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凶猛治國

    朱棣當皇帝之前,已經患有ED(性功能障礙)症,所以當燕王時,與王妃徐氏只生下3子5女,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皇位繼承人只能在這三個兒子中間挑選。

    當時,儲位還沒定。

    朱高熾是文人,喜歡讀書,性情溫和,寬愛仁厚,跟建文帝很相似。但他身體有病,是個胖子加跛子,走路都要人攙扶,還不時摔跤。朱高熾連路走不了,不能上陣殺敵,在靖難之役中,只能留守北平。

    1395年,朱元璋冊封17歲的朱高熾為燕世子,等於是燕王的接班人。他兩個弟弟只能撈個郡王噹噹,朱高煦受封高陽郡王。

    朱高煦是個赳赳武夫,長得高大威猛,不喜歡讀書,只喜歡打打殺殺。跟朱棣一樣,精於騎射,武功高強,是個軍事專家,也算得上是個勇士。但就是性情凶悍,敢擅自殺人,沒人敢惹,文官們都很怕他。在靖難之役中,他身為先鋒,衝鋒陷陣,多次解救父親於危難之中,幾次幫助朱棣贏得大戰勝利,很有戰功,深得朱棣賞識。他腋下長著幾個大黑痣。術士為騙錢,就說這是龍鱗,您有帝王之相啊!朱高煦聽得心花怒放。朱棣即位後,次年考慮立太子。

    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朱棣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實際上對誰都不滿意。朱高熾已經是為燕世子,當然立為太子名正言順,但是朱棣很不甘心,把立太子的事情拖了近兩年,甚至有廢掉朱高熾而立朱高煦的想法。朱棣對朱高熾有幾點看不上:一、朱高熾形象太差,不能打仗,和他不是一類人,他擔心建文帝的悲劇在他身上重演;二、朱高熾身體多病,恐怕不能勝任皇帝日理萬機的重任,可能活不長。朱棣多次流露心跡:朱高熾身體多病,戰爭勝利後要立朱高煦為太子。而成祖起兵靖難,其名為恢復祖制。朱高熾是太祖立的燕王世子,要維護太祖之心,必立元子,不能隨隨便便就廢了。朱棣要證明自己皇位是合法的,按照禮法,立儲應當立嫡立長,沒有過錯不能廢掉。朱高熾小心謹慎,做事嚴密,朱棣始終找不到任何廢除世子的藉口。

    而對於朱高煦,朱棣又覺得他性格粗暴輕浮,畢竟是個無賴,靠不住。徐輝祖就曾對建文帝說:“朱高煦又彪悍又勇敢,是個無賴之徒,不會忠於朝廷,也不會忠於他父親,留著一定是個禍害”。 但是朱棣覺得朱高煦最像他,十分欣賞。而朱高煦仗著父親的寵信,自恃戰功卓著,變得越來越驕橫,奪嫡的慾望無法遏止,真恨不得將哥哥碎屍萬段,以遂心願。他加緊培植私人勢力,和弟弟朱高燧一起勾結,暗算朱高熾。

    武將愛武將,文人選文人,人都是選擇自己的同類的,由此,朝廷中形成擁護朱高熾和擁護朱高煦的兩大政治集團。

    太監黃儼、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是朱高煦一邊的人。

    朱棣即位後,讓朱高熾去守北平。太監黃儼是朱高熾身邊的人,不過是朱高煦的眼線。他將朱高熾在北平的一舉一動全部祕密報告給朱高煦。

    淇國公丘福在靖難之役中功勳卓著,和朱高煦在戰場上是老搭檔,兩人氣味相投,配合默契。丘福極力向朱棣推薦朱高煦做接班人。

    周王、兵部尚書金忠、隆平侯張信、術士袁珙等都支援朱高熾。大多數朝臣都站在朱高熾一邊。1403年一月,大臣們上表,請求早點立朱高熾為太子,穩定政局,消除禍亂。但朱棣不同意,一個字就是拖。朱棣說:“我長子朱高熾正是要好好讀書的時候,等他知識豐富、道德長進了,再討論這個事情。”兩個月後,大臣們又不甘心,再次上表,請求早點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又以朱高熾要好好學習為藉口,繼續拖延。大臣們急了,請周王出面去勸說朱棣。

    周王和朱棣是同母兄弟,很有才幹,三月親自上書朱棣,請立太子。朱棣還是老一套,不同意。

    術士袁珙很受朱棣信任,奇怪的是,袁珙相面,一半都能應驗。朱棣沒起兵前,袁珙預言朱棣有天子之相,果然應驗。朱棣立即把他召進南京,授予太常寺臣,給他兒子也封了官。朱棣請袁珙給朱高熾父子相面。袁珙說朱高熾是天子之相,而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是萬歲天子。朱棣聽了,深信不疑。兵部尚書金忠本來也是個算命的。經袁珙推薦,在朱棣手下做到大官,協助朱高熾鎮守北平。金忠極力勸說絕對不能立朱高煦為太子。

    朱棣左右問難。在這個時刻,他又想到大學士解縉。

    朱棣令群臣為一幅虎畫題詩,解縉寫道: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這是提醒朱棣要顧念父子情意,不要廢掉朱高熾的燕世子地位。朱棣看了深受感動,這對立朱高熾為太子產生了正面影響。

    朱棣祕密地詢問解縉意見,到底該立誰當太子。

    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但是朱棣不說話,很猶豫。解縉又磕頭說:“好聖孫!”就是說,你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也不錯,是下任皇帝的極好人選。

    朱棣對這個孫子十分疼愛,這才點頭,定下立儲大計。

    1404年四月四日,朱棣正式冊立朱高熾為太子,後來成為洪熙皇帝,朱瞻基則成為宣宗。而次子朱高煦封為漢王,三子朱高燧封為趙王。朱高煦的封國在雲南,其用意是要把他支開,遠離儲位鬥爭。朱高煦氣得跳起八丈高:“我犯了什麼大罪,要把我排斥到萬里之外(我何罪,斥萬里)?”朱棣沒辦法,因為朱高熾已經貴為太子,回到南京監國,就把朱高煦帶在自己身邊,到北平辦公。朱高煦又從朱棣手上討得3個衛作為護衛,總兵力接近1.7萬人。他要效仿朱棣,搞點小動作了。

    解縉和朱棣的密談內容很快傳到朱高煦的耳朵裡。朱高煦丟掉了皇位繼承人的資格,對解縉是恨得咬牙切齒,視若仇人。

    朱高熾當了太子,在南京的日子並不好過。他的身邊佈滿朱高煦的眼線。朱高煦向朱棣提出一個要求,請求將他的兒子留在南京,朱棣答應了。朱高煦的兒子留在南京,專門監視太子,為父親通風報信。朱棣讓淇國公丘福當太子太師,1408年又讓丘福輔導皇太孫朱瞻基,等於把朱高熾父子監視起來。

    朱高煦每天在朱棣身邊,一有機會就說些朱高熾的壞話,排斥打擊朱高熾的親信。而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朱棣看他很不順眼。這樣,太子身邊的大臣經常被朱棣懲治。工部左侍郎陳壽協助太子監國,很有才幹,朱高煦羅織罪名,把他送進監獄整死。工部左侍郎馬京非常受太子信任,朱高煦就陷害他,把他貶到廣西。

    朱高熾在南京權力並不大,事事都要請示遠在北京的朱棣,日子過得謹小慎微。即使處理的一些小事情也要留下檔案,以備父皇檢查。但朱棣還是經常訓斥他。

    一次,朱棣從北京回到南京。朱高煦雞蛋裡面挑骨頭,批評朱高熾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對。朱棣很生氣,在皇宮午門外貼出大字報,內容是:“凡是皇太子處分的事情一律停止,不得實行。”等於是將太子停職,推翻他以前的工作業績,剝奪他工作的權力。

    朱高熾十分害怕,憂慮成疾,一病不起。醫生來了一撥又一撥,怎麼都治不好。這是心病,普通的藥物當然是治不好的。朱棣派袁珙的兒子袁忠徹去探望。袁忠徹從小跟著父親學習相面術,也是個術士。袁忠徹看到朱高熾面色呈現青藍之色,屬於驚恐憂慮之相。他回去報告說:“只要把午門外的榜揭走,太子的病不需要吃藥,就可以好了。”朱棣命人把午門外的榜撕了,太子的病果然好了。

    朱高煦這麼排斥打擊朱高熾,解縉一看勢頭不對,就斗膽進諫朱棣說:“這麼整朱高熾,這等於鼓勵兩兄弟爭鬥,您不能這麼做。”朱棣大怒,說:“你這是離間我們骨肉感情,居心叵測。”

    後來,丘福等人商議國家大事的談話被外邊的人知道了,朱高煦就誹謗是解縉洩露朝廷機密。1408年,朱棣找藉口把解縉貶到廣西,後來就被整死了。

    朱高煦勇猛過人,類似於他父親,深得父親讚許。

    1401年,朱棣處在奪天下的大戰中。

    南軍總兵何福是防禦的主要力量,移軍安徽靈璧。他每到一地,挖溝築壘,修建大量工事,剛修好又要走,士兵們苦不堪言。現在龜縮在靈璧城內,憑藉高牆深溝,固守待援。

    而朱棣倚仗騎兵,一個營壘都不築。雙方在靈璧再次大戰,打成平手,可惜朱棣的勇將李斌坐騎被射死,墜於馬下,被南軍殺死。朱棣想與何福決戰,何福偏偏固守不出。

    朱棣截斷他的糧草供給,將其包圍,想把他困死餓死。平安率6萬步兵,護送5萬石軍糧進城。朱棣指揮萬餘士兵和騎兵發動攻擊。平安率部下萬箭齊射,殺死數千人。朱棣穩住陣腳,將平安軍截為兩段。何福在高牆遠遠看到,見勢不妙,率軍殺出。

    朱棣的兒子朱高煦在樹林間埋伏,眼見南軍疲憊,率軍衝出。朱棣回師掩殺,何福大敗,數萬人被殺,糧草盡失。何福退入城內,準備突圍,約定三號炮響作為突圍訊號。

    戲劇性的一幕又發生了。四月二十九日,燕軍三號炮響,進攻靈璧城,朱高煦率勇士攀上城頭。南軍把這三聲炮響當成是突圍命令,大開城門,紛亂湧出,結果大敗,靈璧城很快失陷。何福騎著一匹快馬逃走。而左副總兵陳暉、右副總兵平安被俘。朱棣的將士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活捉平安,我們平安了!”

    長陵玄宮於1413年建成,耗銀約800萬兩。朱棣派漢王朱高煦千里迢迢地將徐皇后的棺木從南京拉到長陵安葬,讓她長伴自己左右。

    後來,多年勞師遠征,已經完全透支朱棣衰老的體力,一個從來不休息的人,一休息起來就會永遠沒有期限。次日,大軍到達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朱棣病危(“大漸”),勉強寫下遺詔,傳位給皇太子朱高熾。

    朱高熾當了皇帝,朱高煦不服。等他去世,兒子朱瞻基即位,才27歲。朱高煦手癢了,起兵造反,但是沒怎麼打仗,沒什麼大動靜,就被宣宗的軍隊俘虜了。他心裡還不服氣,不當皇帝,對他來說那等於就是行屍走肉,當王活著沒有意義。等待朱瞻基來視察的時候,朱高煦在牢房裡,伸出掃堂腿,把皇帝弄倒了,摔了一跤。朱大怒,命令下人燒起大火,將他做了“瓦罐雞”。朱高煦頂著周圍冒火的大瓦缸轉圈子,最後力氣衰竭,被烤熟而死。

  • 2 # 爆料達人波多

    個人認為:一句話,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

    處在那個環境下,個人能力的影響已經不大了,因為能走到讓帝王起廢長立幼之心這一步的次子都是鳳毛麟角一類的人物,關鍵是對於時局走向的分析和把握,同時作出最利於自己的行動,在這方面,朱高煦能力太差。

    朱高煦與朱高熾的戰爭,在一開始就輸了。如果注意的話,朱高煦僅僅戰術能力出眾,困於南京期間,他智脫囹圄,讓北京不再顧忌,燕王靖難期間,他勇猛善戰,為朱棣攻城略地。但是,這僅僅證明他的能力足以成為治世之臣,並不代表能夠勝任治國之君。

    有一個問題高票選他為史上最能表現“不做死就不會死”的人物不是沒有理由的,在爭國本這樣萬人矚目的事情上,他卻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駐京期間隨意暴露野心,被迫離京時又死皮賴臉;就藩後還不老實,貽人口實;最後起兵失敗,自己侄子已經放了自己一馬,還為了逞一時之快作死,這簡直就是個三歲小孩,性格缺陷一覽無遺。朱高煦其人,像曹植李煜,滿滿的浪漫主義情懷,要知道,宮廷鬥爭都是提著腦袋幹,哪有時間給你抒情。別說和李世民、徐階一類的戰略大師相比,比之李世民之子李恪李泰和康熙之子允禩都差得遠了,最多也就是林彪之流了。朱棣說朱高煦最像自己,也僅僅侷限於剛烈勇猛,能征善戰罷了,比起權謀智計,天壤之別。

    前面有答案也說,倘若能夠隱忍配合去雲南拓邊,進一步擴充自己的實力,伺機而動(比如朱高熾身體孱弱,待其駕崩矯詔起兵成為第二個燕王),結果未曾可知。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朱高熙被做成“瓦罐燜雞”這事不靠譜?

    古代寫書,也講究吸引眼球,諸如名人的小故事、奇葩說之類的事情,這樣自己的書才能有看點,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著書者則可以賺點錢。明宣宗將自己的親二叔朱高煦做成“瓦罐燜雞”這事裡面有很多演繹成分在裡面,不可輕信。

    1426年,話說46歲的漢王朱高熙在山東惠民(明朝稱樂安洲)一個縣城做藩王,起兵謀反,很快被自己的侄子明宣宗朱瞻基親率大軍平復,連攻城戰也沒有打,朱高熙就迫於壓力偷偷的投降了。

    明宣宗將朱高熙父子關押在北京的西安門,此後朱高熙父子的生死就不見於正史了,朱高熙父子死亡的時間和死法也就成了祕密。

    到了萬曆年間,有一個修史的明朝大臣焦竑(翰林院編修)自己在修編史書的同時也編寫了屬於自己的一本著作《國朝獻徵錄》,裡面有一篇“庶人傳”,專門記載了朱高熙之死:

    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國朝獻徵錄.庶人傳》)

    朱高熙被抓後,廢為“庶人”,故稱“庶人傳”。朱高熙出其不意拌了明宣宗一腳,摔倒了,於是下令用銅缸扣住朱高熙,周圍用柴火燒,活活烤死了朱高熙。

    這段記載有很多不實之處,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曾經考證過這本書記載的真偽,當時清朝的修史官員認為焦竑的《國朝獻徵錄》記載來源不明,野史居多,多為杜撰,列為禁書,只刊印了一次就不再印刷了。(朱棣和徐皇后的三個嫡子,朱高熾、朱高熙、朱高燧劇照,老謀深算的是老大朱高熾)

    先帝和二位叔叔甚為友愛。漢王謀反,朕不敢赦免。但趙王(朱高燧,趙王)沒有謀反跡象,朕不忍心辜負先帝。(《明史》)

    朱高熙小傳。

    明成祖朱棣和徐達的女兒徐皇后共育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熙、三子朱高燧,兄弟三人之中必定有一個是朱棣的接班人。1395年,朱元璋以燕王嫡長子是朱高熾的緣故,封他為燕王世子,也就是燕王正式的接班人,次子朱高熙為高陽郡王。

    一、兩次救朱棣,朱高熙異軍突起。

    1399年,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長子朱高熾因腿有毛病留守北平,次子朱高熙隨軍出征,經常是朱棣的先鋒。

    1400年,朱棣率軍同建文帝的明軍作戰于山東聊城附近,被建文帝的軍隊擊敗。危難之際,朱高熙率軍趕到,擊退了建文帝的明軍,救下了朱棣。

    1402年,朱棣在南京外圍的浦子口城被建文帝軍隊擊敗,又是朱高熙率軍趕到,擊潰了建文帝的明軍,又救了朱棣一次。

    此後,朱高熙在朱棣的心目中的地位很快拔高,已經具備成為太子的可能。(朱高熙劇照《大明風華》)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為帝,自然很快就到了立太子的這件大事上了。

    朱棣在選擇太子這一件事情上左右為難,同時自己的兒子,一個是嫡長子,一個是嫡次子。一個衝鋒在前,屢次救朱棣於危難之時;一個留守北平,為大軍做總後勤工作。

    其實朱高熙成為太子的勝算還是非常大的,要比自己的大哥的機率要高不少。問題是,朱高熙是個二世祖,自以為有戰功,他和他的手下經常橫行不法,肆無忌憚,屢屢遭受其他人的彈劾。假如朱高熙在自己的父親登基之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約束手下,太子之位非他莫屬了。

    朱高熙的所作所為大都為文官所不容,因此才有解縉來了一句“好皇孫”,壓死朱高熙的最後一根稻草來了。1404年,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三、朱高熙和朱高燧為何遲遲不就藩

    太子之位已經確立,朱棣心中感覺要把老二調離中央遠遠的,免得再生事端。立太子朱高熾的同一年,朱高熙封漢王,藩國所在地雲南。朱高熙祈求自己的父親不要封那麼遠,朱棣也沒有辦法,只得作罷。

    1415年,朱棣再次將藩王所在地改在山東的青州,也即是膠東半島之上,朱高熙還是不願就藩。朱棣這才明白自己的二兒子要學自己,造自己大哥的反,要一直待在京城。

    1417年,朱棣改封朱高熙在樂安洲,今天山東惠民,強令立即就藩。朱高熙自己就藩了,但是把自己的兒子留在了京城,隨時觀察京城的動靜,最主要的是朱棣仕麼時候駕崩。然後採取下一步的行動。

    小小的惠民是不足以支撐朱高熙造反的,於是他假冒土匪四處劫掠,聚攢造反所用的財物和物資,積極準備造反。朱高熙並非魯莽之人,朱棣的那些造反招數他全學會了,然而,沒有朱棣第二會出現了。

    朱棣的嫡三子朱高燧也一直沒有就藩,他也覬覦朱棣之後皇帝寶座。他也積極不肯就藩,待在京城,隨時發動政變。

    1423年5月,朱棣病重之時,朱高燧的手下偽造了詔書,打算毒死明成祖,廢太子朱高熾,然後自己登基為帝。朱高燧的手下聯絡一些關鍵人物事,這些人早就告訴了朱棣,朱高燧及其手下全部被抓,朱高燧以不知情為由,將罪過全部推到手下身上。朱棣也不是吃素的,將他的手下全部處死,斬斷朱高燧的所有勢力。朱高燧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乖乖的待在北京城,再也不敢有所動作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祖孫三人劇照)

    1424年,朱棣死於北伐回軍的途中。此時的太子朱高熾明顯封鎖了訊息,一面自己在北京登基,另一方面密令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回北京。而朱高熙負責在北京偵查政局的密探明顯水平不高,得到的訊息都是滯後的,等朱高熙有所反應時,為時已晚了。

    朱高熾登基之後,加強了北京的防守,更換了自己信任的官員。當朱高熙得知訊息時,妄圖在樂安洲起兵近京已經晚了。當得知朱瞻基要從南京返回北京時,他安排人馬半途截擊朱瞻基,結果又晚了,時間和地點都錯了。

    從以上政治操作來看,朱高熾並非人們想象的那麼笨拙,而是非常精明,直接碾壓自己親弟弟的一些軍事活動,而且對朱高熙的所作所為早就派人監控了。

    朱高熾登基之後,立馬派人召見朱高熙,對他和他的兒子多加賞賜,平息自己弟弟的怨恨。

    五、欲讓其滅亡 先讓其瘋狂

    朱高熾即位一年就病故了,朱瞻基即位,是謂明宣宗。朱瞻基的智商明顯高於自己的二叔朱高熙,明明知道二叔要造反,要謀殺自己,卻裝的好像一無所知。

    朱高熙試探自己侄子到底執政如何,於是寫了幾個條陳給明宣宗,明宣宗全部照做。接連幾次試探,明宣宗也全部按照朱高熙的意圖做。幾次三番的試探下來,朱高熙覺得自己的侄子水平很差,於是積極準備造反,一旦力量充足,推翻侄子自己做皇帝指日可待。

    其實明宣宗是欲擒故縱之計,先讓自己的二叔瘋狂起來,而自己的密探們早就盯得死死地,朱高熙的一舉一動盡在掌握之中。

    1426年8月,漢王朱高煦在樂安起兵造反,並上書指責明宣宗。對於誰來征討朱高熙一事,朝廷之中多有爭議,而明宣宗卻屬意自己親征,他說:

    卿誠足擒賊,顧朕初即位,小人或懷二心,不親行,不足安反側。(《明史.朱高熙傳》)

    朱高熙以為朱瞻基不敢御駕親征,那麼他就有操作的政治軍事空間,朱瞻基御駕親征使得他根本沒有多少機會成功了。

    等朱瞻基的大軍圍住樂安城之後,用弓弩射了很多勸降書信到城中,命令城中軍隊抓住朱高熙及其主要叛亂分子重重有賞。城中的很多士兵都想抓住朱高熙去領賞,畢竟樂安城只是一個小縣城,沒有多少兵力。

    於是乎,就出現了朱高熙偷偷從小門出城,偷偷嚮明宣宗投降一事,他知道自己落在了自己侄子的套路里面了,主要求留下一命和自己的香火而已。

    朱高熙並非不堪,算是一個梟雄,但是早就被棋高一著的大哥朱高熾、侄子朱瞻基看穿了政治意圖,試想一個被人看穿意圖的謀反人物,怎麼可能造反成功!

  • 4 # 不知道叫啥子3

    簡單來說,朱高煦吧…打仗還行,玩政治不及格,尤其是在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個頂級段位選手的面前,就只有被吊打的份…

    首先,縱觀歷代嫡次子奪權,老媽絕對才是主要因素,反而老爸的意見其實反而沒那麼重要(楊廣),因為啊,皇帝說的話,很多時候都是不算數的,反而是皇后,愛就是愛…朱高煦只顧跟老爹搞好關係,朱高熾則和徐後關係極好,結果怎樣?

    永樂二年,朱棣登基稱帝之後,留朱高熾夫妻守北平(此時或許朱棣是真想立朱高煦為太子的)…但徐後在進京時,將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帶著一起進京!(此前徐後一直和朱高熾一起守北平)

    哦豁…就這簡簡單單的一下子,朱高煦的美夢直接破碎…因為徐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再加上朱瞻基的加分,瞬間KO了朱高煦…

    其次,做人啊,尤其是位置越高,越要低調,再尤其是爭奪太子之位…

    胡亥與扶蘇、楊勇和楊廣、李承乾和李泰李治、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每一次都是高調的完蛋,低調的成功…

    包括李世民和朱棣自己,實際上都是爭儲失敗了的(朱棣和朱允炆的爭奪),只不過這兩個變態最後都憑實力掀了桌子…

    而朱高煦這個智障,幹了什麼?想朱棣把天策衛的稱號給自己的王府護衛…朱棣能忍住沒直接打死他,就已經是很剋制了好吧!更不用說結交大將,羅織黨羽了…

    看看人家朱高熾是怎麼做的?爸比你讓我監國,那我把事情辦得漂漂亮亮的,但人事我絕不插手,私下也跟大臣劃清界限,就連東宮的屬官,您老人家想抓就抓,我也沒話說…(這樣搞人家還死命效忠,這就是水平了)

    最後加上最重要的砝碼:人朱高熾是朱元璋冊封的燕王世子,只要人家沒犯錯,朱棣是真不敢換…

    所以說朱高煦的失敗是早就註定的…

    不得不說,大明風華在這幾個人物刻畫上是非常成功的:朱棣奸詐霸道,聖心難測;朱高熾面憨心滑,就是個笑面虎…朱高煦遇上這樣的父親和哥哥,除了被像猴子一樣耍來耍去,還能怎麼樣?他就是個真憨包,被朱棣當年吊在眼前,卻永遠也吃不到的胡蘿蔔,逗了一輩子…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朱瞻基繼位以後,他明知造反必死無疑(實際上,朱高煦造反連自己封地的城門都沒出去就被剿滅了,遠遠不能和大明風華那種情況相比),也要一意孤行…估計是想通了,明白了自己是被耍了一輩子…

    大明1556裡面,嘉靖對萬曆的那段話說得非常精彩,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 5 # 千古君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著實讓朱高煦又火了一把,雖然劇中的朱高煦和史實有些初入,但起碼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這個漢王。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從小便很是生猛頑皮,他並不愛學習,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也是因為這層關係,他的爺爺朱元璋並不喜歡他。

    一開始有朱元璋這個威嚴的爺爺管著,朱高煦的所作所為還不是那麼過分,後來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朱高煦便做了一件大事。

    事情是這樣的,在建文帝繼位之後,朱高煦和他的哥哥朱高熾一起進朝,在朝堂之上朱高煦受到了他的舅舅徐輝祖的批評,徐輝祖告誡他要好好改改自己遊手好閒、品行不端的毛病。

    那當時18歲的朱高煦自然不會聽取他舅舅意見,畢竟18歲也算是叛逆期吧。

    退朝後,朱高煦認為他自己因舅舅的批評讓自己丟了臉面,於是朱高煦便偷了徐輝祖心愛的馬匹回了北京。

    當然,偷東西也還不算是過分的事情,更過分的是朱高煦在返回北京的路途中無緣無故的殺了很多當官的。

    那他畢竟是燕王朱棣的兒子,皇親國戚這層關係還是很有用的,不然朱高煦早就以命抵命了。

    就這樣,朱高煦一直“頑皮”到了靖難之役的時候。

    所謂的靖難之役便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間的帝位之爭。

    在靖難之役時,因為朱高煦救朱棣有功,在朱棣成功即位後,朱棣便封朱高煦為漢王。

    而朱高煦也是因為救過朱棣,所以在那以後總是以此自負、恃功驕縱,多行不法之事。

    那題主所問的“瓦罐燜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所謂的“瓦罐燜雞”便是指朱高煦悽慘的死法,朱高煦是被明宣宗朱瞻基放在缸中活活煮死的。

    朱高煦一共活了四十幾年,他前半生一直碌碌無為,閒暇時期就出去搞點時期,後半生就一直在謀劃造反的一系列事情,說是謀劃其實也就是搞點眼前的事情,無謀無斷、無謀遠慮的性格也導致了他自身悲慘的結局。

    總的來說,朱高煦就是一個生性好殺、有野心但沒計謀的人。

  • 6 # 史不知味

    朱高煦之所以輸給明仁宗朱高熾,後來又輸給明宣宗朱瞻基,他所缺的從來不是機會,而是玩弄心計的城府。

    倘若他能夠多一點城府,他未必會輸給朱高熾,朱棣的接班人未必不會是他。

    對於朱高煦是個怎樣的人,《明史》中這樣寫道:“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

    朱棣三個兒子當中,和朱棣最像的確實是朱高煦,為人頗為自負,也頗能征善戰,朱棣也確實一度想過讓他來當自己的接班人。

    朱棣在靖難中曾經幾次陷入生死之地,但每次在他即將力竭的時候,朱高煦總能及時地趕來為他解圍。

    白溝河之戰,朱棣打不過翟能,在他即將被翟能追上並且活捉的時候,朱高煦率領數千騎兵趕來救了朱棣。

    東昌之戰,朱棣打不過盛庸,麾下悍將張玉也為救他而在衝入敵陣之後陣亡,朱棣經張玉、朱能解圍而衝出包圍,隻身逃走,朱高煦又及時趕來救了朱棣一命。

    浦子口之戰,朱棣又敗了,仍然還是朱高煦率領騎兵來解了朱棣的圍,當時朱棣差一點便要繳械投降了!

    所以,當時朱棣看到朱高煦的時候高興壞了,先是說了句“我累了,兒子你來接著打”,然後拍著朱高煦的後背說出了那句:“勉之!世子多疾。”

    說到這便不得不批評批評朱允炆了,倘若不是朱允炆說什麼“別讓我揹負殺叔叔的罵名”的話,讓盛庸、平安等人束手束腳的話,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早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朱允炆又何至於將皇位拱手相讓?

    也正是因為戰功赫赫,又加上朱棣那句“勉之,世子多疾”,讓朱高煦迅速地膨脹了起來,開始明裡暗裡地和朱高熾奪嫡。

    朱高煦之所以在奪嫡之爭中輸給朱高熾,完全是因為他在玩弄心計的城府這一塊不如朱高熾來得深。

    朱高煦喜歡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來,不會隱藏自己,但是他所處的位置是不允許他沒有城府的。

    因為他一直跟隨朱棣南征北戰,所以戰功赫赫,在軍中也頗有威望,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對於立誰為皇太子糾結了很久,他實際上傾向於朱高煦,軍中將領也多支援朱高煦,可是朱高熾是嫡長子,又沒犯過錯。

    最終想來想去,加上文官的不斷施壓,朱棣也只能立朱高熾為皇太子了,然後立朱高煦為漢王。

    朱棣知道朱高煦有野心,所以為了不讓高熾、高煦兄弟將來反目成仇,他想著讓朱高煦去雲南,可誰知道朱高煦當場便發脾氣了:“我有什麼罪,您要將我發配到萬里之外的雲南?”

    被朱高煦這麼一問,朱棣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也就沒有強迫朱高煦去雲南就藩。

    後來,朱高煦為了能夠安安穩穩地待在南京,或者說再一次增加自己手上的勢力用來繼續和朱高熾競爭,他又讓朱棣將天策衛調給自己當護衛。

    天策衛是護衛皇帝的禁軍,你朱高煦要天策衛當護衛是想自己當皇帝?

    須知這“天策”二字頗有講究,李世民因立功太多,已到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地步,所以李淵封才封他為天策上將,讓他開府。

    朱高煦在被封為漢王之後還要天策衛,又以唐太宗李世民自比,這是在怕別人不知道他自己是何居心嗎?

    朱棣或許是出於保護朱高煦,避免高熾、高煦兄弟相殘的局面發生,所以又將朱高煦封地改成了青州,可朱高煦還是那句話,不去。

    朱高煦要是有李世民一般的城府也不至於如此呀,李淵讓李世民離開長安去洛陽的時候,李世民怎麼說?爹呀,我不想遠離您呀,我想在您膝下侍奉您呀!同樣是說距離遠,可李世民的話就比朱高煦高明得多。

    朱棣想將朱高煦廢為庶人的時候,朱高熾跪著痛哭流涕地求情,實際上朱高熾真想為朱高煦求情?未必也,是為了讓朱棣看到他絕不會兄弟相殘的態度而已。

    所以說呀,朱高煦這城府是真不行,所以他輸給朱高熾可一點也不冤。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之後,朱高煦試圖謀反的行為更是沒辦法和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相提並論。

    李世民發動政變之前,為了麻痺李淵、李建成他們,真的將自己的姿態放到了最低,可朱高煦呢?

    朱高煦是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想謀反,高調得不得了。

    他一高調,朱瞻基這邊能沒有防備和行動?所以,站高煦這才聚龍起來了一點兵馬,還沒來得及去打朱瞻基,朱瞻基已經親自帶著人打過來了。

    他一見朱瞻基親自來了,心裡又害怕了,知道自己手上這點兵馬真要明槍明刀地和朱瞻基打的話肯定打不過,所以乾脆出城投降了。

    朱高煦這樣的城府,這樣的心機,輸給了朱高熾之後,再輸給朱高熾的兒子,真的是一點也不冤枉。

    總之,以朱高煦的心機和城府,只可為悍將,不可當統帥。

  • 7 # 望風瑟瑟

    “瓦罐燜雞”好歹雞是整的,朱高煦最後與銅齊融屍骨無存,落得個不如雞的下場。那麼話又說回來,朱高煦真是一個不堪的人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朱高煦雖非人君之才,但有名將之相,這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朱棣偏愛朱高煦,奈何朱元璋早早便把朱高熾立為世子,認為其有“仁愛”之風,對於此,朱棣也只能予以認可。

    靖難之前,歷史上對其描述只有簡單幾句,主要就是表達了“太祖厭之”的意思,而真實的朱高煦又是什麼樣子呢?

    ①朱高煦性格勇悍,有大將之才。朱高煦雖然不通文學,性格暴虐,但其打仗絕對是一把好手,史書雖然對他記載不多,但就一句“燕兵起,高煦戮力為多”就證明了一切。在靖難之役的過程中,白溝河之戰,以弱兵強斬瞿能父子於陣前。東昌之戰,朱高煦孤軍救駕。燕子口之戰時,朱高煦率軍衝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朱棣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他還摸著朱高煦的背說:“勉之!世子多疾”,這讓朱高煦更加堅定了爭儲之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朱高煦就沒有後來的明成祖。

    ③朱高煦更是一個有“大志”而無“大智”之人。能讓朱棣違背綱倫起了易儲之心的人,必然不是什麼無能之輩。就爭儲的過程來看,朱高煦顯然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人,所有勳臣大將幾乎一邊倒的支援他,可見他素有大志,說他不堪的確言過其實。雖然他想奪嫡,但顯然他的智力與其勇武的身體條件是成反比的。在差點被廢為庶人後,朱高煦的仇恨與憤怒已經讓他失去理智,開始策劃謀反事宜,朱高熾多次勸解也無濟於事,最後造反不成終於落得個屍骨無存。

    朱瞻基即位後不到一年,造反頭子朱高煦又一次給朝廷添堵了。1426年9月,朱高煦成立了“五軍都督府”,親率中軍,準備趁朱瞻基立足未穩將其趕下臺。

    然而時移世易,藩王林立且手握兵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靖難時期諸王群起呼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且如今天子宣德帝也不是建文帝那樣的軟弱可欺之人。

    為了避免重蹈建文帝覆轍,朱瞻基決定親征,以天下之力,兵貴神速,一鼓破之。當兵臨城下時,朱高煦已經絕望了,當他的護衛軍統領王斌準備“寧一戰死,無為人擒”的時候,他自己卻偷偷跑出了城,向朱瞻基投降了。朱高煦認罪態度非常好,一再表示“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朱瞻基看到這個叔叔真是哭笑不得,只能將其帶回北京,將其關入西安門內的逍遙城。

    按道理這應該是劇終的結局,哪知朱高煦作死,還整了一出彩蛋。

    三年後的一天,寧王朱權上書請求赦免朱高煦父子,朱瞻基沒同意,但他準備去逍遙城與這個二叔談談心。到了逍遙城後,開始叔侄二人相談甚歡,不知何故朱高煦忽然開始對朱瞻基出言侮辱,並伸腳將皇帝鉤倒在地,朱瞻基大怒,用一個重三百斤的銅缸將其扣在其中,好好給他個教訓。哪知朱高煦天生神力,竟然將這三百斤的大銅缸頂起來四川亂竄,朱瞻基徹底憤怒了,他派人將銅缸按住,並將一大堆木炭置於銅缸之上點火燃燒,沒過多久,銅缸化為銅水與朱高煦屍骨混為一體,他想頂缸,朱瞻基最後成全了他。

    史書上對此僅記了幾個字:“高煦及諸子相繼而死”,如此而已!

  • 8 # 一點點歷史

    成王敗寇自古以來是不變的真理,“瓦罐燜雞”朱高煦雖然在史書中成為笑柄,但其人還是有很多閃光點的。

    明宣宗和朱高煦的關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認識一下朱高煦其人。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僅比長子朱高熾小兩歲,二人都是徐達長女朱棣的髮妻徐皇后所生,按輩分來說朱高煦是明宣宗朱瞻基的親叔叔。

    “瓦罐燜雞”的由來

    公元1425年明宣宗繼位,當時已經就藩山東的朱高煦伺機發動叛亂,明宣宗親征平叛,朱高煦投降後被廢為庶人。

    朱高煦究竟是怎麼死的,在《明史》中並無詳細記載,只用一句“高煦及諸子相繼皆死。”一帶而過。

    但是在萬曆年間著名學者焦竑編纂的《國朝獻徵錄》記載朱高煦的死法確頗為詳盡:

    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

    上面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朱高煦被俘後,一日明宣宗前去探視,朱高煦故意將宣宗絆倒,宣宗大怒命人用銅缸將朱高煦罩住,可是朱高煦孔武有力竟然將銅缸舉起,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將其活活燒死在缸中。也正是因為此段記載才有了“瓦罐燜雞”的說法。

    這段關於朱高煦死法的記載讓人頗為匪夷所思,再結合《國朝獻徵錄》本身的可信度,所以關於朱高煦的真實死法還存在許多疑點。

    那麼歷史上的朱高煦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在《明史》中有關於朱高煦較為詳盡的記載,“高煦長七尺餘,輕趫善騎射,兩腋若龍鱗者數片。”“性凶悍”“高煦不肯學,言動輕佻,為太祖所惡”“恃功驕恣,多不法”,從以上的節選中我基本可以得出朱高煦是一介武夫的大致印象。

    但是從“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的表現來看,一介武夫恐怕不足以形容他: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從,嘗為軍鋒。白溝河之戰,成祖幾為瞿能所及,高煦帥精騎數千,直前決戰,斬能父子於陣。及成祖東昌之敗,張玉戰死,成祖隻身走,適高煦引師至,擊退南軍。徐輝祖敗燕兵於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

    從上文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每當朱棣陷入被動或苦戰之時朱高煦總是適時趕到救父於危難之中,白溝河之戰斬殺大將瞿能父子,東昌之戰又作為援軍為朱棣斷後助燕軍部隊返回北平,數次屢立奇功讓朱棣也對次子另眼相看,朱棣甚至用“勉之!世子多疾。”,這樣的話來激勵他。

    或許朱棣對於後繼之君真的有了不同的想法,朱棣覺得這個孩子和自己很像“成祖以為類己”,試想一下被朱棣看上的人怎麼能做出“瓦罐燜雞”這樣荒唐的舉動。

    在我看來朱高煦英勇善戰有勇有謀,沒準備好就謀反顯然不符合常理,謀反之後未戰即降,被俘後還能做出腳絆宣宗的蠢事顯然太過荒誕不排除刻意醜化之說。

  • 9 # 瘋雲史

    皇帝這個職業,在古代可是所有男人的夢寐以求,為了這至高無上的尊榮,哪怕是帶來天下動亂死傷無數,也在所不惜。對於我輩凡人,這隻能是個白日大夢,能實現的機率比中彩票都要低。但是對於本是皇親宗室的後人來說,距離皇位觸手可及,誘惑之下自然有人願意放手一搏。

    明成祖朱棣,他的夢想最終得以實現,謀反之後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江山,他去世後,皇位傳到了仁宗的太子朱瞻基手上,登基之初,他就以叔叔朱高煦效仿明成祖,起兵謀反意圖奪取皇位。將其貶為庶人下牢。

    面對誅殺朱高煦的群臣鼓譟,朱瞻基以不忍心殺之將其關入牢房,但隨著朱高煦黨羽誅殺乾淨後,跘了明宣宗一個跟頭的庶人朱高煦還是被銅缸罩住活活烤死,成了名副其實的烤全羊。那麼,當初對朱高煦不忍殺之的朱瞻基,真會為了被跘個跟頭對朱高煦下此毒手嗎?

    宣宗新皇登基,為立威掃除後顧之憂,決定拿漢王開刀

     仁宗朱高熾去世後,太子朱瞻基登基,有朝內大臣上書,舉報身為漢王的朱高煦決定效仿父親朱棣當年,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要帶兵進都再來一次“靖難”。朱瞻基考慮再三,決定親率大軍南下征討。當親征大軍來到樂安城時,還沒進攻嚇的半死的朱高煦就出城受縛請降了。

    朱瞻基當即命御史于謙高聲宣讀其罪狀。就是曾經寫過《石灰吟》的那位明朝忠臣。《明史·于謙傳》記載, “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而朱高煦卻“伏地戰慄”,一旁的隨徵群臣紛紛落井下石,齊求宣宗“大義滅親”。而跪在地上的朱高煦求饒說“臣罪萬死,惟生殺在皇上”。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朱高煦雖然表示上行為輕佻,恃蠻好勇,但其實內心膽小軟弱,貪生怕死。

    本無反心的朱高煦被朱瞻基表面的假仁義所矇蔽

    那麼面對群臣處死朱高煦的呼聲,看著跪地求饒的叔叔朱高煦,明宣宗是怎麼想的呢?明史記載:朱瞻基以“彼固不義,祖訓於待親藩自有成法”拒絕了建議。明宣宗是不是真的良心發現不殺朱高煦呢,非也,斬草未能除根,何必操之過急。

    於是,他把大臣們告發的密信給朱高煦看,叫他給五個兒子寫信讓他們一同回京師。這就說明了朱高煦的五個兒子均不在樂安,而明成祖藉以征討朱高煦的告發信中“立五軍都督府:指揮王斌領前軍,韋違左軍,千戶盛堅右軍,知州朱烜後軍。諸子瞻垐、瞻域、瞻埣、瞻墿各監一軍。高煦率中軍,世子瞻垣居守”完全是汙陷編造。

    朱瞻基以莫須有罪名殺朱高煦黨羽樹立朝野權威

    朱瞻基並沒有立刻回京,而是在樂安停留了三天,安撫朱高煦的家眷,確保五個擁有軍隊的兒子能順利就範,然後以一同謀反名義將朱高煦的死黨王斌、王彧、韋達、朱恆、錢巽等數十人抓捕囚禁。再以勝利平定了朱高煦的“反叛”名義,發捷報給在北京,由留守的皇弟鄭王瞻埈、襄王瞻墡代為祭告天地、宗廟,及全朝文武百官。然後朱瞻基的征討大軍才帶著朱高煦全家,以及一同逮捕的謀逆者,浩浩蕩蕩返回北京。

    可以看出,新登基的朱瞻基可謂少年老謀,他為了樹立自已的皇威,首先炮製了朱高煦謀反的罪名,然後親自出徵,對不戰而降的朱高煦,並不著急誅殺,以仁義不忍殺的表現,讓朱高煦全家抱有免死希望束手就擒,然後將朱高煦黨羽一併剷除,以絕後患。

    回京後,僅過了三天,朱瞻基即下令誅殺與朱高煦有勾結逆黨640多人,發配流放2300多人,忙碌之餘,朱瞻基還親自動手寫了一篇《東征記》把,從北京至山東樂安本是向南而行,也不知他咋分的方向,文中大講朱高煦各種罪孽和自已艱幸的討逆過程,並傳抄後由群臣和天下文人傳閱。

    掃清朱高煦黨羽的朱瞻基最後撕下仁義面罩斬草除根

    朱瞻基之所以這麼做,還是不願讓人們對他此次親征有質疑,同時坐實朱高煦的反叛罪名,以彰顯自己的權威。罪名定了,逆黨殺了,朱高煦已經沒有解釋的機會了。

    朱高煦以謀反罪名被貶為庶人,並被關在專門的牢房裡,朱瞻基還美其名曰“逍遙城”,在《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了他的結局:“漢庶人高煦鎖縶之內逍遙城。一日,帝往,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踣地。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銅缸覆之。積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皆死。”

    當年主動請降時嚇得戰慄不止的朱高煦,難不成呆在牢裡還膽肥了,敢捉弄殺其黨羽近七百人的皇帝侄?就這樣,史書上說把明宣宗朱瞻基跘個跟頭的朱高煦,就這樣成了烤全羊。

    烤死朱高煦後,朱瞻基又將朱高煦滿門抄斬,連幾月大的嬰兒都沒有放過。就這樣,協助父親朱棣奪得江山的朱高煦,最終慘遭滅門。而對於奪了侄兒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三個兒子中原來最優秀的一支,最終卻被以奪侄皇權的罪名被滅絕,不能說不是一種報應。

    參考史料:《明史紀事本末》《明史·于謙傳》

  • 10 # 王二的2020

    章皇帝朱瞻基登基之初就面臨著明朝自始的外藩問題,攘外必先安內,因此朱瞻基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固好從“暴斃”的朱高熾手裡接下的大明江山。

    朱高煦便是此次清藩的重點物件之一,此人自靖難之役便早已累計戰功,領軍打仗倒是自有一手,畢竟親爹是能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永樂大帝朱棣。當然,自己可能也想做老爸那樣的人——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拿下大明的皇位,朱高煦可能暗自琢磨,大概是老爸故意為之······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朱高煦在這個老朱家的小夥子登上寶座的時候,便要規劃起自己奪帝之路。可惜,他小看了自己老朱家的血脈,低估了對手,高估了隊友,朱瞻基身邊這群老東西倒是機靈,各種獻言進策,朱瞻基倒也是個會來事的皇帝,早就知道自己老叔不會善罷甘休,也早就做好準備,誰怕誰,畢竟是老叔“輸”。

    朱高煦揚著“清君側”的大旗要挑戰朱瞻基,不成想,朱瞻基以天下正統的名義御駕親征,明君不久便包圍了樂安城,朱高煦心裡一盤算,這事怕是黃了,這群隊友見朱瞻基民之所向,居然慫了······沒辦法,朱高煦秉著繳槍不殺的原則成了朱瞻基的俘虜。這大侄子也是仗義,沒殺,就是軟禁了起來。

    清藩之後,朱瞻基倒是挺念親情,想著自己老叔還軟禁著呢,就尋思去看看,可能覺得自己懂點心理學,開導開導老叔,介都不是事兒。朱瞻基開心的心裡盤算著,就帶了人去找老叔,朱高煦倒是不那麼想,老子幫成祖爭天下的時候,要不是我,別說朱高熾,就是成祖都未必能登上帝位,當然,朱高煦有這個資本。

    回過頭說朱瞻基過來看自己的叔叔,這個叔叔倒是個爺兒們,不卑不亢哈。可是朱瞻基沒成想,朱高煦趁自己不注意,下了個絆腳,摔了皇帝。這下朱瞻基急眼了,我尼瑪!心裡來氣,就喊了個大力士,舉了個三百斤的銅缸放在老叔腦袋上,我c······朱高煦不愧是行軍打戰多年,這一身腱子肉,咱當兵滴人!就是不一樣!居然舉起來這大缸。

    牛逼!朱瞻基臉上掛不住了,好,你能舉,就別放下了!朱瞻基就命人往銅缸裡面放了柴火碳啥的,不怕你不死,別說人了,缸也受不了啊,就這樣,皮這麼一下的朱高煦就這樣沒了。

    不過回頭看來,朱高煦倒也是個漢子,大有楚霸王誓死不過江東的意思,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當下不景氣的pc單機遊戲市場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