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非常難唱,它有一種“東方韻味”,兩年前我第一次聽到時覺得非常美妙,形容它“緩行緩止、同時緩張緩弛”。這兩年我反覆聽過很多次,發現它的“東方韻味”的感覺是,它外在給人的聽感是鬆弛的,而內在,卻有木心自帶文字音律感的詩而形成的律動,如流水般的東方音樂,明面上不會讓你如聽黑人音樂那般抖腿或點頭的,暗裡卻自有鬆緊、張弛與安穩。
唱好這種韻味的關鍵,則在於對文字的強弱、長短與行止的拿捏。於是聽翻唱版,劉歡把這律動唱的板正了,少了點該有的懶散、閒適與慢;而葉炫清把它唱鬆了,整個聽起來外面清麗秀美,但內在卻沒有骨架支撐。
而楊宗緯,我認為他是體會到了這首歌“又緊又松”的精髓的,但是他用了另外一種處理手法,他用不一樣的斷句、長短力度把律動給打散了,造成的效果是面上緊了,但底子卻鬆了。
木心是懂音樂的,有次看到他說過一句話,“文字是可快跑、慢跑、縱跳、緩步、凝止的,而音樂是飛翔的,停不下來”,融進這首歌,便是這種感覺,也許只有創造了它的人才能夠真正體會。
這首歌非常難唱,它有一種“東方韻味”,兩年前我第一次聽到時覺得非常美妙,形容它“緩行緩止、同時緩張緩弛”。這兩年我反覆聽過很多次,發現它的“東方韻味”的感覺是,它外在給人的聽感是鬆弛的,而內在,卻有木心自帶文字音律感的詩而形成的律動,如流水般的東方音樂,明面上不會讓你如聽黑人音樂那般抖腿或點頭的,暗裡卻自有鬆緊、張弛與安穩。
唱好這種韻味的關鍵,則在於對文字的強弱、長短與行止的拿捏。於是聽翻唱版,劉歡把這律動唱的板正了,少了點該有的懶散、閒適與慢;而葉炫清把它唱鬆了,整個聽起來外面清麗秀美,但內在卻沒有骨架支撐。
而楊宗緯,我認為他是體會到了這首歌“又緊又松”的精髓的,但是他用了另外一種處理手法,他用不一樣的斷句、長短力度把律動給打散了,造成的效果是面上緊了,但底子卻鬆了。
木心是懂音樂的,有次看到他說過一句話,“文字是可快跑、慢跑、縱跳、緩步、凝止的,而音樂是飛翔的,停不下來”,融進這首歌,便是這種感覺,也許只有創造了它的人才能夠真正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