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侍者
-
2 # 久同掌櫃
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為知。
而要“知”則需要人的意念,去探尋外物,也就是不斷的學的過程。陽明心學中提到:“只存此心常見在”,“見在”即現成,與“過去”、“未來”相歸類為時間概念,無論過去或未來之事,不管如何冥思苦想也得不到任何現實的效果,必須在當下去致良知,只要把此心常養,便是學。
心之本體為性,性即是理。性不動,理亦不動,也就恢復本來心性應有的良知狀態,不動是相對於“躁動、騷動、不安、焦慮”等這些外物干擾,而迷失本真之心。在此過程心性在多種外物不斷磨礪過程,保持或恢復心之本真狀態。
故,當心中呈現萬物之時,萬物之森然,就是達到無我境界,心裡猶如明鏡通透豁然。
-
3 # 打工時光錄
心,非物質的心臟,它是一種凝聚力,也可以是一種情感,存在於天地間,在體內,又超然於物質,可以是一種意識,但意識又是虛幻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有著極大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念的力量,這些概念和唯物主義是兩種完成不同的概念。
-
4 # 健康侍者
這個心我理解是兩層含義。一是我們五臟的心(實的);二是我們膻中穴中深藏的神識(無形),但支配我們的言談舉止坐立行。
-
5 # 久同掌櫃
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為知。
而要“知”則需要人的意念,去探尋外物,也就是不斷的學的過程。陽明心學中提到:“只存此心常見在”,“見在”即現成,與“過去”、“未來”相歸類為時間概念,無論過去或未來之事,不管如何冥思苦想也得不到任何現實的效果,必須在當下去致良知,只要把此心常養,便是學。
心之本體為性,性即是理。性不動,理亦不動,也就恢復本來心性應有的良知狀態,不動是相對於“躁動、騷動、不安、焦慮”等這些外物干擾,而迷失本真之心。在此過程心性在多種外物不斷磨礪過程,保持或恢復心之本真狀態。
故,當心中呈現萬物之時,萬物之森然,就是達到無我境界,心裡猶如明鏡通透豁然。
-
6 # 打工時光錄
心,非物質的心臟,它是一種凝聚力,也可以是一種情感,存在於天地間,在體內,又超然於物質,可以是一種意識,但意識又是虛幻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有著極大的力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念的力量,這些概念和唯物主義是兩種完成不同的概念。
回覆列表
這個心我理解是兩層含義。一是我們五臟的心(實的);二是我們膻中穴中深藏的神識(無形),但支配我們的言談舉止坐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