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樵中
-
2 # 周易文化應用研究院
中醫為什麼不好學?如何才能學好中醫?
1、學中醫,必須學好《易經》。中醫的理論,是從《周易》裡面出來的。有道是:不知易,不足以為太醫。這句話就說明了要想學好中醫,必須要學好《易經》。《易經》由於晦澀難懂。十分難以自學。
2、學中醫,必須學好古文。沒有古文基礎,難以讀懂傳統醫學經典。如果僅看解釋版本,這樣理解的不夠全面,不能夠透徹的知道古人的思想。就沒有辦法去師法古人。
3、學中醫,必須學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五千年一脈相承,只有學好傳統文化,掌握好傳統思維模式,才能夠通古變化為今用。這裡麵包括,陰陽,太極,五行等思維模式。
4、學中醫,必須要拜明師。由於近百年時間,東方學術被西方打壓衝擊,中醫人才面臨斷層,要找一個好的老師非常難,但是不需要找名氣很大的老師,一定要找能夠給自己帶來實際幫助的明明白白的老師。
5、學中醫,必須要知行合一。要在學習中去實踐,要在實踐中去學習。知之而不行,等於不知。要想迅速提高自己,必須在理論指導下多實踐。
綜上所述,學習中醫的問題還有很多?我把最核心的幾個點提出來了,只要你充分做到上述五點,我認為學習起來應該不難。
姚元江
2020.4.19日於湘中
-
3 # 粵西大峰
學中醫除了要有興趣,還需要一些重要的條件。
第一是動力。為什麼要學中醫?"久病成良醫",中醫裡的大家,成材最多的除了家族傳承外,就是自己有病。當西醫無效又貴自己負擔不起,那麼學起醫來就有迫切感和動力了。這樣學醫進步非常快,誰也不想醫死自己,自己服藥更能體會藥效。還有因為親人久病學醫也一樣易進步,道理一樣。
第二是對醫學有悟性,有特別靈敏又細膩的感覺。天分真的存在。
第三個是跟對師父,師父既有醫術又有體系又臨床豐富。想不成材都難,自學中醫也一樣。先學一個體系的如火神、扶陽、升降……等等。
第四個是自己要打坐修煉,以前歧黃傳人,上午出診下午關門靜坐,晚上修煉,要出眼功見到內景才能出師。現在的執業中醫師幾乎沒有一個有這個本事。中醫學校和中醫院把這個和祝由科當為迷倍取締。非執業中醫師還有極少數人遵循這個傳統,如熊春錦一系形名性體道醫,陸錦川一系的氣道金針,還有武當華山終南山等隱士的道醫傳承等。
第五個是臨床,大量的出診經驗才能提高醫術,實在沒病人給自己煮個四逆湯四君子湯養養生暖暖胃補補陽氣也可,紙上談兵沒有什麼鳥用。
-
4 # 耕新新
首先說中醫是有效的,安全的,但是中國人很多沒有認識到中醫的發展歷史和先進性。
中醫最早是全面性的發展,到了近代中醫成了片面的丹藥方劑為主,這就是一些人說中醫是短板的,比如說闌尾炎沒法用中醫治,心臟病沒法用中醫治,腫瘤沒法治。而大家思考過沒有,漢三國時的華佗已經有一套完整的外科醫療體系,他發明掌握了麻沸散和外科手術用具,能有效治療外傷,可以些複雜的內科手術。
西醫講究臨床驗證,而我們的中醫很多方劑是經過千百年來的臨床驗證,比如流傳在農村的一些簡單的有效的方劑和祕方,這些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驗證,留存下來,為什麼這麼說呢?農村的醫療條件大家是知道的,在過去甚至很多人是沒辦法去醫院治病,而窮人通過農村的郎中鍼灸按摩刮痧,吃中藥等,花少量的錢,甚至不花錢,也做到了醫治康復的結果。
本人的過敏性鼻炎雲經持續了5—6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了,在西醫治療過程中,利用增加免疫力,服用抗過敏藥等等漫長的治療,病情反覆可以說沒有質的改善,我的一個同事跟我一樣的病,甚至做了手術,事實證明,西醫的干預治療副作用是極大的,效果不明顯,病情是反覆的。而我今年通過一個可靠的朋友介紹,用了雲南一箇中醫的祖傳驗方,短短的一個月不到,控制了所有症狀我甚至感覺病已經痊癒了!
我可以說農村的很多長壽的老人就可以治好很多在西醫看來無法治療的疑難雜症!可惜中國沒有一個系統的工程,去收集農村經過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驗方,如果有,那將是人類無價的傳於後世後世的瑰寶!
-
5 # 真理再現人間
美國有哪些中醫學校(一)
隨著“中醫熱”在國外的興起,中醫教育事業在美國也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在美國已有30多所中醫院校,大部分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其中半數以上被政府承認。主要的中醫、鍼灸院校有如下幾種:
·美洲中醫學院
美洲中醫學院始建於1980年,學校提供證書課程和研究生課程。在三年內上完12個學期的課程,能獲得鍼灸碩士學位。修完9個學期的課程,能獲得證書,參加鍼灸執照考試。
美洲中醫學院的居民診所,是惟一被加州公共衛生事業局批准,可使用鍼灸和中草藥進行治療的衛生機構。
·美國中西醫科大學
中西醫科大學建於1975年,1979年成為第一所被加州政府承認的中醫學校。該學校設有三個專業,衛生工作者鍼灸專業,為已完成西醫專業的衛生人員所設;夜校增設了西醫課程;中醫博士專業,為合格的鍼灸師開設。
·國際中醫學院
國際中醫學院由米歇爾·曾醫生在1984年創辦,是一所非營利性學院。教職員工在不同的國家受不同的鍼灸學和中醫學培訓,同時,聘請中國大陸的客座教授任教。每年夏季組織學生到中國旅遊學習,並獲取鍼灸和中醫學證書。
現在科學對穴位的研究
許多人從穴位的電學特性去探索它的本質。一九五零年日本的中谷用12伏直流電通過人體面板,發現面板上存在某些導電量特別高的良導點,它們的位置與穴位位置吻合。
此後不久,法國著名鍼灸學家尼伯亞特在助手的協助下,應用測定面板電阻方法證實了這一現象,並確定穴位電阻只有它周圍面板電阻的一半。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國學者有關穴位電生理的研究,也基本肯定了穴位具有低電阻高電位的特性。
中醫實則是道家修練附產物,開天目既大腦松果體被功力能量加持,就能突破三維空間觀察事物,許多大醫學家如扁鵲李時珍孫思邈華佗等都是開天目的,比CTX光還先進,觀察到脈絡存在於微觀小粒子分子組成的身體上,不在表面肉身上,當今科學剛剛知道宇宙是多維度空間,也就是不同粒子組成不同的空間,人體也有層層粒子分子原子質子…組成的身體,脈絡不在表面肉身這層身體上,所以西醫手術看不到。
截肢是表面一層被砍去了,可微觀粒子組成的身體還好好的。有的人沒腿或沒胳膊,可他卻感覺腿疼胳膊疼,現代醫學不知原因,起名叫幻肢痛,說是幻覺,其實不是幻覺,截去的是表面,微觀身體還好好的。人死了只是肉身脫去了,微觀原子其他粒子組成的身體,依然存在於其他空間。當今科學太淺白,連三維空間沒突破。
今天中醫學院不教這個,把這個當迷信糟粕剔除,所以中醫完了。
中醫陰陽學說許多人不解,我們這宇宙本身就是一巨大生命體,宇宙以陰陽結構而成,有正有邪、有黑有白、有神有魔,有男有女有雌有雄,有冷有熱…宇宙中一切物質生命都是以陰陽結構,作為宇宙細胞的人體當然屬這種結構。男為陽女為陰父母陰陽結合形成人體。地球一旦陰陽失衡,陽盛:發生旱災火災地震火山暴發等等,陰盛:寒流雨災雪災洪澇瘟疫等等。
人體若陰陽失衡同樣道理,陽盛:則火大得痔瘡起疙瘩嗓子疼血壓高失眠煩燥等等;陰盛:得風溼腰疼腿、手腳冰涼、痛經、腸胃寒大拉稀、痢疾、吃不得水果碰不得涼等等。中醫怎麼治?選各種屬性同樣屬陰屬陽的草藥,把陰陽調和正常就好了。
五行就是我們三維空間這層宇宙,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構成包括我人體,其實是五大系統,包括歷史時間紀年生態五味音樂都按這五大系統安排,比如你是火命啊今年是水年啊等等都是這麼安排,不多講一年講不完。
五行五大系統有相生相剋,拿人體講心屬火腎屬水肺屬金肝屬木胃屬土…五行對五官,肺開竅於鼻,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眼,眼變色肝有病,腎開竅於耳,耳發黑耳鳴,就多是慾火太盛房事太多,失了元氣得固本培元節慾了…。比如陰陽失衡,心火盛腎水降,這人一定有病,只有調過來心火降腎水升身體立既好了。
中醫說的氣不是空氣,是指一種能量通行在脈絡臟腑中,宇宙中到處這種能量,所以練功可從宇宙中採集交換。
這是一方面,中醫還有其他科比如接骨針灸按摩手術。還有祝由科治鬼的,因為宇宙是多空間的,其他空間鬼類狐黃附體,就用祝由其他方法把那個東西搞走就好了,西醫根本不懂,我同學中醫西醫都會,來診所個附體兒童,西醫給按精神病治,差點給人家孩子治死,她用特殊神學方法沒吃藥立既好了。
中醫講德全不危,往更高層空間看人得病是罪業心不正造成的。物以類聚,心惡之人罪業多,宇宙陰性靈體愛上其身作巢,壓住微觀身體脈絡,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花錢遭災痛苦把罪業消去了靈體跑了才好或減輕了。這就是騙子治也能給減輕的原因。
中醫太高深的理了,我講的這些是純神學中醫理論,現在哪個醫學院教啊,什麼中西醫結合啊這個那個,亂論亂搞一氣。現在批量生產假中醫,中醫結合什麼西醫啊!中醫西醫各有自己理論與方法,都能治病,都有治不了的病。
聰明科學家從祖宗典集中,尋找寶藏,比如屠喲喲從傳統中醫得到啟發發明青蒿素。
韓醫是中醫同理論醫學,沒見人家南韓一群人天天噴韓醫,抹黑自己文明。
出國後發現外中國人非常崇拜中華文明。美中國人天天捧自己的基督文明,日本人天天捧自己文明文化,南韓人天天捧自己文化,都努力證明自己的祖先智慧偉大,而南韓日本的文明其實都是中華文明,而今天國內一群無知者天天抹黑自己民族文明,證明自己祖宗是低劣的蠢豬,就為認那幾個洋惡棍。
澎湃新聞9月27日訊息,中醫在全球範圍或將躋身成為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療等標準療法之外的補充替代療法。
據《自然》新聞9月26日報道,世衛組織最高權力機構——世界衛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該組織的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首次納入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資訊。全球醫學綱要也被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在全球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青蒿素是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
1969年,在軍事醫學科學院駐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軍代表的建議下,全國“523辦公室”邀請北京中藥所加入“523任務”的“中醫中藥專業組”。北京中藥所指定化學研究室的屠呦呦擔任組長。當時的基本思路是採取民間驗方,然後利用現代的有機溶劑分離藥用部位並進行相應的藥理篩選和臨床驗證,研究人員整理了多達808種可能的中藥。據稱她們開始並未考慮使用青蒿,因為它的抑制率極不穩定,在12~80%,直至看到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將青蒿“絞汁”用藥,從而得到啟發,以現代科學組織篩選,改用乙醚提取。1971年10月,青蒿的動物效價由30%~40%提高到95%。1971年12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與中性部分分別對感染伯氏瘧原蟲(Plasmodium berghei)小鼠以及感染猴瘧原蟲(Plasmodium cyomolgi)猴的瘧原蟲血癥(parasitemia)顯示 100%的療效。
-
6 # 愚人草民
謝謝老師的邀請!我先恭喜朋友,你走了那麼多彎路還是中醫沒有學好,這說明你相對於沒有學中醫之前你已經成功了,;二是說明你正在進步;三是說明你是個很踏實要強的人。這是我要恭喜你的理由。
我不是醫生對中醫西醫一竅不通,我只能向朋友提點建議僅供參考罷了!
首先,你要明白學什麼行業都是學無止境幹到老學到老,要想將中醫學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也需要個過程,所以你不要心急。
其次,你先學好基礎。如身體有哪幾大器官(胃、心臟、肺、肝、腎、大腸、小腸等),都叫什麼名字?他們都在身體的什麼地方?都有什麼功能?等等。
再次,你可在書店買點學中醫的書籍開始自學;也可以在網上下載點中醫視訊自己看;或者參加成人高考報考中醫專業;自學考試也是個不錯的途徑;也可以拜民間的中醫醫生為師進行學習。
第四學中醫是個漫長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要有許多彎路許多坎坷,所以你要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總之,中醫是我們的國粹,它有悠久的歷史,要想掌握它就必須打好基礎,逐步掌握中醫專業技能,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發揚持之以恆的精神,我們的國粹一定會被人們傳承下去!
-
7 # 復新河聶衚衕
學中醫不瞭解五運六氣,讀遍經方何益。不瞭解風土人情,不瞭解人情世故,不瞭解二十四節氣,有的還認為又不是種地。缺少天人合一整體觀念。
首先是個雜家。
《素問•著至教論75》: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素問•示從容論76》:
若能覽觀雜學,及於比類,通合道理。
聽其言觀其行,自己首先是中醫的受益者,而不是當成昧良心發財受益者。不然就夭殃。
《靈樞•師傳篇29》: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
《靈樞• 終始9》: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夭殃。
只是通過化驗單才判斷,打著中醫的牌子賣自己的肉。
《素問•疏五過論77》:
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脫營)……嘗富後貧(失精)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
回過頭在結合理論來充實和驗證中醫的博大精深。
-
8 # 漢尼拔觀世
首先,要明確你學中醫的目的,是興趣還是生計,還是其他,明確目的的意義在於,你將如何學習中醫。中醫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體系非常完整的學科,既有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精髓,也有近代西醫的補充,應該說中國目前14億人的健康成長中醫功不可沒,特別是在近期冠狀病毒防治中,中醫大放異彩。也證明了中醫的實用性和科學性。中醫的傳承和教學在國內也很完善,既有民間中醫大師,也有國家開辦的中醫大學和學院。國家也有很多政策鼓勵和支援中醫的發展。如果你僅僅是興趣,可以以中醫傳統書籍,包括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傷寒雜病論等等為基礎,以自身,家人和朋友為學而致用的載體,如果有在中醫方面的引路人那就會更加快速的進入中醫領域。如果是生計需要,那就要參加國家正規中醫教學和培訓,系統的學習中醫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取得國家承認的中醫行醫資質,才能正式開展中醫行醫生涯。雖然你走過彎路,但是中醫的學習在中國一直有康莊大道,希望你不要放棄,明確自己的目的和方向,繼續投身到中醫學習和實踐中,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
9 # 慧澤惠
我自學了幾年中醫,但沒有系統地學,因為,怕太正規了聽不太懂,沒興趣。後來,開始喜歡養生,就看了很多中醫方面的養生書,從中也懂了很多中醫知識。
又通過家人的身體對應學習了有關方面的中醫,再自學了中醫基礎理論,聽了很多大咖老師的講課,視訊等等,基本上有了一些 診斷的基礎,給自己和家人都帶來了好處。
但有些時候也很困惑,像五行相生相剋感覺學到的不少,但一深入就發現有些暈,一個臟器有問題,4個臟器都相關聯,這樣迴圈就繞不出來了,直到前幾天聽了一個教授的講課,正好講肝(木),正好提到我暈的那個問題,老師也說說很多初學者在學五行時,都會轉不出來……
我現在感覺還是要系統地學習中醫,從基礎開始,雖然,自學走了些彎路,但也有了一定的基礎框架,再聽課學習比沒接觸過中醫的要好,很多中醫專業術語能聽懂,而且,可以重點反覆聽自學中迷茫的地方,現在,我進了一個學習群免費聽課,不買產品,還有課後自測題。
個人感受,望參考哦!
-
10 # 健康管理師王力平
【學習中醫感悟】
剛好我也在學習中醫,可能跟你有很多話題,我是一邊上班一邊學習!
剛開始我也覺得壓力大,因為中醫知識面太廣了,東西也很多,如果要學習藥學或者開處方之類,那必須要全心全意跟師學習,潛心修煉才行!
平時上班也忙,還要帶孩子,你說哪有那麼多時間,但是喜歡還是要碎片化學習,吸收多少是多少,畢竟理論也是基礎!
我自己學中醫吧,是想通過一些基礎手段自己調理和幫助到家人,所以我就從理療開始學習,學習了也更容易去實施,畢竟這個板塊是學習起來最快的!
理療又分了很多板塊:按摩、正骨、脊柱管理、鍼灸、艾灸等方式!可能我是女孩子吧,之前接觸中醫也是從養生館當顧客開始,我就選擇了艾灸這個板塊去學習,相對來說是最容易上手和找到經驗!也更有利於繼續學習和發展!
剛開始是自學,買書看,實踐找感覺,有一定基礎以後,還是要找到老師,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需要源源不斷的知識和交流,醫學也是不斷研究和交流的!這樣心裡就更有底氣,在操作時也更有信心!
其次中醫文化確實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經驗,所以心態也要穩住,不要操之過急!慢慢來!我現在是線上報名了一個艾灸的課程,每週2次,很合理,學習了有時間實踐和反饋,學習週期也很長,我覺得很好!你也可以找一找!其次是看一些相關醫家的直播交流,也可以學習到很多!
找到自己喜歡的板塊,學習下去,找到老師,還是慢慢有起色的!我們一起努力加油
回覆列表
走了很多彎路不可怕,怕是沒找到合適的方法一直走彎路。真正學精中醫很難,但只要有執著的信念,則事可成已。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如何學好中醫這樣專業的問題要專業的人士來回答。我下面轉載網友藍色天空的786的精湛回答來與君共享。
中醫難學,古有《此事難知》一書,盡談學中醫之難。但又有《醫學實在易》一書,反覆而談中醫如何容易學。後人豈不是被搞糊塗了,到底中醫好不好學呀?我認為中醫不容易學好,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學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漸進 ,則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說過:居敬持志,讀書之本;循序致精,讀書之法。讀書如此,學醫何嘗不是如此。心中執著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聰穎,配合切實的功夫,假以時日,必可醫理貫通無礙。近年來,經常有中醫愛好者以及一些年輕學子問我學中醫要看什麼書,我曾經在部落格裡寫過幾篇關於如何學習中醫的文章,並且也曾經提供了三本可以讀的中醫書。但對於志在專精醫術的同道看來,原來的答覆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詳細地把這個問題回答一下,並提供一份學中醫的書單。或許掛一漏萬,或許被他醫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積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計。如果能幫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醫之路,繼而精通醫術,則自覺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給將來的大醫作個引路指南的。要學中醫就要學最上乘的中醫學,有了這個目標,才算是有了入門的動力。中醫入門極為不容易,登堂入室更是難上加難。因此既要求學者吃苦肯學,還需要不錯的天賦,那就是悟性。現在的中醫情況堪憂,後繼乏人。是因為真正領悟中醫的人太少,反而靠中醫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了。當前社會上處處可見那些學了幾天理論,背了幾張方子,連混帶騙弄來一紙文憑,就開始打著中醫的旗號去吆喝的庸醫之輩。這般庸醫行世就敗壞了中醫的聲譽。況且害人無數,更數可憎。所以說,如果只想著抄幾個祕方,會治幾個小病,那不能算是學醫,不過是淺嘗輒止而已。只有學到第一流的中醫學,才能真正走進中醫、理解中醫、相信中醫,並能應用中醫治療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難雜病。我建議未學醫時,可先從周鳳梧的《名老中醫之路》,李可的《人體陽氣與疾病》以及劉力紅的《思考中醫》看起,既增興趣,又增動力和信心。以後學醫過程中,也可反覆研讀此三書,則其收穫更多。
方法/步驟
1/4
修德為先。
我認為醫德大於醫術,德不修,徒論醫術,不過是個普通的醫生。如果醫德敗壞,則根本就是含靈巨賊,也談不上醫術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於誠意正心。這是巨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這方面達到了極致。古人云: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為人和治學的至境,是學醫的最終理想。學問的修得以至誠的德行為本,而德性的養成以求知問學為途。學醫先“尊德性”,在這個信念的基礎上,然後始能“道問學”而通醫理。
我強烈建議讀一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對於為人和為醫教極有意義。我曾在噹噹網的書評中寫過這樣的話:“極品中的極品,中中國人必讀,這是國學入門的書,也是可以讀一輩子的書。從初學者到飽學之士,皆需時時讀幾段這本書,可以提供無窮的儒家思想與智慧。沒有讀的抓緊讀。作為中中國人,不管是哪個行當的,都要一讀此書。而且此書不難,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學醫還可以讀讀佛教方面的書,錘鍊心性,修養佛性,配合靜坐,可以體悟許多與佛與醫相關的東西出來。再者,王鳳儀老善人的嘉言錄極有利於養性養心,不可不讀。之後,你就知道怎樣學醫,怎樣行醫,怎樣做人了。
我曾寫過一篇《醫德與醫術》的文章,專門講醫德這個問題,可以找來參考一下。強調一下,修德不是隻管讀書和背書,讀書只是明白其中的道理,關鍵還得去做,去實踐。王鳳儀老善人講過:“道是行的,不行就沒有道。”認真體會這句話,把它刻到心裡去。
2/4
首重經典。
一般來說,學中醫有兩個途徑,一則自後世之書入手,漸而讀到經典;二則自經典入手,漸及後世諸家。前者易,後者難。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後者根基穩固,一旦掌握了醫學經典,則如手持利刃,而難病大病心中瞭然。因此,我主張自經典入手,既省時間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醫術。
經典者何?一般認為是《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雜病論》。這幾本都是古書,不太容易讀懂,手邊可以備一本《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隨時翻閱,極有幫助。
我認為可以先看《黃帝內經》,就當成故事來看。你看黃帝坐在那裡,與他的臣子岐伯一問一答,多麼逍遙自在 。且這本書是壓韻的,其中大多數的句子都有韻腳,讀來朗朗上口,極富詩意。如果實在畏難,可看後世的翻譯。市面上有不少這樣的書,都差不多,可以找來讀一讀,關鍵是讀懂書中的道理。這本書是中醫的最核心的基礎,是需要經常讀的書。我建議可以放在床頭,每天睡前讀一讀。如果能配合臨床,則更有妙味。堅持每天學一點,漸而可通。讀時可以不求甚解,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誦。
讀《黃帝內經》的同時,可以參考清代黃元御的《四聖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覆讀,反覆琢磨,一直到背誦的書。我認為黃元御是後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其妙語岐黃,臨證如神。黃元御勤於筆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醫學著作,實是後世蒼生之福。同時還可以參考張景嶽的《類經》、李中桎的《類經知要》以及汪機的《讀素問鈔》。
讀完《黃帝內經》,緊接著就讀《難經》,這本書是就《黃帝內經》的幾個問題進行問難,問題比較簡單,讀起來也不難,很薄,一兩個月就可以讀完。可以配合讀滑壽的《難經本義》。
中藥是臨床醫生的手中利劍,必要精通。所以學了理論後,緊接著要學《神農本草經》。可以參考黃本熙評釋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問答》以及周巖的《本草思辯錄》,另外中醫大學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藥學》亦可一參,但當以《神農本草經》的觀點為本,勿受後世過多影響。
繼而精研《傷寒雜病論》。這是醫聖張仲景的大作,也是後世最受推崇的一本書,歷來其註釋近千家。目前大學教材以宋本為主,我比較重視桂林古本傷寒論,因為其內容更為充實,且糾正了宋版的許多錯誤和矛盾之處。研讀《傷寒雜病論》,可以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傷寒論講義》(中醫規劃教材,梅國強主編)、曹穎甫的《經方實驗錄》、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黃元御鄭欽安的書。
如果堅持不懈,就可以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裡完成上面的任務。如此就奠定了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後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問題了。
3/4
傳統文化。
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醫的根。其中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醫的基礎。所以學醫要先學傳統文化。
唐代藥王孫思邈說過:“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巔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專研,始可於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徑》,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一)這是把幾乎所有的古文化給包括進去了。
現代人要像藥王這樣博極群書,相信也很難做到,但《易經》要學,因為包含的學問極大極深,整個就是中醫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來象與數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圖以及十二訊息卦,則《黃帝內經》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貫通無礙了。可以參考李陽波的《運氣學導論》、唐容川的《醫易通說》、鄒學熹的《醫易匯通》以及南懷瑾的《易經雜說》。
另一本是《道德經》,是道家的精華,幸好這本書也不厚,僅五千字,來來回回梳理幾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汽流行的概念,則龐雜的中醫頓時有序簡單起來。就參考南懷瑾的《老子他說》即可。要精通中醫,這兩本書就必須讀,而且要精讀,反覆讀。可以與前面的中醫經典一起讀,堅持不懈,一兩年也就讀透了。配合著還要讀一些歷史以及文學詩詞書,藉以陶冶情操,擴大知識面。中醫理論要想精,必需要有廣博的傳統文化基礎,即要有廣度,而後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學中醫要善於背誦。民國時秦伯未受業上海丁甘仁時,丁師要求背誦《古文觀止》,當時他很不理解,但臨證十數年後,才體會老師的用心之苦。現在的中學課本中,有近百篇古文,這些都是兩千年來的文化精華,建議全部背誦。背古文,不僅僅是學文化,同時也提高人生修養。
要建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首先就是要多讀書 。須知有讀醫書而不為醫者,沒有不讀書而為醫者。但讀書要思考, 要自悟。讀書破萬卷,如果不思考,就等於白費。不知觀天查地以比象於人,亦不是學醫之道。為醫者讀書,就是要學以致用,如此讀書就可以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臨床時自然可以貫通醫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選一個版本的中醫大學課本《醫古文》,反覆研讀,這是讀古書的基礎。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亦是不錯的選擇。
4/4
後世精華。
唐宋之後,名醫輩出,醫書汗牛充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讀得完,所以要有所篩選。中醫門派眾多,觀點各異,越到後世越是明顯。可先從一家學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認為可以先從黃元御學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的《明清名醫全書大成黃元御醫學全書》不失為一個極好的版本。以黃元御的理論為基礎搭個醫學流派的骨架,將《四聖心源》融會貫通其中,如此見病知源,立方有據,可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可以讀鄭欽安的三書:《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恆論》,建立一陽盈縮的觀點,奠定扶陽的基石。
其他醫書,可讀可閱者亦很多,但如果為了臨床技術,我只就自己所讀過的 ,精選出一份書單,由讀者自己體會。
盧崇漢《扶陽講記》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陳修園醫學全書》
明清名醫全書大成之《徐靈胎醫學全書》
範中林《範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餘聽鴻《餘聽鴻醫案》
吳佩衡《吳佩衡醫案》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齋《醫家祕奧》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陳朝祖《中醫治法與方劑》
李時珍《瀕湖脈學》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證》
左季雲《傷寒論類方法案匯參》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謐《鍼灸甲乙經》
趙京生《鍼灸經典理論闡釋》(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喻嘉言《醫門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繩》
鄒澍《本經疏證》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
注意事項
配合讀書,必須勤於臨證。古人云:“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不臨床而讀書,只學到一些想當然的醫理。只有從臨床上回來,再讀醫書,則醫理與臨證豁然貫通,有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之妙。多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則如藥王所言:“具而學之盡善盡矣。”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中醫各家各派各有風格,專精之路亦各有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於我以上所言。如果能找到好的師傅,幫助入中醫之門,再琢磨出適合自己的路子,則往往會事半功倍,以上所論,不過拋磚引玉之言,願與諸位醫林前輩大德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