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亮人
-
2 # 日衝資訊 黃
儒家思想是唯心主義思想。它強調仁義禮智信這些意識上的東西是社會的根本。儒家的幾個代表人物中,朱熹的理學提出“本心即性,性即理”,王明陽的心學,更是提出“心即理也”,這些都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
有人說儒家思想中不是也有天人合一這樣的唯物主義觀點嗎?事實上,儒家和道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天指的是神明,它是道德的本源。而道家的天指的是自然。我們通常理解的天人合一實際上是道家所說的天人合一。
儒家思想中也有許多辯證的思想,如中庸之道。它不同於主觀唯心主義,應該是客觀唯心主義。有些人覺得把儒家思想歸到唯心主義就徹底地否定了這一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哲學思想。其實,唯心主義的觀點未必就是錯誤的,唯物主義觀點也未必就是正確的。辯證地去看待唯物和唯心,大大方方地承認儒家思想就是唯心主義,並不會損害儒家思想的光輝形象。
-
3 # 靈機讀書
儒家思想包括唯心,也包括唯物。違心也是走極端,唯物也是走極端。儒家講中庸之道,不能站兩端,只能站中間。所以說儒家也不唯心,也不唯物,也可以唯心,也可以唯物。
-
4 # 二湶映月
孔子也不唯心也不唯物,乃是中庸之道。不管是什麼,在社會當中並不起什麼作用,社會是強人的社會,強人說對就對,比如說在七十年代批林批孔。唯心唯物中庸之道,這些理論是強人治理天下的運用工具。貧民百姓學而無用之。那只是上流社會對下流社會的一種學說,不要當回事兒。
-
5 # 就北離
孔子的儒家思想屬於唯心主義,毛澤東思想屬於唯物主義。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具體爭議表現為關於物質與精神的主屬問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精神為屬性,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本體,物質是屬性。唯物主義認為存在在先,意識為派生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在先,物質是派生的。
儒家思想唯心主義的證明和具體例證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有,風吹旗子,一個和尚說風吹動旗子,一個和尚說旗子自己在動,禪宗六祖惠能跳出來說,傻瓜,莫爭,是你們的心在動。。。惠能就是唯心主義。。。柏拉圖力證‘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即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念,它們相互依託剋制,構成了完整的理念的世界。嗯,寬闊而強大,等於是一念我有,天下在手,不在手也在手。。。。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認識了物質才去思考物質背後的東西和原理,和尚說風吹動了旗子,就是風吹動了旗子,為什麼有風,因為空氣流動,因為空氣密度不同相互擠壓造成了流動。。。
世界太複雜,宇宙太廣闊,沒有任何一種哲學理念和見解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也是唯心主義,因為我就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自己參考吧。。。。
-
6 # Zz前浪zZ
人類的未來不是在天堂聚會
從倍受束縛的舊時代到自由自在的新社會,人們似乎早就看到了幸福彼岸,是富人當然好,要什麼有什麼,但窮人也不怕,一場革命就可“翻身解放”,再不然“壽終正寢”還可以去天堂享福。這樣的理想也不斷催生出無數思想流派,都說在“拯救”世界,都說為人類“消業”。可究竟世界能改變什麼?當然我也回答不了。但對於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唯物”意義,有一點愚見,以共交流。
首先世界各種宗教或學說包羅永珍,那誰最牛呢?不用說當然是“耶穌”,不算信徒多少,單就憑美國的老大地位,世界人民都得認帳。那麼“耶穌”如何影響人類?咱不是信徒,僅能視其表面現象。一是不用門票錢,不用香火錢,不用算命錢;二是教義簡單,行或不行一句話,就算文盲也沒啥關係;三是天堂太美好,想什麼有什麼,也不用擔心“輪迴”。那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能讓全世界人民都“享用”呢?這裡有個溫馨提示:去天堂的列車,只賣單程票。在沒有上車前,吃喝拉撒還是離不了,與人就要掙錢養家;與國就要捍衛領地。正因為如此,“耶穌”降世之聖地,雖已歷經幾千年卻因現實的慾望而戰火不斷,聖地百姓至今苦難未解。
那到底有沒有既解決現實又解決未來的“法門”呢?也許有一天如霍金這樣的史詩級科學家能為我們解開宇宙之謎,因為我們很期待人生能有一次“穿越”。但眼下的日子,既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更要在現實中繼續流血流汗。鳳凰網有檔節目叫“要想知道2.5億年後地球什麼樣,就要先知道2.5億前地球什麼樣?”這個大題目說出一個小道理,即:只有不忘歷史才能展望未來。對個人來說生命如此短暫,有個天堂比什麼都強,但對人類來說,生命需要延續,未來不是在天堂聚會,而是生生不息於地球或宇宙之中。因此,我們人類祖先艱難走過前世,我們後代子孫就要努力走好今世。
那麼有什麼東西不以“未來”相許而是立足於今生今世的“修煉”呢?我以為孔子及儒家思想就有所啟示。因為儒學首先是唯物主義,不會去來世找幸福;其次儒學沒有因果報應,僅有為人之道;第三儒學立足“不捨晝夜”,過期不候。如此,我們不妨先來議議儒學的“無神論”。其實孔子本來就不談鬼怪之事。但我以為最重要的看點是對比其他教派的“天命論”,儒學完全是針對人生在世的行為而言,這其中最多是希望“官員”為政以德。許多人對孔子最大的不滿是那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說,都以此認定孔子就是“皇帝家”的人。實際這句話是針對當時齊景公為政混亂,不守“君道”而致國家危機,孔子當面指出。可惜齊景公並沒有聽從勸告,不久齊國滅亡。
貫徹於《論語》之中一個是禮,一個是仁;禮是形式,仁是內容。其中:“仁”大家相對爭議較少,而關呼“禮”通常是最痛恨的。其實孔子的“禮”就是一種秩序,放在封建社會,自然要符合當時的歷史現實,“君有君道,民有民規”,但放在今天不就是如法律、公約一樣的現代文明秩序嗎?同時就個體而言,正如習主席所要求的那樣,當官就不要圖發財,因為“官道”貴在為民眾服務。意思很明確要發財就去市場上自個掙。還有其他職業也是一樣,“醫道”就是救死扶傷、“師道”就是為人師表,而為人父、為人子、為人夫、為人妻,難道不需要承擔一點角色之責嗎?
《論語》貫徹了“人以群分”的原則,或稱之為君子或稱之為小人,而君子不一定富貴,小人也不一定貧賤。君子是為人處事的道德模範,是人生追求的一種境界,從來不與財富“捆綁”。在現實世界惡貫滿盈者一樣榮華富貴,於是佛學大師說:“這是前世善緣未用完。”嘻,真是很有意思呀,明明是國家無道才會有小人當道!還有一種現象,儘管許多人認定孔子那套就是偽君子之說,可現實世界的人們卻更願意同“有誠信、有禮貌”的人打交道。古代就有儒將、儒商之說,今天我們看到“非誠勿擾”中那些個時髦A貨女,也一樣喜歡給臺灣大叔暴燈,成功率還滿高。好奇問之,“女士們,你們怎麼看?”,曰:“臺灣大叔文質彬彬,低調謙虛,不事張揚,儒雅可靠,。”
《論語》通篇沒有講人死後會有什麼結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理解就是抓緊點時間吧,不然以後想做什麼也沒機會了。實事上人類不能預知未來,所以看不到死之後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能記錄前世的人和事,尤其是那些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積極奉獻者,其嘉言懿行就不會被忘記。正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總之,人死之後能不能去天堂享福或者轉世榮華一下,尚無法驗證,但人死後卻一定可以“蓋棺論定”。
膚淺地談一點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唯物”意義,並非否定其他宗教學派。人們有理由相信幸福天堂,也有理由相信極樂世界,但如果我們都去“打坐唸經,置身度外”,以尋求自由清靜的世界,那還有誰給我們人類創造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呢?又有誰來推動社會進步。只要我們人類不想把天堂當做“終點”,今生今世,每個人就必須努力在現實中爭取做個君子,“仁、義、禮、智、信”樣樣不能少。
回覆列表
從整個儒家思想(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奠基者)的角度來看
儒家思想表現為一種入世的哲學
因此,我認為非要給孔子的思想扣一頂唯物或唯心的帽子的話
那應該算到唯物主義這一類,分支就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