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39958070860

    這種話雖然聽起來順耳,但是經不起邏輯推理,因為“智者千慮”與“愚者千慮”沒有確切的界限,所以無論是誰的“千慮”都必然存在著“得”與“失”的問題。

  • 2 # 一重千里目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贊成這個觀點,因為這個觀點實事求是。智者是聰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比較透徹,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較準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不可能有誰對事物的認識達到100%的準確,更沒有誰能100%掌據事物的發展規律。所以即便是智者也是如此,當他做的事有時比較複雜,把握不準時,就有過失。再者,智者容易產生驕傲情緒,驕傲時考慮問題也容易疏忽,就導致失敗。這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至於,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愚者,是智商比較低的人,對事物的認識比較遲鈍,對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沒有掌握,但是,他時常思考,勤學習,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經過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也會變得聰明些,做多了也會有成功的時候。這就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雖然人的智商有高低的差別,但聰明在於勤奮!

  • 3 #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晏子登門景公辭謝:“國家給的俸祿足夠養活家人賓客,並還有富餘的可以接濟百姓。家裡並不窮困!”並細數了利用國君饋贈的財富去接濟百姓獲取人心,或者坐享其成,或者囤積起來,都不是忠信之臣該做的事情。

    齊景公說:"先君齊桓公,賜給管仲五百社的人口和土地封,管仲沒有推辭。而我給你一點財務,你卻拒絕,是為什麼呢?"

    晏子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想當年管仲也許會有他考慮不到的過失,而我的考慮或許會有一點可取之處吧!"

    這個典故里,因為管仲和晏子對俸祿不同的態度,導致齊景公產生疑惑,從而晏子引用了古人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來告誡齊景公人無完人,來告誡齊景公知足常樂!而晏子自籲愚者,謙虛低調的品德昭然天下!

    為什麼說謙虛謹慎是至高無上的美德?

    易經作為華夏文化的源頭,周易六十四卦中,除了謙卦六爻皆吉,其它的卦爻都是吉凶相存。滿招損謙受益,晏子謙虛謹慎的態度,讓他能夠虛懷若谷,道濟蒼生,成為流暢千古的一代聖賢!

    為什麼說知足常樂是至高無上的美德?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人的慾壑難填,索取心強,而降服慾望和征服索取心,需要有道濟蒼生的大願力。天地之道,是劫富濟貧,而人間怪相是剝削弱者富足強者。所以,只有聖賢之人,心懷蒼生,才能真正做到發自內心的知足常樂!

    總之,古聖賢的這些典故,都是告誡我們後來人,人生避免自以為是,驕傲自滿,關鍵是,要時刻看護好自己的慾念,因為老子說人生的災難都在於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 4 # 力冰907

    我贊同這種說法,但我更願意從哲學的角度去認識和析賞這句千古名言。

    一、俘虜變軍事參謀,李左車的謙虛回答成為千古名言。

    1、千古名言,哲理深厚。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它出自《晏子春秋》,後被《史記 ·淮陰侯列傳》前用。智:聰明,智慧。慮:思考,謀劃。它說得意思是: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穫。李左車的這句回答韓信的謙語,千古名言,哲理深厚。

    2、兩次獻計,“一謙”生暉。

    這句名言來自韓信的手下俘虜李左車。李左車原來是趙國的一個軍事參謀。

    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派韓信帶領一部分人馬向東進攻趙國。趙王聽說後,與成安軍陳餘把軍隊聚在井陘山口,準備迎敵。

    趙王的參謀李左車獻計,趙王沒有采納。韓信探聽到這個訊息後,心中大喜,因勢利導,打贏了這場勝仗,並俘虜了李左車。

    韓信俘虜李左車後,把李左車視為軍事參謀。李左車又獻一計,韓信又贏得了勝仗。此千古名言乃李左車事後對韓信所說。

    二、這句名言體現了古代人的辨證思維和現代人的哲學思想。

    1、古代戰爭中充滿哲理智慧。

    中國古代軍事哲學思想源遠流長。言兵而不限於兵,哲理深刻。《孫子兵法》更充滿了古人的哲理智慧。如“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標;“先勝後戰”的戰爭原則;“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見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謀略思想等等,在古代戰爭中無疑不充滿古代人的哲理智慧。

    戰國時代的吳起就提出過,“夫安國之道,先戒為寶”。《左傳》早就提出“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的著名論斷。

    從韓信與李左車倆人的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韓信尊重人才,李左車善於計謀,不僅足智多謀,而且還善於從哲理的角度思考問題。

    2、用古代“辯證法”發展觀點和近現代的“一分為二”的哲學觀點解釋這句名言。

    古代哲理思想雖然與近、現代比較,具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古代“防變懼變”印發展觀點,仍然體現了辯證思維。李左車的這句名言中的“智與愚”“得與失”圴貫穿了這種古老的辯證思維。

    從現代的“一分為二”的哲學觀點看,李左車這句名言,告訴後人一個道理,看任何事物要一分為二,要辨證思維,智者不可能永遠智者,愚者不可能永遠愚者。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變化中前進的,它是矛盾運動的對立統一體。

    三、得與失的辨證關係,並非是永恆不變的定律。

    1、注重概率。

    智者與愚者“千慮”反映的只是一個概率,從哲理的再度看,似乎在告訴後人,既不要過餘自信“智者”前提條件,也不要過餘自悲的“愚者”前提條件。

    2、注重相反結果的相互轉換

    李左車的這句名言中,涉及到了幾個關鍵詞,即“智者與愚者”、“千慮”、“得與失”。從這幾個關鍵詞的關聯度來看,“千慮”即乙思考、謀劃,只起到關聯的作用,“得與失”才是哲理關係中的結果。智者與愚者面對的哲理內涵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關聯點,即互為相反的結果。造成這種相反結果的直接原因是,智者與愚者的前提條件不同。

    3、注重“千慮”過程。

    李左車的名言,還告訴後人這樣一個道理;對任何一個事物,不要永遠當成不變的物理定律。在這些“千慮”的變化過程中,始終要保持一種謹慎思維的態度,不能太迷信已經有的既定條件。要注重那個“千慮”過程的反覆調研和論證,調研和論證“一得、一失”的漸變、易變、突變、質變的可能性。

    四、這個古老的哲理名言,對當今社會的借鑑意義。

    1、“千慮”不怨少,但要復而清醒。

    “千慮”是思考,是謀劃,這句名言中,雖然運用了智與愚兩個相對立的比較,但不能因此而減少“千慮”,忽視“千慮”。相反,無論智者也好,愚者也好,善於謀略,堅持謀略,乃是科學決策的重要程式,重要方法,這樣,才能保持“千慮”的清醒。

    2、“必有”只是勢,不是果。

    這句名言中運用了兩個“必有”的肯定式結論語,按照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任何事物都處於矛盾運動之中,對立統一規律,揭示的是事物的運動規律。因此,在這個名言中,由於前面的智者與愚者的前提條件不同,因此而產生的“必有”,只是個“勢”,這個“勢”在矛盾的前進運動過程中,也許會達到勢之目標,也許中途運動軌跡改變,並不能成為結果。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定要充分認識這個“必有”的複雜性。

    3、上善若水,做“易變突變”的自主者。

    從韓信與李左車的這個名言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韓信是個大智若愚、上善若水的將領,當他意識到李左車的謀略計策後,迅速預測到這次戰役可能易變、突變的情況後,再次“千慮”,聚智者之膽識,乘愚者之空虛,大勝了對方。

    2020、7、14

  • 5 # 蘭若行者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是絕對正確的說法,不容不信。智謀者,只可某於人事,天威難測,終有人事不合於天威,則慮而不得,必然失之;愚者,天既生之,必憐憫之,常言大智若愚,何義?異於常人合乎天道也!千慮必有一得,何處而得?暗合於天道也。

  • 6 # 品夢齋

    這句話出自《晏子春秋》,後被《史記》引用,我同意這句話的觀點。

    這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是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問題,一切得失的原因和來歷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認為,這其中至少有兩層意義。

    一、智與愚的辯證關係,是變化的,也是隨時可以相互轉化的。用於鼓勵人們遇事多動腦筋思考,有自己可以堅持下去的理由,不盲從,不迷信他人。

    在專家當道的當代,大家都認為專家是我們心中的智者,掌握著我們不能掌握的資訊和技術,所以,大家都願意聽從專家的建議。在今年的抗疫之戰中,終南山等專家的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為我們的抗疫之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終南山也得到了全中國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還有一些人,假借專家之名,行騙人欺世之實。所以,遇到這樣的假專家,假智者,就要自己有數,不要上當受騙。也就是說,在信任和尊重專家和智者的同時,也要動腦筋,多一個疑問永遠沒錯,這就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意義。

    二、得與失的辯證關係,也是變化的,也有可能是相互轉化的。用於勸導人們遇事看開,不要走入死衚衕拐不回彎來。尤其是遇到大的得失的時候,更需要用辯證的思想來處理問題。

    作為生活中的常人,時時刻刻面臨著這樣那樣的選擇,有選擇就有得失。這個得失之變的勸導就是前面一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它的用途即在此處。

    這句話裡,絲毫沒有不尊重智者的意思,反而是對於那些智者千慮之後小小的疏漏的理解和勸勉。同樣,這句話也沒有對愚者的輕蔑,反而是對那些所謂的愚者廢寢忘食之後的一得的尊重和褒獎。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 7 # 老崧

    善於系統性的發現規律和運用規律的人,我們古人稱為智者;只能在實踐中學習具體的方法體系的人,我們古人稱為愚者。

    從中庸角度來看,智者的理論實踐關係是中→庸,愚者的理論實踐關係是庸→中。其中的中是理論,庸是實踐。

    理論是對實踐中的現象進行的規律性的概括,但幾乎所有的規律都不能概括所有的現象,必定存在部分現象蘊含的規律超出了已經概括的規律的層面,也就是小系統裡的規律易尋,大系統裡的規律難找,超出小系統的定義域,大系統需要重新探索了。

    所以,智者千慮,幾乎都是從小系統裡的規律出發,遭遇大系統,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終究是從實踐中的各種現象出發,這些現象既包含智者發現的小系統裡的規律,也包含智者沒有發現的大系統裡的規律。愚者千慮所歸納的既有可能是小規律,也有可能是大規律,更多的是格局化後的不同規律。這就是愚者千慮之得。

    如同人蔘,智者掌握了人蔘生長的規律,就可以大量的進行人工種植。但是這些人工種植參僅包含了小規律,藥效不大。

    愚者不進行人工種植,只在各種野外尋找,找到的野山參藥效比種植參大得多。

    好比學院派經濟人才與市場上拼出來的經濟人才,就是人工參與野山參的區別。

    如果兩者結合,在發現野山參的地方補種人蔘,卻不進行人工參的管理,這樣的人工野山參,藥效是否等同原生的野山參呢?

  • 8 # 聞覺

    語出《晏子春秋》,後被《史記》引用。我很贊同這樣的觀點。

    凡事都是相對的,長短相間,明暗共存,智愚一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長,有時剛好為短,短,有時剛好為長;無人無所不知,也無人一無所知。不要迷信智者,也不要蔑視愚者。

    人生在世,再有智慧也不可能萬事均通,因為沒有人具有無限的精力,可以去窮盡所有的知識,從而獲取無窮的智慧。所以,再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必然有其所不解之事理。所謂智者,只是相對來說,並不存在絕對的智者,只不過,“聞道有先後,學業有專功”,如此而已。

    再聰明的人,思考、謀劃的事情多了,就免不了會有失誤之處。為人處世,不可自視過高,目中無人,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凡事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見不得異樣之舉。如若不然,鑄成大錯,遺笑大方就在所難免。

    人生在世,再不聰明也不要自慘形穢,喪失信心,而要永遠不失自強不息的精神。要知道,你也有別人所不能及的長處。你不會開飛機,但你會種黃瓜,你不認識高等數學,但你可以分辨稗稻。你有你的長處,何必自卑?你思考籌劃的事情多了,總會有一兩件是十分正確且他人無法比擬的。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地位再卑微,知識再貧乏,都不可自己看不起自己,否則就真的沒有什麼希望了。

    假若有幸生活在強勢群體裡,一定不要忘記謙虛謹慎,一定不要忘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假若不幸地生活在弱勢群體裡,一定不要自我蔑視,喪失上進的信心與勇氣,而要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主義真,鐵棒磨成鄉花針”,堅持就是勝利。

  • 9 # 每天詩文

    史記記載: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贊同這個說法,但是它又有什麼深刻奧妙和含義呢?如何解釋這個問題的確切性和必要性?且聽我詳細分解答辯。

  • 10 # 天晴愛睡覺

    這其實並不屬於歷史問題,而是一個數學方面的概率問題;

    所謂的智者愚者都是人,而不是機器,在繁博反覆的生活中,在爾虞我詐的計較中,發揮水平是很難維持穩定的;

    既然是人總會出錯,只要嘗試總會有一次兩次的成功;

    所以,從概率學來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時移世易,風雲更改,沒有誰永遠的對下去,也沒有誰永遠的錯下去!

  • 11 # 何要臻

    同意,百密必有一疏,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不管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還是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前者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後者力爭上游,終有所得

  • 12 # 靜觀雲飛

    這句話應該理解為物極必反。什麼事情都存在著矛盾的兩方面,也就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聰明的人雖然顧及全部,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為了大局而捨去小我的大有人在,我們的戰土為了國家的安全而犧牲了自己的幸福 ,我們的學生為了高考而少了玩樂,這都是得必有失的結果。凡事都不能十全十美,只要我們不必要去斤斤計較,人生總會留給我們滿意的答案。同樣的道理,愚者也沒有絕對的愚人,在某個時候 ,某個地方,我們以為他的想法很蠢,但是,他不計較個人得失,作了他該做的事,反而贏得了大家的贊聲,在人格上贏得了別人的尊重。這就是自然而然的必有一得。

    做什麼事,考慮什麼事情都是不能絕對的,再聰明的人也有過錯的時候,再愚蠢的人也會得到他應有的一份。

  • 13 # 梅溪沐雪客

    關於“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贊同這句話的看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

    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失誤的時候,意思跟千里馬也有失蹄的時候差不多;

    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收穫,這跟失敗是成功之母意思差不多,如果在失敗中汲取經驗,就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這句話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這句話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聰明之人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做的非常完美,也會有疏漏和破綻,這時候就要戒驕戒躁。

    聰明人也有失誤的時候,只有正確對待失誤,才能將它降低到最少。

    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聰明的時候,只要加以學習,就會有所收穫。

    這句話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我認為這句話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實用價值,

    我們做事情的時候要把利害一起權衡。在有利的條件下考慮到不利的一面,切忌因為自己不斷取得勝利和進步而麻痺大意犯錯誤。

    在不利條件下要考慮到有利的因素,在我們失敗的時候,也不要灰心氣餒,要振作起來,積極進取,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將失敗轉化為成功。

  • 14 # 天下第一愚768

    我贊同這種說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再聰明的人,也不能確保萬無一失。因為他不可能把萬事萬物都都經歷過,都考慮得完善無缺。即便是電腦,有時也會產生病毒而出差錯。同樣道理,再愚笨的人,也有一定的長處,處事也會有一得之處。分別舉例說明與後。

    諸葛亮是人人稱道的智者,他足智多謀,算無遺策。“諸葛一生唯謹慎,”佐劉備東征西討,建立了蜀國。在和魏國司馬懿對陣時。明知街亭乃軍事重地,卻不深查馬謖雖有空談,而無實學,腹大中空。受其所請,把鎮守街亭這一重任交於馬謖。結果,街亭丟失,危及全軍,他只好揮淚斬馬謖。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三國時,漢壽亭侯關羽,乃蜀國五虎上將之首。勇武過人,深諳兵法。所向披靡。然而,因驕傲大意,陷敵圈套。被吳國大將呂蒙白衣過江,襲取荊州。結果他敗走麥城,被囲身亡。動搖了蜀國根基。

    一例為愚公移山,此為人所共知,家喻戶曉,就不贅述了。

    紅旗渠位於河南林縣(今稱林州),是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當時規劃修建這個工程時,就有人反對,說這是愚人異想天開,根本辦不到。林縣人民不信邪,勇於拼搏。歷時近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O8座,挖土石方2225萬立方米,修成全長70.6公里的石砌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國家5a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綜上所述,作為智者,不可驕傲自滿,常思自己不足之處,儘量避免辦事和工作中的失誤。作為愚者,不可自卑,不可氣餒,要有自信。只要敢於拼搏,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 15 # 乙丙丁6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井陘口戰役前夕,李左車向趙王歇和陳餘建議,不要跟韓信正面作戰,由他帶領三萬人馬切斷韓信張耳的補給線和後援,讓韓信張耳被堵在井陘口,前不得鬥後不得退,日久韓信張耳必敗。

    陳餘說趙國兵馬幾十萬,韓信不過幾萬人,假如不敢正面作戰,天下人會恥笑我們趙國的,於是不採納李左車的建議。

    韓信聽說陳餘不用李左車的計謀,心中大喜,就進入井陘口,過河背水為陣,設計出一個讓趙軍侵巢而出,然後奇兵進城拔旗易幟,導致趙軍混亂的一個軍事戰法,一戰擊敗數倍的趙軍,讓陳餘成為軍事史上的一個笑柄。

    李左車事先的軍事計劃,是韓信非常忌憚的,一旦有效實施,有可能要了韓信的命。韓信覺得李左車是個真正的人才,大戰之前就說了,要活捉生擒李左車。

    李左車被生擒活捉,韓信把他當老師看待,請求李左車為他出謀劃策。

    李左車開始還推辭說,敗軍之將不足以言勇,破國之臣不足以言智,就是說李左車身為失敗被擒的人,哪裡還有說話的份呢?

    韓信說,話不能這麼說,一個人有沒有能力,關鍵是用他的人有沒有眼光。假如趙王歇和武安君陳餘用了先生的計謀,現在我韓信就是你們的階下囚。先生的計謀非常高明,哪能說沒有智呢?關鍵是用你的人看不到你的智,今天老師一定要為韓信出謀劃策,不要推辭。

    李左車一聽韓信這麼誠懇,就說了一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夫千慮也有一得。今天大將軍一定要我這個愚夫出謀劃策,我李左車就妄言幾句,大將軍若覺得能用則用之,不能用就當是戲言就可以了。

    於是李左車就給韓信出了主意,就是說韓信千里奔襲戰勝趙國,聲震天下而士卒疲憊。眼下最宜休整疲憊之師,利用威勢釋出檄文,讓燕國等地諸侯害怕,從而望風而降,沒有誰敢不服的,達到兵不血刃就佔據很大地方。

    韓信就按照李左車的計謀,很快許多諸侯國都投降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成語,就出自李左車,愚者千慮也是李左車自謙之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允許公民持槍,為什麼政府不怕他們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