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除了教書育人,傳承知識之外,對這個社會並沒有直接貢獻。而科研工作,假如你勞碌一生,並沒有做出什麼突破性的工作,在教科書上,連一個註腳的位置都沒有,你所寫的文章,除了讓你畢業,評職稱之外,似乎並沒有推動科學的發展,甚至可有可無,對於做理論的科研工作者,極有可能面對這樣的問題,正確的理論只有一個,絕大多數的理論文章可能是錯誤的。
那麼科研工作者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體現在哪裡?
回覆列表
-
1 # 懷疑探索者
科學研究從來不是個人單槍匹馬在作戰,即使是愛因斯坦,他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成功,也不是憑空就實現的。愛因斯坦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假設愛因斯坦出生在南太平洋一座小島上,一輩子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座小島,他自然研究不出相對論。所謂的“科學天才”,畢竟是極少數,我們耳熟能詳的大科學家,古往今來也不過幾百號人,能上教科書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一個公理或者公式的,更是微乎其微。可以說,科學界絕大多數都是做常規科學,那種做突破性、開拓性研究的,畢竟是極少數人。
我舉一個例子,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他是一個知名的天文學家。但是,朱進的名氣不及霍金,霍金提出一個“霍金輻射”,科學界就憑這一個就可以做幾千篇論文。那麼,名氣不如霍金的朱進就對社會沒有價值嗎?朱進可以做一些基礎的科研工作,還可以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這些不也是貢獻嗎?
正是全世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他們點點滴滴的小貢獻,匯聚起來,才徹底改變了我們這個世界。就好比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但能被上級記住的不過是李雲龍、趙剛以及幾個營長的名字,那些普遍的幹部和戰士,就沒有貢獻了嗎?沒有這些普通的戰士,僅靠李雲龍等少數人就可以打贏戰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