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燕雲
-
2 # 小奔說史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由於朱標病逝於朱元璋之前,1398年6月30日,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為明朝第二個皇帝,並改元建文。
1402年7月,燕王朱棣率軍攻入南京,隨後皇宮失火,朱允炆至此失去蹤影,關於他的生死成為明初第一大疑案。
南京失守不久,駙馬都尉梅殷提議為朱允炆發喪,並追諡號為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不過,朱棣篡位成功的前提,就是否定朱允炆的統治合法性。
因此,朱棣繼位稱帝后,朱允炆的諡號就不再被承認。所以,在明成祖時期的官方歷史中,朱允炆的建文年號不再存在,反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統治時期被延長了4年,即從洪武32年延長到洪武35年。
1644年7月,朱由崧在南京繼位,為了恢復人心,南明朝廷才定朱允炆的廟號為”惠宗”。因為,神宗已經成為萬曆皇帝的廟號,只好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
清乾隆元年,又為朱允炆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
這就是“惠宗”、“惠帝”的由來。
關於“惠”有何意義,牽涉到諡號的知識。
在中國,諡號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一般來講,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去世之後,官方會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予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
歷史上諡號中有惠的皇帝有不少,比如劉邦的太子漢惠帝劉盈、還有晉朝的白痴皇帝晉惠帝,還有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允炆。
這個“惠”字,從褒義上看,都有仁慈、柔順的意味,但實際上,換個說法就是窩囊,比如劉盈,一輩子被母親呂雉所控制,白痴皇帝司馬衷更是如此。
至於朱允炆,身為皇帝,因為仁慈,最後反被篡位的叔叔所擊敗,就連生死都成謎團,所以被追諡號為“惠帝”,不能不說是比較中允的概括和評價。
-
3 # 胡說八道歷史
“帝”是諡號,“宗”是廟號!
按照古代諡法,柔質慈民曰惠。知其性。愛民好與曰惠。與謂施。
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於是當時的駙馬都尉梅殷跟黃彥清商議後,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後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
4 # 四川達州人
從諡法來說,祖有功,宗有德。
兩漢時期很多皇帝沒有廟號,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政治清明,財富積累甚多。但大臣們一致認定漢景帝只是延續了漢文帝的政策,不能給廟號。景這個上諡只能算勉強。
魏晉之後諡法已經很不嚴謹,但朱棣在篡位之後當然不會給正式的廟號,否則不是要後代子孫以皇帝身份去祭祀他嗎?
諡號是清代才給的,算是承認他是皇帝。畢竟無法否認人家當過幾年皇帝,而且皇位是明太祖明確傳位的。
顯然,惠字是取笑他把皇位優惠給別人,就如漢惠帝,晉惠帝這些。當然,廟號依舊不會給的,清朝怎麼可能再去修個墳頭?
-
5 # 史海浮沉一月明
這裡,首先要明白對於歷史上對於皇帝的稱呼,一般來說有三種。即以年號稱呼皇帝,以廟號稱呼皇帝,以諡號稱呼皇帝。
諡號:帝王死後,後世對該帝王的評價,蓋棺定論。一般稱之為“某某帝”,比如說漢武帝。
廟號:皇帝死後入太廟,後代會給他尊一個太廟稱呼,一般稱呼為“某某宗”或者“某某祖”。開疆拓土為祖,守成為宗(這裡要排除清朝的皇帝,好幾個祖)比如說唐太宗,宋太祖。對於,廟號,漢朝時只有傑出的帝王才有廟號,整個大漢才朝,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六個,從唐開始幾乎所有皇帝都會有廟號。這裡要補充一下,劉邦的廟號是太祖,即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漢高祖其實是漢太祖高皇帝。
年號:從漢武帝開始,皇帝在位期間一般都有年號。嚮明清時代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年號,後世就以年號稱呼。比如說朱元璋為洪武帝,朱棣永樂帝。
現在我們再來回答問題。建文帝朱允炆,諡號為惠帝,朱棣給他加的,這可不是什麼尊稱。朱棣奪了朱允炆皇位,自然是不可能上尊號的。惠是什麼意思呢,古漢語中的惠,是溫順柔弱的意思,作為皇帝被稱為惠,說白了,就是窩囊的意思。比如說漢惠帝劉盈,晉惠帝司馬衷,都是窩囊皇帝。
為何是帝不是宗,因為朱棣篡位,為了自己的合理性和正統性,朱允炆自然是不能進太廟的,肯定也是沒有廟號的。因此朱允炆只有年號建文帝和諡號明惠帝的稱呼。
-
6 # 宋安之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朱允炆的惠帝稱號還是清朝乾隆帝追封的,明朝自始至終就沒有承認過他的皇帝身份,南明時代倒是給朱允炆上過廟號和諡號,這個就說來話長了,下面我來為大家一一解惑。
朱允炆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其父懿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明太祖朱元璋將其封為皇太孫,洪武31年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年號為建文,大家一般稱之為建文帝,朱允炆上臺以後,對於那些手握大權的藩王叔叔們極度不放心,如芒在背寢食不安,開始削藩,在這種情況下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由起靖難之役,經過三年苦戰,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逆襲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後,畢竟不是按照合法手段登基的,就如同唐太宗修改起居注一般,抹去了朱允炆在位的4年時間,不承認他的皇帝身份,將這四年時間加入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中,成為了洪武35年,朱允炆在位四年時間在明代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稱之為“革除時代”,而他就是“革除君”,在近二百年後,明神宗萬曆帝時期才承認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存在,但也僅僅只是承認,並沒有恢復朱允炆的合法皇帝身份,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自殺殉國,明遂亡,同年,在獲悉帝都淪陷崇禎身死以後,南方明朝勢力推舉福王朱由崧為帝,是為南明政權弘光帝,朱由崧給朱允炆定廟號為“惠宗”,諡號“讓皇帝”,隨後弘光政權覆滅,南明餘下三帝陸續抵抗清軍39年後亡國,到了清朝乾隆帝時才最終一錘定音,封朱允炆“恭愍惠帝”,真正的恢復了他的皇帝身份,並寫入清朝編的明史之中。
朱允炆的皇帝身份恢復是個迴圈頓進的過程,剛開始明成祖朱棣逆襲成功後,將朱允炆的記載抹去,根本不承認有過這個皇帝,近二百年後,被明神宗萬曆帝承認了存在過,當然僅僅只是承認,而且頗有諷刺意義的是,朱允炆失蹤以後駙馬都尉梅殷給朱允炆上的廟號也是神宗,二百多年後,南明弘光政權給朱允炆上廟號“惠宗”,諡號“讓皇帝”,算是恢復了他的皇帝身份,可問題是南明政權本身不為正史承認,同時期的清朝因為統一中國所以才是正統所在,所以清朝乾隆帝時追封朱允炆為“恭愍惠帝”,簡稱明惠帝並記載入明史,被更多人認可,當然南明政權的追封也有人認可,所以朱允炆又稱明惠帝、建文帝、明惠宗、明讓帝。
諡號中“惠”的意思大概是: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也就是仁慈柔順之意,算是個中性的平諡,後來又有代表平庸無能之意,倒是挺適合朱允炆的…
-
7 # 桂港太守
宗是廟號,帝是諡號。諡號從先秦之前都有,而廟號在三國以前都符合個人的生平事蹟。而廟號的規格比諡號逼格高,諡號哪個帝、王公、侯都有,而廟號只限作為比較好的帝皇。廟號在明清之時已經被濫用。之所以被稱惠帝,除了朱允炆斷了宗祀沒後代繼承皇位還有就是朱棣後來坐位封太宗廟號(嘉靖為抬高身價追尊成祖),太宗面前不可能有什麼宗,因為古人按順序先祖後宗,所以朱允炆不可能有廟號,不然就表明朱棣是篡位的。前面說過,諡號帝王公侯都有諡號,封朱允炆惠帝既承認朱允炆的地位但不承認他的功績同時也對朱棣的肯定。還有就是“惠帝”是個貶義詞。當然除漢惠帝劉盈之外(畢竟整個漢室上下都承認漢惠帝都一切,但他畢竟斷了宗祀)
-
8 # 君之所見
古代對皇帝的稱呼大體分為三種:諡號、廟號、年號
諡號是對皇帝一生功過是非的蓋棺定論評價。例如××帝,漢惠帝、漢武帝等
廟號是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例如:××宗,唐太宗、宋真宗等
年號是以皇帝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代稱皇帝。例如:康熙、雍正等
朱允炆被尊為“惠帝”,而沒有追加××宗的廟號有一下兩個原因:
1、對朱允炆在位期間的中肯評價為“恵”
朱允炆在位四年,後被燕王朱棣篡權奪位。追加明惠帝的諡號,諡號中的恵字其寓意為:資歷平庸,不宜君王之事。歷史事實證明,這個稱呼還是比較中肯切實的。歷史上平庸皇帝追封諡號為惠帝的實屬少數,例如:漢惠帝劉盈、晉惠帝司馬衷。
2、朱允炆下落不明,難以入明朝皇室宗廟
朱允炆生死下落不明,其又被朱棣篡權奪位。故在明朝皇室宗廟之中,不宜給朱允炆一個合理的廟號,廟號是對皇帝的專有,在朱棣奪位後的表現,並不承認朱允炆皇位的合法性。朱允炆既沒有皇陵,更沒有廟號。
回覆列表
朱允炆被追尊為惠帝是在清乾隆年間。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後,實際上並沒確切證據證明建文帝已死,實則大多數人,包括朱棣本人實際上也認為建文帝是逃走。但為了即位,他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於次月登上帝位。但此時受朱元璋託以輔佐朱允炆重任的駙馬都尉梅殷此時駐軍淮安,擁護建文帝,朱棣逼迫梅妻寧國公主寫血書遣使者召梅。梅從使者口中得知建文帝已死,遂聽從當時在其軍中的國子博士黃彥清的建議,在軍中為建文帝發喪,並追諡孝愍(在國逢難曰“愍”),上廟號神宗。但以後因為朱棣以小宗入統,建文帝年號、諡號、廟號都不被承認和提起。
到了南明弘光元年,為團結朱姓皇族,重新對明朝列祖列宗修訂,又把建文帝找出來,但他的諡號“神宗”與後來萬曆皇帝的諡號一樣,因此給他改廟號為惠宗。並修訂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也可稱為惠宗讓皇帝。改朝換代後的清乾隆元年,建文帝又被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據諡法,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即性格寬柔又慈愛百姓,愛百姓好施捨的可諡為“惠”。
但歷史上稱為“惠帝”的皇帝都不很好,比如漢惠帝,晉惠帝。但這個諡號對朱允炆來說也是恰當中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