讀書。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大後方,將會讓全家人陷入困境,包括孩子的學習。

    當年我的工資基本就供孩子讀書,而生活就主要靠妻子的收入。

    2.客觀判斷孩子是否適合讀私立學校。

    首先,由於私立學校一般要求住校,這就要求孩子具有正確的學習觀。如果孩子完全要靠家長或老師督促才能學習,那花高價學費去混時間就沒必要了。

    其次,如果孩子是中學生,可以開誠佈公地與孩子進行交流,並來一場君子協定。說實話,這些學費對富裕家庭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對一般的工薪家庭還是壓力挺大的。給孩子講明,父母送TA去私立學校讀書,是為了有一個更合適的學習環境,而不是奔著學校可口的飯菜去,也不是去跟同學攀比的。

    如果孩子是小學生,就沒必要說這些了,說了孩子也不一定懂,反而徒增壓力。

    3.多方瞭解,正確選擇合適的學校。

    同樣是私立學校,但每所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儘可能地透過本地的業內人士打聽一下學校的情況,然後再根據孩子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學校,而不是盲目或道聽途說地隨意選擇。

    結束語:

    人生是一條單行道 ,只有進檔,沒有倒檔,孩子的成長過程更是如此。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各有各的利弊,在學校的選擇上沒有最好的,只有更適合的。只要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那就大膽地選擇吧。

  • 6 # 英語與外貿

    家裡條件不好,還要去學費上萬的學校讀書。一般情況下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你覺得他家條件不好,但實際上他家條件還不錯,只是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脾氣。所以平時對他的生活資助不夠。想要讓孩子吃一下生活的苦,培養出吃苦耐勞的良好品德。畢竟現在很多90後都是蜜罐兒裡泡大的而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長遠。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父母還是比較多的。

    另一種情況是他家的條件真的不好。但是呢,他們還能願意來到學費上萬的學校去上學,就證明他的父母意識超前。特別願意為孩子的學業花費自己的金錢。這種情況下父母要承擔了會多一點,但是學費貴了,學校他的教育水平一般比較高。孩子在這個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或者是以後就業前景就會比較好。不然父母也不會砸鍋賣鐵的花費家裡那麼多的錢去給他上課。那孩子日後就可能有出息一些。

    或者是這個孩子在上課之餘,平時有別的收入渠道呢?去補貼自己的學業。這其實都不好說的。

    希望每一個年輕人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希望每一位含辛茹苦的父母都能夠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7 # W小E

    就要看一個人是否努力了,如果那個孩子花費上萬元,去學校則為了吃喝玩樂,不想工作的話我覺得真的沒有必要。如果他努力想著去進取還是應當支援的,因為他既然有那份決心去讀書。那麼他在學校也肯定會意識到自己家境的一個不好。也會想辦法在課餘時間去找工作,去彌補自己生活。上的一個狀況家境的好壞,與他的努力程度,你要說之間沒有關係的話,也不完全正確,因為在小的時候的話,父母對他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是比較好的話,那對於他來說,他的努力來源於他從父母身上學習到的,那他可能也會很努力,現在這個社會當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時候都在說寒門很難再出貴子了,原來是因為大家都很窮,所以說知道努力學習是一個出路,當然現在不一樣了,雖然有的人家境不好,但是和原來相比的話,所謂的家境不好,只是和其他人相比,如果真的是特別不好,那就要看這個孩子,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了,因為現在的貧富差距太大了,如果他有一定的虛榮心的話,那她的家境只會讓他覺得自卑,又很難去努力,但是如果說他對自己的家境已經接納了,不會因為自己的家境而自卑的話,那有些人他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她想要的結果。

  • 8 # 章魚哥

    讀書就像是一種投資,你不付出,你怎麼可能有收穫,窮人翻身最好途徑是透過知識改變命運。但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是一直在投資的,為什麼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堅持到最後。沒有等到實現學習的獲取成果階段,如果你在最後一步放棄了,那麼你以前的所有一切努力都將白費。人生那麼長,沒有點做大事的投資心理怎麼會有大成就,在面臨最後一步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搏他一搏或者選擇迴歸碌碌無為的普通人生活,難道我們生來就是註定成為普通人的嗎?人生那麼長,萬一學習投資成功了呢?我們是不是完全有一個新的世界,所以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上大學,未來的事就交給未來的自己吧,不為青春拼一拼,你甘心碌碌無為的白來一趟嗎?放手去幹吧,即使最後失敗了也會對自己說道我盡力了,無悔了。

  • 9 # 瑞雪兆先知

    家長這樣做,理由很簡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家境不好情況下,家長為何這樣做?這是因為他自己看到和體會到,沒有贏在起跑線上,要贏在終點是很難的。為何很難?有時從社會學的角度很難去解釋,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此外,還有人說,不是還有“大器晚成”的諺語嗎?為何非要贏在起跑線上?

    是的,是有這樣的社會現象,但在“贏在起跑線上”和“大器晚成”兩者中選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因為大器晚成是否最終能贏在終點仍然是未定的,更重要的是,大器晚成者早年都是相當的辛苦和艱難,誰又願意去受苦呢?

    雖然社會學家會用各種勵志的、雞湯的語言來解釋這兩個社會現象,但並不能令人信服。不過,如果你看完本文,你將不得不信服“贏在起跑線上”是有其哲學基礎的,而且可以用數學進行完美的證明,並且同步得出為何存在“大器晚成”的社會現象。先請看完影片。

    在這個影片中,展現的是一個股票的K線走勢。股價在形成了一個低點後,展開了新一輪的上漲,達到了一個區域性高點,有點類似人生中的一個事業小高點,比如考上北京大學。

    隨後股價受阻回落,放在人生來看,就是孩子忽然發現班上的同學都是各地的學霸,自己小縣城的學霸排名墊底,於是意志受挫(股價受阻)。隨著股價不斷回落,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斷下滑。

    如果孩子有正確的世界觀,他知道人生遇到阻力回落是自然的,也是難以避免的,因此,他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將邁進大學校門視為人生一個新的起點,向周圍的強者學習,漸漸地,股價企穩了,他的學習成績也穩住了,形成了調整的低點。

    隨後他積極向上,學習成績又開始回升,隨著股價的回升,他的學習成績也許還沒有超過他的同學,但他的成績與拔尖同學成績的比值在上升。如果他遇到好的機會,畢業後他可能會反超那些大城市的學霸們,不僅贏在起跑線,而且贏在終點。

    如果另外一個同學,也和他一樣來自小縣城,到北京大學後才發現自己與班上其他學霸比,成績根本算不上好,於是意志消沉,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最終調整的低點可能會創下新低。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後來醒悟過來,反彈的高點由於受制於調整的低點,要追上同學們就很難了。

    這種情況,就是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的社會現象。前些年經常爆出小縣城學霸進入大學後,才發現自己根本算不上個人物,於是破罐破摔導致自己人生慘敗的新聞,就是這個道理。

    從影片可以看出,雖然贏在起跑線上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波高度決定了你內在的力度,調整結束後在新的上升週期中,你仍然會釋放出這樣的力度,但是因為你自暴自棄,挖了個更深的坑跳了下去,導致自己人生的調整低點超出了正常的幅度,因此,第三波主升浪的高度,自然要遠遠低於那些在調整中保持積極心態的人。

    好像囉嗦了半天,我並沒有證明為何“贏在起跑線上”對人生非常重要,以至於每個家長都在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這個,我們要從哲學的角度去解釋。

    一個人能夠贏在起跑線上,那麼第一波他是成功的,這個時候他建立的朋友圈一定是同齡人中最有實力的一批人。但是,如果他調整幅度過大,那麼,這個最牛朋友圈的人都會漸漸疏遠他,甚至拋棄他。結果,他只能在底層重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而這個底層朋友圈的能量顯然要遠遠小於最牛朋友圈的能量。

    如果你沒有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你周圍贏在起跑線上的同學很不幸都在第2浪調整中慘敗下來越走越低,而你2浪調整幅度較小,並且透過多年的努力,使得自己的實力慢慢升了上來,並在主升浪中把握到了機會,那麼,你就是那個大器晚成的成功者。

    綜合上述的分析,我不僅從哲學角度,而且從數學角度都證明了,贏在起跑線上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沒有贏在起跑線,只要你2浪調整守住較高的位置,並努力提升和充實自己的實力,那麼也有可能在第3浪中反超同齡人,成為大器晚成者。

  • 10 # 地獄中仰望天堂909

    其實就是投資而已。

    就家庭來說,收益比較大,不過風險也大,而且當事人在其他方面的經歷肯定比較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野史和正史哪個更是真實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