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由來以久的老問題了。這個問題之所以頑固不化地得不到解決,只能說明造成該問題的根本原因一直存在,沒有實質變化。
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法律機制。
從一開始,“農民工”就是一個多此一舉、後患無窮的定位,實屬自尋煩惱。
雖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實際上,自把這些從業者貼上“農民工”的標籤,就意味著他們和“職工”身份無緣,在勞動關係中也就沒有既定法律地位,自然沒有法律可投可訴,成為法律盲區,才會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演,才會出現管理部門在法律之外另設所謂“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機構和人員,徒增財政供養負擔,而且也僅在年底過年前高調行動,年復一年法律始終缺席,是無作為,還是無法作為?
其實,在推進城鎮化、社會保障逐年擴充套件的新時代,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契機。
當務之需,兩個摒棄:
摒棄“農民工”三個字,讓本就不復雜的問題迴歸正常。
摒棄成人思維、家長思維、保姆思維,讓每個人成為獨立的法律主體,保有公平、均等的權利。
這是個由來以久的老問題了。這個問題之所以頑固不化地得不到解決,只能說明造成該問題的根本原因一直存在,沒有實質變化。
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法律機制。
從一開始,“農民工”就是一個多此一舉、後患無窮的定位,實屬自尋煩惱。
雖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實際上,自把這些從業者貼上“農民工”的標籤,就意味著他們和“職工”身份無緣,在勞動關係中也就沒有既定法律地位,自然沒有法律可投可訴,成為法律盲區,才會出現拖欠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演,才會出現管理部門在法律之外另設所謂“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機構和人員,徒增財政供養負擔,而且也僅在年底過年前高調行動,年復一年法律始終缺席,是無作為,還是無法作為?
其實,在推進城鎮化、社會保障逐年擴充套件的新時代,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契機。
當務之需,兩個摒棄:
摒棄“農民工”三個字,讓本就不復雜的問題迴歸正常。
摒棄成人思維、家長思維、保姆思維,讓每個人成為獨立的法律主體,保有公平、均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