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朱自清就立馬想到他的《背影》,讀書時對這篇文章沒什麼感覺,只是記得文中的幾個場景,買橘子,爬月臺等。現年滿26,回讀此書,亦無甚深感覺。所以我很奇怪人人都說《背影》怎麼樣怎麼樣,而獨我未看出文中好在哪裡,心想無非就是敘述了在火車站送別的場景,有個背影描寫,作者的內心也未做細緻的描寫,而最重要的是,我居然沒有什麼觸動。我想,一篇文章如果是好的,不一定結構,措辭都是好的,但一定是打動人心的。所以我很困惑,別人說的好是跟風還是真的看出什麼了,望解惑。
回覆列表
-
1 # 高先生的婠婠姑娘
閱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父子深情,這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感念。這是人之常情,同樣也是家庭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時的朱自清二十歲,還在北京大學唸書。而當時的父親正遭遇雙重災禍,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讓父親陷入了困境。養家的重擔還在父親一人肩上,此時的兒子又要外出求學,在謀事和送行之間,父親選擇了對兒子的愛。他將兒子的路途平安看的更重。不止送兒子到火車上,還為兒子的路上著想,臨別前還吃力的翻過鐵道買橘子,“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樣的父愛催人淚下。
文章中的父親是慈父的形象,但同樣他也是一個剛強的父親。面對災難,他的心聲是“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大有泰山壓頂不彎腰的氣概。
看這篇文章,我們對父愛的感知會更深一層。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幾十歲的孩子還是孩子,朱自清的父親也是這樣。
中國的慈父總是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己能省則省,最好的東西讓下一代享用。背影,為了兒子勉為其難的形象,正是中國慈父形象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