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看頭條時學到了內卷一詞,對於個人職場上的內卷感到觸目驚心,但是我發現大家更多的關心的是個人而非企業,因此我就有了疑問,為什麼很多企業樂於內卷?
以我所熟悉的銀行業來舉例,前幾年某銀行開設了一個新網點,該網點為了提升自己的業績,暫停便捷渠道,要求所有的客戶上櫃臺,強制銷卡重新辦卡,以提升自己的存款和客戶數量。要知道能到該網點辦理業務的客戶絕大部分已經是該銀行客戶了,這麼做只是在搶奪本企業的其他網點客戶,並不能產生新的存款和效益,只是在浪費客戶時間和企業成本。
但是該網點卻成了績優網點,行為得到大力推廣,我實在不明白,銀行在制定考核指標時,為什麼要引導網點之間的惡性競爭?這種自己網點之間的內卷真的有效益嗎?
回覆列表
-
1 # 馬師丨超能決策實訓營
-
2 # 雷的視界
“內卷”作為一種現象,最早美華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從藝術角度提出來的。比如你看下面這張圖,這是紐西蘭毛利人的裝飾藝術。它特點是特別精細,看起來相當複雜,有各種細微的層次。這可是手繪的,你一看就知道花了很多功夫。但這個複雜是一種單調的複雜。精細倒是精細,但是精細得沒有太多意思。它就是幾種模式不斷地重複,沒有什麼創造力和多樣性。從事這門手藝的人,我們只能稱之為“匠人”,不能叫“藝術家”。因為精細,你會覺得挺厲害,這錢花的值,但是這種藝術其實沒有太多欣賞價值。對吧?
這就是內卷。向“內”演化,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複雜,其實都是幾個固定模式的重複,沒有能跳出模式的創造力。戈登威澤說,哥特式建築藝術其實也是內卷 ——
內卷能給企業帶來利潤嗎?
————
掙錢不掙錢,跟企業能力有關係,跟企業老闆有沒有出息有關係!和內卷外卷關係不太大。
有掙錢能力的企業,有出息的企業老闆,內捲了掙錢的可能性大一些。
沒掙錢能力的企業,沒出息的企業老闆,對內對外,內卷再卷,都一個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