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凡有點求生欲,就不會跟死神較勁。崇禎作為大明最後一任老總,他同樣也不想死,只不過在的任期內,內憂外患加上自然災害,明朝已經無力支撐。

    一、楊嗣昌主張議和

    史料記載“象升主戰,嗣昌與監督中官高起潛主款,議不合,交惡。”

    崇禎十一年,楊嗣昌曾建議攘外必先安內,如果和滿清議和,那麼就可以用全部力量對付起義軍,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緩解當時的窘境。對此崇禎表示默許,當時楊嗣昌已經採取了行動,遼東巡撫方一藻已經派人去和皇太極接觸。

    此時,皇太極也同樣捉襟見肘,議和對滿清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楊嗣昌主張議和本來是祕密進行,但這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之後訊息被傳揚開來,楊嗣昌變成那個“賣國賊”,在眾多士大夫的口誅筆伐下,議和計劃也只能半途而廢。

    皇太極見議和無法實現,在崇禎十一年九月揮兵南下,崇禎有心議和,但在眾臣的反對聲下,也無可奈何,最後盧象升成了兩方勢力的犧牲品。

    二、陳新甲提出議和

    崇禎十五年,鬆錦大戰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大明離滅亡只有一步之遙。兵部尚書陳新甲祕密派人和滿清議和,訊息後來傳到了大學士謝升耳朵裡,謝升看到山河變色、大廈將傾,就將此事告訴了崇禎。

    史料記載“升進曰:倘肯議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尋諭新甲密圖之,而外廷不知也。”

    崇禎對此表示同意,並令陳新甲祕密進行,不能洩露訊息。一次兵部職方馬紹愉從邊關發回議和信件,放到了陳新甲的書案之上,家童以為是軍事情報,就交給了地方官員傳抄。

    但凡幫崇禎搞議和的人,大多沒有什麼好下場,崇禎的立場總是搖擺不定,他會為了皇帝的面子,直接殺人滅口。這大致就是最後一次和滿清議和的機會。

    三、李明睿主張南遷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馬上兵臨城下,都城危在旦夕。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崇禎,勸其南遷至南京再做打算,崇禎當時的反應是直接答應:“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意思就是我也這麼想的,但是外面那些大臣不同意,怎麼辦。

    朱棣遷都是留了底牌的,南京的行政機構一個不少,只要崇禎到了南京,六部六科即刻就可以開始運轉,這先天條件不知比南宋強了多少倍,但崇禎就是不這麼做。

    四、那麼為何崇禎沒有抓住機會?

    崇禎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本身就不受萬曆待見,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還只在位一個月就掛了。朱常洛在成為皇帝之前的待遇就極差,崇禎的條件也可想而知。崇禎的母親劉賢妃去世得也早,可以說崇禎的童年還是比較不幸的。

    史料記載“莊烈愍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也,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賢妃劉氏,早薨。”

    明熹宗朱由校,崇禎帝朱由檢在成長環境、教育方面有很大問題,這也讓崇禎的性格不是那麼穩定。在接手政權之後,崇禎還要面對強大的魏忠賢,而當時崇禎僅僅十八歲。

    魏忠賢很清楚他是做不了皇帝的,但他可以另立傀儡,所以說當時的崇禎也十分危險,崇禎一度都要自己帶飯吃,根本就不敢吃宮中飯菜。面對如此重大威脅,崇禎都要一人想辦法解決,這對崇禎是個巨大的考驗,等到剷除了魏忠賢,崇禎的內心也充斥了極大的滿足感。

    年少的不幸經歷,和其滿腔的抱負,構成了崇禎帝,崇禎的內心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一種是自卑,原來自他童年的經歷,一種是自信,來自於權力和責任,在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格中,崇禎走得是極其辛苦。

    在面對問題時,崇禎既想要逃避問題,又必須要面對現實,這讓每次面臨重大挑戰的時刻,崇禎總會猶猶豫豫、搖擺不定,尤其是面對議和、南遷這種敏感的問題,他真的已經無力去抉擇了。

    在巨大的付出後,崇禎得到的卻是無比的失落,他一心要重振大明,但無力迴天。事實上,崇禎做得已經夠好了,一個每日只睡幾個小時,幾乎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衣服打著補丁,如此帝王,已經超過了大多數歷朝皇帝。

    崇禎當然知道活著比死了好,只是他無法給列祖列宗一個交代,估計朱元璋見到崇禎也只會說一句:“孩子,你辛苦了!”

    參考資料:《明史·莊烈帝》、《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

  • 2 # 夏七hnyy

    歷史類似崇禎的亡國之君,沒有一個。崇禎成年為君,有實權,很勤政,而且做皇帝時間不短,前期國家沒有亡國之兆,帝國還有實力。其他的亡國之君要麼是暴君,要麼是傀儡,要麼無能,要麼就是小孩子。都不似崇禎這樣。

    崇禎兩次拯救大明的機會,都沒有把握住。

    李自成本來想要幾百萬兩銀子,就不打北京城了。可是崇禎真的沒有錢了。如果有錢,就不會亡國了。大臣有錢,不借給他。北京城破,李自成從大臣家中,搜出上千萬兩銀子。可見大臣不是沒錢,是不借。

    崇禎本來可以提前跑回南京,待實力恢復才收復失地。但是東林黨堅決反對。崇禎出不去。最後只有吊死煤山。

    大明王朝,最後的輓歌。君王死社稷!

    如果不是老朱家王爺太多,明朝也許會和宋朝一樣。可是王爺們,各自為政,自立為皇帝,分散了實力。最後一個個樹倒猢猻散。

    還好沒有一個老朱家的王爺投降滿清。最後一點骨氣還是有的!

  • 3 # 愛妮品歷史

    介紹2次逃命的機會

    第一次機會

    崇禎帝召來李明睿商議對策,李明睿認為應該“南遷”,只有戰略轉移,才能贏得一線生機。這條對策並非病急亂投醫,可行性很大 。

    折騰了一個多月,農民軍已攻下居庸關,形勢愈發凶險。崇禎這時終於坐不住了,不再理會反對派的阻撓,告訴李明睿等人“立刻南遷”。可惜為時已晚,沿途的大明軍都被擊潰,京城連個蚊子都飛不出去,更別提南遷了。

    第二次機會

    李自成都打到復興門了,踮起腳尖就能看到紫禁城的角樓,可他居然給崇禎寫了封信要求和。

    老李的要求也不高,把西北那塊地割給我,封個“西北王”過過癮,再拿出百萬兩白銀犒賞軍隊就行。如果滿足要求,李自成還願意為崇禎效力,幫他打擊其他農民軍以及關外的清軍。跟大明的江山相比,這樁買賣真是太划算了,只要不傻都會接受。更何況,崇禎帝當時就沒有第二個選擇,李自成主動送上“大禮包”,豈有不要之理啊?

    沒抓住逃命的機會

    一是意識形態上的。

    士大夫階層長期被正統教育洗腦,堅信撤退可恥,在政治上是錯誤的;

    二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

    南遷成功還好,萬一失敗,出主意的、附議的,肯定沒有好下場;

    三是實際利益上的。

    美宅良田不可能帶走,丟了北京還不知便宜誰。

  • 4 # 歷史聚焦

    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這名亡國之君最後悲慘的在一棵樹上吊死。所跟隨的也只是身邊的一名太監,其餘的早就做鳥獸散,已經投奔大清了。

    崇禎皇帝其實真的不用死,在當時可以逃跑的。但是明朝有一個不明文的規定: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因為大明朝的江山來的特別不易,是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名叫花子逐漸的做到皇帝的。所以說,自從那個時候起,就有了這樣一條不明文的規定。

    相對於後來的幾位明朝的皇帝,也基本上都本著不和親的原則,把自己的地位擺得高高在上。也就是說他們有著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王朝向心力。

    但是到了崇禎這個時候,因為朝廷的腐敗,導致起義軍有很多。所以搖搖欲墜的明朝由於自己本身的不可抗因素,最終還是猶如一個巨人倒下了。

    崇禎皇帝曾經有過出逃的計劃。這是身邊的太監和大臣提出來的。通過後來的歷史,我們知道有一個南明小朝廷。如果崇禎皇帝真的要出逃的話,很有可能會再次捲土重來。但是崇禎皇帝所恪守的原則就是祖宗的法則,也就是跟一個人的信仰有關係,所以崇禎皇帝雖然說不用死,但也不希望看到大明的江山毀在自己的手裡,所以選擇了上吊自殺。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浩浩蕩蕩,不可阻擋。所以明朝最後滅亡了。

  • 5 # 野草的沉思

    崇禎皇帝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一位皇帝,但也是一位相當昏庸的皇帝。

    首先應該承認,崇禎接手的明朝,當時的情況太糟糕了。連年災荒,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朱元璋再生,恐怕也難以迴天了。

    因此,我不責備崇禎亡了國。但我不能不責備他的一些主要的政治舉措。

    第一,殺袁崇煥。

    袁崇煥有缺點,比如殺毛文龍,雖事出有因,他也完全有權力,但畢竟是做得草率了一點兒。

    但他在抗清(後金)這方面是十分堅決的,並且成績卓著,堪稱是明朝的塞上長城。

    皇太極兵逼北京,不能說袁崇煥沒責任。但千里長城防線,任何人也難保萬一。袁崇煥千里救京,浴血苦戰,擊退皇太極。功勞大於過失。

    尚方寶劍是崇禎親賜袁崇煥的,賦與了他生殺之權。殺毛文龍縱是錯誤,袁崇煥也無死罪。袁崇煥說五年平遼,剛過去一年,不能謂之大話欺君。即使五年不能平遼,其志堪嘉,更罪不至死。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當此內外夾攻,國勢傾危之際,象袁崇煥這樣的人才是多麼寶貴啊!

    可是,崇禎卻斷然把袁崇煥殺了,而且是凌遲處死。

    另據記載,崇禎在位十七年,被他殺死、罷黜,判刑的督撫以上級別的大臣,竟達六、七十位之多!

    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一件事,就是崇禎皇帝是一個相當殺伐專斷的有魄力的皇帝。

    可是他在某些大事上,卻又變了一個人。

    第二,兩次機會都錯失。

    崇禎有二次機會,可以緩和局勢,延續明朝命脈,一次是遷都南京,另一次封李自成王。(關於這些事,有網友已有詳述,故不再重複)。

    按照崇禎殺袁崇煥等大臣的凌厲風格,這兩件事他都可以乾綱獨斷,拍板實行。可是他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讓大臣去議論,去定奪。

    這真是咄咄怪事!

    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崇禎是一個很虛榮的人。他敗亡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死要面子活受罪。

    記得之前,崇禎想和清(後金)議和,派了一位大臣去聯絡皇太極。這本來在當時是避免兩線作戰的上佳之策。可是遭到眾大臣反對時,崇禎竟把責任推給那位大臣,把他殺了(或罷黜了)。

    這次更是如此。崇禎本來想遷都,又怕承擔棄都的名聲,想讓眾大臣為他擔責。結果錯失良機,亡國亡身。

    總之,崇禎是個勤政的皇帝,又是政治上相當昏庸的皇帝。他丟失兩次逃命機會,完全是因為他自己。他臨死時埋怨眾大臣,更是他昏庸的最後證明。

  • 6 # 6別無選擇6

    崇禎皇帝絕對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好的亡國之君,他在位17年,一改之前三位皇帝的奇葩做法,勤勤懇懇,就連病假都沒請過一次。同時對家屬以及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是嚴格要求,為了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他的老婆,一國之母的皇后都親自下廚做飯、織布。

      哪怕最後他在煤山選擇自盡,在遺書中也還要求李自成不要傷害他的百姓。

      對於這樣一位帝王的離世,大家都很惋惜,如果再給他些時間,或許能成為大明朝復興的英雄也不一定。可惜的是,歷史沒有如果,不過當時老天爺真的有給過他機會,而且還是兩次,可惜崇禎都沒抓住。

      

      第一次機會

      當時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打到了山西,只需兩個月便可攻到北京城。這一年的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給崇禎提了個意見,勸其放棄北京城,儘快南遷,只要往南戰略轉移成功,就能緩過氣來。

      李明睿說:“當年宋高宗趙構毅然南渡,趙家天下又延續了150多年。我們大明現在的條件要比那時強太多了,不但地方大,而且物產也豐富,最關鍵的是老祖宗當年遷都北京時,設南京為陪都,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都還在。”

      

      崇禎聽他說完後,道:“你這辦法不錯,我認可,但要是外面其他的大臣不同意,怎麼辦啊?”因為按照當時制度,皇帝的重大決策是需要得到內閣等各部門支援的,最好是由各部門領導在會上先提出來,自己假裝不同意,各部門領導一再勸說南遷,這樣的決策過程才是完美的。

      然而在會上,大家都說要替崇禎排憂解難,就是沒人提南遷的事情。最後崇禎急了,直接就說:“李明睿曾勸朕南遷,各位愛卿以為如何啊?”結果遭到了當時以內閣首輔陳演為首的一眾大臣反對,他們同時還故意把訊息傳了出去,鬧得謠言四起,人心大亂。陳演還嫌不夠,還指使別人攻擊李明睿,說南遷是別有用心,要殺了李明睿。

      這可把崇禎給氣的,直接一腳踢翻了椅子。

      

      就這樣來來回回折騰了一個多月,南遷之事一直都沒定下來。最後崇禎終於忍不住了,果斷地拍板,要求立刻南遷。但是已經晚了,李自成的大軍已經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沿途的大明軍隊都被打散了,此時的北京城就連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了。

      那麼這些大臣為何一再反對南遷呢?一來他們長期被正統教育洗腦嚴重,堅信撤退是可恥的;二來是為了保命和推卸責任,南遷要是成功了還好,要是失敗了,提議和附議的絕沒好下場;三來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南遷之後,南北兩個政府勢必合一,裁員是肯定的,而且自己在北京城的財產又帶不走,還不知道會便宜誰。

      所以,他們不願輕易下賭注,覺得再等等看才是最保險的。

      

      第二次機會

      李自成是農民起義,他本身就不具備政治家的眼光和胸襟,所以他對於如此迅速的勝利根本就毫無思想準備,更不知道進入北京城意味著啥。當時都準備發動總攻了,他居然還給崇禎寫了封信,要求和談,而且條件還不高。

      他要求崇禎封他為王,並賞銀100萬兩,承認山西和陝西為其封國。作為回報,他則負責平定國內的其他起義軍,並且抗擊滿清,保衛遼東。

      

      這樁生意是人都知道可以做,而且當時的情況根本就別無選擇,但大臣們一個個就是不表態。

      如果說前面南遷的事還可以說說的話,那這個“割地賠款”的政治風險就太大了,沒人敢沾惹。但是不發言肯定也是不行的,於是各位領導一個接一個地慷慨激昂,憤怒地斥責李自成的狼子野心,決心和他們血戰到底,誓與北京共存亡。

      雖說崇禎是想做這筆生意的,但無奈兜裡沒錢,最後滿打滿算才湊了30萬,根本不夠數。崇禎原本是想趁著夜色混出城逃命的,但走了一圈之後,發現沒有一個城門是為他開啟的,眼瞅著天就要亮了,無奈之下只好孤獨地走向了煤山。

      

      僅三個小時之後,李自成就坐上了崇禎的龍椅。此前那些政治堅定、慷慨激昂的領導們血戰到底了嗎?沒有,第二天他們就投向了李自成的懷抱,舔著臉要求安排工作去了。

      也難怪崇禎自盡之前會來句:“朕非亡國之君,群臣皆是亡國之臣。”

      機遇總是稍縱即逝的,一步生,一步死。崇禎當時要是不猶豫,手段再強硬些,我們也不會見到這千古一幕的憾事了。

  • 7 # 作家傾杯序

    崇禎的面子。死不悔改的崇禎,也許就死在了面子上。

    很多人給崇禎皇帝塑造的歷史地位都比較高,有一句話叫“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其實李自成對崇禎也算是認可。李自成從太原進軍北京的時候出過一個告示,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就是說皇帝還不是太壞,就是這皇帝身邊沒好人。

    崇禎個人慾望比較少,整天操心國事,但是他在執政這方面啊,還是有很多問題。

    一是崇禎太愛面子,經常出爾反爾。一旦反悔,他就會把以前聽他話做事的人也殺了,把責任推給別人。

    他在位期間殺的宰相將帥實在是不少,搞到最後沒人敢給他出主意了。到後來連贊同崇禎的話都沒人敢說了,因為只要他反悔改主意,他不會說這主意是他出的,他全怪你。

    比如說李自成包圍北京之前,他其實很想南逃,但是他又要大臣向他建議,不斷暗示,有的話說得非常之赤裸裸,說你們趕快建議我走吧。但是假如他真的走到外面,不順心了,改變主意了,那麼提這個建議的就倒黴了。

    典型的案例就是陳新甲,崇禎讓他和皇太極談和,結果訊息一露出來,大家說這是賣國,他馬上把陳新甲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卡號,餘額和所屬銀行洩露,會對我的銀行卡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