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文作家李燚淼
-
2 # 山草的世界
我身邊的老人我媽是不斷、不捨、不離。
身邊的老人主要指的是父母,優其是對於40歲左右的人,父母大多已經70歲左右。那個年代的父母,基本是受苦受難過來的。
我老媽78歲了,一說起那個年代的故事三天三夜說不完。三年的自然災害,餓到吃草根樹皮。接著各種社會運動、變革。對於飢餓,對於生命有很深的印記。
所以,他們非常的珍惜現在富足的生活,什麼東西都捨不得的浪費,不捨得扔。
剩菜剩飯不讓倒掉這只是小事,偶爾我們也能夠接受,畢竟浪費可恥。
但是,那些各種塑料袋、紙袋子、不起眼的小布片、小繩子,大到用壞的手巾,小到吃飯時的紙幣,他們都捨不得扔,不知道塞到那裡,美名其悅:“可能什麼時候會用到”。等你過了半年一年甚至二年收拾出來後他們都不知道放的是啥,等你要扔的時候,又攔下了:“不要扔,扔了可惜,不一定什麼時候用。”當你再三開導下定決心扔了的時候,他們還會很生氣,覺得不懂珍惜。
再就是他們的床頭櫃、衣櫃裡、各種犄角旮旯裡,五花八門的東西塞的到處都是。
每次給老媽收拾房間的時候,她都跟在我後面盯著我,看我又給她扔了什麼東西,真的是又生氣又好笑,覺得她像個孩子一樣。
有時候為了照顧她的情緒,我會先讓她收著,等過幾個月或半年的光景,我再收拾出來,告訴她:“這麼長時間用不上,應該以後也不用了,況且,對於塑料袋、紙袋子不斷有新的,這些可以扔了,你要收藏的話,重新換新的”。一般這種情況下,用事實說話,老媽還是能聽進去的,雖然她還是覺的可惜。
所以,斷舍離,在他們那裡是根本行不通的,那就是不懂珍惜,那是糟蹋東西,那是浪費。
但是,在他們舍與不捨之間,我們要做就是理解,理解那個年代帶給他們一切的生活苦難,為了生存,只是一小撮米、一塊小布片,可能就意味著吃飽穿暖,那是怎樣的一種對生的渴望。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幸的”,但是,處於那個年代的他們,何其的無幸。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總是由幾代人的艱辛付出換來的。
我們今天能有這樣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他們的“摸著石頭過河”給我們創造出的偉大實踐經驗。
總結:對於老人的斷舍離,我們要理解、要感恩,更要有方法,因為沒有什麼讓他們開心快樂健康的生活更重要了。
-
3 # 餘夏怡然
我媽,我婆婆都是這樣的人,舊東西捨不得扔,全攢著,“說不定啥時候能用上呢!”。
她們那個年代的人受的苦多,能有件新衣服,天天吃飽肚子,難!現在吃穿不愁了,但是內心深處還是會有危機感,愛攢東西,捨不得扔,這是一種補償心理吧,補償那個時候的虧欠。
先說說我媽的衣櫃。
櫃子裡,最老的東西是我姥姥縫的布袋,還有從老家寄來的粗布,歲數比我們還大。這些東西我媽留著,算是個念想,可以理解。我們穿過的舊衣服,包括她自己的,稍好一些的,她都攢著,仔細地疊好放好。每回摸著這些舊衣服,她就感嘆“你們都生的太少了!這些衣服都好好的,咋辦?”很發愁的樣子,可要說“扔了把”,她會立刻關上櫃門,生氣地說“一件都不能扔!”老小孩一樣。她還有幾大袋子棉花,說給我女兒結婚用,哈哈!
再來說說我婆婆的冰箱。她的冰箱啥時候都塞得滿滿的,永遠嫌小,換了一個大的還是一樣。我們幫她清理冰箱,雜七雜八啥都有,冷凍室裡的肉她自己都不記得什麼時侯買的了,哈哈!不過今年新冠疫情不能出門,她的冰箱可立大功了,幾個月都不愁肉吃,她又說了,“你們年輕人啥東西都往外扔,說不定啥時候能用上呢!”
-
4 # 閒雲牧雨69
斷舍離這個概念在我身邊的老人那兒,估計是一個傳說!
我母親把一把跟我年齡差不多大的刀都一直保留著,搬了幾次家,她都是帶著它一起搬到新的地方,從來不捨得扔。刀只是我舉的一個例子,至於其他的東西,那就可想而知了!家裡的那些老物件多到沒地方堆放。
去年母親從外地回來,沒過幾天就開始找她那把刀,她說她用著順手。告訴她扔了,其中還包括幾個摔得坑坑窪窪的鋼筋盆,掉了底的搪瓷碗之類的。結果她一聽特別不開心,然後就開始給我講故事,刀是怎麼來的,那個碗又是怎麼來的,盆是怎麼來的……總之都有來歷,每一個物件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最後的總結是:來之不易!
從此以後她不管保留什麼東西,保留多久,我再不提意見了,我也再不插手管了,就讓她留著吧!
他們大抵有一種舊物保留情結!那些物件上大抵寄託著他們此生值得記住的點滴。只要他們開心,而且有地方盛放他們那些寄託著情結的什物,也沒必要去要求他們斷舍離!
就讓留著罷——那些物件!
-
5 # 初陽兮夢
沒嫁到我老公家之前,我老公就給我打過招呼說他的父母思想和行為比較固執,讓我多包涵。婚後我才知道真的很固執,完全不斷、不捨、不離。
我老公是90年的,他哥是89年的,兩個孩子快30歲了,從小到大的衣服全部都沒有丟,全部留下來了,有破的,舊的,不能穿的就是不丟,我老公和我結婚的時候,我們兩收拾了一下自己新房的櫃子,他把不要的衣服都丟了,然後他媽又偷偷的撿回來了。
家裡修了一個過道,過道里還安了一扇門,全部拿來放舊衣服和一些不要的東西,什麼電風扇,電飯煲,不要的全部在那邊,還有二樓的過道,三樓的樓梯,簡直是琳琅滿目。
我最初開始的時候還會把小孩不要的衣服給丟掉,長得快,穿又穿不了。可是我的婆婆是不會讓我丟棄的,因為還是會被偷偷的撿回來。後來沒轍了,要麼就拿紙箱封起來,要麼就趁亂放垃圾袋一點一點的丟。
我前幾天還在家裡翻出3瓶17年的豆瓣醬,過期了一兩年了,婆婆也不丟。我也沒有轍了,老公也改變不了老人的思想,冰箱裡的魚可以放到長青黴,玉米之類的可以凍一年,我真的嫁過來兩年已經從逐漸的驚訝和憤怒轉為平淡。真的很難改變,幾十年的根深蒂固我怎麼憾的動。索性就改變自己吧。
-
6 # 紛飛的木槿
我聽說過一個老人,那斷舍離真是絕了。
她女兒去世了,她不讓她女婿去她家了,不見他,說女兒沒了,女婿也不是他家人了。
斷了,舍了,離了,這思想我是有點理解不了。女兒和女婿生活三十多年,女兒去世,女婿的傷心程度不一定比她淺,她的這種態度不是更傷人麼?
女兒的去世,斷舍離的是人,不應該是情啊!你們覺得呢?
-
7 # 神奇天地
這些行為讓我想起了柳宗元的一篇文章:
蝜蝂傳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
就是這位大神:
按照賈母的說法就是:那鳳丫頭和平兒還不是個美人胎子?你還不足!成日家偷雞摸狗,髒的臭的,都拉了你屋裡去。
貪婪是人類的本性啊,不管是什麼人,總是要以攫取、據為已有為唯一的目的,又加上這些老人都是從苦日子中過來的,所以見著什麼就積累著,唯恐又捱餓受苦的,多可怕。已經形成了習慣了。所以斷舍離之類的,都是說說而已啊。
誰能夠真正的做到“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唯有高僧大德了。
-
8 # 初心的隨筆
身邊的老人都是不斷,不捨,不離。我從小也是老人帶大的,所以也有這個習慣,衣服都不喜歡扔,有時候,舊衣服有新的搭配,也很好看,會有新的感覺,有時候,我還喜歡把舊衣服改成新樣式,比如長裙改短裙,泡泡袖改成一點點的袖子之類的。也挺有意思的。
-
9 # 勿忘心安20200601
英子老師的斷舍離是我在今年4月份初步接觸的!
5月的時候花了一個月時間拜讀完!
反觀身邊的人對於斷舍離的執行:發現僅有極個別人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到行為!大多數人還是在於不捨得,留著還有用的思想階段!
讀的過程中及讀完後,第一感觸:遙遠的熟悉感!
最後做個初步總結:
1、斷舍離初級是斷物:捨棄長時間不用的物品!
2、中級是斷事:斷離那些擾亂你心智令你糾結難過的事!
3、高階是斷人:不執念與某個人,不執念與某段情!
-
10 # 嘀嗒5929
媽媽,婆婆,公公都是不斷,不捨,不離,啥都好啥都攢,錢是攢的不是花的,看我們花錢他們就心疼,可我還偏偏愛花錢
回覆列表
年齡與斷舍離的程度成反比
在我的少年時期,在江漢平原的鄉村度過。
我經常和我奶奶“戰鬥”,她總是囤積很多沒用的東西,她的房間總是滿滿當當,全是沒用的東西,每每年節,我總是借打掃衛生的機會為她清理很多東西。
但這種舉動總是被她強烈抵制。
我曾經把她的那些沒用的東西,用小拖車拉到上百米遠的地方,結果,過幾天她會再淘回來。
那時候,我爸爸,基本上是處於中立。
多年後,我爸爸也變成一個愛囤積的人。
凡是有點成型且能不易腐敗的東西,都會留下來。
有一年端午節,天氣很好,我一樣一樣的往外搬,他就拖個靠背椅,蹲守在房門口,仔細的盯著我拿出的每一樣東西,看得出,他很沮喪,但是,他忍著,在他眼中,恐怕是不孝有三——丟東西為大!
我把清出來的東西堆在一起,像一個小山。(後來找收破爛的,給錢讓人家拖走了。)
我很有成就感,將這個小山拍照片發到我們兄弟姐妹的群中,然後“聲嘶力竭”地呼籲——從今天起斷舍離吧!趁你還沒老,因為老的時候,就永遠不可能養成斷舍離的習慣了!
現在,奶奶已經離開了20年,父親也剛剛離去。
如果回到過去,他們的東西,我一樣也不會丟啊,只要他們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