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子影視自媒體

    一、整體概述

    《國家破產之日》又名:分秒必爭、國家不渡之日。《國家破產之日》將鏡頭對準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電影一開始展現出一報紙上顯示的南韓經濟狀況和鐘錶,這凸顯出南韓破產前的一週時間的緊迫性,然後整部電影主要圍繞金慧秀在片中飾演最早預見破產並開始尋找對策的南韓銀行通貨政策小組組長韓詩賢,面對複雜的體系和權利關係,她面前的道路可謂困難重重;劉亞仁飾演在危機中逐利的金融才子尹正學;法國影帝文森·卡索將飾演祕密入韓的IMFQuattroporte。表面上是描述南韓遇到金融危機,國家面臨破產,然後進行怎樣的面對與解決的策略,然而實際上這部電影凸顯的是不同階層、政界和外界勢力之間的較量,並沒有告知你具體該怎麼做,只是一種警告。

    二、人物評價

    整部電影中的人物演技可以說都演得淋漓盡致,給觀眾的感覺就是,自己也進入了那個金融風暴的場景中,其中主角的演技突出,比如:金惠秀飾演的韓詩賢,她把南韓銀行政策組組長的盡職盡責、冷靜沉著、不畏強權、思路清晰、無可奈何通通都精彩的展現出來,給觀眾的感覺是對她飾演的人物整體精神和正義觀念,讓人既佩服又震驚,把那種遇事有擔當的職業女性精神給體現出來。劉亞仁飾演的尹正學,是一個金融學才子,劇中特別是他遞交辭職信那種信誓旦旦的心理和預測時的信心爆棚、面對懷疑時的抓狂、預測成真時的得意囂張以及欣喜若狂時的一點冷靜與剋制演繹的入木三分,這樣的演技讓人不得不佩服。美國IMFQuattroporte那種乘人之危的表情、動作,又讓人覺得他是上帝,只有他才能給南韓帶來希望,他把好壞相容的飾演出來了。正因為有這樣敬職敬業的專業演員,把南韓1997年金融危機演得驚心動魄,真實地反映出當時南韓人的心情。

    三、劇情簡評

    南韓的很多電影都是真實事件的改編,比如《熔爐》、《辯護人》、《國家破產之日》等,這樣能夠真正的反映於生活中,是值得借鑑的,南韓人善於用政治層面的黑暗視角來解讀一切大型的危機和災難,這是一個便於深刻挖掘的優點。就這部電影來說,劇情矛盾並沒有與金融危機有很緊密的結合,反而是主要聚焦在不同階層、政界和外界勢力之間的角力上,有一些刻意說教的感覺,只能說是一部南韓式的教育與警告的作品。

    影片中對南韓經濟危機的起因只對官商勾結、監管不嚴進行簡單分析。鏡頭指向匯票,匯票質押貸款,從甲廠長為擴大經營而簽約開始,匯票不停出現,從資金、喜悅、希望的寄託到最後成為廢紙。為了提高利潤,企業只好從銀行借更多的錢,而銀行的外債也很高,這時不少大型企業開始破產倒閉,影片中提到的韓寶集團,受牽連的銀行也岌岌可危,金融危機開始降臨。其實根據當時南韓的情況分析導致金融危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金融機構亂放貸,而影片中的官商勾結、監管不嚴只是原因之一。

    面對金融危機,影片中的處理方式有:其一,代表正義的金惠秀將國家面臨金融危機,國家即將破產的訊息公佈與眾。這在當時南韓的金融危機並不能這樣做的,在這個劇情點缺乏了一點經濟常識,因為金融危機最怕恐慌,如果像影片中那樣公佈國家即將破產,那麼所有人都會拋售韓幣,匯率一瀉千里,情況更不可收拾。其二,接受IMF 的援助,在觀眾看來IMF 是乘人之危,其實,如果沒有IMF的援助,南韓能渡過當時的金融危機嗎?返回到1997年經濟危機時不只南韓受危機,馬來西亞、泰國等很多國家都受到了危機,當時歷史記載馬來西亞就拒絕了IMF的貸款,但最後讓自己走上了閉關鎖國之路。所以結合經濟學與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在利益面前是沒有好壞的,人都是為了利益而生存的。其三,進行改革,南韓政府開始進行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提高授信限制,讓經營不佳的金融機構儘早破產。改革之後,南韓的匯率、利率、外儲、外債、股市都回歸正常,企業不再依賴銀行貸款,而是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募資。

    四、總結

    經常有人說機遇和挑戰是相伴而隨的,經過電影反映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歷,對南韓來說真的是金融改革的重大契機,是一次重生的機會,金融危機之前,南韓的金融機構都由政府控制,南韓企業都是資本驅動型,是依靠大量投資來進行競爭。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在面對挑戰、危機的時候,一定不慌不亂,結合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團結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局中人沈放怎麼那麼沒有反偵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