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從各個角度總結經驗的都有,改革開放的經驗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實事求是,摸著石頭過河與變革本身制度化。我今天只想談談“實事求是”。
初看起來,“回到事物本身”與“實事求是”的原則頗為相似。但前者沿著現象學的還原走向先驗唯心主義,後者則是唯物論的基本原則。
“回到事物本身”,強調不存在抽象的普遍真理,一切本質,必須放回到它的具體存在中去。“回到事物本身”翻譯成古漢語,就相當於“求是實事”——要求是,先實事。轉換成英語思維,就是Context(語境、上下文)的方法。比如,國情就是一種Context。任何一個詞(主義),都得放在這個“上下文”裡,講求意義與環境的匹配。
如果說“實事求是”適應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Context,但是資訊化不同於工業化,因為資訊化是求解意義在每一處的不同,把它一對一地實現出來。這也許是面對資訊化社會,改革開放開始出現問題,也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實事求是”,沒有“回到事物本身”的緣故。
如果我們不能“回到事物本身”,我們又如何去迎接“智慧化社會”的到來?
今年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從各個角度總結經驗的都有,改革開放的經驗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實事求是,摸著石頭過河與變革本身制度化。我今天只想談談“實事求是”。
初看起來,“回到事物本身”與“實事求是”的原則頗為相似。但前者沿著現象學的還原走向先驗唯心主義,後者則是唯物論的基本原則。
“回到事物本身”,強調不存在抽象的普遍真理,一切本質,必須放回到它的具體存在中去。“回到事物本身”翻譯成古漢語,就相當於“求是實事”——要求是,先實事。轉換成英語思維,就是Context(語境、上下文)的方法。比如,國情就是一種Context。任何一個詞(主義),都得放在這個“上下文”裡,講求意義與環境的匹配。
如果說“實事求是”適應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Context,但是資訊化不同於工業化,因為資訊化是求解意義在每一處的不同,把它一對一地實現出來。這也許是面對資訊化社會,改革開放開始出現問題,也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實事求是”,沒有“回到事物本身”的緣故。
如果我們不能“回到事物本身”,我們又如何去迎接“智慧化社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