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筠書話

    眼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阻擊戰正在艱難進行。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就是切斷其傳播途徑。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就是彼此見面還要不要再握手?

    不握手,會顯得生分冷淡,握手,又擔心彼此交叉感染,好多時候是握手之後也不方便馬上洗手。

    握手禮儀來自西方國家,現在看來它真的不怎麼科學。

    一是,容易傳染疾病。人的手掌汗腺最為發達,一雙未清洗的手上含有幾十萬個病菌,一克指甲垢裡隱藏有幾十億個病菌,平均每隻手上攜帶的病菌多達上百種,是傳播流感、呼吸道、感冒和傳染性腸胃炎等疾病的主要媒介,握手後往往不能及時洗手,會帶來病毒傳染的隱患。

    二是容易誤會,影響感情。當面對十幾個人時,一一握手不僅頗費時間,而且有握手順序誰先誰後的問題;人多不能遍握時,又出現了關係親疏的問題。

    三是容易出現尷尬局面。很多人不懂得年輕人遇見長者誰先伸手,下屬遇見領導誰先伸手,男士見到女士誰先伸手,經常會出現尷尬局面。而且,男士與女性握手的力度時間都不好把握。有些人就因為握手不當給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那麼,有沒有一種替代的辦法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有!這就是恢復中華民族的拱手見面禮儀,用拱手來取代握手。

    拱手禮,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相見禮儀,可以追溯到西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禮記·曲禮》中有“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的記載,在春秋時期就已流傳,自明朝以後廣泛應用於官俗各類社交場合,成為社會交往的一種常用禮節。

    在中國古代,人們相見時雙手拱於胸前的禮節,不僅體現了文明禮儀,也構成了一道無形的健康屏障。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中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儀比西洋人的衛生,因為中中國人是“握”自己的手(拱手),不必去握別人的手。它的好處還不僅於此,它簡單易學,不需要身體其他部位配合,動動手就可以搞定。“拱手禮”比握手禮更優美、自然。‘拱手禮’優美大方,相隔數十步亦可為,絕無傳染疾病之虞,也不會因誰先伸手、時間長短、力度大小而出現尷尬和誤會。

    拱手禮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同時施與多人,抱著的雙手在胸前拱幾下,就可以表達對所有人的禮敬。

    這種傳統的問候方式,包涵的是感謝,是拜託,是祝福。既文雅,又安全。

    同時,“拱手禮”是增強民族認同的一種機制。特別是在疫情嚴峻時期,行拱手禮,既能保護彼此、保持距離,又可以通過禮節傳情達意。雖然在西方握手禮的衝擊下,近幾十年拱手禮不再那麼風行,但也從未遠離過。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在新春茶話會、重大會議入場時都習慣施以“拱手禮”。央視主持人在春節期間、春晚上也行拱手禮,特別是在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今天,在疫情如此嚴重的形勢下,用傳統的拱手禮替代握手禮,可以相互保持一定距離,減少和防止病毒的傳播。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中國的拱手禮儀形式,有其明確的道德指向和情感色彩,千萬不要搞錯,以免引起誤會。男子拱手,左手在上;女子拱手,右手在上。現在,好多人喜歡用雙手合十的禮儀形式跟人打招呼,也有不妥。因為合十禮也叫合掌禮,是佛教專用禮儀,不信仰佛教的人用之不妥。

    總之,無論是從現代科學還是歷史文明的角度考量,重拾拱手見面禮節勢在必行。讓我們一起來行動起來,不再握手, 阻斷病毒傳播途徑,拱手行禮,共同傳承文明守護健康!

  • 2 # 小蠻腰視界

    人與人見面,總要有個禮性表示。

    綜合觀之,“握手禮”雖流行,但仍有尷尬成份,更別說新冠時的避免接觸。至於諸如“鞠躬禮”,也好,但似過於莊重拘謹。其他如“擁抱禮”丶“貼面禮”丶“親吻禮”丶“碰鼻禮”丶“碰肘禮”等等,形形色色…看來還是中華民族的“拱手禮”大方丶得體丶文雅丶莊重!

    期待拱手禮的恢復與發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司機從駕校買假證,用了18年,還開房車四處旅遊,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