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五歲了,在幼兒園摔了一跤,在家都不能走路了,和爸媽說喊酸啊,痛啊。第二天沒有改善,去上課。園長阿姨問他痛不痛,他說不痛,明明他的腳都不好走。他在家人以外的人面前顯得特別堅強。園長阿姨說你痛的話你就說出來,他不說。請問怎樣對待他比較好,好讓他說出自己的感受。
回覆列表
-
1 # 吳政嫻
-
2 # 曹玉紅
我覺得挺好的啊!孩子們早晚有一天會長大離開我們,大多數面對的都是社會上的人,堅強一點會比較能適應社會,不會被困難打倒,慢慢的就會強大起來,所以我覺得孩子在人前堅強一點挺好的。
現在有一種教育,叫“挫折教育”,或者“堅強教育”,不分青紅皁白、不分年紀大小,都要孩子堅強、忍受、成長,家長們以為這是在愛孩子,其實這是害了孩子。任何人都靠不住嗎?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例子,是個女孩。很小的時候教就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要堅強,不能依靠任何人,任何人都靠不住。
二十年的時間裡,她也一直是這麼做的:堅強、堅強、再堅強,任何事情堅決不依靠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做。
做飯、打掃、修門、洗衣服、換紗窗、修電腦、撬櫃子,生病了就一個人去醫院,長智齒了就一個人去拔牙,放假了就一個人坐火車,想出去的時候就一個人去遊行。沒有什麼害怕的,可以一個人走很長很長的夜路;也沒什麼可以難做的,可以一個人把煤氣罐扛到六樓,別人找她幫忙從不拒絕。
大學四年下來,沒談過戀愛,也沒什麼要好的朋友。最開始覺得很好,一天走在路上,看到大家都成群結隊、成雙成對的,走著走著,她就哭了,這不是她想要的。
她突然發現,她渴望被關愛、渴望被照顧、渴望有一群朋友、渴望有一個戀人,而且是如此強烈,但她不知道,自己該怎麼邁開這一步。
她所謂的堅強,其實是把自己與世界隔絕了開來。在中國,有一種致命的挫折教育,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就灌輸給她們一個理念:任何人都靠不住,你不能靠任何人,你只能靠自己。
聽起來似乎很好,但結果卻是負面大於正面,孩子可能會很獨立,但這種獨立是扭曲的、變態的,甚至是黑暗的。因為孩子喪失了信賴的能力。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他們不敢依賴任何人。
心理學作者李菊紅說:“依賴是我們內在的一種需要,也是增進關係的一種方式。適度的依賴,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密,有利於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身心的健康。”
太過堅強的孩子,容易喪失依賴他人的能力。
所以我總結,太多的溺愛也不好,讓他喪失了獨立的生活,所以有時還是要堅強,但是針對於男孩和女孩,又是不一樣,男孩就更要在人前堅強,因為男孩承擔的責任比較多,如果沒有培養堅強的意志,等長大遇到一些挫折,就會哭哭啼啼,所以堅強也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在外人面前的表現是緊繃的、需要某種精神力量支撐的,就給人一種壓力大的感覺,那麼這種壓力是什麼?它來自哪裡?是外界的還是自身的期待、觀念造成的?這種壓力有可能減輕嗎?另一方面,在家忍不住哭,既說明在外人面前繃著的狀態需要宣洩放鬆,也說明你的內在小女孩需要呵護關愛理解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