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內科學》中,尚有痰飲、胃脘痛、嘔吐、痞滿、消渴、腰痛、頭痛、痺病、胸痺、虛勞等,皆視為疾病,並分別依託這些疾病辨證論治。然而,除臨床上通常將消渴與糖尿病、胸痺與冠心病病等同外,咳嗽、洩瀉、水腫、嘔吐、痞滿、血證等大多數中醫疾病(包括中醫婦科、兒科疾病),皆為多種西醫疾病共見的症狀,倘若如此,難道中醫是基於症狀辨證論治嗎?如此辨證論治的實質是什麼?不僅如此,如果一種中醫疾病見於多種西醫疾病,或與西醫疾病為一對一關係,基於不同中醫疾病辨證是否應當區別對待?教材採用同一模式辨證論治,是否妥當?請諸君賜教!
回覆列表
-
1 # 鄉村中醫孫大夫
-
2 # 梁茂新
透過比較不難發現,中醫的術語混亂是極其普遍的。除病名混同症狀外,病與證混同亦不乏所見,如血證、痞證、痺證、喘證、哮證、痛證等,其實均非"證"。此外證與證候、證與病機、病因與病機,均交叉混淆。進而導致中醫理論經常出現彼此矛盾的情況,影響臨床診治,以及準確的學術交流。
-
3 # 辰銳9
你是隻看了中醫書籍目錄而沒有看具體內容就大發感慨。
哪一本書籍會教咳嗽全用a方,洩瀉用b方?
問診的症狀採集只是四診之一,你為何說中醫診斷和開方全憑一問診的症狀。
病名並不會包含,病位,病性,病理。這些都需要在四診的基礎上具體確定出來,進而具體論治,每一病名下都會有若干種治法來對應不同的病機。而不是按病名論治的。
個人認為中醫裡的教材屬入門級書籍。內科學所羅列的症名是響應毛主席提倡的新中醫的產物。方便學習把常見症及病因,病機,治則,用藥歸納而己。如果這種歸納為橫向,你可以再縱向看看。比如胃脘痛其中一病因為脾胃虛弱,縱向看脾胃虛弱還能致什麼病症。何必要相互對應?中醫裡的辨症論治,是體顯辨,是體顯症,後才論治。辨是人種,生活環境,飲食習慣,情緒因素等的綜合,症因辨的物件不同,辨出的症也不同,論治也不同。應該是沒有不妥的地方,就看讀者是怎麼個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