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的導航
-
2 # 陳相潮人
披麻戴孝古稱“服絰″。絰.是古代喪服期結在頭上或腰間的麻帶。《儀禮.喪服》:“斬衰裳,苴絰杖絞帶”。《注》:“麻在首在要(腰)皆曰絰″。《禮.檀弓》:“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絰以出″。古代喪服有五種,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叫做“五服″遇喪事根據親疏關係不同而穿相應的喪服。民間稱“五服內親人″,即源於此。
謝謝邀請。五服一說最早在《禮記》《國語》《荀子》《漢書》都有記載。只是在東晉的《晉律》裡第一次把其納為法律(準五服以制罪)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判處不同的刑罰。而且,開始的五服簡單說就是一種喪服分為: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按血緣關係的親疏配備穿著不一樣的服飾。在當今的社會這個禮制依然存在,不允許近親結婚,也是以五服為標準,關於五服怎麼算?也許有些地方標準風俗不同,在我們這爺孫這三代不算服,因為都是直系,血緣關係太近。以後就是一代一服,在廣大農村地區,這個五服是很重要的。我們在山東青州府青城縣白馬灣千丁王家莊遷到河北613年,都是以家譜記錄延續,由於人太多就分為(三門九支)所以,這應該就是中華民族的傳承和凝聚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