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了分享社
-
2 # 索思課堂
主題提到的父母對孩子教育理念不同問題,現在也是有孩子家庭經常遇到的一個大家比較重視的問題。其實理念問題也屬於對一個事情的看法的範疇,兩人理念出現差異是正常的,因為很難有兩個人對一個事情看法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當教育理念出現不同看法時,最主要的就是雙方先自己坐下來進行好好溝通一下,最好理性的分析一下。
針對於孩子教育理念問題,分析時,要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要考慮下孩子自身的因素是什麼樣的,是否適合自己所倡導的教育理念,適合孩子的才是最重要的;(2)另外,考慮下家庭因素,主要從家庭條件,周圍環境,經濟收入等幾個方面考慮下,教育理念的可實際操作性,切記脫離實際,好高騖遠,這樣對家庭
、孩子都不是好事。
如果父母雙方,自行溝通,無法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的話,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找第三方進行諮詢。那首先就是孩子自己的老師,老師肯定是這方面的專家,並且對孩子一些情況比較瞭解,一般可以提供非常有用的建議。另外呢,可以找父母雙方周圍的一些人,並且是雙方都比較信任的人,像親戚、朋友、鄰居、孩子同學家長等,那些家裡教育孩子比較優秀的,可以請教下別人,讓別人給些建議,最後再做綜合考慮。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不易的事情。當父母對孩子教育理念,出現分歧,要多溝通,協調 ,畢竟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
3 # 小熳子
這種情況我們家也上演過,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爸總在給我唱反調,太氣人了。
(1)我兒子以前很沒時間觀念,經常早上遲到。我每天早上都要各種催他,有時候真的火到吼的那種。他每天吃早餐太慢,吃到一半我讓他別吃了,趕緊走。孩子爸一聽到我罵孩子聲音就要跑出來當“慈父”了,還說什麼:“早餐要吃好才能精神聽課,遲到也沒關係的,好好把早餐吃飽”。
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吃十幾分鍾才吃到一半估計還要十幾分才能吃完。每天出門都是匆匆忙忙的,直接和孩子爸吵起來:“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以後長大難成才的。你現在放縱他,等他再大一點估計你比我更惱火……”吵架間,孩子班主任打電話過來詢問孩子為什麼還沒到校。真是心情糟糕透頂。
(2)還有,他經常晚上十一點還帶宵夜回來給孩子吃。我平常教育孩子超過晚上九點不要吃東西了,會增加腸胃的負擔,讓人睡得不踏實。他倒好 每次都把孩子叫起來吃宵夜,又是燒烤,又是飲料……我看見腦殼都痛。他給出的歪理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就要吃飽,別管他什麼時間,吃飽才能睡得踏實。這我也是醉了~
其實,夫妻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當著孩子面吵起來。孩子會偏向於對他“有利”那一方。當然 我肯定不是他所偏向那方,所以後面我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我找孩子爸談過:以後我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在孩子面前和我唱反調,就算有看法,過後我們兩個調解。他對我要求就是:教育孩子不要用吼的,有事好好說。就這樣,大家各退一步 家庭氛圍也好很多。
其實,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只是觀念不一樣。理性面對,不要孩子沒教好,夫妻感情先變糟糕了。
-
4 # 司馬贈青衫
這世上能斷家務事的,只有一位“清官”,那就是孩子。
如果父母雙方教育理念不一樣,不僅家庭矛盾不斷,而且會對孩子性格造成影響。這點不需多言。
而且,家長越在孩子面前迴避矛盾,孩子越容易受影響。
怎麼辦呢?
不如急症用猛藥,讓孩子來決定誰說的有道理,應該聽誰的。
當然,肯定是要講方法的,不能像拉票一樣為難孩子,讓孩子當夾心餅乾。
講個真實的例子。我的堂兄是做生意的,比較粗線條,他媳婦是報社校對,認真謹慎,兩個人性格完全不一樣,談戀愛時相互吸引,結了婚就開始小矛盾不斷。生兒子後矛盾升級。
有一天,兒子放學回來,眼睛受傷了,問他只說是自己不小心撞的。
我堂兄兩口就吵了起來。我嫂子說孩子受傷不是一次兩次了,懷疑是校園霸凌,要去找老師。我堂兄則覺得我嫂子小題大做,男子漢受傷很正常,鬧大了孩子沒面子。結果怎麼樣呢?
問了其他同學才知道,兒子很想報籃球班,但他不敢給父母說,怕他們又吵起來,就自己偷偷練球,動作不規範,免不了會發生點小意外。
兩口不吵了,主動找兒子談心,並且表示以後有不同看法,先徵求孩子的意見。
這以後,倆人還是一樣拌嘴,但是在教育方面,他們的進步是,學會了傾聽孩子和關注孩子。只要是兒子說的,倆人都服氣。
意外的收穫是,兒子從此性格變得越來越外向,自信心也越來越強,做事更有主見了。
不要總覺得孩子小,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懂事。他們對父母關係的敏感程度,也遠超我們的想象。家庭矛盾迴避孩子,不如坦誠相待,傾聽孩子的聲音,接受孩子的幫助。
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暴露弱點,有時候父母的不完美,反而能成就孩子的成長。
同時,讓孩子看到,人生不總是和諧美好,也有很多煩惱和憂愁,但只要積極面對,總是有辦法改變的。
-
5 # 向愛而生1827
第一,誰的對聽誰的
第二,事先雙方多溝通,達成共識,協調一致管理孩子
第三,共同學習,同進步。
-
6 # 楊院生老師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父母的教育理念可以不同,每一種理念都有利有弊,關鍵是看自己孩子更適合哪一種,怎樣去揚長避短。
所以,兩個家長一定要溝通好,一定要用一種理念去培養孩子。否則孩子會很難受,兩位家長的教育理念也會很難落地。
-
7 # 北京嘉園裝飾
應該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培養他的特長,不能把自己的教育理論強制給孩子,那樣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只會和父母的期望背道而弛。教育以人為本,培養有特長,對社會有用的人,畢竟時代在變化,教育的理念要順應時代的發張!順應孩子的特長興趣!以順應社會為準,以人為本!
-
8 # 小兜兜吖
這種情況應該說是很常見的,畢竟是兩個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人,再組建一個新的家庭,過程中肯定會出現各種磨擦,而這種磨擦在有了孩子之後,問題會更為突出,有喪偶式教育(一方不管不問)、詐屍式教育(一般不管,突然詐起來唱反調),等等。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但簡單說來也簡單,鄭重其事地開個家庭會議,明確一點:平常小孩誰帶的主要教育就歸誰管,遇到歧議,大人揹著小孩進行商討,在小孩面前絕對統一戰線,即便要分紅臉白臉配合,也絕對不能打對方臉,沒有誰願意幹著吃力不討好的事,儘管是一家人,講究的是溝通、尊重、理解、配合。
-
9 # oo句號oo
理念不同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們兩個不要因為理念不同,立場不同,而當著孩子的面進行爭吵,這樣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反而會讓孩子對你們兩人都排斥。夫妻二人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觀點,建議可以私下溝通,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爭論
-
10 # 我的袁大人
教育理念不好評價誰對誰錯。個人觀點有分歧很正常。關鍵是要在教育孩子這塊達成默契,合理分工,如:如果媽媽負責孩子學習,那家裡其他人就負責生活上的教導。切記一人管太多
-
11 # 北京童寶媽媽
你好恭喜你你家孩子父母對教育孩子這方面的問題上都參與的。至於聽誰的,不完全取決於父母,也要看孩子的想法,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對他們的影響重大!聽誰的不僅要看父母所站的立場,還要根據孩子的實際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這裡,我說說我的看法,供你參考:
1、父母都參與孩子的成長,是家庭最良性的發展狀態。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重要問題,在涉及到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媽媽插手較多。爸爸處於缺失狀態,在缺失的教育狀態裡。孩子是無法健康成長。身心會受到媽媽的影響而變得畏首畏尾,不合群,比較孤僻。只有父母都參與其中才能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2、在教育方面,多讓爸爸參與意見在教育孩子這方面,我建議讓爸爸多參與,因為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頻率太高了。從十月懷胎到成長,媽媽一直都在扮演很溫柔而無所不能的角色,這個角色沒有假期,可以日夜顛倒,可以隨叫隨到,甚至可以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未來。
爸爸參與的孩子成長過程,不僅能緩和家庭矛盾,更能讓孩子跳出母子的成長怪圈,讓孩子以男人的眼光看世界。
-
12 # 育兒園的小師奶
孩子父母對孩子教育理念不一樣,怎麼辦?應該聽誰的?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
孩子父母對孩子教育理念不一樣,這個很正常,畢竟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受到的教育程度都是不一樣的,至於應該聽誰的,當然是誰有道理,孩子更容易接受誰的聽誰的,畢竟只要是孩子的父母,都只是為了孩子好:
很多夫妻經常吵架,也是為了孩子,但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和真正的意義在於讓孩子健康的,積極的成長,但是如果兩個人經常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爭吵,那麼,這個就跟我們的初衷是適得其反的,所以,在孩子教育的這個問題上,夫妻兩人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夫妻兩個人意見不合,我建議私下溝通,至於應該聽誰的,其實沒有一定要聽誰的,我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可以看一下誰比較有道理,誰的這種教育理念更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而且比較愉快的接受,那麼我們就暫時認為孩子應該聽這個比較容易接受的,畢竟所有問題,溝通是特別重要的。
-
13 # chujo
第一夫妻和睦最重要,和諧鬆弛的家庭氛圍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要為了對錯而在孩子面前爭吵。這一點我自己做的很不好,我兒子小時候我經常為了孩子的事跟老公吵的天翻地覆,我老公是那種平時你跟他溝通,他都是是是,你說的對。說的有道理。可一旦遇到事立馬把自己說的忘得一乾二淨了。尤其是當孩子成績不理想啦,讓他在朋友面前沒面子啦。他就突然變了一個人一樣。開始疾言厲色的教育我兒子,甚至一些狠話都能說出來。於是我壓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就跟他吵了起來。之後很多天我都不能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對老公自然也好不起來。直到有一次4歲多的兒子問我
“媽媽你不喜歡爸爸嗎”
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這麼問,
他說你每次都不跟爸爸好好說話。
兒子接著說“媽媽你對我這麼好,為什麼不能對爸爸好點呢”
我當時心裡一沉,原來小小的他心裡多麼希望家裡媽媽是愛爸爸的。
於是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幼稚可笑。自認為給了孩子最好的愛,卻不知最好的愛就是媽媽愛爸爸。
第二當我們遇見分歧該怎麼處理呢?不要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一意孤行。誠懇的自我反思,放下情緒坦率交流。不要想著一下子能改變他的想法,或者忽然哪一天他就頓悟了。養育孩子的整個過程矛盾都會存在。所以我們利用好自己對孩子爸爸的影響,我時常看一些育兒書籍,尤其喜歡尹建莉老師的書。看到精彩的地方我就要求給他讀一段,然後再讀一段。他心情的時候會跟我討論一下,最近幾年我發現他比以前進步了不少。很容易跟我達成共識了。所以說成人的成長也不是一撮而就的。也要給他時間和正確的薰陶。
第三如果實在不能達成共識,也不要太過勉強。那我們就努力修煉自己,把精力集中到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上,給孩子更優質的愛。只要有一個人能堅持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心靈就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那孩子就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一定要記得媽媽愛爸爸,夫妻和睦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否則就算父母教育理念在一致,孩子的內心也不是完整的。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不知道你找到靈感了嗎?
-
14 # 寧老師說
父母的教育觀念不一致,應該聽誰的
簡單的說是誰對聽誰的。
如果都認為自己對,要注意的是:
千萬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論你們兩個人教育觀念的對錯。這一條是大忌諱。
比如說,父母在要不要餵飯上產生分歧,媽媽說,孩子小還是應該餵飯。可是爸爸卻說,孩子已經不小了,應該讓他獨立進食,不能夠再餵了,再喂會產生依賴性,於是他們當著孩子的面就吵起來了。
而且孩子知道了媽媽和爸爸在這件事上有分歧的,於是他就採取了,當爸爸不注意的時候,趕快讓媽媽餵飯,媽媽這個時候也會去配合他,趕快給他餵飯。
這個情景是很多家庭都經常出現的,但是這樣做你想到沒有?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呢?就是兩面性。
當著這一方,一個樣子,當著另一方又是一個樣子。
-
15 # 鑑古成今不忘初心
1、雙方平常就一個觀點進行交流,雙方達成一致。
這樣的好處是雙方彼此認同,能夠互相支援,按同一個思路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2、在雙方觀點不一致的情況下,不能在孩子面前爭執。雙方觀點不一致,如果在孩子面前交流甚至爭執,會引起孩子的無所適存。不但達不到與孩子溝通的效果,也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3、雙方最好就孩子教育問題達成一致,主要由誰來和孩子溝通,一旦確定,雙方都必須按此執行。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和榜樣,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自己也要能管住自己。如果自己和孩子說一套,自己做的卻是另外一套,這樣,孩子會迷茫,會失去對你的信任。
-
16 # 夢裡人生
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倒底該聽誰的呢?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原因在於父母雙方都認會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而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的,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這時就會很難說服彼此。
而夾在父母中間的孩子則是最可憐的,因為按誰的要求來做都是錯的,都有可能被父母中的一方批評。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父母中就得有一方讓步,或者雙方共同讓步。
如果父母是真的為孩子著想,就應該相互做出讓步,相互給對方以時間來理解對方,或者表現出更多的耐心,要更多的進行溝通,而不要不管不顧地把壓力一股腦的都落在孩子身上,如果父母都堅持不讓步的話,可能時間一長,在矛盾的雙重壓力下,最終只會毀了孩子。
既然是為了孩子,有時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和處理問題,這樣可能會化解許多矛盾,也會讓一些問題應刃而解。
-
17 # 棲鳳飛凰
都是為孩子好,可以理解。但你們爭吵對孩子的影響很不好喲!聽這樣子,你孩子還小。能爭吵,說明沒有強的一方,或者很對的一方。不要著急,吵也沒用,也不是誰給誰妥協。我建議你們倆加強學習,一起去聽聽專業的教育課程,一定會有收穫。
回覆列表
題主,能理解你的心情,其實這種情況在家庭中還是比較常見的。不光是我們,連明星也有這樣的煩惱。不久前孫儷娘娘還發過一條微博感嘆到:爸爸就是我育兒路上的絆腳石。雖然是明星家的小打小鬧,卻也像極了我們自己的生活。
在腦科學研究領域,針對爸爸這個角色也已經發現,寶寶出生後,爸爸的大腦會發生變化。當聽到嬰兒的哭聲後,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大腦裡負責情緒的腦區都會強烈地啟用。
那相信夥伴們也會說,我知道要鼓勵他們,讓他們更多參與。但這隊友吧,總是時好時壞,老是激怒我,很容易就暴躁了起來。我自己也覺得很不好,但卻又總是回到老路上。實際生活中,常常阻礙我們的就是我們的固有模式,體現在語言上,情緒上,思考方式上,不知不覺的左右著我們。那應該是怎麼辦呢?
第一點:學會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的表達
所以,當我們抱怨、指責,情緒化的說:“你這個豬隊友,我怎麼這麼命苦,找了你這麼個老公。”
有沒有想過,其實真正的成長和改變,應該從我們開始,能夠反觀自己能夠看見自己、瞭解自己。
第二點:學會覺察自我,無意識的模式會在暗處左右你
我們內在已經儲存各種各樣的模式,一旦我們意識某一種模式傷害到我,它控制了我製造了問題,我們就會放下它,我們就會自然而然的開啟新模式,這個時候一個簡單的頓悟就可以了。
第三點:聽懂“關係”的語言,從“我”到“我們”
當我們學會覺察自我之後,要走向更高的層面,就是學會站在“關係”的視角來看,從“我”走向“我們”
第四點:看見行為背後的需要,“需要”而非“要求”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對愛人總是比對別人更苛刻,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人們有更高的需求就變得異常敏感。
第五點:爸爸不是“小助手”,而是育兒“合夥人”
當我們把對方當成小助手的時候,你會用考核的心態,做不好會指責,抱怨。而當我們用“合夥人”心態來看待時,所有碰到的問題都是我們共同的問題,你想做的不是責備而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