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本人讀書時對學分的認識是在本科,而那時與現在相比變化很大。畢業很久了對此的認識可以說是被動的。
所以我的回答您看看就好。
學分制實質是選課制。不同課程不同學分,有選擇就有傾向。比如,同一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課程,最後在同一學校學到不同知識,認識不同老師。看似這種方式相當自由,例如,同是特殊教育的學生,可以選擇蒙氏為4學分,但另一個同學可以選中國畫和音樂分別為2分。這樣兩個同學經歷截然不同,並獲得相同學分。當然有人會問,那可以不可以都選,理論上也不行。因為,學生所修分數總數有限制,且實際操作比我的例子還要特殊。比如,你選了一門課程就不能選另一門同質的課程。所以,學分制其實是透過學分來實現教育的多元選擇。
相比較,非學分制,就是我經歷過的那種,沒得選:都是必修課,選修課也是必修課。就那一門,你不選,學分都不夠。
至於,績點,我其實認為,只要不掛科,成績別太低。無需在意。不然,你不提,我都忘了這個東西。現在打分,都是計算機上完成,績點是由計算機生成。所以,我的經驗,分數越高,績點越高。可能,是你分數及格,學分剛好,但是績點太低影響你的學業。不過,我沒遇見過這個情況,我只遇見過,掛科和缺考。
很遺憾,本人讀書時對學分的認識是在本科,而那時與現在相比變化很大。畢業很久了對此的認識可以說是被動的。
所以我的回答您看看就好。
學分制實質是選課制。不同課程不同學分,有選擇就有傾向。比如,同一專業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課程,最後在同一學校學到不同知識,認識不同老師。看似這種方式相當自由,例如,同是特殊教育的學生,可以選擇蒙氏為4學分,但另一個同學可以選中國畫和音樂分別為2分。這樣兩個同學經歷截然不同,並獲得相同學分。當然有人會問,那可以不可以都選,理論上也不行。因為,學生所修分數總數有限制,且實際操作比我的例子還要特殊。比如,你選了一門課程就不能選另一門同質的課程。所以,學分制其實是透過學分來實現教育的多元選擇。
相比較,非學分制,就是我經歷過的那種,沒得選:都是必修課,選修課也是必修課。就那一門,你不選,學分都不夠。
至於,績點,我其實認為,只要不掛科,成績別太低。無需在意。不然,你不提,我都忘了這個東西。現在打分,都是計算機上完成,績點是由計算機生成。所以,我的經驗,分數越高,績點越高。可能,是你分數及格,學分剛好,但是績點太低影響你的學業。不過,我沒遇見過這個情況,我只遇見過,掛科和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