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說臨過許多帖,想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一思路按理說是沒錯的,但書法更講究功到自然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恐怕很難成。
古人書法之所以經典,都是從無我到有我,從傳統書法中走出來,脫胎換骨,水到渠成。
可見,融匯貫通必須建立在“功到”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不是炒什錦,好比炒青菜和紅燒肉,根本融不到一起。而是建立在心中有定力、胸有成竹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吃透一本帖,掌握了其筆法和結體的基本法則,有了“主心骨”,才能講融合。例如,隸書的“君”,張遷碑的筆法、結體特點和藝術風格,與禮器碑裡的“君”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你掌握其中一種為主,而後再理性分析兩碑之間完全不同風格的根本所在,從而悟出和領會筆法和結體規律,再把所掌握的規律,融合到你的隸書創作中。正如古人所說,精通一門,兼融百家,道理就在於此。
融匯貫通是自然而然的事,不是有意為之,若有意為之則流為江湖體,自成一體也是水到渠成,有意為之實為名利勾心,功夫修養不到強為之必為醜怪之流。
你好,你說臨過許多帖,想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一思路按理說是沒錯的,但書法更講究功到自然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恐怕很難成。
古人書法之所以經典,都是從無我到有我,從傳統書法中走出來,脫胎換骨,水到渠成。
可見,融匯貫通必須建立在“功到”的基礎上。融匯貫通,不是炒什錦,好比炒青菜和紅燒肉,根本融不到一起。而是建立在心中有定力、胸有成竹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吃透一本帖,掌握了其筆法和結體的基本法則,有了“主心骨”,才能講融合。例如,隸書的“君”,張遷碑的筆法、結體特點和藝術風格,與禮器碑裡的“君”是完全不同的,只有你掌握其中一種為主,而後再理性分析兩碑之間完全不同風格的根本所在,從而悟出和領會筆法和結體規律,再把所掌握的規律,融合到你的隸書創作中。正如古人所說,精通一門,兼融百家,道理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