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新媒體圈有這麼一夥人,被稱為“做號黨”。他們屯了一堆號,主要依靠流量實現變現,將內容當作附屬品……更扎心的還在後頭,“做號黨”的大大們已經年入百萬甚至破億,例如:前陣子大火的農村自媒體、50個編輯運營1000個公眾號的「量子云」等等。 他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大量買號合併、堆積粉絲流量、賣廣告,即便會出現掉粉的現象,但是期間光靠廣點通的收益,就能利用差價在短期內把成本賺回來,甚至實現暴富。 反觀那些矜矜業業,死磕內容的運營者們,熬夜寫到2、3點,堅持周更甚至日更,依舊還是小號一個,這不禁讓人懷疑微信的那句Slogan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是否僅僅只是一個噱頭,公號生態真的墮落了?
5
回覆列表
  • 1 # 螞蟻蟲

    做號黨在國內能夠存在並興旺發達,有著兩個深層的原因。

    1、國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相對比較薄弱,即便已有相關法律也存在著維權成本過高的不足。這是做號黨在國內能夠興旺發達的最重要因素 。原創作者維權的成本很高,除了流程繁雜、專業成本外,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即便維權成功,也無法獲得相應的賠償,甚至遠遠不足攤銷為之付出的成本。這樣一來,原創作者發現了侵權行為,往往只能向平臺舉報,沒辦法一追到底。反過來,做號黨即便被作者發現舉報侵權,頂多是被平臺刪稿封號,換個馬甲再度出山即可。做號黨行業則處於低風險、高回報的狀態,吸引了大量人進入,甚至如報道所說的那樣形成了規模化的產業。

    2、平臺為了流量和利益,有意縱容做號黨。做號黨的興盛,也離不開平臺的縱容。平臺需要海量的內容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原創作者產品有限,而做號黨成本低廉產量超高,恰好可以補上平臺的短板。做號黨生產的內容質量雖然不高,但往往在標題和配圖上更加吸引眼球,帶來大量閱讀。一些平臺與做號黨之間甚至有著某種默契,形成了共同利益體:做號黨提供內容,平臺獲得流量。平臺透過廣告等變現方式獲得收入,做號黨從廣告分成計劃中作為回報,獨獨犧牲的是使用者的選擇性和原創作者的利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拉多2700應該怎麼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