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誕老人9266
-
2 # 白天講述生活
我見過一對老夫妻一生無兒無女,但是他們的侄兒侄女外甥之類的一直對他們兩個噓寒問暖,逢年過節也會探望送禮,最後還給他們養老送終了的。
也見過一個老太婆生了七個兒子,晚年孤零零的自己住在一間連電都不接通的小木屋裡自生自滅,隔三差五就聽見她那些兒媳婦咒罵她老不死的,趕緊去死的話。
所以,我覺得生兒育女是一種選擇,但真的不要寄望養老什麼的。
選擇生兒育女,老了能兒孫滿堂自然很好。
但是,有些人選擇丁克過生活,老了也不差啊。
-
3 # 高山流水詩歌集
養兒防老是人性本質之一,無可厚非,誰非議,誰就違揹人性。只是,比養兒防老更重要的是傳承,人類的傳承、文明的傳承、文化的傳承……
-
4 # 拉布圭
之前看到過一個調查,關於“養兒防老”的誰會觀念問題。調查表明,對於“養兒防老”這一觀念已經呈現出弱化趨勢。從50年代到90年代,這種觀念逐漸淡化。相反,越老的人越相信“養兒防老”,也會有重男輕女的思想。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觀念的轉變和社情的改變。“養兒防老”不如“買險防老”。不僅如此,現在養兒養女觀念逐漸平等(也要看地方,大多數是不再重男輕女),認為“女兒不去男兒”的觀念也逐漸淡化。
對於有個孩子會更踏實,因為老了有人會管你的觀點,不敢苟同。社會中“啃老族”也是不少的。是否會踏實要看從小你給他的教育,教出什麼樣的小孩。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萬事都是有因果關係的。久病床前無孝子,養兒養女,也要養“保險”。有了一定的保障,對於兒女來說他們也少一分負擔,對於老人來說,也是一種依靠。
-
5 # 董國良隨筆
“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流”,這句歌詞通俗易懂的唱出了關於“養兒防老”的傳統認知觀念和社會現實發展之間的距離。
當然,儘管如此,養兒與否在“防老”上還是有很大分別的。至少在精神層面,多一份念想就多一份精神支柱,君不聞“老來最怕是寂寞”,哪怕是一個電話的問候,一封郵件的關心,總是有勝過無的!
所以,關於“養兒防老”,要擺正心態,正確看待哦。
-
6 # 楚留香記
中國傳統的觀念確是如此,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人生存壓力的增加,加上前些年計劃生育的影響,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還有就業形勢嚴峻,不要說獨生子女,就是兩個孩子也未必能防老,因為現代人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了,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不知不覺變化了,養兒,在現代人看來,充其量是多一份牽掛而已。
-
7 # 一念安生
毫無疑問,每個家庭乃至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正是依靠著人類的生生與不息!
自然界中人的感情最為豐富,正是因為有了喜、怒、哀、樂,有了牽掛,我們才有了心心念唸的羈絆,有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嚮往,以及對未知未來生活的憂慮與彷徨!
正是由於眷戀當下,未來可期,我們一邊緊緊抓住眼前,一邊又展望將來,甚至望穿來生來世!
我們有句俗話,“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後看子敬父”,描述的就很形象!這是一種比較辯證的總結與認知,反過來看“三十年後看子敬父”,父輩的旗幟已不復當年,而是要靠子輩來察言觀色,既體現出子承父業,又展示了青出於藍。
這就是世代相傳與香火延續,子可為子,子亦為父,生生不息。以至於幾千年來,大家對於“人有三孝,無後為大”,至今都邁不過這道坎。
所以,自古至今,世俗紅塵,沒有人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從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到牙牙學語,姍姍學步,一點一滴都能融化父母的心!
前天打電話我還在說教表弟、表妹,把舅舅、舅媽兩個孤苦老人留在家,也沒個人照顧,倆老人身體也很不好。每次我去,總跟我嘮叨,兒女啥時候回來?
我能怎麼辦?電話裡,每次表弟總是工程趕緊,表妹亦是要帶娃,工作又離不開,都跟我對付,老人家老了,毛病可能多點,等有空閒一定回來!
-
8 # 嚴化萍
我覺的養兒防老,是很多老一輩人,留下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到現在依然是這種傳統美德,可是現實中,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狀態,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由其是在現的高消費,和物價的上漲,還有很高的房價,孩子上學,都讓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
現在的年輕人,上有老下有小,還要照顧晚年父母,還要供養自己的孩子上學,所以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不願意養老人,而是自己都顧不上自己。
所以說作為父母,或者老人,好好把自己身體健康保養好,儘量不給自己的孩子.添麻煩,老人有了孩子,心裡確實感到很踏實。
或者覺得自己有孩子以後,到了晚年,有個依靠,老人要是有個什麼小事.大事,或者有小病.大病,孩子在身邊,或者孩子在遠方,都能夠得到孩子的關心.與照顧。
所以老人到了晚年,自己有孩子,心裡也是比較有安全感。
但是有一點,老人最好自己多存一些錢,老人有錢,到了晚年,不著急不上火,萬一有個大病,或者自己有錢,就不那麼著急忙慌了。
這時候老人有孩子,孩子可以幫助自己的父母,或者照顧父母老人,老人父母.得到孩子的照顧與孝順了。
-
9 # 城鎮戶籍打工者
當今社會,幸福家庭中,養育兒女,不是老了要經濟上的依靠,而是精神上的寄慰。
過去養兒防老的觀點,在獨生子女一代,己完全遺失。
現實生活中,經濟不獨立的老人,當成為兒女的負擔與拖累時,大家都過得不舒心。
經濟獨立的老人,特別是還能幫襯兒孫的長輩,才顯出父慈子孝,其樂融融。
撫育子女,主要是老了精神有所寄託。
人要分清主次,在自己有經濟能力的前提下,再養育兒女,豐富自已精神生活。
回覆列表
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觀念,目前中國的農村基本還是這種模式,我認為在養老這個問題上,一般來講,有兒總比沒兒強。
1、養兒防老還是目前農村特別是北方農村的主要養老方式。我老家也是農村的,如今我們村幾乎是100%的兒女養老,最可憐的就是那些農村的“五保戶”,他們沒有子女,只憑國家給的一點不過生活,雖然說沒有餓著肚子,沒有住著露天的房子,但他們喝有子女供養的老人相比,還是有一點差距的,所以在目前形勢下,養兒防老還是一個有效的養老方式之一。
2、當養兒防老遇上獨生子女,它就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知道,一對獨生子女要贍養四位上一輩的老人,有時還要贍養上上一輩的老人,如此沉重的養老負擔,確實讓他們不堪重負。隨著當年的獨生子女將要變成養老的主力軍,單純的指望兒子養老是不現實的,我們應該有這個思想準備,適當降低期望值,把自己的養老和社會養老聯絡起來,依靠國家渡過自己的晚年生活。
4、養兒防老是中華民族傳統養老方式,當這個方式遇到新問題時,我們要正確的看待它,尋找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但不管用什麼方式養老,兒子都是老年人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增加了許多期待。
5、俗話說,養兒防老、栽樹乘涼,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我們還應該不能忽視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養兒,並不是說你生了兒子就不一樣了,養了兒子就能老有所依,而是你要怎麼養,養好了才能防老。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做人要懂得感恩,要孝順父母這些優良的品德不能遺忘缺失。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懂得無論何時自己的父母都是家人,自己踏入社會後也要惦念著父母,多回家看看。養兒之所以能防老,是看你把孩子教育成怎樣,溺愛跟苛刻都會讓結果適得其反。
願我們的老年朋友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即便不是兒孫繞膝,也應該和兒女其樂融融,讓兒孫成為你晚年生活的快樂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