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擅長的是抽象思維,中國文化中的很多的概念也是如此。“無”是一個道學概念,華人沒有哲學。“哲學”一詞住處來源於西方叫“Philosophy”。是日本人把這個詞彙翻譯過來才叫哲學,中國只有一門學問叫做道學。無和有是一對相對立又統一的概念。“有”是建立在“無”的基礎之上,所以才叫無中生有。“無”比“有”更加的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說一個杯子,外面是凹槽,中間是一個空間,那個空間什麼也沒有,就是“無”。但就是我們需要的這個空間用來盛水。就像一個房子,四周用混凝土砌成牆圍成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很大,遠比牆的體積大很多,我麼需要的就著這個空間在裡面睡覺煮飯,所以“無”才是大用,有用的都是小用。
任何事物在沒有的時候,都是可以變化成各種狀態,而一旦變成有了,就不能夠回到無的狀態。我們講話為什麼要三思而行,因為在你沒有講話的時候,你還可以有餘地想想講什麼,還可以變換講話方式和內容。而一旦話講出口,是不可能收回來的,得罪人了那就只有得罪人了。所以從無變成有很容易,從有變成無很困難。無是一種初始狀態,這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因為還可以延伸出個彙總各樣的有,而一旦變成有,就不太可能有太多改變的餘地。
華人擅長的是抽象思維,中國文化中的很多的概念也是如此。“無”是一個道學概念,華人沒有哲學。“哲學”一詞住處來源於西方叫“Philosophy”。是日本人把這個詞彙翻譯過來才叫哲學,中國只有一門學問叫做道學。無和有是一對相對立又統一的概念。“有”是建立在“無”的基礎之上,所以才叫無中生有。“無”比“有”更加的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說一個杯子,外面是凹槽,中間是一個空間,那個空間什麼也沒有,就是“無”。但就是我們需要的這個空間用來盛水。就像一個房子,四周用混凝土砌成牆圍成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很大,遠比牆的體積大很多,我麼需要的就著這個空間在裡面睡覺煮飯,所以“無”才是大用,有用的都是小用。
任何事物在沒有的時候,都是可以變化成各種狀態,而一旦變成有了,就不能夠回到無的狀態。我們講話為什麼要三思而行,因為在你沒有講話的時候,你還可以有餘地想想講什麼,還可以變換講話方式和內容。而一旦話講出口,是不可能收回來的,得罪人了那就只有得罪人了。所以從無變成有很容易,從有變成無很困難。無是一種初始狀態,這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因為還可以延伸出個彙總各樣的有,而一旦變成有,就不太可能有太多改變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