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肖鄅
-
2 # 林城—布衣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典故出自於《國語·周語上》,說的是西周厲王姬胡暴政,百姓多有怨言,厲王就命人去監督百姓,有非議朝政者都要治罪,這樣百姓的怨恨都積於心中。大臣召公預見到危險,去拜見厲王勸說道,“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
厲王不聽勸諫。公元前843年,也就是西周厲王三十七年,百姓不堪剝削壓迫起來反抗,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最終死在了彘地。
歷代有作為的君王都非常注重從歷史中學習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教訓。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提出過:“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主張關心百姓疾苦,注意聽取百姓的意見。在朝廷上,李世民非常注意聽取敢於犯顏直諫的大臣魏徵的意見。
歷史上,也有一些帝王為能真正聽取到百姓的意見,而微服私訪深入民間。宋朝和明朝也都有不殺言官的傳統。其目的也就在於能更好的聽取民間和百姓的意見和心聲。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本意是: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給君主帶來的啟示:人民有言論自由,自己做不好,也不要妄想透過堵住人民的嘴,來扭曲事實,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