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嘉茗澤天下
-
2 # 潤楊閬苑
這個老者在風雪瀰漫中難道無家可歸,沒有親人,只有那隻不能避風遮雪的小舟相伴。也只能在魚兒也幾乎絕跡的江面上試試運氣,能釣上一條魚,是不是能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裡,度過飢寒呢?
柳宗元沒有給出答案,因為,所有的生命似乎在這一刻都凝固了。在大雪瀰漫之中,別說“人蹤”,就是“萬徑”又在哪裡?
四顧茫然!環境茫然:不知歸路,不知出路!
心裡茫然:前途混沌,哪裡是心靈的棲息之地!
《江雪》通過這樣一個孤獨的蓑笠翁,將整首詩的意境陡然拔高。以第三句的奇妙承轉,引導讀者陷入無窮的思緒之中,為這個孤寂無助,四顧茫然,釣雪寒江的老者感到無限的淒涼。
但是,那位孤獨的老者為何冒著風雪嚴寒去江中釣魚呢?
其一,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也許這個獨釣寒江雪的老翁就像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一樣,雖然破衣爛衫,衣不蔽體,最怕天寒。但是為了自己燒的炭能賣個好價錢,希望天氣寒冷些,再寒冷些。
獨釣寒江的老者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裡釣到魚,拿到集市上,也許能賣個好價錢。
也許他的兒子從軍去了,也許已經死了,他垂釣為了養活體弱多病的老伴,和乳臭未乾的孫兒,孫女。
其二,江湖隱士的淡然與超脫。大雪封門,人人都會躲在溫暖的房間裡,要麼彈素琴,閱金經;要麼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要麼為愛妻畫眉,只羨鴛鴦不羨仙。然而,總有一些人與普通人不同!他們特立獨行,扣弦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他們在鳥飛絕的地方,放飛自己的靈魂,尋求心的自由與超脫。對於他們來說,萬事萬物的苦難都不算什麼,唯有靈魂的慰籍才是幸福。
其三,老者在等待明主,縱橫天下。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也許不為釣魚,只為自己的心有所依戀,或者像姜子牙等待周武王那樣,正在等待明主。
老者滿腹經綸,如果有明主相邀,他會跟隨名主縱橫天下,建功立業。
-
3 # 藤樹先生
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絕唱《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寥寥二十字,卻成為了後人千百年來傳頌不衰的絕唱,也讓柳宗元成為了盛唐之後的一顆詩壇新星。宋代張戎這樣評價他的《江雪》“字宇如珠玉”,極簡凝練的文字,蕭瑟悲涼的氛圍,柳宗元用他手中的筆墨,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這首字數不多、文字淺顯的唐詩,究竟如何成為唐詩的壓卷之作?又如何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只有這樣一個空靈之境,才會有不畏嚴寒獨釣、寒江的老翁出現。老翁的孤獨與堅守,與靜寂荒涼的江雪相得益彰。這種源於自然的孤寂,又何嘗不是柳宗元的內心寫照,政治革新運動失敗的他,被貶至荒涼的永州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敢於鬥爭、不隨波逐流的改革信心。詩與畫的交融,景因情生的意境,方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江雪》孤獨的共鳴一首詩想要成為千古絕唱,除了畫面之美以外,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之深,才能穿越時間、空間,引起人們的共鳴,《江雪》就是一首能夠使讀者產生心理共鳴的詩歌。初次讀《江雪》,人們首先讀到的是天地的遼闊與孤獨;再次讀《江雪》,便能讀到漁翁內心的孤獨;當你反覆多次的去咀嚼《江雪》這首詩,千百年來與人類共生的孤獨情愫就隨著這首詩體現出來,雪的孤獨,人的孤獨,以及這世界無聲的孤獨,都是這首詩所傳遞給人們的共鳴情感。
參考資料:
《江雪》
《柳宗元〈江雪〉意境分析》
-
4 # 甲辛
唐朝詩人柳宗元這首五言絕句,為什麼兩千多年來,都能引起不同朝代人們的共嗚?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得明白,這首詩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是純粹抽述寒江獨釣的自然景觀,還是曲折抒發作者逆境獨立的抱負情懷?從柳宗元寫這首詩時的遭遇看,應該是後者。
柳親元本來在京城為官,但因參予“永貞革新”運動遭遇失敗,被貶到幾千裡外的湖南永州,當任一個司馬的閒職。同僚排擠,下屬冷眼,剛來時竟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只好寄居在寺廟裡。同來的母親和女兒,不久後相繼離世,且永州環境惡劣,經濟落後,條件艱苦,貶官一個,孤身一人,在這樣的地方,無異於陷入了絕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其說是詩人眼中的自然環境,不如說是詩人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
但詩人卻沒有倒下,沒有退縮,而是在逆境中艱苦努力,為永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了永州人民的愛戴。這是後話,這裡不提。
人生在世,誰能保證自己一帆風順?征途有險,哪一個奮鬥者會不能意料?人情冷暖,又有哪一個失敗者沒嘗過滋味?鳥絕人無,毫不理會,這是何等冷靜的淡然!孤舟蓑笠,寒江獨釣,又是多麼堅強的悠閒!此等品格,怎能不叫追求者敬佩!此等情懷,又怎能不讓過來人動心!所以說,這首詩之所以能讓人共鳴,與其說它的意境容易讓人領會,不如說眾人的心境能夠與詩人的相通。
-
5 # 勁興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唐代柳宗元的詩。柳宗元當時被貶湖南永州,寫出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江雪》。本詩只有20個字,卻能講述著自已低落心境和當時永州的荒蕪。這首詩是我小學印象最深刻的一首詩。我非常佩服大詩人,將20個普通漢字組成的一首詩如此有深度,如此有意境,如此有詩意。我們來剖析一下,先看他的每句開頭的字都是量詞或代表量詞,千、萬、孤、獨這四個字從大至小,讓大環境變成了小心情。千山的鳥,萬徑的人,孤舟的老翁,寒江的雪,本來這幾個名詞不怎麼相連,卻讓他用幾個動詞形容詞給接活了。飛、絕、滅、釣、寒。千山鳥飛本來是好的景象被這一個“絕”字打入了冷宮。萬徑人蹤代表繁華又被這一個“滅”字,變得死氣沉沉。在前面兩句心如死灰的詩句的照應下,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實際是比作自已的處境。一條孤獨的小船坐著一個孤獨老翁,在幹嘛呢?“獨釣寒江雪”,第四一個總結。每座山上連鳥都不飛了,每條路上早就沒人走了,偏偏一個孤獨的老頭在寒江去釣什麼呀,很多人會說在釣魚,但是柳大師為什麼要說釣“雪”呢?這個雪字就說明了魚很難釣到,而且為了生計不得不去釣。這就顯示柳大師是真正用字高手。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同意我的觀點,請關注我,有粉必回。
-
6 # 有話郝浩說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的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於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物件,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儘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物件就越顯得突出。
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麼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於靜態的描寫,由於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於背景範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緻,就越顯得概括誇張。而後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物件,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於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並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雪”字籠罩全詩。“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絡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裡,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裡,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係最遠的形象聯絡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濛、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物件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裡都彷彿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於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裡,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絡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
7 # 悟不悟
題主好,《江雪》這首詩也是本人特別喜歡的詩,所以淺談下個人看法。
原文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大家都耳熟能詳,我們就直奔主題,說說為什麼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柳宗元柳宗元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他的文章的成就大於詩詞,但是他的詩詞裡同樣體現了理性,犀利,諷刺等特點。而這些特點不管是當時的人們,還是現在的我們,都是受追捧的,尤其是在人們對社會的大環境產生不滿的時候,更能產生共鳴。
而柳宗元其人對於百姓來說,是一位好官,他參與的“永貞革新”,是為朝廷和百姓做實事的。可惜事與願違,革新失敗後被貶,至此以後,他的仕途就再沒有達到能夠讓他一展抱負的地位。而這樣一位被當時的腐敗政府所壓迫的好官,是被人們所認可的,而他的作品自然也同樣被世人所認可。
如果一個作品要讓人產生共鳴,那麼首先必須被認可才行。
江雪這首詩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司馬,過著被管制和軟禁的生活的時候所寫。
前兩句是描繪的幽靜寒冷、孤立無援的場景。“千山”所組成的群山之中,連一隻鳥都沒有,“萬徑”所構成的地域裡,居然毫無人跡,如此惡劣的壞境是怎麼造成的呢?所以看似寫景的詩句,充分發揮了詩人文筆犀利、極盡諷刺地寫作特點。
後兩句寫的是人,其實作者表達的場景極其簡單:一人、一舟、一魚竿。而正是這極致的簡潔,反應出了作者內心的清高、性格的孤僻。作者在前兩句中,所提到的,被當時正大步走下坡路的社會所造成的惡劣環境中,還能出淤泥而不染,過著與世無爭的自由生活。這正是當時的人們乃至生活在功利社會的我們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短短二十字,即描繪了當時現實社會的腐敗場景,又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深入人心的詩句,想要人們不產生共鳴都難。
大環境這裡說的大環境,主要是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當時的社會背景在前文中已說過,腐敗不堪、貪官橫行。而當時的人文方面,其實喜歡詩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詩在唐朝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作為科考的必考專案,由此可見,在當時的人們心中,詩詞是被廣泛流傳和認可的。
那麼現代社會呢?我前文中也說過了,我們現在已經變成了功利社會。在這個一切以利益為先的生活中,人們感到了厭煩、疲憊,但是又不得不這樣。所以內心中都向往著一種清淨、無為、與世隔絕的生活,而《江雪》就是給我們這樣一幅畫面,即使是虛幻的,也滿足了很多人的內心思想,使得他們知道,嚮往這種生活的大有人在。至於人文方面,其實不必多說,以現在人對古詩詞以一種仰望的角度去看待,就可看出,詩詞在現代人心中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文化。
綜合來看,被認可的人所寫的被認可的作品,又符合人們的內心思想,所以才會引起人們的共鳴。
-
8 # 南臺老家院
我們先讀一下唐代詩人柳宗元所做的《江雪》全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字面賞析這首詩的含義所有的山上都已經沒有鳥的影子了,所有的路上也都沒有人的腳步了。在大雪覆蓋的寒冷的江面上,一位披著蓑衣的老翁站在一葉孤舟上垂鉤釣魚。
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柳宗元的家族在唐永徽年之前一直備受朝廷重用,是絕對的名門望族,輩出達官。至永徽年間後,柳家遭到武則天的殘酷迫害,柳宗元出生時柳家已經沒落。
柳宗元長大後走入仕途,參與革新活動,被奸人陷害打壓,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不僅嚴重損害了他的身體健康,也讓他的精神受到打擊,悲憤,憂鬱,痛苦。
看著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大唐,柳宗元心中說不出的悲憤,苦悶。儘管身體和精神都受到打擊,但也沒能擊垮他的政治理想。
《江雪》這首詩,就表達了他對走下坡路的唐朝的悲憤,苦悶之情。
本詩的藝術表現手法柳宗元用幽僻的客觀境界,帶出寂寞,甚至過於孤獨,冷清的主觀體,用了短短二十幾個字就描繪出一副幽靜寒冷的畫面。
純淨無暇,一塵不染的天地之間,一位孤傲的漁翁,和一個清高的生活,正反應出柳宗元通過對當時一天天走下坡路的唐朝社會的憎恨而在內心創造出來的幻想境界。
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託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後兩部分有機地聯絡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鍊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緻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誇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裡,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
9 # 寫詩填詞的小毅
首先說一下詩人寫這首詩的背景,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於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後,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苦惱。於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江雪》這首詩通過短短二十個字便為我們勾繪出雪域萬里、孤翁獨釣的遼闊畫面。群山連綿,放眼望去極目皆為一望無際的雪白,在這個雪白的世界看不到飛鳥也看不到人影,整幅畫面留下的只有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釣的老翁。詩人通過對比的修辭手法,通過雪域萬里荒無人煙與江上老翁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老翁的孤獨與詩人內心的落寞,同時也映射出作者抑鬱不得志的憤懣。
為什麼《江雪》這首詩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呢?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事事都被人理解、順心如意。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是人生四大喜事,因為能夠做到的人非常少所以就顯得彌足珍貴,人生難免抑鬱不得志,當我們的志向不被人理解時,心中難免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再品此詩不禁感同身受不能自已。
-
10 # 秋葉凌風25361
柳宗元字子原,唐代河東人,傑出的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與韓愈並稱“韓柳”。他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悽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採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回覆列表
柳宗元的《江雪》,便被人認為是唐詩裡最孤獨的詩,相信任何一個人讀這首詩,那都是能夠從中讀出不同的味道來,這也要看讀者當時的心情,以及理解能力;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讀到孤獨、悲涼、孤寂等等,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再譬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那同樣也是描寫的很孤獨,當然李白的這種孤獨,更多的是一種享受,完全不同於《江雪》,那種天地完全沒有生命的孤獨感。
他主要還是在感嘆自己的身世遭遇,這也就是為什麼,這首詩能夠一直被人所銘記,正是詩人那種非常細膩的描寫,使得人們在讀了這首詩之後,不僅讀到了詩人的孤獨,也讀到了自己的孤獨,這種在精神上所引起的共鳴,其實才是這首詩,最為特別,也最為細膩的地方,所以這樣的詩作,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也是會有不同的理解,這就要看讀這首詩時的心情,以及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