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王陽明的良知學說,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良知。應該用良知來修為自己,教育子女。
第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學說,我理解有三層意思,一是良知與行為的合一,二是知識與運用的合一,三是認識與實踐的合一,對於自身修養與教育子女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王陽明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特別是對於四書五經要點的解讀,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
《陽明先生則言》相對《傳習錄》和《王陽明全集》來說,內容更加精煉。
您願意閱讀《王陽明則言譯讀》嗎?
回覆列表
-
1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
2 # 守道進道出道道道相通
王陽明的書本人沒讀過,但我可以明確的告許你。王陽明是修內五行的,從網上對王陽明隻言片語的解讀,就能知道。
世間萬物的成長衰敗都是由內而外的,也就是說內在的根基,決定外在事物是否可持續發展,是最主要因素。因此,做為個體要成長髮展從自身修練開始,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獲取知識積累智慧的根本法則,內心的強大是支撐整個外在境像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為了鞏固基礎,把王陽明的一些理論認知,做為基礎來修行是很有必要的!
題目的意思是《則言》應作為大家的家訓還是發問者自己要作為自己的家訓?還是已經是家訓了求為什麼?
我的答案是以上三個都不成立!
我不認為《則言》能作家訓也不認為有人會把《則言》作家訓。至於提問者自己,那是他自己的事。我說說我的觀點。
王陽明是個馬背上的哲學家,並不是一個社會學家或教育家,他的心學更多的是闡述認知世界的哲學方法論,而不是為人處事的具體規則和方式。比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種哲學道理怎麼用來做家訓?這是一因。
王陽明的《則言》還是有一定深奧和難度的,不是一般學者能理解和深諳的,更不是普通家庭可以融會貫通用來做家訓的,“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一有謀計之心,雖則正誼明道,亦功利耳。這些極富哲理的思緒,怎麼進行傳承和解釋?此乃二因。
家訓是指一個家庭所崇尚的最高道德標準和在行為處事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通常是最通俗易懂的言語和辭藻,且朗朗上口易於傳承,比如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之類尚可。《則言》是一部經典,如同四書五經,用一生的來研讀尚不可深諳,豈能作家訓口傳?此乃三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