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前前哥哥

    這是個挺主觀的問題,首先開心與否都是自己決定的。

    生活也不可能都是天天開心。柴米油鹽醬醋,都會不期而遇,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向上的心,積極的心態,這樣我們才能說是生活。

    更多的時候,只能是一個人去面對。對生活要有責任,要有信心。

    其實想要改變,自己就要努力的往前發展,不管生活還是工作中。

    最後祝陌生人心想事成!加油

  • 2 # 棉印記

    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5年前自己的親身經歷。當時的我收入不錯,家庭也還好,但就是開心不起來了,對於自己的這個狀態我深深感到憂慮,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後來看到海藍博士的情緒梳理課,我明白了。原來自己多年來是把自己丟了,以前走的路都是父母要求的,家庭需要的,生活需要的,自己活的是由此的被動,沒有自我,一切都是別人安排的。自己沒有走在一條自己喜歡且善長的道路上。在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了全方位的調整,重新去讀自己喜歡且能駕馭的專業。開始清理身邊的不喜歡的人和事,這樣做之後,以前怕冷的我,不怕冷了,手開始有了溫度,神奇吧?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別人說我都不信,因為沒有科學依據。以前睡眠很淺,現在也深了,做自己之後失眠都好了。脾氣還溫柔了,呵呵,神奇!

  • 3 # 若然印加

    首先我們要明白開心的標準是什麼,我們並不是永遠都可以開心的,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容易二字。其次,要知道變與不變的原則,究竟如何改變,才能讓我們的生活維持相對的幸福。最後,我們要認清楚自己的境況,並且由此看清自己身上的責任與擔當。

    何為開心?我們可以維持多大程度的開心?

    開心和高興、幸福這類詞一樣,只是一種主觀感受。一杯水,對於長跑運動員來說,就是開心,對於久旱的非洲人民來說,就是莫大的幸福,而對於魚米之鄉的江南,一杯水也許不算什麼。

    另外,我們不能維持絕對的開心和幸福,我們能做到的,只有相對開心,相對難過。這其實複合古猶太人的二八定律,不知題主發現沒有,在一段時間內,就算再開心也有二分傷心之事,就算再難過也有一二分開心的掛念。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不可以覺得不開心就總是改變,那樣永遠找不到穩定的幸福,目光要放在遠方。

    究竟應當如何改變才能維持相對幸福?

    這個問題,《易經》裡講的很清楚,很多人覺得《易經》是一本算卦的書,其實不然,它的內容包含著宇宙的智慧和規律。

    《易經》的“易”就是改變的意思。易經有三不易,首先是“變易”,意思是世間萬物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改變的,包括題主的生活,是無時不刻不在變動的。二是“簡易”,是說以我們的智慧,很難把所有的事物規律都明白清楚。三是“不易”,是指雖然所有東西都在改變,但總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宇宙的規律。題主的工作生活也遵循著這個規律。

    具體到題主的問題,易經裡說的很明白,變的原則是三點——“權不離經”、“權不多用”、“權不損人”。

    權不離經:我們所做出的改變,一定要遵循著自己的責任和原則,否則不僅不會真正地感到開心,反而會後患無窮。

    權不多用:我們不要一直總在變變變,如果有改變的機會,也不要濫用。

    權不損人:這個很好理解了,我們所做出的改變不要對他人有害。

    如何才是真正的開心?

    我個人認為,無論從道德良知層面說也好,從《易經》裡談也罷,我們的開心一定是建立在自己的責任和擔當之上的。如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那樣的改變題主千萬不要做出來。

    道德和宇宙的規律約束著我們做出改變,只有成為一個有擔當的人,才有機會獲得那種穩定的幸福,而快樂只是短暫的、相對的。那些人人喊打的盜賊、罪犯,哪一個不是為了一時的快樂而失去了終身的幸福?所以,當自己身處的環境讓自己覺得不快樂了,首先不要想改變,首先要想對家人和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當代社會,尤其是年輕人,骨子裡是浮躁的,做事是急匆匆的,我們為了同一個目的——“幸福”而奔波勞碌,其實我們忘了真正的幸福就在每天喝的每一口水,每一頓飯裡面。不要總是想著改變,想一想如何知足常樂,如何適應社會乃至宇宙的規律,我們才能真正獲得長遠的、穩穩的幸福。

    希望對您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前任再次見面的場景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