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無援,遭受滅頂之災的境遇的狀況下,個人的渺小程度是小到不可計的。是絕望的,悲觀的,也是生不如死的一種感覺感受和心理體驗。當一個人遭遇到了重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周圍又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忙,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來形容那種困境情況下的心情,是再也準確不過的。比如一個人掉到了井裡,只是受了點皮外傷,自己心裡也是清醒的,但那種擔心沒人救助,而恐懼死亡的求生慾望是非常強烈的。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平日裡總是與工作中的同事和班外的家人及親戚朋友在一起,是不去過於考慮擔心這種問題的。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加速,個人情況改善的條件下,居安思危意識已經被高忱無憂的生活狀態所取代,當真正遇到險情的時候,卻是絲毫沒有心理準備和防範能力的。過慣了太平日子,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們,平日裡總是覺得自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抱怨工資環境不是一流的,工資不是很高的,待遇享受還是有距離的,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些人憂患意識,防範能力,抵禦風險的理念幾乎喪失殆盡。真正遇到一些超乎想象的天災人禍時,往往是措手不及的,無法應對的。由此看來一個人別太高估自己,離開了團隊,組織,群體和別人的幫助支援,是寸步難行的。(圖片來源網路)
孤立無援,遭受滅頂之災的境遇的狀況下,個人的渺小程度是小到不可計的。是絕望的,悲觀的,也是生不如死的一種感覺感受和心理體驗。當一個人遭遇到了重大的自然災害的時候,周圍又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忙,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來形容那種困境情況下的心情,是再也準確不過的。比如一個人掉到了井裡,只是受了點皮外傷,自己心裡也是清醒的,但那種擔心沒人救助,而恐懼死亡的求生慾望是非常強烈的。絕大多數人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平日裡總是與工作中的同事和班外的家人及親戚朋友在一起,是不去過於考慮擔心這種問題的。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加速,個人情況改善的條件下,居安思危意識已經被高忱無憂的生活狀態所取代,當真正遇到險情的時候,卻是絲毫沒有心理準備和防範能力的。過慣了太平日子,生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們,平日裡總是覺得自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抱怨工資環境不是一流的,工資不是很高的,待遇享受還是有距離的,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些人憂患意識,防範能力,抵禦風險的理念幾乎喪失殆盡。真正遇到一些超乎想象的天災人禍時,往往是措手不及的,無法應對的。由此看來一個人別太高估自己,離開了團隊,組織,群體和別人的幫助支援,是寸步難行的。(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