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時的確不會換位思考,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記得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豐子愷先生在文章中記述了他與一個小孩兒的一段有趣的對話。
他問這個孩子你最喜歡什麼?這個孩子想了想回答說最喜歡逃難。
豐子愷不明自,孩子為何會喜歡這個?
原來,每每逃難,孩子能看見大郵輪,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這個故事中,豐子愷若不從孩子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他將很難找到正解。
若豐子愷在孩子提出這個想法之後,對孩子說“少胡說,逃難有什麼好”,直接反駁孩子的童趣,那孩子多冤啊——被無端批判一頓。
至少在這件事情上,幸好豐子愷並非一個自以為是的成年人。
事實上,成年人在面對孩子時,有個天然的自以為是的認知與心理優勢。
這是不去換位思考的重要因素。
成年人與孩子衝突絕大多數都緣起於此。
其實,只要你從心眼裡也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你很可能就會思考你當下的行為。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知之明。
接下來,你會想即然如此,那我又該如何改變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八個字,你肯定聽說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絕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時的確不會換位思考,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記得曾經讀過一篇文章,豐子愷先生在文章中記述了他與一個小孩兒的一段有趣的對話。
他問這個孩子你最喜歡什麼?這個孩子想了想回答說最喜歡逃難。
豐子愷不明自,孩子為何會喜歡這個?
原來,每每逃難,孩子能看見大郵輪,能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這個故事中,豐子愷若不從孩子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他將很難找到正解。
若豐子愷在孩子提出這個想法之後,對孩子說“少胡說,逃難有什麼好”,直接反駁孩子的童趣,那孩子多冤啊——被無端批判一頓。
至少在這件事情上,幸好豐子愷並非一個自以為是的成年人。
事實上,成年人在面對孩子時,有個天然的自以為是的認知與心理優勢。
這是不去換位思考的重要因素。
成年人與孩子衝突絕大多數都緣起於此。
其實,只要你從心眼裡也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你很可能就會思考你當下的行為。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知之明。
接下來,你會想即然如此,那我又該如何改變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八個字,你肯定聽說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