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國高娓娓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製造一直以質量優良著稱,一個日本品牌的背後,彷彿就意味著質量過硬、領先全球。但近幾年,頻頻爆出日本製造造假醜聞、質量不過關等等。人們都在問,日本製造到底怎麼了?娓娓看了網上很多分析,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

    2、有人覺得日本製造現在不行了,和“人”不行了有關。曾經一度很被推崇的日本企業傳統僱傭制現在逐漸衰落,很多企業不堪重負,開始越來越來地啟用非正式員工,而非正式員工在薪資、福利待遇上等等都和正式員工形成巨大的差距。這樣一來,員工對企業越來越沒有歸屬感,沒有了歸屬感,就更談不上對企業的質量負責了。

    3、現在的企業越來越國際化,“製造”更是國際化,說的是豐田車,但是可能零件在中國買的,圖紙是日本出的,組裝是美國造的,真正在日本企業體系內部完成的部分已經很少了。日益全球化,日本企業的供應商遍佈全球,使很多日本企業已經不再重視原來的傳統企業文化,更不用說把控全產業鏈質量了。

    日本製造事故頻出,源於的是經營體制的變更和企業經營理念的變化,這些給日本製造帶來了顛覆,當然,它的利潤是上升了,不過質量卻下滑了,這點值得中國企業引以為戒。

  • 2 # 瓜瓜十三叔

    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日前承認篡改部分銅、鋁產品的檢驗資料,將產品以次充好供應給客戶,產品波及約200家企業。使用該問題產品的200家下游企業中,就包括豐田汽車和三菱等的享譽世界的大企業。據報道,篡改資料並非個別人所為,而是獲得管理層默許,是公司整體性問題。日本公司近年來的“造假”新聞可謂層出不斷。

    日本的製造業怎麼了?日本的製造業和德國的製造業可謂蜚聲海外,德華人的嚴謹和日本人的精細在他們的製造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72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日本群島地處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幾乎每天都會震幾下,同時日本的資源匱乏。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就形成了日本別具一格精細和匠人精神,並傳承至今,日本的汽車就是以節能著稱。二戰以後,日本的製造業蓬勃發展,併成為了日本國民經濟的支柱。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的製造業無論質量、美譽度、出口額均居世界前列,曾經世界90%數碼相機都是日本生產。日本的製造業得以迅速發展,筆者認為有三點原因,從歷史上看,得益於日本傳統上的匠人精神,在日本百年以上公司並不鮮見,甚至都有千年以上的老店,日本人對工匠也是極為尊重的。從外部原因上看,二戰後,美國加大了對日本的扶持,在隨後的世界產業轉移浪潮中,日本又承接了大量的歐美製造業。從制度上看,日本所特有的穩定的公司治理結構,員工的“終身僱傭制”又為日本製造業提供了穩定的保障。

    然而正所謂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本的國民經濟支柱製造業近年來頗有點江河日下的感覺,造假醜聞頻出,很多製造企業處境艱難。日本的匠人精神值得尊重,但是日本人太執著於技術了。誠然,日本的產品質量是剛剛的,但是在發達國家市場日益飽和的情況下,日本的產品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卻不如以前那樣的所向披靡(在汽車製造業的鼻祖美國,上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汽車逐漸在美國佔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對於手頭並不十分寬裕的廣大第三世界人民來說,價效比和時尚新鮮才是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因素,而過於注重技術的日本產品在價格上就不太佔優勢。從國際上來看,近年來,製造業紛紛有迴流的趨勢,發達國家也意識到了製造業的重要性,美國正在積極發展製造業特別是高階製造業,日本製造業所面臨的競爭也是日趨嚴峻。從制度上看,日本所特有的穩定的公司治理結構也使得日本的企業有著濃重的官僚氣和缺乏創新。人員流動僵化,人浮於事缺乏責任心,創新型的小企業很少,多是大的企業,在這樣的背景和日本製造業整體行業的困境下,傳出造假醜聞其實並不奇怪。在全球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中也鮮有日本企業的身影,日本人似乎對網際網路技術也不太感冒,這些都使得日本的製造業缺乏活力和創造力。關鍵一點,可能是把過去的經驗當做了靈丹妙藥,固步自封,對於公司制度和製造技術缺乏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可能是驕傲了吧。

  • 3 # 四都火雞

    提起“日本製造”,很多人認為是“精益求精”的代表,“完美工藝”的化身❕然而近年來,日本企業接二連三被“造假”❕

    繼三菱篡改汽車燃效資料、高田篡改安全氣囊測試資料後,第三家日本企業~~日本神戶制鋼曝出篡改資料的醜聞,這次直接影響到日本客機MPJ❕目前,神戶制鋼所承認,其曾篡改部份鉛製品的強度等效能資料並進行了供貨,部份違規行為從10年前就已開始❕

    神戶制鋼副社長梅原尚人致歉稱:“深刻反省,表示歉意”❕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在這裡工作過;據悉,神戶制鋼供應世界一半的汽車彈簧,今年剛剛縮減了在華業務❕

    日本神戶制鋼所(簡稱KOBELCO),是世界500強之一,日本第三大鋼鐵聯合企業,創建於1905年;其主業為鋼鐵生產和銷售,年粗鋼產量排名日本第3位,全球第53位❕據訊息人士透露,神戶制鋼所篡改不合格產品資料,早在10年前就有組織地展開❕

    其在日本櫪木縣、三重縣和山口縣的所有鋁製品業務工廠均發現篡改資料,位於神奈川縣的子公司生產銅製品的工廠也有篡改資料行為,其銅和鋁約佔總出貨量的4%❕

    根據神戶制鋼中文官網,其表示“汽車閥門彈簧用線材,世界上每2輛汽車中就有1輛車使用”、“汽車鋁板材佔日本市場50%份額”、“鐵路車輛用鋁型材佔日本市場最高份額”❕

    《經濟參考報》曾經分析,日本製造業的集體跳水,反映了日本製造業目前遭遇轉型期的尷尬和試圖“再崛起”的無奈❕

    在夾縫中,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品牌急於求成或掩蓋下滑業績,這是日本製造業近年來醜聞不斷的根源❕

    這無疑是對以“工匠精神”標榜自身的“日本製造”最大的諷刺❕

  • 4 # 老粥科普

    這又是一條打臉的新聞。

    來咬吧!

    提起日本製造,很多人認為是“工匠精神”的代表,“完美工藝”的化身。然而近年來,日本企業接二連三被曝“造假”。繼三菱公司篡改汽車燃效資料、高田公司篡改安全氣囊測試資料後,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其在本土銷售的16款車型存在燃效資料造假,涉及車輛總數超過210萬輛。現在日本神戶制鋼爆出篡改資料的醜聞。

    神戶制鋼所承認篡改不合格產品資料的做法,早在十年前就有組織地開展。其在日本櫪木縣、三重縣和山口縣的所有鋁製品業務工廠均發現篡改資料。位於神奈川縣的子公司生產銅製品的工廠也有篡改行為。十年了!

    這僅僅是個別公司的個別現象嗎?不是。

    去年5月,日本東亞建設工業公司被曝在羽田機場C跑道的防震地基改良工程中偷工減料。此前,日本三井不動產集團承認其銷售的橫濱市都築區的大型公寓專案出現嚴重傾斜,原因是承建方日本龍頭企業旭化成建材公司在施工中偷工減料。

    2015年3月,日本媒體曝出大型連鎖料理店木曾路公司以次充好,用來源不明的普通牛肉冒充優質的“松阪牛肉”,以高價專“宰”外國遊客。日本秋田市的肥料公司“太平物產”被曝偽造有機肥原料比率標示,而這一行為早在10年前就已開始。日本三重縣四日市穀物銷售公司則將中中中國產大米混入中中國產米中銷售。日本麥當勞曾被曝多次混入異物。

    日本家電巨頭東芝公司自2008年度第二季度至2014年度第三季度期間,虛報了總計2248億日元的稅前利潤。

    日本製造怎麼了?日本企業到底是怎麼了?

    我沒有答案,你們回答吧!

  • 5 # 文鳳汽車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承認篡改部分產品的技術資料,以次充好交付客戶。

    日本神戶制鋼所當天釋出訊息稱,其曾篡改了包括強度在內的部分鋁製品的效能資料,並進行供貨。據透露,神戶制鋼所篡改不合格產品資料,早在10年前就有組織地開展。其在日本栃木縣、三重縣和山口縣的所有鋁製品業務工廠均發現篡改資料。生產銅製品的神奈川縣的一個附屬公司也有篡改行為。一年來,涉嫌造假的產品包括鋁製品約1萬9300噸,銅製品約2200噸,銅鑄件約1萬9400件,流入大量企業。

    神戶制鋼所是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產品波及200家公司,其中包括豐田、三菱重工等日本製造業巨頭。

    近日,豐田汽車公開表示確認,該公司使用的神戶制鋼生產存在的問題,包括在日本大陸工廠組裝的部分車型的引擎蓋、尾門等。豐田正在確認汽車的安全性,如果涉及到汽車的效能和安全性,或者將引發大規模召回。

    三菱重工8日說,該公司正在開發日本的第一個中中國產噴氣式客機“三菱支線客機”(MRJ)也使用了神戶制鋼產品的問題。三菱重工沒有透露具體使用情況,其公關部門表示,已經確認相關元件不存在安全問題,預計不會影響未來飛機的發展程序。

    同樣遭受波及車企還有馬自達和斯巴魯。10月8日,兩家公司被確認在生產神戶鋼鐵產品中使用的汽車零部件。資料顯示,2016年馬自達日本大陸銷售約20萬輛汽車,斯巴魯在日本大陸銷售約16萬輛汽車。

    神戶鋼鐵造假已有10年之久,可能給長久以來號稱以質取勝的日本製造業信譽一次帶來巨大打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批評神戶鋼鐵篡改資料”是不當行為”,要求其做出最大的努力來恢復名譽。

  • 6 # 真南明離火

    很多華人,就喜歡錶面工夫,包裝精緻,服務耐心,牛,工匠精神。日本企業整體上講,的確精工細作,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世界上的事,是一直流動變化的,昨天牛逼不代表今天牛逼更不代表明天牛逼,他們製作業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不可逆,做為資本主義,當然要變著法降低成本,這類事情以後會更層出不窮。學習當下日本好的地方,這個沒錯的,但不能認為他們永恆的就是活活好死,不會出錯的。說自己國家不行的時候,先問問你自己,你行了麼?你幹嘛了?你精工細作,工匠精神了麼?

  • 7 # 冰眼觀世界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麼一個事實:這些年日本企業弄虛作假的醜聞就沒有斷過?這次的神戶制鋼只不過是“又一次”罷了。

    神戶制鋼這次的醜聞並不是神戶制鋼一家企業的問題,他說明了日本製造業在衰落。曾幾何時的“日本製造”已經是昨日黃花,風光不再了。

    神戶制鋼原來就是日本五大高爐廠家之一,在這幾年日本鋼鐵企業重組之後是排在新日鐵住金集團和日本鋼鐵工程集團之後的第三位日本鋼鐵廠家。

    大家對“神戶制鋼”這個名字也許不太熟悉,但估計都見過這個公司的英語標記KOBELCO。神戶制鋼的工程機械也是很有名的,不少建設工地上都能看到:

    (神戶制鋼生產的挖掘機,這個在中國經常能看到)

    現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學畢業之後就在這個公司工作,按照安倍晉三自己說起來,在神戶制鋼加古川制鐵所的工作是“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起點”,也說過“我的起點”。

    (安倍晉三大學畢業後最早是在這裡工作)

    神戶制鋼是日本鋼鐵企業中對鋼鐵依賴最少的企業,他有三根營業支柱,鋼鐵只是其中的一根,另外兩根是機械和電力。而且不像一般的鋼鐵企業,神戶制鋼什麼都幹,鋁、鈦、銅等有色金屬也涉及很多,這在全世界的鋼鐵企業中都屬於比較少見的。這次出問題的就是鋁製品。

    神戶制鋼的問題,既有神戶制鋼獨有的問題,也有日本企業共同的問題。

    創建於1905年的神戶制鋼在歷史上受到過的最大打擊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融化的鐵水把高爐給結成了幾個大鐵疙瘩,從此之後神戶制鋼就開始了多面經營,什麼都幹,這就是它機械、電力什麼都有,就在金屬製品中除了黑色金屬之外有色金屬也乾的原因。

    大地震之所以沒把神戶制鋼震垮是因為當時正在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中國對於鋼鐵的大量需求,所謂“中國特需”的存在,而現在神戶制鋼的問題說到底也還是在於中國的存在。

    不少人可能都看過《日本到底強大到什麼地步?讓人窒息》之類的網文,這類網文基本上都是在取樣範圍、概念和資料上不是偷換概念就是無中生有,根本不可信。但有一點倒是確實的,日本企業往往因為歷史較長,技術的積累沉澱比較雄厚,經常能有一些創新的東西出來。在創新這方面現在還確實是中國企業的短板,但有趣的是創新對日本企業也沒什麼大用。他們缺少的是市場。

    日本企業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那時候幾乎全世界都是他們的市場。但進入本世紀之後,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的工廠”,幾乎所有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都在被中國企業所侵蝕。神戶制鋼就是一個特好的例子。中國的鋼鐵在產量上已經甩日本幾條街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裡面鄧小平說起日本的鋼鐵產量時的那種羨慕已經是遙遠的過去了,現在的話是這樣的:

    中國(不含河北)的鋼產量:世界第一;

    河北(不含唐山)的鋼產量:世界第二;

    唐山(不含瞞產)的鋼產量:世界第三;

    唐山瞞產的鋼產量 :世界第七;

    而且日本鋼鐵企業手中還擁有的中國無法生產的高階鋼種也越來越少,所以除了幾種模具用鋼之外的日本鋼材幾乎被擠出了中國市場。

    神戶制鋼的工程機械的競爭對手是很多的,除了日本小松,南韓現代和美國卡特皮勒之外,中國的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也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

    而且因為日本的人工費用和地租,日本產品還有特有的價格問題也使得日本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大為降低。

    這就是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之後,日本企業各種弄虛作假的醜聞頻發的根本根源,他們在競爭中,尤其是在和中國企業的競爭中已經失敗了,只能靠弄虛作假、減少投入、降低質量來維持經營了。

    到了豐田或者發那科也爆出來了弄虛作假的醜聞的那天,日本製造業就真正的徹底完了。

    (發那科的機器人,現在發那科的機器人和數控系統還是全球領先,他們是數控的國際標準)

    --------------------------------------------------------------------------------

    看到有人在說“創新”,就再補充說幾句有關“創新”的問題。

    “創新”是中國企業的一塊短板,比如現在成天在說的“新四大發明”,什麼高鐵,第三方支付什麼的,這裡面絕對有文字錯誤。這些東西中沒有一個是中國發明的,全是別人發明的,只是在中國被推廣了,被駭人聽聞地被推廣開來了。

    為什麼能在中國能這麼無量心地推廣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大的沒良心。

    對“創新能力”的迷信很容易產生誤解。在很多情況下,所謂創新能力僅僅能引發一種富豪經濟。出現了一個創新的使用發明之後,發明者或者團隊能夠得利,但這個國家的國民經濟是否能夠得利則要取決於其實現能力:產業實現能力和市場實現能力。國民經濟只能從把創新構思實現成產品然後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之後才能得利。

    日本在這二十年中確實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創新,有些網文說是“創新的20年”,也沒問題,但是這二十年也確實是“衰落的20年”,國際競爭能力不斷下滑,人均GDP從2000年的OECD第4位後退到了2014年的20位。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退到了第三,在世界GDP中所佔的比率也從1990年的14.3%,下滑到2014年的5.8%。

    這麼有創新能力的日本為什麼就是無法振興經濟呢?最主要的就是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和國內市場的萎縮,還有就是中韓等國家制造業對日本原有國際市場份額的搶奪。另外日本人那種太注意過程而不注意結果的習性也有很大責任。應該說創新是為了產品的實現,而產品是為了市場的實現,但日本人發揮到了極致的工匠精神經常會把創新或者製造弄成了一種宗教而忘記了最後的市場實現。市場實現本身就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在內,日本缺乏國內市場,更倒黴的是擴充套件速度最大的國際市場正好還是中國。

    說以上這些話並不是說創新能力無所謂,而是說衡量的指標很多,只拿一個出來說事是不行的。所謂“國力”在更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產能和市場,也就是說實現能力,而不是創新能力。

    在可見的將來,日本面臨的問題無解。

  • 8 # 達凡阿1

    所謂工匠精神,只不過是媒體宣傳的一個說法而已。不排除日本工匠有一些人遵守傳統手藝人的什習慣,去兢兢業業工作,但,同時,世界各地的工匠也同樣操持著自己家傳的手藝,區別就是別人沒有深度挖掘並吹捧這個行為,只是日本刷先吹牛逼了而已。

    而事實上,世界各國也都存在著不法、不規矩的企業,利用他們的強大實力,和手上控制行業的話語權,時不時地搞一些坑蒙拐騙的勾當,德國、日本……已經曝光好幾次了,還沒有被發現曝光的,也一定少不了啊。

  • 9 # 波士財經

    日本著名鋼企被曝造假10年,說明一點:“日本製造”老化了。這是客觀規律決定的。

    日本製造名聲大振,起源於二戰之後,在美國的大力支援之下,承接歐美製造業轉移有利條件,在日本資源貧弱、人民勤勞的狀況下產生的。那時候全球工業都處於進步期,而日本因為小國寡民,只能依靠工藝、技術搶一口飯吃,所以在產品上精益求精,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日本製造由此名聞世界。曾經的松下電器、本田汽車、新日本鋼鐵等都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領導型企業。

    而日本在員工僱傭上,採用的“終身僱傭制”,又為企業團隊穩定,帶來的極大的助力。每一位員工都是以廠為家,大家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團結互助,這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日本不少製造業,在全球確立了領先優勢。這種優勢,讓日本人頗為得意,曾經的《日本可以說不》,“日本買下美國”等各種調調,不絕於耳。人有了成就,自然就開始驕傲,這種驕傲有時候是很致命的,企業也一樣。

    另一方面,日本的“終身僱傭制”為穩定企業員工,保證產品質量帶來了巨大助力。但同時也為日本企業培養了一隻龐大的“企業官僚”,企業員工之間論資排輩成為定勢,而“企業官僚”這群人就是屬於既得利益者。他們一方面要壓制年輕人的活力,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自己的收入、地位、影響不被削弱,這樣給企業創新帶來巨大壓力。

    創新是一門非常艱難的事業,創新可能會帶來巨大回報,但很多創新需要鉅額投入。但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在房地產、股市、貨幣等領域,曾經又一波巨大收益,然後又被美國“割了韭菜”,給日本人帶來極大衝擊:金融是個好東西,房地產是個好東西,不用幹活,躺床上就能賺錢,進一步削弱了日本人在工業上的精益求精奮鬥精神。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經濟的崛起,歐美國家在製造業上的創新,日本企業曾經建立的技術、質量、創新優勢逐漸削弱,甚至被大量超越。而日本自身在資本市場刺激下,又有了新的感悟,在這種情況下,那一群“企業官僚”感受到競爭的壓力,但又不願意將自己熬出來的資格拱手相讓,於是只能在造假上作文章,以保證企業能夠繼續賺錢,繼續賺大錢,也保證自己能夠輝煌騰達。

    近年來,日本在汽車行業、鋼鐵行業等造假醜聞不斷,就是這幾個原因疊加而成。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日本企業需要強大勇氣,在創新上全力以赴:在制度上做根本改革;在精神上做全新調整。

  • 10 # 高金波

    社會因素,日本走向下流社會,社會甘於平庸

    現象:日本暢銷書《下流社會》,作者三浦展對下流社會的定義:“現在的年輕一代面臨就職的困境,好不容易有了工作,加班又成了家常便飯,真可謂苦不堪言。面對職業、婚姻等方面的競爭與壓力,不少人寧肯不當事業和家庭的”中流砥柱”,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歸入“下流社會”的行列。在少數IT精英和商界名流醉心於高檔時髦的都市生活的同時,類似於喜歡在便利店裡閱讀廉價週刊的“散漫一族”這樣的低收入人群正在不斷壯大。下流並非指社會的底層,而是中產階層的居下游者。他們的物質生活已經足夠溫飽甚至小康,但卻在物質和精神等各個方面失去了向上發展的動力,而甘於平庸。對人生缺乏熱情,不喜歡與別人接觸是下流社會的主要特徵。作者提出一個嚴酷的現實存在:中產階層的分崩離析。

    內因:所有資產每年綜合收益率要求高於5%,低於這一數值,資產持有者會變賣資產換成安全的貨幣,存入銀行獲得安全的穩定收益(大致5%)。請注意資產是一個累加值,並且資產收益始終會高於5%,這就必然會產生一個結構性難題,即資產收益要求>GDP(實際訂單總量)。表現為:企業虧損,年輕人出現月光,甚至月虧。什麼時間點會逼近資產收益要求大於GDP呢?答案是城市化已經完成,固定資產的價格和數量達到峰值。此時會產生以下幾個結構性難題:第一,因為城市化訂單結構性消失,所以鋼鐵、水泥、煤炭、石油、重卡、工程機械等重化行業訂單結構性萎縮,重化行業出現破產潮,實體企業自保的手段:兼併重組,裁掉多餘的就業,斬斷透過社會執行成本透過人力向行業傳導,假設某行業原有就業200萬,分佈在20家企業,整合後變為3家,裁掉100萬直接就業,經銷商數量裁減70%,變成超大經銷商,倉儲和運輸成本結構性下降,依然是為了甩掉社會執行成本的包袱,完成兼併重組,甩掉大量的成本,行業龍頭才能勉強維持住利潤。但被甩掉的包袱引發的失業潮,只能湧向服務業,這是發達經濟體服務業“繁榮”的內在動力。第二,重化失業潮,重創消費,使消費訂單實際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高房價帶來的社會執行成本侵蝕了本國出口企業的競爭力,導致實際出口量增長停滯,遠期出現結構性下滑。第四,本地企業開始遷移到人力成本低,尚處於未開發狀態的新興市場,透過投資將外部利潤輸送到本地,以修正本地訂單下滑帶來的利潤損失。但顯然,技術一旦輸出,外部市場開始起飛,充滿正能量的外部市場會快速掌握技術,逐漸開始與外來投資企業展開激烈競爭,逐漸斬斷利潤流向技術輸出國的通道。

    因此,美國的下降週期是日本的上升週期,日本的下降週期是中國的上升週期和美國經濟的調整期,上升週期的正能量使華人快速蠶食日本的海外市場份額,而美國調整期釋放出的科技力量又壓住了日本的上升通道,夾在中間的日本經濟的社會執行成本不斷提升,文化越來越扭曲,精英企業抱著精益化生產的豐田遺產,不斷改良技術,產生了所謂工匠精神,這帶來的結果是日本企業投入10%,卻只能促成0.1%的質量差別。這種不經濟的過度投入,讓日本產品逐漸走向為少數階層服務的精英產品,從而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舉例來說,夏普的顯示器已經超過肉眼識別範圍的精度水平,超過人眼可察覺的解析度誰會埋單?所以,科技是為大眾提供服務的,當日本企業脫離了大眾需求,缺少規模效應支撐的日本企業的衰落就成為偶然中的必然。另一方面,社會向上價值觀體系逐漸被瓦解,社會被撕裂,在每個人只關心自己的氛圍之中,節約技術開始偶爾被偷工減料所替換,這種替換掩藏了日本企業利潤的迅速下降,且為造假打開了通路。

    價值觀與人的因素

    從1991年日本地產泡沫破裂到今天,已經過去接近20年,飽嘗地產泡沫折磨的中青年(當時二三十歲,有著幸福的青少年,悲催的中青年,現在四五十歲)已經走上各個企業的領導崗位,這些人還是曾經的那代值得世人尊重的日本人嗎?對比一下,60後和90後的成長環境,我們就可以發現比我們提前發展30年的日本,現在的企業領導層已經不是60/70後,而是和中國等效的90後。60/70後看見與感受到的是貧苦的童年,充滿生機的青壯年,其價值觀中充滿正能量,但90後是什麼情況?蜜罐中長大的少年,充滿投機與誘惑的青年,媒體上到處是機會,但現實生活中充滿創業陷阱的青年時代,在其價值觀成型期,他們感受到的Money Is All。如果Money Is All成為企業領導階層,你還指望他們不作弊?日本的情況也是如此,只是我們印象中的日本依然停留在60/70/80青少年時期,蒸蒸日上的日本,那個“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時代。But,人已經變了,豐田車的一代日本人已經老去,只是神話仍然存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

    警惕中國落入日本式結構性危機

    1、出口=企業利潤+員工工資=企業投資+居民存款

    2、投資=固定資產+企業利潤+員工工資=企業投資+居民存款

    3、居民存款+員工工資=消費=資產收益+企業利潤+員工工資

    前兩個經濟活動都會促進居民存款增加,而消費則會消耗居民存款。投資的拐點會因城市化拐點出現而出現,因此,日本危機的根源在於,投資完成之後,投資形成的資產將企業利潤與員工工資擠壓殆盡,整個社會為資本(固定資產泡沫)打工。透過日本高薪的表象是日本工薪階層實際收入大部分被各項開支所侵佔,美國的情況亦然如此。想想為什麼日本少女援交?為什麼很多人不婚?為什麼港臺少女也加入援交行列,並且這種趨勢開始向中國蔓延?難道都是個體的問題?這裡面是否有經濟原因?媒體在指責大學生不務正業的同時是否應該反思:我們是否給大學生群體充足的就業通道呢?如果不能給年輕人足夠多的就業通道,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應該透過縮減工作時間來解決生產力過剩的問題呢?

    請注意:“朝九晚五”與“雙休機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創造的福利。工業社會的起點是沒有禮拜天,每天工作13至17個小時。美華人解決問題的手段是縮短工作時間,而不是延長工作時間。反觀我們的專家在忽悠什麼?延長退休時間!中老年人不退休,智慧機器又迅速搶佔各個非壟斷領域的就業,年輕人去哪裡就業?都開淘寶嗎?

    日本企業暴露的問題,包括德國企業暴露的問題(如大眾汽車造假),值得我們整個社會深思,沿著日德的軌道,中國製造會比日本製造、德國製造做的更好嗎?工匠精神是我們追求的全部嗎?我們需要的是工業4.0,還是健康幸福指數4.0?

    推薦本人作品《智慧社會》,中信出版社出版

  • 11 # 每日經濟新聞

    企業造假,並非某一個國家的專利,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會造假,發達國家的企業也會造假。

    近些年來,日本和德國企業造假的案例非常多。

    比如大眾的排放門造假案,就觸發了美國曆史上最大的一筆罰款而震驚全球(180億美元),並讓德國製造蒙羞;德銀也因為操縱市場利率和賬戶造假而陷入大麻煩;而據德國《商報》的之前的報道,德國造假之風日盛,且假冒仿製產品有很多就是“德國製造”,被仿冒產品不僅有日用消費品,還包括大型機械裝置,其中仿冒生產的機械裝置四分之一來自德國本土,業內因造假而蒙受的經濟損失達80億歐元。

    日本企業也絕對好不到哪裡去。最近的神戶鋼鐵造假,不但影響了自身業務,還可能波及汽車、重工、航空、高鐵(新幹線)等製造業,效應是十分惡劣的;而在這之前,日本的三菱汽車之前的“坦白”更是讓人大跌眼鏡,其承認在燃油及經濟性測試資料中造假,並且表示造假行為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

    日本德國企業要造假,美國就不造假了?非也。美國公司的造假,集中在財務領域(誰叫美國金融業發達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雷曼兄弟,還有更早之前的安然,哪一個不是劣跡斑斑?美國的通用汽車,不一樣地遭遇集體訴訟,被控在卡車中安裝排放作弊裝置以透過排放檢測?

    要明確的是,企業造假,核心利益訴求是為了讓自己的利潤得到最大化。只要是企業,都有造假後獲利的空間。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劇烈,透過正常的競爭難以打敗對手,那用些小手段就很難避免了。

    所以,將神戶制剛的造假,就歸結於整個日本製造業出了問題,顯然是不妥的。我們之所以有了這樣一個概念,是因為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即日本製造、德國製造就等於品質保證,這是我們長期以來認識上的一個誤區。

    總之,造假是不分國家的,只分企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僅現三天的朋友圈,但一天的都看不到,這樣的朋友還值得交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